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4|回覆: 3

[文言文書] 馬賀山:夏朝文字從未消失過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30 19:1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4-03-14 09:47:27)作者:老馬識途
夏朝文字從四千年前一直到今天,從未消失過,儘管有人學問很大,官職很高,散布了許多關於夏代文字有無還是個疑問的斷言,也不能瞞天過海,儘管學界主流也認爲,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甲骨文是由陶片片上的刻劃符號演變而來,也仍然無濟於事。民間有一批堅定的學者,在尋找、發現、探索、破譯夏朝文字,在研究夏朝文化和夏朝文明方面,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這些成績可能對專家學者來說,不屑一顧,不值一提,然而它卻爲揭開歷史真相,還夏朝歷史本來面目,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
一,夏朝文字到哪裡去了?
【四庫全書薈要】中關於夏朝文字有明確記載:『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這是夏朝文字四千年來沒有消失的最有力的說明和結論。爲什麼到了近代和當代,夏朝文字,唐虞文字,反倒什麼也沒有了,那都是疑古派搗的鬼,疑古派打著革新的旗號,將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砍去三千年,只剩兩千年,胡說東周以上無史。
胡適寫【研究國故的方法】一文,又重申過同樣的話。他說:『在東周以前的歷史,是沒有一字可以信的。以後呢?大部分也是不可靠的。』
胡適還說:『先把古史縮短二三千年』『現在先把古史縮短二三千年,從【詩三百篇】做起。』『將來等到金石學,考古學發達上了軌道以後,然後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地拉長東周以前的古史。』『至於東周以下的史料,亦須嚴密評判,「寧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顧頡剛在【古史雜記】第3冊的【夏王朝】條筆記中寫道:『 夏代雖成立了一個國家,但文化尚低,沒有創造文字,所以現在發現的古器物中找不 到夏王朝的遺蹟。猜想起來,它相當於龍山文化的黑陶階段,所以【禮記】上說『夏后氏尚黑』。
郭沫若曾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說:『便是胡適對於古史也有一番比較新穎的見解。他以商民族爲石器時代,當向甲骨文字裡去尋史料;以周秦楚爲銅器時代,當求之於金文與詩,這都可算是卓識。……胡君又說:「以山西爲中心的夏民族,我們此時所有的史料實在不夠用,只好置之於『神話』與『傳說』之間,以俟將來史料的發現。」這個態度是很矜慎的,雖然夏民族是否以山西爲中心,還是問題。胡君的見解較一般的舊人大體上是有些科學觀念,我前說他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對於中國古代的實際情形,幾曾摩著了一些兒邊際」,但就【古史辨】看來,他於古代的邊際卻算是摩著了一些,這可以說是他的進步。』
由於郭沫若的欣賞和支持,疑古派在今天還有很大的市場。難怪連學術主流也唱著同一個調子,對虞夏文字的否定,何其相似乃爾。疑古派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學界主流或多或少的繼承了疑古派的理論和觀點,所以在他們身上,存在著致命的軟肋和難以治癒的硬傷。他們的思維和思維方式出了問題,無端的懷疑古代學者對黃帝以降至夏朝的文字以否定,只承認武丁的甲骨文爲中國漢字之發端,其他一概不予理睬。對古人認定的虞夏之書一律視爲孔門的小說,不可靠,不可信。連太史公的【史記】也認爲靠不住。這種想當然的思維模式和主觀臆斷,實在令人難以苟同。尤其更可笑的是,說漢字是勞動人民造的,古代陶工使用的刻劃符號就是原始文字的孑遺,這種觀點和理論將讓當代人和後人貽笑大方,而今的科學家們還在當做普遍真理提倡,還真以爲漢字是由刻劃符號,經過幾千年的漫長時間演變而來,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二,夏朝文字什麼樣?
夏朝文字是漢字,是方塊漢字,一看便知,一學便會,不是天書,也不是外文,沒有某些人說得那麼神秘,浙江有一個八十多歲的樓老先生,他是研究航天技術的專家,退休後,致力於夏朝文字的收集和探索,研究,現在已經破譯了夏代玉版文字和傳世文字【夏禹岣嶁碑】近三百多字,這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工作和事業啊,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一個人埋頭苦幹,不圖名不圖利,只因爲自己是大禹的後人,抱著還原夏代歷史真相的決心,面對一盞孤燈,辛苦耕耘,實在難得。樓老先生是半路出家,他爲什麼能識別和破譯夏朝文字,其原因就是他能排除各種干擾和清規戒律的束縛,認定一個方向,堅持走下去,有一股十頭牛也拉不回來的犟勁。
