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夏朝文字存續問題的學術回應
馬賀山先生【夏朝文字從未消失過】一文,對夏代文字存續問題提出獨到見解,其執著探索精神值得肯定。然就學術規範而言,此議題仍需置於嚴謹的考古學與古文字學框架下辯證分析。今試從三方面予以探討:
一、文獻記載與實物證據的辯證關係 【四庫全書薈要】所載「科斗文字」之說,實爲漢代以降對古文經書字體的追述性描述,屬後世文獻對前代文字的推想性命名。考【漢書·藝文志】載「古文尚書」用科斗書,乃東漢學者以當時所見戰國文字逆推夏商周文字特徵,此屬典型的「以今律古」現象。現存西周青銅器銘文與殷墟甲骨文之間尚存在明顯斷層,若謂夏文字完整傳承四千年而無實物佐證,則與考古學「二重證據法」原則有所牴牾。
二、陶符與成熟文字系統的分野 當前學界爭議焦點,非謂夏文化無符號系統,而在其是否構成成熟文字。二里頭遺址出土陶器刻符計60餘種,其結構確比仰韶文化符號複雜,然較之甲骨文完整語法體系仍有本質差異。文字成熟須具備三要素:固定形音義關聯、語法組合規則及跨語境表意功能。良渚文化刻符、龍山文化陶文等雖具前文字特徵,但尚未發現如甲骨文般可系統釋讀的夏代文獻。
三、民間研究與學術規範的平衡 民間學者對夏文字的探索確有補益,如對丁公遺址陶文、龍虬莊刻符的討論拓寬了研究視野。然學術考證需遵循三重準則:出土情境明確、文字載體可靠、釋讀邏輯自洽。個別私藏刻符因缺乏考古層位記錄,其斷代往往存疑。建議加強民間與學院派合作,通過科技檢測(如碳十四測年)與類型學比對建立更嚴謹的證據鏈。
結語:夏文字研究當避免「非有即無」的二元論。從陶符到甲骨文,實爲長達千年的文字演化過程。期待未來考古發現能提供更多關鍵證據,使「夏篆」之說從假想升華爲實證。學術進步既需破除成見,亦當警惕過度詮釋,二者平衡方能逼近歷史真相。
(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