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63|回復: 2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31情采诗解2为情造文要约写真为文造情淫丽烦滥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0-9 18:1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龙】卷31情采诗解2为情造文要约写真为文造情淫丽烦滥
题文诗:
什篇,为情造文:风雅之兴,志思蓄愤,
吟咏情性,以讽其上.辞人赋颂,为文造情:
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
故为情者,要约写真,为文者,淫丽烦滥.
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
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
志深轩冕,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虚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真情文本,情假文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
而不芳由,无其情也.草木之微,依情待实;
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心理愈翳.
翠纶桂饵,反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
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
设模位理,拟地置心,心定结音,理正攡藻,
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
屏于红紫,乃可谓之,雕琢其章,彬彬君子.
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
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原文】全文1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攡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赞曰∶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  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原文分段释解】

  昔诗人什篇1,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2,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3,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4: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5,心非郁陶6,苟驰夸饰7,鬻声钓世8: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9。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10,逐文之篇愈盛11。故有志深轩冕12,而泛咏皋壤13;心缠几务14,而虚述人外15。真宰弗存16,翩其反矣17。夫桃李不言而成蹊18,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19,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20? 
 【译文】
从前【诗经】的作者所写的诗歌,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成的;后代辞赋家所写的作品,则是为了写作而捏造出情感来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像【诗经】中【国风】、【小雅】等篇的产生,就是由于作者内心充满了忧愤,才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感情,用以规劝当时的执政者:这就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文章的。后来的辞赋家们,本来心里没有什么愁思哀感,却勉强夸大其辞,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捏造情感。为了表达情感而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辞精练而内容真实;仅仅为了写作而勉强写成的文章,就往往是过分华丽而内容杂乱空泛。但是后代的作家,大都爱好虚华而轻视真实,抛弃古代的【诗经】,而向辞赋学习。于是,抒写情志的作品日渐稀少,仅仅追求文采的作品越来越多。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禄,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有的人骨子里对人间名利关心之至,却虚情假意地来抒发尘世之外的情趣。既没有真实心情,文章就只有相反的描写了。
     古人曾说:『桃树李树不用开口,就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在树下走出路来。』那是因为树上有果实的原故。古书上又曾说过:『男子种的兰花即使好看,却没有香味。』那是因为男子缺乏真诚细致的感情。像花草树木这样微小的东西还要依靠情感,凭借着果实;何况人们写作文章,那就更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如果作家所写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这种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

【注释】

  1 诗人:【诗经】的作者,同时也指能继承【诗经】优良传统的作家。什:诗篇。

  2 辞人:辞赋家,同时也指某些具有汉赋铺陈辞藻的特点的作家。扬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3 【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等代表作品。

  4 讽:婉言规劝。上:指统治者。

  5 诸子:这里指汉以后的辞赋家。

  6 郁陶(yáo摇):忧思郁积。【楚辞·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王逸注:『愤念蓄积盈胸臆也。』(【文选】卷三十二)

  7 苟:姑且,勉强。

  8 鬻(yù玉):卖。声:名声。钓:骗取。

  9 滥:不切实。

  10 体:体现。制:作品。

  11 逐文:单纯地追求文采。逐:追逐。

  12 轩冕(miǎn免):指高级官位。轩:有屏藩的车。冕:礼冠。

  13 皋(gāo高)壤:水边地,指山野隐居的地方。

  14 心缠几务: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几务:即机务,指政事。

  15 人外:指尘世之外。

  16 宰:主,这里指作者的内心。

  17 翩(piān篇):疾飞。【诗经·小雅,角弓】:『翩其反矣。』郑注:『翩然而反。』

  18 『桃李不言』句:这是古代民谣。【史记·李将军列传赞】中引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路。

  19 男子树兰:【淮南子·缪称训】:『男子树兰,美而不芳。』芳:花的香气。这个说法当然不可信,刘勰借用此话是意在强调真实感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20 征:证验。  


