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6|回覆: 3

[儒家學說] 【文心雕龍】卷20檄移詩解2述休敘苛事昭理辨氣盛辭斷移風易俗

[複製連結]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7 11:2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龍】卷20檄移詩解2述休敘苛事昭理辨氣盛辭斷移風易俗
題文詩:
隗囂之,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飾,
意切事明,隴右文士,得檄之體.陳琳討袁,
之檄豫州,壯有骨鯁;奸閹攜養,章實太甚,
發丘摸金,誣過其虐,抗辭書釁,皦然露骨,
敢矣,曹公之鋒,幸哉也免,袁黨之戮.
鍾會檄蜀,徵驗甚明;桓溫檄胡,觀釁尤切,
並壯筆也.大體,述此,休明,
敘彼苛虐.天時,人事,算強弱,
權勢,標蓍前驗,懸鑒已然,雖本國信,
實參兵詐.譎詭馳旨,煒曄騰說.凡此莫違.
植義揚辭,務在剛健.插羽示迅,辭不可緩;
露板宣眾,義不可隱.事昭理辨,氣盛辭斷,
此其要也.曲趣密巧,無所取才.州郡徵吏,
亦稱為檄,明舉之義.移者易也,移風易俗,
令往民隨.司馬相如,難蜀,文曉喻博,
有移檄骨.及劉歆之,移太常書,辭剛義辨,
文移之首;陸機之,移百官書,言約事顯,
武移.檄移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
逆黨用檄,順命資移;洗濯民心,堅同符契,
意用小異,體義大同,與檄參伍,故不重論.
三驅弛網,九伐先話.鞶鑒吉凶,蓍龜成敗.
摧壓鯨鯢,抵落蜂蠆.易俗移風,草偃風邁.
【原文】全文2  凡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敘彼苛虐。指天時,審人事,算強弱,角權勢,標蓍龜於前驗,懸鞶鑑於已然,雖本國信,實參兵詐。譎詭以馳旨,煒曄以騰說。凡此眾條,莫之或違者也。故其植義揚辭,務在剛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辭緩;露板以宣眾,不可使義隱。必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此其要也。若曲趣密巧,無所取才矣。又州郡徵吏,亦稱為檄,固明舉之義也。  移者,易也,移風易俗,令往而民隨者也。相如之【難蜀老】,文曉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及劉歆之【移太常】,辭剛而義辨,文移之首也;陸機之【移百官】,言約而事顯,武移之要者也。故檄移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則逆黨用檄,順命資移;所以洗濯民心,堅同符契,意用小異,而體義大同,與檄參伍,故不重論也。  贊曰∶三驅弛網,九伐先話。鞶鑒吉凶,蓍龜成敗。  摧壓鯨鯢,抵落蜂蠆。移風易俗,草偃風邁。

【原文分段釋解】
觀隗囂之【檄亡新】45,布其三逆46,文不雕飾,而辭切事明,隴右文士47,得檄之體矣48。陳琳之【檄豫州】49,壯有骨鯁50,雖奸閹攜養51,章密太甚52;發邱摸金53,誣過其虐54;然抗辭書釁55,皦然露骨矣56。敢指曹公之鋒57,幸哉免袁黨之戮也58。鍾會【檄蜀】59,徵驗甚明60;桓公【檄胡】61,觀釁尤切62:並壯筆也。
【譯文】
東漢隗囂的【移檄告郡國】,列舉王莽『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狀。它的文字不加雕飾,但用辭確切,事理明顯,這說明隗囂門下的文士,已掌握檄文的基本體制了。漢未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寫得理直氣壯。雖然其中罵曹嵩是宦官的養子等,對其隱密揭露過分;說曹操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從事的挖墳盜墓活動,有點誣過其實,但能以抗直的文辭寫其罪過,他的揭露就十分明白了。陳琳敢於對着曹操的鋒芒,幸而後來竟免於被曹操當做袁紹的黨羽而殺掉。魏國鍾會的【移蜀將吏士民檄】,用歷史事實作證驗,也講得很明白。東晉桓溫的【檄胡文】,着眼於敵人的罪惡更為急切。以上這些,都是寫得很有力的檄文。
 〔注釋〕

  45 隗囂(wěiáo委熬):字季孟,東漢初將軍。【檄亡新】:指隗囂的【移檄告郡國】,載【後漢書·隗囂傳】。新:王莽的國號。

  46 三逆:【移檄告郡國】中列舉了王莽『逆天』、『逆地』、『逆人』的三種惡過。

  47 隴右:即隴西,今甘肅省隴山以西地區。隗囂曾據隴西,自稱西州上將軍。

  48 體:指體制,格式。

  49 陳琳:字孔璋,建安七子之一。【檄豫州】:指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載【文選】卷四十四。豫州:指劉備,他當時做豫州刺史。東漢豫州刺史治所在今安徽毫(bó脖)縣。

