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4|回復: 3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33声律诗解1人声律本内听难聪沉与飞并刚断去诡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0-11 16:4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龙】卷33声律解1人声内听难聪沉与飞并刚断去诡
题文诗:
音律所始,本于人声.声合宫商,肇自血气,
先王因之,以制乐歌.器写人声,声非学器.
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
唇吻而已.古之教歌,先揆以法,疾呼中宫,
徐呼中徵.宫商响高,徵羽声下;抗喉矫舌,
之差攒唇,激齿之异,廉肉相准,皎然可分.
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攡文乖张,不识所调.
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更失和律,
其故何哉?良由外听,易为察也,内听难聪.
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
可以数求,难以辞逐.声有飞沉,响有双叠.
双声隔字,而每舛差,迭韵杂句,而必睽背;
字声沉则,响发而断;字声飞则,声飏不还,
沉与飞,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迕其际会,
往蹇来连,其为疾病,文家之吃.吃文为患,
生于好诡,逐新趣异,喉唇纠纷;将欲解结,
在刚断.左碍寻右,末滞讨前,声转于吻,
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如贯珠.圆润流转.
【原文】全文1
声律第三十三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合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宫,徐呼中征。夫宫商响高,徵羽声下;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廉肉相准,皎然可分。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攡文乖张,而不识所调。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外听易为察,内听难为聪也。故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可以数求,难以辞逐。  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迭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迕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趣异,故喉唇纠纷;将欲解结,务在刚断。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
【原文分段释解】1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1,肇自血气2,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3。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枢机4,吐纳律吕5,唇吻而已6。古之教歌,先揆以法7,使疾呼中宫8,徐呼中徵9。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10;抗喉矫舌之差11,攒唇激齿之异12,廉肉相准13,皎然可分14。今操琴不调15,必知改张16;摘文乖张17,而不识所调。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18,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内听难为聪也19。故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20。可以数求21,难以辞逐22。


  【译文】
音律的产生,原是从人的声音开始的。人声具有五音,来自先天的气性,古代帝王就是根据人声的五音来制乐作歌的。由此可见,乐器的声音,是表现人的声音,而不是人的声音仿效乐器。所以,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关键,更是表达思想的枢纽;至于语言的音韵,则是求其和人的口吻协调而已。古代教唱歌,首先要琢磨发音的方法,使疾呼合于宫音,徐呼合于徵音。属清声的徵、羽二音强,属浊声的宫、商二音弱;高亢的喉音和伸直的舌音各异,聚合的唇音和急激的齿音有别,强音和弱音相对:这些区别都是很明显的。如果弹琴时声音不协调,自然知道对弦柱加以调整;写文章时要是声律失调,就不易弄清从何调整了。琴弦发出的声音,尚能使之和谐,发自作者内心的声音,反而不能和谐,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就因为在外的声音容易辨识,内心的声音不易认清。在外的声音容易掌握,是由于可以用手决定琴弦;内心的声音不好控制,则由于声音和心思纷乱不一。这只能从掌握音律技巧来求得解决,是难以用文辞说明白的。

   【注释】

  1 宫商: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种,这里指五音。
  2 肇(zhào赵):开始。血气:天生的气性。本书【体性】篇:『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3 学:王利器校作『效』,仿效
  4 『文章神明枢机』三句:这三句现存两种不同理解,录以备考:一、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认为『'文章」下当脱二字』。范文澜注:『按'文章」下疑脱'关键」二字。言语,谓声音,此言声音为文章之关键,又为神明之枢机;声音通畅,则文采鲜而精神爽矣。至于律吕之吐纳,须验之唇吻,以求谐适,下赞所云'吹律胸臆,调钟唇吻」,即其义也。【神思】篇用'关键」、'枢机」字。』二、杨明照校本断此三句为:『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朱星以为:『黄季刚氏以为文章下当脱二字,……都是想象,没有根据。果如黄氏所说,则唇吻二字下也当脱二字了。其实本不脱字。刘勰在此对言语作了一个全面的解释,除了文章神明(这是思想内容等)外,还有形式上的部分,就是枢机吐纳(这是字句的吐属),律吕唇吻(这是音韵问题)。』(见【天津师院学报】1979年第一期)译文以范说为主。神明:【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神明指人的精神,精神既出于心,就和人的心思有密切联系,刘勰这里便借以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本书【附会】篇曾说:『必以情志为神明。』枢机:和『关键』意近。【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韩康伯注:『枢机,制动之主。』
  5 吐纳:呼吸,这里指发言。律吕:乐律的总称。
  6 唇吻:指口吻协调,
  7 揆(kuí葵):测度。
  8 疾呼:发声快的强音。中(zhòng众)宫:合于宫声。
  9 涂呼:发声缓的弱音。以上几句是借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的话,原文是:『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
  10 商徵响高,宫羽声下: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认为当作『徵羽响高,宫商声下』。【礼记·月令】:『其音角。』郑玄注:『凡声尊卑,取象五行,数多者浊,数少者清;大不过宫,细不过羽。』据【史记·律书】,五音的律数,以宫商最多,徵羽最小,角声居中。清声音高,浊声音低,因此,这两句应为徵羽响高,宫商声低。
  11 抗:高亢。喉:喉音。矫:【广雅·释诂】:『直也。』舌:舌音。
  12 攒(cuán窜阳):聚合。唇:唇音。激:急切。齿:齿音。
  13 廉肉:指音的强弱。【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郑注:『繁瘠廉肉,声之鸿杀也。』鸿指强,杀指弱。相准:相对的意思。
  14 皎然:明白,清楚。
  15 操琴:弹琴。
  16 改张:改弦更张。【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17 摘文:一作『摛文』。摛(chī痴):指写作。乖张:不正常。
  18 萌:初生。
  19 良由:杨明照校,此二字下脱『外听易为察』五字(见明人徐元太【喻林】卷八十九引)。外听:指乐器声。内听:指作者的心声。察、聪:都指能听清楚,明白。
  20 纷:乱貌,这里指不一致。
  21 数:方法,这里指声律,即下面所讲『声有飞沈』等。
  22 难以辞逐:指难以用文辞说清楚。此句和【神思】篇的『言所不追』意同。



