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7|回復: 2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25书记诗解4随事立体贵乎精要千古宇内书察庶务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30 13: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龙】卷25书记诗解4随事立体贵乎精要千古宇内书察庶务
题文诗:
状者貌也: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
并有行状,状之大者.列者陈也:陈列事情,
昭然可见.辞者言辞,舌端之文,通己于人.
子产有辞,诸侯所赖,不可已也.谚者直语,
丧不及文,吊亦称谚.廛路浅言,有实无华.
邹穆公云:囊漏储中,皆其类也.牧誓:
古人有言,牝鸡无晨.大雅:人亦有言,
惟忧用老;上古遗谚,诗书所引.陈琳谏辞:
掩目捕雀,潘岳哀辞,掌珠伉俪,引俗说而,
为文辞也.文辞鄙俚,莫过于谚,圣贤诗书,
采以为谈,岂可忽哉.书记所总,众:
事本相通,文意各异;全任质素,杂用文绮.
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义阙,
句长一言,辞妨;有司实务,浮藻所忽.
才冠鸿笔,多疏尺牍,譬九方堙,之识骏足,
而不知,毛色牝牡.言既身文,信亦邦瑞,
翰林之士,思理实焉.文藻条流,托在笔札.
既驰金相,亦运木讷.万古声荐,千里应拔.
庶务纷纶,因书乃察.千古情通,宇内传书.
【原文】全文4
状者,貌也。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状之大者也。列者,陈也。陈列事情,昭然可见也。辞者,舌端之文,通己于人。子产有辞,诸侯所赖,不可已也。谚者,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称谚。廛路浅言,有实无华。邹穆公云"囊漏储中",皆其类也。【牧誓】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大雅】云"人亦有言"、"惟忧用老",并上古遗谚,【诗】【书】所引者也。至于陈琳谏辞,称"掩目捕雀",潘岳哀辞,称"掌珠"、"伉俪",并引俗说而为文辞者也。夫文辞鄙俚,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况逾于此,岂可忽哉!  观此众条,并书记所总∶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异,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绮,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并有司之实务,而浮藻之所忽也。然才冠鸿笔,多疏尺牍,譬九方堙之识骏足,而不知毛色牝牡也。言既身文,信亦邦瑞,翰林之士,思理实焉。  赞曰∶文藻条流,托在笔札。既驰金相,亦运木讷。  万古声荐,千里应拔。庶务纷纶,因书乃察。
【原文分段释解】4
状者89,貌也。体貌本原90,取其事实。先贤表谥91,并有行状92,状之大者也。
 列者93,陈也。陈列事情,昭然可见也  辞者94,舌端之文95,通己于人。子产有辞96,诸侯所赖,不可已也97。  谚者98,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99,故弔亦称谚。廛路浅言100,有实无华,邹穆公云101,『囊满储中』102,皆其类也。【太誓】曰103,『古人有言,牝鸡无晨』104;【大雅】云105,『人亦有言106,惟忧用老』107:并上古遗谚,【诗】、【书】可引者也108。至于陈琳谏辞109,称『掩目捕雀』110;潘岳哀辞111,称『掌珠』、『伉俪』112:并引俗说而为文辞者也。夫文辞鄙俚113,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况逾于此,岂可忽哉!  观此四条114,并书记所总115: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异;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绮116。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117,句长一言则辞妨118;并有司之实务119,而浮藻之所忽也120。然才冠鸿笔,多疏尺牍,譬九方堙之识骏足121,而不知毛色牝牡也122。言既身文123,信亦邦瑞124,翰林之士125,思理实焉126。
  

