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9|回覆: 2

[儒家學說]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札-近思錄上下1道體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0-10 15:3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札-近思錄上下1道體
(1)上
  朱子編輯【近思錄】一書,凡分七篇十四目。首爲道體,此兩字即有大講究。全部中國學術史,可分四大變。堯舜以下迄於孔子,可謂王官學時代。其時則學在王官,少及社會平民。孔子以下,百家言興起,學術下降民間,爲中國學術一大變。

  孔孟儒家主要在言道,備見【語】【孟】兩書。墨翟繼孔子,亦言道,惟反孔子之道以爲道。儒墨以下,共分八家,皆言道,而所言各不同。【莊子?天下】篇言:『道術將爲天下裂』,是也。戰國末期,天下漸趨於一,言道者亦漸趨於一。呂不韋著【呂氏春秋】,漢初劉安爲【淮南王書】,皆廣招賓客,折衷群言以歸一,即學術亦求統一之明證。漢武帝採取董仲舒對策,表彰五經,罷黜百家。而學術重定於一尊,是爲中國學術之第二大變。

  漢武以下,可謂廢止孔子以下之百家言,而重振孔子以前之王官學,乃以孔子與周公並尊,則實已會通家言於官學,亦可謂擇一家言以重定爲官學。而孔子乃爲此下兩千年中國學術史上之主要中心人物。

  東漢末天下亂,政治復趨分裂,學術又隨而變。先則莊老道家言再興,繼則印度佛教東來,於是道分爲三,曰儒、曰道、曰釋。隋唐復歸統一,政治變於上,而學術則依然是儒釋道三分之局面,此爲中國學術之第三變。

  唐中葉,韓愈倡爲古文,曰:『好古之文,乃好古之道也。』提倡闢佛,而以孟子之拒楊墨自比。著爲【原道】篇,又有【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愈之論學論道,主要在孔孟儒家。宋興,韓愈之言始昌。其先猶多偏在政治上,及神宗後,新舊黨爭,而北宋亦隨衰。周濂溪始創道學,精闡孔孟,程明道伊川兄弟及張橫渠繼之,北宋道學遂立。其爲學與漢唐儒有不同,主要在反老釋,創新宇宙論人生論,更近西方哲學家言。宋史特立【道學傳】,以分別於兩漢以下之【儒林傳】,其事未可厚非。此爲中國學術之第四變。

  以前儒家求道明道傳道,偏重在人群治平方面。莊老道家始推論及於宇宙自然。體用二字兼言,始於東漢末魏伯陽之【參同契】。亦道家言。道體觀念之成立,最先應起於此。佛教東來,主要亦先言宇宙,乃及人生,與中國道家言較接近。惟戰國鄒衍陰陽家言,會通儒道,亦先推論宇宙,而歸極則在人道方面,實近儒。【中庸】【易傳】後起,亦會通儒道,可謂古代之新儒家。周濂溪論學多本之【易傳】【中庸】,而又時及陰陽家言。橫渠著書亦多本【易】【庸】,獨二程更多引孔孟。要之,此道體觀念,可謂先秦漢儒皆未之有。宋代道學家反老釋,亦兼采老釋,道體一觀念,則爲講究周張二程四家言者,一最重要綱領所在。

  下及清代,學術又變而未定。西學東來,學術上又再變,而至今仍未定。此處不詳論。惟一事必當鄭重提出者,西方學重分別,中國學重和合。西方一切學問分門別類,各成專家,並無一共通觀念,故不言道。惟宗教家言似近道,但專言靈魂,不僅與中國儒家相異,亦與老釋相異。故西方政教分,其宗教之涉及人生方面者,乃自先有了一大限。既主自由平等,惟不犯法律規定,豈不人人各可有一道。中國人言道,無論其爲人道天道,皆有統有體,又必會通和合爲一。此則中西雙方一大不同處。

  今再細言之,中西雙方道不同。單就中國言,亦可謂儒、釋、老三家言道各不同。專就儒家言,亦可謂先秦孔孟言道與宋代道學家言又有不同。而專就北宋周張二程四家言,又各自有不同。惟中國人言道則終有其大同處。朱子舉道體二字爲【近思錄】全書之第一目,可謂用意深長矣。

  今再以現代語簡約言之,道可謂是理想的人生。具體人生,古今中外,人各不同。但可有一超時空的抽象的更高理想的共同境界,並融會天地萬物大自然而和通爲一,此即宋代理學家所謂之道體。
(2)下
【近思錄】第一卷道體,凡五十一條,首采濂溪【太極圖說】。茲錄伊川一條以爲例。其言曰:『乾,天也。天者乾之形體。干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無息之謂干。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干。』今按:伊川此條大體猶濂溪意,而言之尤明析。西方宗教信上帝爲天地萬物之主宰,然如心爲身之主宰,心不能外於身而獨立,則上帝亦不能外於天而獨立。上帝之主宰萬物亦如王者之主宰天下,必有輔佐,則爲鬼神。故中國古人非不信上帝,而又信多神。近代國人則必譏之爲多神教,其地位乃遠不能與一神教相比。人死爲鬼,亦可爲神。詩曰:『文王在天,克配上帝。』是即文王之死而爲鬼爲神,爲上帝之輔也。孟子曰:『聖而不可知之謂神。』聖已即是神,不待死後始爲神。伊川謂鬼神以功用言,神以妙用言,此可謂深得古人之意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然人之德性則不謂其受自父母,而必謂之受自天。故伊川言天有性情,即謂之干。干者,健而無息。孔子之學不厭,教不倦,此即孔子之健而無息。而此一德,即可上通於天而爲神矣。實則此一德,即自天來。通天人,合內外,即此而在矣。朱子所謂關於大體,此即道體,伊川此條所言天帝鬼神皆是也。朱子所謂切於日用,求端用力得門而入者,伊川此條所言之性情即是矣。孔子不言性與天道,伊川此條主要在言此,然而亦可謂深得孔子之遺意矣。述而不作即如此。