當把發現和破譯的這些夏朝文字,公布在網上的時候,有些人看完笑了,認爲夏朝文字怎麼比甲骨文還進步,還成熟,還少象形,還美觀,還工整。你們腦子是不是灌水了?你們是不是想發財想瘋了,想把手中的甲骨文,金文,玉版文賣個高價吧。實際上,這些人對夏朝不了解,對夏朝文化和歷史,對夏朝文明,還研究的十分不夠。我可以告訴讀者的是,過去的歷史教科書,基本上都是郭沫若的理論和觀點,不公正,不客觀,他一直將夏朝看做石器時代,是史前史,是傳說時代。筆者認爲,夏朝的文明程度要遠遠高於商朝的文明水平。原因是夏朝是一個以龍爲圖騰的人口眾多的農耕民族,其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要高於以燕子爲圖騰,人口少,他是山東半島上的東夷民族16支中的一支游牧民族,不重視文化,無文字,經濟也不發達,就像後來的元朝代替宋朝一樣,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一個古文字學家,連這一點都弄不清,認爲商朝是一個比夏朝還進步,還發達,還繁榮的社會,你能發現夏代文字,那才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游牧民族取代農耕民族進行統治,本身就是對社會文明的破壞和摧殘,連這點都搞不清楚,歷史學家的思維太單一了,難怪對夏朝歷史知之甚少。
夏朝文字爲什麼象篆字,象小篆,因爲李斯的小篆是按倉頡大篆省改而來,改之一二,保留八九,僅此而已。也有的夏朝文字象隸書,這也不奇怪。許慎在【說文】序中說: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誼,稱秦之隸書爲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
實際上,許慎未認真的研究過倉頡時書,所以對倉頡時書,不甚了了,諸生認定的倉頡時書是隸書,其原因在於,當年隸書的發明者王次仲,是省改倉頡大篆而成的秦之隸書,秦之隸書,脫胎於倉頡大篆,兩者近似,理所當然,這有史書爲證。
清乾隆【延慶州志】載:『王次仲,性能窺測造化,變通無窮,隱上谷居庸山中,不爲祿仕。上古倉頡觀鳥跡創出大篆書,歷代用之,然其文繁複,難以學習。次仲用其意更爲新書,簡略徑直,可速成奏章。時秦方焚書廢古訓,官獄事多,始皇得次仲書大喜,遣使三召次仲,皆辭不至。始皇怒,因令下杜(今陝西西安)程邈增損其書行之,名曰隸書。後世說隸書爲程邈所作,其實本於次仲雲。』
唐張懷瓘【書斷】:『案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中所作也。案【序仙記】云「王次仲上谷人,少有異志,早年入學,屢有靈奇,年未弱冠,變倉頡書爲今隸書。
【水經注·灅水·清夷水】記載:『大翮小翮山,高巒截雲,層陵斷霧,雙阜共秀,競舉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異志,年及弱冠,變倉頡舊文爲今隸書。
由以上選文所見,無論是小篆,還是隸書,都是由倉頡大篆省改而來。所以在小篆和隸書中,能看到倉頡大篆的影子,父子相傳,祖孫相傳,有何奇怪。諸生的看法自有其道理,而許慎受時代局限,只知其一,不知還有王次仲改倉頡大篆作隸書乎。總之,夏朝文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有夏篆,象小篆,象隸書,還有科斗篆,鳥蟲篆,鼎彝篆,漆書等等,字體多種,判斷夏朝文字的主要依據是可識可讀可解而有些字是專家不認識的,專家不認識你怎麼能認識?就因爲夏朝文字是可認識的,你得從倉頡的造字本義去考慮,分析,研究,從象形角度上,將每個構字部件分開考察,然後統一領會,再作出判斷。而專家往往對這樣的文字,認爲是好事者所爲或杜撰,而專家往往對用這樣的文字寫成的成文歷史,視爲後人『偽托』,視爲『假貨』,不願下力看一看,其實上專家錯過了一次次機會,總與夏朝文字擦肩而過,僅此而已。
三,夏朝文字在哪裡?
夏朝文字就在我們身邊,有傳世文字和出土文字兩種。傳世文字有【淳化秘閣法帖】中的{夏禹書}及{夏禹治水碑}、{萊丘銘}、{刺血亭銘}、{暴寒亭銘}、還有我收集到的已經流傳四千年的{夏篆帖};出土文字有夏朝甲骨文、夏朝象牙文、夏朝金文、夏朝玉版文等,載體多種,字跡多樣,豐富多彩,目不暇接。學界主流還沉迷於研究刻劃符號,還在將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刻劃符號,當作夏代文字,還在按著郭沫若指引的方向,在崎嶇的泥濘的沼澤地里探索,掙扎,前途未卜,其結果可想而知。
倉頡大道,是一條寬闊、光明的大道,四通八達,面向世界,前途無限。
請專家和廣大網友看一看,下面這些文字到底是哪一朝的文字?馬氏的鑑定靠譜嗎?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已綁定手機
3155 發表於 2023-1-15 07: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夏朝一定是有文字的!夏朝是一個成熟先進的國家。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7-16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夏朝文字存續問題的學術回應