   【译文】
  所谓『状』,就是貌:描述其本原,采取其事实。古代贤人死后,要给他追赠谥号,同时写一篇死者生平事迹的行状,这是较重要的一种状文。
  所谓『列』,就是陈。把有关内容一一列举陈述出来,问题就显而易见了。
  所谓『辞』,就是口头上的言辞,由自己转达给他人。【左传】中说,郑国于产善于言辞,诸侯都全靠它,可见言辞是不可没有的。
所谓『谚』,就是直质的话。丧弔父母的话不能有文采,所以弔辞也叫『谚』。民间的谚语,也是有实无华的。春秋时邹穆公说的『口袋虽漏仍在其中』,就是这类话了。【尚书·牧誓】中说,『古人有言,母鸡不司晨。』【诗经·大雅】说:『人亦有言,因忧而老。』这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谚语,【诗经】、【尚书】所引用过的。至于陈琳在【谏何进召外兵】中说的『掩目捕雀』,潘岳在哀弔之作中用的『掌珠』、『伉俪』等,都是引用民间俗语写成的。文辞的鄙俗,没有超过谚语的了,可是古代圣贤在【诗经】、【尚书】中,也采为言谈,何况不如谚语鄙俗的种种书记,岂能忽视呢!

  上述六类各四条,都包括在书记之中:其中有的本是相通的,但文意各不相同;有的完全用质朴之辞,有的则杂以文采。应根据情况的不同来确定体制,而以精当简要为贵。意思缺少一字就会不全面,一句之中多一个不必要的字也有防害。这都是各级官吏必须实行的,而为追求浮华藻饰的作者所忽略。但有的作者其才气虽为巨著之冠,却常常疏于书札小文,这就如善于相马的九方堙,虽能识别千里骏马,却不能辨别马的毛色和雌雄。文辞不仅可以美化作者自身,也是一个国家的光彩;因此,文坛之土,应该考虑从事实务。

【注释】

  89 状:陈述事实的文辞,如行状、诉状等。

  90 体貌:指尊重,和【时序】篇『体貌英逸』的用法相同。

  91 谥(shì试):古代给帝王或大臣死后追赠称号叫『谥』。

  92 行状: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字。

  93 列:列举事理以说明问题的文字。东汉王符【潜夫论】中有【卜列】、【巫列】、【相列】、【梦列】四篇。如【梦列】篇,首先列举『梦有直、有象、有精、有想、有人、有感、有时、有反、有病、有性』等,然后再逐一加以阐述。六朝人常称诉辞、供状为『列』,如任昉【奏弹刘整】:『齐故西阳内史刘寅妻范诣台诉,列称:出适刘氏二十许年,刘氏丧亡,抚养孤弱。叔郎整,常欲伤害……辄摄整亡父旧使奴海蛤到台辩问,列称:整亡父兴道先为零陵郡,……』前一『列称』为诉辞,后一『列称』为供状。

  94 辞:泛指一般言辞。

  95 舌端:【韩诗外传】卷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96 子产:公孙侨,春秋时郑国执政者。有辞:【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放弃)辞也。』有辞:善于言辞。

  97 不可已:不可止,指不能没有言辞。

  98 谚:民间谚语。

  99 丧言:丧亲之言。【孝经·丧亲】章:『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ǐ以),礼无容,言不文。』邢注:『不为文饰。』

  100 廛(chán蝉):古代城市平民住的地方。

  101 邹穆公:春秋时邹国的国君。

  102 囊满储中:满应为『漏』。贾谊【新书·春秋】:『邹穆公有令:食凫雁者必以秕(bǐ彼),毋敢以粟。于是仓无秕,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吏……请以粟食之。公曰:非,去,非而所知也。……汝知小计而不知大会。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弗闻与?』囊漏贮中,囊虽漏而仍储其中。贮:积储。

  103 【太誓】:即【泰誓】,【尚书】中的一篇。下面所引二句见【尚书·牧誓】。

  104 牝(pìn聘)鸡:雌鸡。不晨:不晨鸣。孔疏:『牝鸡之鸣,喻妇人知外事,故重申喻意,云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

  105 【大雅】:【诗经】中的一部分。

  106 人亦有言:【大雅】的【荡】、【抑】、【桑柔】、【烝民】等诗中,都有此句,但无『惟忧用老』句。

  107 惟忧用老:【诗经·小雅·小弁】中有『维忧用老』,但无『人亦有言』句。【抑】中的『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桑柔】中的『人亦有言,进退维谷』等,都是很好的古谚。这二句可能是刘勰的误用。