  【原文】2
 凡声有飞沈1,响有双叠2;双声隔字而每舛3,叠韵杂句而必睽4;沈则响发而断5,飞则声飏不还6:并辘轳交往7,逆鳞相比8;迂其际会9,则往蹇来连10,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11。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12,逐新趣异13,故喉唇纠纷14;将欲解结,务在刚断15。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16,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17;辞靡于耳18,累累如贯珠矣19。
 【译文】
字声有的飞扬,有的低沉,有的是双声,有的是叠韵;双声字中间被其他字隔开,就往往不协调,叠韵词分离在两处,就必然违背声律;一个句子的字声全是低沉的,声音就像要断气一样,全是高昂的,就一直上升而不婉转:应使低昂之声像转动辘轳一样相互交错,像鱼龙的鳞甲那样整齐排列;声律的适当配合稍有错乱,就会前阻后碍,这种毛病,就是文人的口吃病了。口吃的病根,在于作者爱好诡奇;一心去追逐新奇,就造成发音的杂乱。要想解除这种毛病,首先必须坚决割断对怪异的爱好。左边受阻就从右边想办法,后边积滞就疏通前面,这就可使声音转动在口中,像振动玉器玲玲作响;悦耳的辞句,如成串的珍珠相联不绝。

 【注释】
 1 飞沈:声音的抑扬,相当于平声和仄声。

  2 双叠:双声叠韵。两字声母相同为双声,韵母相同为叠韵。

  3 双声隔字:这和传为沈约提出的作诗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中的『旁纽』相似。【文镜秘府论】西卷引元氏云:『旁纽者,一韵之内,有隔字双声也。』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两句中『鱼』和『月』,『兽』和『伤』是双声,其中隔以它字,就是犯『旁纽』病。舛(chuǎn喘):差错。

  4 叠韵杂句:【文镜秘府论】天卷引此句作『叠韵离句其必睽』。叠韵离句和八病中的『小韵』相似。西卷释『小韵』说:『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是也。』如陆机诗『嘉树生朝阳,凝霜封其条』二句的『阳』、『霜』同韵,就是犯『小韵』病。睽(kui葵):违背,不合。

  5 沈:指纯用低沈的仄声字。而断:【文镜秘府论】天卷引作『如断』。

  6 飞:指纯用昂扬的平声字。飏(yáng扬):飞扬。

  7 辘轳(lùlú鹿卢):井上汲水的起重具。交往:用辘轳转动,比喻飞沈平仄的字声相交错。

  8 逆鳞:相传龙的喉下有逆鳞,常用以比喻不可触犯的危险之处(见【韩非子·说难】)。这里是借指鳞甲的排列严密有序。相比:【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指排列紧密。以上两句,即沈约所谓:『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论】)

  9 迂:错失。【荀子·荣辱】:『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杨倞注:『迂,失也。』际会:指平仄飞沈的适当配合。【周易·坎卦】:『刚柔际也。』王弼注:『刚柔相比而相亲焉,际之谓也。』

  10 往蹇(jiān简)来连(niǎn碾):这是【周易·蹇卦】中的一句。王弼注:『往则无应,来则乘刚;往来皆难,故曰往蹇来连。』蹇:不顺利。连:难。

  11 吃:口吃,说话结巴不清。

  12 诡(guǐ鬼),不正常。

  13 趣:同趋。

  14 纠纷:杂乱。

  15 刚断:坚决果断。

  16 滞:阻塞,和上句『碍』字意近。

  17 玲玲(líng灵):玉相击的声音。

  18 靡:轻丽,这里指声音的动听。

  19 累累:联贯成串。【礼记·乐记】:『累累乎端如贯珠。』郑注:『言歌声之著动人心之审,如有此事。』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7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龙·声律》篇阐发精微,今试析其要义:

一、声律本源论
"音律所始,本于人声"乃开宗明义之旨。昔《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与此相发明。刘勰特揭"器写人声"之要义,正本清源,明声律非徒技末,实为心气之外彰。血气宫商之辨,尤见天人相应之妙理。

二、内外听辨说
"外听易察,内听难聪"八字真言,道尽创作三昧。琴弦可调而文心难谐,此中困厄,非深于文者不能道。其论双声迭韵之舛睽,沉响飞声之断还,皆本《文镜秘府论》"声病"之说而精研之。至谓"辘轳交往,逆鳞相比",实开后世"潜气内转"法门。

三、刚断解纷法
末段"解结"之喻最见实用。韩昌黎言"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正可与此"刚断"说相参证。其"左碍寻右,末滞讨前"之法,乃化用《周易》"往蹇来连"之智,示人以圆活调理之道。至若"振玉""贯珠"之喻,则《礼记·乐记》"累累乎端如贯珠"之遗响。

要之,此篇融会《乐》理《易》道,将声文秘奥抉发无遗。彦和以"内听"统摄创作主体,以"刚断"提撕修饰法度,诚为千古不刊之论。后世沈约"四声八病"说,实由此篇导夫先路。
谢丘申 發表於 2025-4-28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龙·声律》篇乃刘彦和论诗文音韵之要旨,今观此段,实阐发"人声为律本"之精义。愚试以三端析之:

一、声律本源论
"音律所始,本于人声"二句,直指声律发生学本质。《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与彦和"肇自血气"之说相发明。盖宫商角徵羽五音,实为人类情感振动声带之自然产物,非先验存在。先王制乐,乃将自然喉舌之声系统化为艺术形式,此即《尚书》"诗言志,歌永言"之实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器写人声,声非学器"的辩证关系,强调乐器是对人声的摹写,而非本末倒置,此论实为矫正当时文人过度追求器乐技巧而忽视语言本质之弊。

二、语言本体论
"言语者,文章关键"之语,揭示文学创作的根本法则。彦和在此将声律研究从音乐领域转向文学领域,指出语言不仅是外在形式,更是"神明枢机"——即思想情感的内在机制。这种将音韵与神思相联系的观念,与陆机《文赋》"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异曲同工,皆主张声韵须服务于文意表达。所谓"内听难聪",正是强调创作者需培养内在的韵律感知能力,非徒然追求外在音调之美。

三、审美辩证论
"沉与飞并,刚断去诡"八字,实为声律运用之总纲。"沉飞"说源自《易经》阴阳相济之理,要求诗文既要有黄钟大吕之沉稳,又须具清商流徵之轻扬;"刚断"则主张音律节奏须明朗果断,避免《乐记》所斥"慢易以犯节"之病。这种辩证审美观,在后来沈约"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的声律论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要之,此段文字虽简,却构建了完整的声律理论体系:从发生学角度确立人声的主体性,在文学本体论层面强调音意合一,最终归结于阴阳相济的审美理想。后世诗家所谓"气盛言宜"(韩愈)、"不烦绳削而自合"(黄庭坚),皆可视为对此理论的延伸。今日研习古典诗文者,尤当领会彦和"器写人声"之深意,勿使声律沦为形式枷锁,而应使其成为情感表达之羽翼。
李文义 發表於 2025-5-12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龙·声律》篇探赜:人声为本与诗文音律之妙谛

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开篇"音律所始,本于人声"之论,实为中华文艺美学之根本命题。此说直溯《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的儒家乐教传统,又暗合《毛诗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的诗学要义。今试析其三重精微:

一、血气论与音律生成
"肇自血气"四字,揭示人声乃生命本体之涌现。《黄帝内经》言"五音应五脏",刘勰在此将生理血气与艺术音律贯通,构建"血气→人声→宫商→乐歌"的生成链条。其"器写人声,声非学器"的论断,尤见卓识。先秦钟磬之制必"依律立均",汉代乐府"采诗夜诵",皆证乐器乃人声之延伸,非反之。此与古希腊"模仿说"之"艺术模仿自然"形成东西方美学分野。

二、内听说的审美心理学
"内听难聪"道破音律审美之幽微。《庄子·人间世》"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正可发明此理。刘勰所言"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实指宫商角徵羽五声的"抗坠"特性。陆机《文赋》"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已启其端;至沈约"四声八病"说,则成体系。此中精要,在"刚断去诡"四字——音律既需骨力挺拔,又忌诡怪失真,恰如书法"险不至崩,危不至失"。

三、言文关系的枢机论
"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之语,直指汉语诗文本质。《说文解字》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而刘勰将日常言语提升至"神明"维度。其"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的描绘,暗含汉语四声与情感起伏的同构关系。后世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苏轼"三分诗七分读"的实践,皆可证此说。

要之,此段虽简,已囊括中国文艺音律论的三大范式:生理基础的血气论、审美体验的内听说、语言本体的枢机论。今日研习古典诗文者,当于此"沉飞刚断"的音律妙境中,体会汉语特有的"声文"之美。音律非仅形式技巧,实为"道—气—文"三元结构的艺术显现,此即《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的真义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