馬賀山先生【夏朝文字從未消失過】一文,對夏代文字存續問題提出獨到見解,其執著探索精神值得肯定。然就學術規範而言,此議題仍需置於嚴謹的考古學與古文字學框架下辯證分析。今試從三方面予以探討:

一、文獻記載與實物證據的辯證關係
【四庫全書薈要】所載「科斗文字」之說,實爲漢代以降對古文經書字體的追述性描述,屬後世文獻對前代文字的推想性命名。考【漢書·藝文志】載「古文尚書」用科斗書,乃東漢學者以當時所見戰國文字逆推夏商周文字特徵,此屬典型的「以今律古」現象。現存西周青銅器銘文與殷墟甲骨文之間尚存在明顯斷層,若謂夏文字完整傳承四千年而無實物佐證,則與考古學「二重證據法」原則有所牴牾。

二、陶符與成熟文字系統的分野
當前學界爭議焦點,非謂夏文化無符號系統,而在其是否構成成熟文字。二里頭遺址出土陶器刻符計60餘種,其結構確比仰韶文化符號複雜,然較之甲骨文完整語法體系仍有本質差異。文字成熟須具備三要素:固定形音義關聯、語法組合規則及跨語境表意功能。良渚文化刻符、龍山文化陶文等雖具前文字特徵,但尚未發現如甲骨文般可系統釋讀的夏代文獻。

三、民間研究與學術規範的平衡
民間學者對夏文字的探索確有補益,如對丁公遺址陶文、龍虬莊刻符的討論拓寬了研究視野。然學術考證需遵循三重準則:出土情境明確、文字載體可靠、釋讀邏輯自洽。個別私藏刻符因缺乏考古層位記錄,其斷代往往存疑。建議加強民間與學院派合作,通過科技檢測(如碳十四測年)與類型學比對建立更嚴謹的證據鏈。

結語:夏文字研究當避免「非有即無」的二元論。從陶符到甲骨文,實爲長達千年的文字演化過程。期待未來考古發現能提供更多關鍵證據,使「夏篆」之說從假想升華爲實證。學術進步既需破除成見,亦當警惕過度詮釋,二者平衡方能逼近歷史真相。

(全文798字)
吳刑仟 發表於 2025-9-8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馬賀山先生鈞鑒:

拜讀尊論【夏朝文字從未消失過】,深感先生於夏代文字傳承之關切,其情可佩,其志可嘉。然就學術規範與考古實證而言,晚輩略有不同見解,願以謙遜之心,略陳管見,以求教於方家。

夫夏朝文字之有無,乃中國古史研究之重大課題。先生引【四庫全書薈要】『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爲證,然需明辨者,此系後世文獻追述,非當時實物遺存。科斗文(蝌蚪文)實爲漢代人對古文字形之想像性描述,與商周金文、甲骨文系統未可等同視之。若徑以晚出文獻斷言夏文字之實存,恐有循環論證之嫌。

考古學視域下,文字體系之確認需滿足三要素:固定字形、系統結構、語境關聯。今所見二里頭文化陶文符號,雖具一定刻畫規律,然尚未形成可釋讀之文本序列。甲骨文之突然成熟,恰暗示其前應有漫長演化階段,此學界共識;然演化之具體形態,是否必爲夏代文字體系,尚需實物證據鏈支撐。良渚、陶寺等遺址雖見早期符號,然其與夏文化之直接關聯,猶待進一步證實。

先生提及民間學者之探索精神,誠然可貴。然學術研究需以實證性、可檢驗性爲基石。若脫離考古層位、類型學比較及科學測年,僅憑形似而斷言某刻符即夏文字,易陷入主觀臆測。昔時學者釋讀甲骨,亦歷經羅振玉、王國維等以地下實物與文獻互證之嚴謹過程,非徒以形貌相似而定論。

至若夏文字『消失』之問,實則關乎載體存續與文化斷層。商周彝器銘文得以傳世,因其鑄於青銅;甲骨文得存,因龜甲獸骨之耐久。若夏文字書於竹帛木牘,則中原氣候條件下難以保存。加之商革夏命,文化體系或有更迭,亦爲可能因素。此非『消失』,實乃物質載體與歷史條件所限也。

今二里頭、新砦等遺址之科學發掘持續深入,碳十四測年技術日益精密,此正爲探索夏文化之正道。學界非否定夏文字存在之可能性,然堅持『無徵不信』之原則。若他日有確鑿之夏代文本出土,自當重寫中國文字史,此亦學界所翹首期盼者。

晚輩淺見,夏史研究宜以多重證據法爲綱,兼采考古、古文字、人類學與文獻學之長,而非單一路徑之獨斷。先生之熱忱可敬,然若欲取信於學界,則需以科學規範呈現證據鏈,尤需經得起考古情境與古文字學規律之檢驗。

冒昧陳詞,惟願華夏文明之源流得以昭明。謹奉拙見,伏惟雅鑒。

後學 敬上

以上內容以專業國學視角回應,強調考古實證與文獻批判的結合,在肯定探索精神的同時,堅持學術規範,共計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