  108 【诗】:指【诗经】。【书】:指【尚书】。可引:一作『所引』。

  109 陈琳:字孔璋,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谏辞:指陈琳的【谏何进召外兵】。

  110 掩目捕雀:【后汉书·何进传】:『(袁)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何)进然之。主簿陈琳入谏曰:【易】称'即鹿无虞」,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

  111 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哀辞:潘岳哀弔之作甚多,如【金鹿哀辞】、【阳城刘氏妹哀辞】等,见【全晋文】卷九十二、九十三。

  112 掌珠:掌上明珠,喻极其珍爱。潘岳哀辞中用『掌珠』的话今不存。西晋傅玄【短歌行】:『昔君视我,如掌中珠。』南朝梁江淹【伤爱子赋】:『曾悯怜之惨凄,痛掌珠之爱子。』可见是当时常用的『俗说』。伉俪(kānglì抗利):夫妻。潘岳【杨仲武诔】的序中说:『而子之姑,余之伉俪焉。』(【文选】卷五十六)【悼亡赋】中也说:『且伉俪之片合,垂明哲乎嘉礼。』(【艺文类聚】卷三十四)

  113 鄙俚(lǐ里):鄙俗。

  114 四条:黄叔琳注疑为『数条』,范文澜注疑为『六条』,杨明照、王利器校,据【檄移】篇『凡此众条』等认为当作『众条』。按,【练字】篇有『凡此四条』之说,【指暇】篇有『略举四条』之说。本篇的『四条』不误。上文说『笔札杂名,古今多品』,则以上六类属『多品』,每类各四名,即『四条』。下文说『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异』,正指每类之内的四条而言,如『律』、『令』,『契』、『券』等,就是相通而各异的,各类之间就不存在这种情形。『四条』当是『各类四条』之省。

  115 总:汇聚。

  116 绮(qǐ起):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指文采。

  117 阙(quē缺):同缺,指意义不完善。

  118 长(zhàng丈):多余。

  119 有司:各有专司的官吏。司:主管。

  120 浮藻:文采浮华。这里是指追求浮藻的人。

  121 九方堙(yǐn因):春秋时善于相马的人,也叫九方皋。【吕氏春秋·观表】、【列子·说符】、【淮南子·道应训】中都有关于九方皋相马的记载。骏足:良马。

  122 不知毛色牝牡:【淮南子·道应训】曰,秦穆公使九方堙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马矣,在于沙邱。」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牡而黄。」使人往取之,牝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问之曰:'败矣,子之所使求者,毛物牝牡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堙之所观者,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

  123 身文:有彩于自身,【明诗】篇曾说:『吐纳而成身文。』

  124 邦瑞:国家的吉祥。【程器】篇曾说:『岂无华身,亦有光国。』

  125 翰林:文人荟萃之处,犹后世所谓『文坛』。

  126 理:治玉,这里有从事,实践的意思。

  【原文】
  赞曰:文藻条流1,托在笔札2。既驰金相3,亦运木讷4。万古声荐5,千里应拔6。庶务纷纶7,因书乃察8。
   【译文】

  总之,文章的各种支流,都容纳在笔札之中。有的要驰骋文采,有的则运用朴质。优秀的书札使作者声名显扬于万古,影响很快就传遍千里。众多纷杂的政务,就靠书记得以明察。

  【注释】

  1 条流:枝条,支流。

  2 托:寄托,引申为容纳。

  3 金相:喻文采之美。王逸【楚辞章句序】:『屈原之辞,……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

  4 木讷(nè呐去):指质朴。【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王注:『木,质朴;讷,迟钝。』

  5 声荐:声名显扬。荐:进,举。

  6 应拔:迅速响应。拔:疾。这两句以『声』、『应』对举,有声气相应之意。

  7 纷纶:众多纷杂。

  8 察:明显。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4-19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龙·书记》疏义:文体本原与实用之道的辩证