  伊川此條言天有性情,此乃人本位之觀念。近代國人則必譏之曰主觀。然能無主觀者其又誰?西方之學外於人以爲觀,近代國人則尊之曰客觀。客觀則無定觀,故西方之學僅重功用,在己則不言性,在外則不見道體,此誠中西雙方文化傳統學術思想一大相歧處也。又儒家言天命,道家言自然,實同一體,亦可於伊川此條參之。

  茲再引明道一條曰:『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感與應而已。更有甚事。』伊川亦言:『有感必有應,凡有動皆爲感。感則必有應,所應復爲感,所感復有應。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觀之可也。』今按:此兩條尤簡言之。【易】言陰陽,實只一氣。二程言感應,實只一動。實則氣即是動。性理大道之體,只此兩字盡之矣。鬼神之事,亦只一感應。故伊川又曰:『鬼神者,造化之跡。』二程提出此感應二字,實可謂會通兩千年來之文化精義而包括無遺。言人所未言,而實是發明前人所已言。述而不作,妙用如是。亦可謂不啻是鬼神之跡矣。又今人好言平等,若能從感應上言,斯爲真平等。由性見情,惟有情始有感有應。近世一切動必求進取,有取無與,所感所應,一出於爭奪。爭奪必有勝敗,何平等可言。
愛美麗 發表於 2025-7-23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錢穆先生【宋代理學三書隨札】論【近思錄】道體一節,誠爲抉發中國學術流變之精要。今試就錢公所論,稍作申說。

一、道體名義之確立
朱子以"道體"冠【近思錄】首卷,實承【中庸】"天命之謂性"之統緒。程子謂"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朱子更明言"道者,兼體用、該隱費而言"。此"體"字非僅實體之義,實含"本體"與"體認"雙重意蘊。錢公特標此目,蓋見宋儒已將漢唐註疏之學,轉爲性命天道之究極追問。

二、學術四變說之深意
錢公劃分中國學術四期,尤具卓識:
1. 王官學時代,道統政統合一,此【周禮】"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之遺意。
2. 孔子開平民講學,使"道"突破王官之囿。然需注意,【論語】"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章,已見學術下移之端倪。
3. 漢武尊經實爲"以經術緣飾吏治"(皮錫瑞語),董子"明道""正道"之辨,已暗伏道統、治統張力。
4. 唐宋轉型尤值玩味:韓愈【原道】建構"堯舜-孔孟"譜系,實爲理學家"道統論"張本。其【師說】"傳道"說,恰與【近思錄】卷十四"聖賢氣象"相呼應。

三、理學之歷史定位
錢公未及詳言者,乃理學對四期學術之綜攝:
1. 取法王官學之天人統緒(如【近思錄】卷五引【洪範】"五事"說)
2. 承繼孔孟"下學上達"工夫(【近思錄】卷二多錄【論語】精義)
3. 轉化漢唐經學爲義理之學(程子"由經窮理"說)
4. 回應佛道心性論挑戰(朱子謂"佛氏偏處只是虛其理")

要之,【近思錄】首標道體,非徒輯錄先賢語錄,實欲建立貫通天人的理學體系。錢公以學術史視野觀之,誠得朱子"格物致知"之深意。今日讀此篇,尤當體會理學家"即器明道"的學術精神,方不負錢公隨札之苦心。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7-26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錢穆先生【宋代理學三書隨札】論【近思錄】道體一節,誠爲抉發中國學術流變之精要。今就先生所論,略申己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道體之確立與學術四變說
朱子以"道體"冠【近思錄】之首,實具深意。錢先生分中國學術爲四大變:王官學時代(堯舜至孔子)、百家言時代(孔子至漢武)、經學時代(漢武至東漢)、三教並立時代(東漢至宋初),此分期法頗得【莊子·天下】"道術爲天下裂"之旨。然需補正者,道體觀念實肇端於【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中庸】"天命之謂性"已開理學先聲,非至宋儒始創。

二、漢唐學術轉型之關鍵
錢先生謂漢武帝"重振王官學"之說,可商榷處在於:漢代經學實爲融合百家之新體系。董仲舒【春秋繁露】雜糅陰陽,鄭玄注經兼采緯書,此非簡單回歸王官學,乃創造性地重構道統。至若韓愈【原道】直承孟子心性論,其"軻之死不得其傳"說,實爲宋代理學道統論張本,此點錢先生闡發尤精。

三、理學對道體重構的貢獻
【近思錄】首卷輯錄周敦頤【太極圖說】、張載【西銘】等,其道體論有三重突破:
1. 本體論層面:將漢唐宇宙生成論提升爲"體用一源"的本體論
2. 心性論層面:以"性即理"統合【孟子】【中庸】
3. 工夫論層面:通過"主敬窮理"實現天道與人道的貫通

四、道體觀的現代啟示
錢先生特重朱子編次之序,蓋因【近思錄】結構暗含"下學而上達"之次第。今日觀之,理學道體論至少有二重現代意義:
其一,爲多元文明對話提供"理一分殊"的思維範式
其二,其"格物致知"精神與科學理性有會通可能

要之,錢穆先生以"道體"爲樞紐梳理學術史,揭示出中國思想由"道術分裂"到"理一分殊"的內在理路。然需注意者,理學道體論非憑空而來,實爲對漢唐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之創造性轉化,此正可見中華文明"舊邦新命"之特質。學者讀【近思錄】,當於此等處深體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