【原文】3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经1;采滥辞诡2,则心理愈翳3。固知翠纶桂饵4,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5,殆谓此也6。是以『衣锦褧衣』7,恶文太章8;【贲】象穷白9,贵乎反本。夫能设谟以位理10,拟地以置心11;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12;使文不灭质13,博不溺心14;正采耀乎朱蓝15,间色屏于红紫16:乃可谓雕琢其章17,彬彬君子矣18。【译文】

   因此,写文章时运用辞藻,目的是要讲明事理。如果文采浮泛而怪异,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然模糊不清。这就好比钓鱼的人,用翡翠的羽毛做钓绳,用肉桂做鱼食,反而钓不到鱼。【庄子·齐物论】中说『言辞的涵义被过繁的文采所掩盖了』,指的大约就是这类事情。【诗经·卫风·硕人】说『穿了锦绣衣服,外面再加上罩衫』,这就是因为不愿打扮得太刺眼。【周易】中讲文饰的【贲卦】,最终还是以白色为正,可见采饰仍以保持本色为贵。进行创作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规范来安置作品的内容,拟定一个适当的基础来表达作家的心情;只有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确定了,才能据以配上音节,缀以辞采;从而做到形式虽华美,但不掩盖其内容;辞采虽繁富,但不至埋没作家的心情:要使赤、青等正色发扬光大,而把红、紫等杂色抛弃不用:这才是既能美化作品,又能使内容形式都符合理想的作家。

   【注释】
 1 经:王利器校改作『理』。理: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上文所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中的『情』、『理』意同。

  2 诡:反常。

  3 心理:作者内心所蕴蓄的道理,表达而为作品的思想内容。翳(yì意):隐蔽。

  4 翠纶:用翡翠鸟毛做的钓鱼线。桂:肉桂,喻珍贵食物。饵(ěr耳):引鱼的食物。【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录【阙子】:『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5 言隐荣华:这是【庄子·齐物论】中的话。隐:埋没。【庄子】原文『隐』下有『于』字。

  6 殆(dài代):几乎,大约。

  7 褧(jiǒng迥):一种套在外面的单衣。这句是【诗经·卫风·硕人】中的话。

  8 章:鲜明。

  9 【贲(bì必)】:【易经】中的卦名。贲:文饰。穷白:最终是白色。【贲】卦的最后说:『白贲无咎。』王弼注:『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在其质素,不劳文饰而无咎也。』

  10 谟(mó魔):王利器校作『模』,规范的意思。

  11 地:底子,这里指文章的基础。本书【定势】篇中曾说:『譬五色之锦,各以本来为地矣。』心: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12 摛(chī吃):舒展,发布。

  13 文:指作品的文采。质:指思想内容。

  14 博:指辞采的繁盛。溺(nì逆):淹没。【庄子·缮性】:『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

  15 正采:即正色。【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疏引皇氏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駠黄(即留黄)是也。』朱:属赤色;蓝:属青色,都是正色。【说文】:『蓝,染青色也。』

  16 间色:由正色相间杂而成的杂色。屏:弃。红、紫:都属杂色。

  17 章:文采。

  18 彬彬(bīn宾):指文质兼顾,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恰当。【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原文】4

  赞曰:言以文远1,诚哉斯验。心术既形2,英华乃赡3。吴锦好渝4,舜英徒艳5。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译文】
 总之,语言要有华美的文采才能流传久远,这确是不错的。运用文思的方法既然明确,作品中的文采就能适当丰富了。但吴地出产的锦绣容易变色,木槿花虽美而不能持久;写文章如果类似这样,只有繁丽的文采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情感,看起来必然令人生厌。
【注释】

  1 远:指流传久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 心术:运用心思的道路,这里指写作的方法。形:显著,明确。【礼记·乐记】:『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孔疏:『术,谓所申道路也;形,见也;以其感物所动,故然后心之所由道路而形见焉。』

  3 赡(shàn扇):富足。

  4 渝:变。

  5 舜:木谨(jǐn仅)花。英:花。木槿花朝开暮落,有花无实。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7-17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龙·情采》篇辨"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之异同论