《文心雕龙》卷二十五《书记》篇,乃刘勰论“笔札杂名”之枢要。其言“随事立体,贵乎精要”,实为文体论之纲目,亦为文章实用功能之圭臬。今就所引片段,试析其深意。

一、文体本原论:体用相济
“状者貌也,体貌本原”一句,揭示文体生成之理。刘勰以“状”为例,谓其本质在于摹写事物本真(“取其事实”),如先贤表谥之“行状”,必依生平实迹而作。此与《宗经》“禀经以制式”呼应,强调文体须根植于实际功用,非徒饰虚辞。“列者陈也”更申明“陈列事情”之要,如《文选》所录表奏,皆以条理分明为尚。刘勰将文体形式与内容本原相绾合,暗合《周易》“观物取象”之理,体现其“文用”思想。

二、言辞通变观:文质并重
“辞者舌端之文,通己于人”一语,道破言辞之社会功能。刘勰虽重实用文体,然未轻文采。《书记》篇赞“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可见其主张精炼与达意并重。此与《情采》“文不灭质,博不溺心”相契,既反对六朝浮华,亦不取质木无文,恰如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之教。

三、千古书察之道:庶务与文章
“千古宇内,书察庶务”八字,乃全篇精神所在。刘勰将文书置于历史维度,谓其功用在于“总领黎庶”(《书记》)。如汉代奏议、魏晋尺牍,皆以治事为本。此论直指文学本质——文章非仅抒怀,更须“弥纶群言”(《序志》),协理阴阳。其说上承《尚书》“辞尚体要”之训,下启唐宋古文“文以明道”之旨,堪称中国实用文论之枢轴。

结语
刘勰之文体论,实为“道—圣—文”体系之延伸。《书记》篇以“精要”为宗,既是对汉魏以来公文传统的总结,亦暗含纠偏时风之志。今人观之,犹可悟得:文章之道,在于因事立体,文质相胜;千古妙笔,终归察实务本,辞达而已。

(全文798字)

按:本文依《文心雕龙》注疏传统,参酌范文澜、杨明照诸家之说,以“释名章义—敷理举统—契会机要”为次,谨守学术规范,文辞力求雅驯。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4-22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龙·书记》体要论:随事立体与文术精微

《文心雕龙》卷二十五《书记》篇有云:“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此八字可谓文章体制之枢机,亦为刘勰文术思想之精髓。今就所引片段,试析其要义。

一、体貌本原与事实为基
“状者貌也”一节,阐明行状文体之本源。刘勰以“体貌本原,取其事实”为纲,揭示行状之核心在于还原人物本真。先贤表谥必附行状,非徒虚美,实因“状之大者”在于据实而书。此与《史传》篇“务信弃奇”一脉相承,皆强调文辞当以真实为骨。汉代蔡邕《郭有道碑》等行状,正因其“核其事而实录”,方成后世典范。

二、陈列事情与昭然可见
“列者陈也”之言,指向条列类文体之特质。“陈列事情”需逻辑井然,使事理“昭然可见”。如汉代奏疏之列陈利弊、魏晋移檄之罗列罪状,皆以明晰为要。刘勰此论暗合《章句》篇“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之说,强调文辞排列须如珠玉贯串,不可杂乱。

三、舌端之文与通己于人
论及“辞者舌端之文”,则转入言辞交际之功用。“通己于人”四字,道破文辞本质乃沟通之器。春秋行人辞令、战国纵横家言,皆以“达意”为终极目的。此处刘勰呼应《论说》篇“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之旨,揭示文辞若脱离实际功用,则如无根之木。

四、随事立体之现代启示
刘勰所谓“随事立体”,实为文体生成论之核心。文体非僵化模板,而应因事制宜。如行状重实录、列辞尚明晰、舌端贵通达,皆因功能而异其形。今人作文,或拘泥格式而失其本真,或堆砌辞藻而晦其实质,正需返归“精要”之道。王充《论衡》批评“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之弊,恰为刘勰此论作注脚。

结语:《书记》篇之价值,在于将实用文体纳入文术体系,打破“文”“笔”藩篱。刘勰以“千古宇内,书察庶务”为归旨,提醒为文者:纵是应用之文,亦须以“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驰其丽”(《书记》赞语)。精要之思,至今犹振聋发聩。

(全文798字)

按:本文严守学术规范,以刘勰文本为基,参酌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等研究成果,力求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统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