刘彦和《文心雕龙·情采》篇揭示文章本质,提出"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二途,实为古今文道升降之关键。今就经籍本源,析理如次:

一、《诗经》典范与"为情造文"之真谛
《诗经》三百篇,皆"志思蓄愤"之作。观《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小雅》"怨诽而不乱",《大雅》"陈王业之艰难",莫不本于真情实感。太史公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正合彦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之旨。其文辞"要约而写真",如《关雎》之"窈窕淑女",《采薇》之"杨柳依依",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能"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二、辞赋流弊与"为文造情"之失
汉代辞赋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如扬雄《甘泉》之"翠玉树之青葱",班固《两都》之"抗仙掌以承露",徒事铺陈而情志匮乏。此即彦和所讥"采滥忽真"之病。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虽极丽靡之能事,然"繁类以成艳",终落"淫丽烦滥"之讥。盖"为文造情"者,如无源之水,虽暂呈波澜壮阔之态,终必涸竭。

三、情本文末的创作圭臬
彦和立"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之说,实本《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之旨。昔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乃作《离骚》;司马迁"肠一日而九回",乃成《史记》。此皆"为情造文"之典范。反观六朝骈俪,"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恰如《情采》篇所云"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四、当代启示
今之网络文字,或效"标题党"以博眼球,或炫辞藻而内容空洞,正堕"为文造情"之窠臼。彦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之诫,犹黄钟大吕。真正的创作当如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先有"不得已而后言"的创作冲动,而后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表达。

要之,《情采》篇揭示的创作规律,非独适用于古典文学。无论何种文体,唯有坚持"为情造文"的本真之道,方能避免"采滥忽真"之弊,成就"要约写真"的至文。此即彦和"述志为本"的深意所在,亦为疗治当下文风浮华之良方。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7-17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龙·情采》篇辨"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之要义论

刘彦和《文心雕龙·情采》篇所论"为情造文"与"为文造情"之辨,实为中国文论史上关乎创作本质之重要命题。今就卷三十一所阐发者,试作申论如次。

一、风雅传统与"为情造文"之本真
《诗经》三百篇所以为千古典范,正在其"志思蓄愤,吟咏情性"之本质。太史公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正与此处"为情造文"之说相发明。盖《国风》之"窈窕淑女"、《小雅》之"忧心悄悄",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能"要约而写真"。此中要义有三:
1. 情感之真实性:"蓄愤"非虚饰之情,乃积郁日久不得不发者
2. 表达之自然性:"吟咏"非刻意雕琢,乃情志自然流露
3. 功能之讽喻性:"以讽其上"体现诗文干预现实之价值

二、辞赋流弊与"为文造情"之虚妄
相形之下,汉代辞赋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恰成反面典型。扬雄晚年谓赋乃"童子雕虫篆刻",正指此类"心非郁陶"而强作愁容之态。其病有三端:
1. 情感之虚伪性:无病呻吟,徒具形式
2. 修辞之泛滥性:"淫丽烦滥",徒眩耳目
3. 动机之功利性:"钓世"之作,非关性情

三、情采关系之辩证观
刘勰立论之精微处,在于不废文采而主次分明:
1. "文附质"与"质待文"的统一性
2. "繁采寡情"之戒与"要约写真"之倡
3. "为情造文"之正途与"为文造情"之歧路

四、当代启示
今之网络文字,或效"繁采寡情"之体,以浮夸词藻掩内容空虚;或堕"苟驰夸饰"之途,以标题惊悚博一时点击。重温彦和之论,可知:
1. 真情实感仍为创作根本
2. 文质彬彬方是文章正道
3. 修辞立其诚乃千古不易之理

要之,《情采》篇揭示的创作规律,不仅为六朝文风而发,实为万世文章立法。章学诚谓"《文心》体大而虑周",观此篇可知其不虚。今人作文,当以"吟咏情性"为本,以"讽喻现实"为用,庶几不负彦和谆谆之意。

(全文798字,依传统文论体例,不作分段空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