  50 骨鯁(gěng耿):耿直。

  51 奸閹(yān淹)攜養:陳琳在【為袁紹檄豫州】中,罵曹操是『贅(zhuì墜)閹遺丑,本無懿(yi意)德』。【文選】李善註:『贅,謂假相連屬也。』閹:宦官。懿:美好。曹操本姓夏侯,其父夏侯嵩為東漢大宦官曹騰養子,改姓曹,所以陳琳在檄文中又罵曹嵩是『乞丐攜養』。

  52 章:明,這裏是揭露的意思。密:細。

  53 發邱摸金:陳琳在檄文中又說:『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huī灰)突,無骸不露。』邱:同丘,土堆,這裏指墳墓。發邱:即發丘中尉。摸金:即摸金中郎將。陳琳說曹操專設這兩種官職掘墳挖金。隳:毀壞。

  54 虐:殘暴,這裏指實際干的壞事。

  55 抗:抗直。釁(xìn信):裂痕,引申為罪過。【左傳·宣公十二年】:『用師觀釁而動。』註:『釁,罪也。』

  56 皦(jiǎo矯):明亮。露骨:【太平御覽】卷五九七作『曝露』,譯文據『曝露』,即暴露。

  57 曹公:即曹操。

  58 袁黨:袁紹的黨羽。袁紹:字本初,東漢末年軍閥。戮(lù路):殺。陳琳初附袁紹,後歸曹操,曹操重其才,沒有因陳琳曾替袁紹大罵曹操,而把他當做袁黨殺掉。

  59 鍾會:字士季,三國時魏國的司徒。【檄蜀】:指鍾會的【移蜀將吏士民檄】,載【三國志·魏志·鍾會傳】。

  60 徵驗:證驗,指鍾會檄文中所列舉歷史上蜀地不能長久獨立,凡降魏的人都得到優待等使蜀人『深鑒成敗』的事理。

  61 桓公:指桓溫,字元子,東晉大司馬。【檄胡】:指桓溫的【檄胡文】,文今不全,見【藝文類聚】卷五十八。胡:這裏指建立後趙(十六國之一)的石勒。

  62 觀釁:視罪。切:迫切。
【原文】

  凡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1,或敘彼苛虐;指天時2,審人事,算強弱,角權勢3;標蓍龜於前驗4,懸鞶鑑於已然5;雖本國信,實參兵詐;譎詭以馳旨6,煒曄以騰說7:凡此眾條,莫或違之者也。故其植義颺辭8,務在剛健。插羽以示迅9,不可使辭緩;露板以宣眾,不可使義隱:必事昭而理辨10,氣盛而辭斷11,此其要也。若曲趣密巧12,無所取才矣。又州郡徵吏13,亦稱為『檄』,固明舉之義也14。  
【譯文】
檄文的主要寫作特點,或者是表明我方的美善興盛,或者是述說敵方的苛刻殘暴;指明天道,分析人事,計算強弱,衡量權勢;引往事以預卜敵方失敗的命運,舉成例示對方以鑑戒。這樣說雖要本於國家的信用,其實要加上用兵的詐謀。用巧詐之辭來宣傳自己的意旨,用光明有正大的言辭來宣揚自己的主張。以上幾點,是所有的檄文都不能違背的。因此,檄文的寫作,無論確立意義或運用文辭,都必須堅強有力。插上羽毛的檄文是表示緊急,就不能把文辭寫得過於鬆緩;敞露簡板向大眾宣傳的檄文,就不應把意義寫得隱晦不明。必須把事理寫得清楚明白,氣勢旺盛而文辭果斷,這就是寫檄文的基本要點。如果賣弄曲折之趣,細密之巧,這種才能對檄文來說,就沒有什麼可取了。此外,州郡徵召官吏的文書,也叫做『檄』,這也是取公開推舉的意思。

  〔注釋〕

  1 休:美好。

  2 天時:指天道,天命之類。

  3 角:量。

  4 標:表示。蓍(shī師):占卜用的草。龜:占卜用的龜甲。

  5 鞶(pán盤)鑒:大帶上的鏡。這裏主要是取鑑戒的意思。鞶:古代束衣的大帶。

  6 譎詭(juéguǐ決軌):怪異不實。

  7 煒曄(wěiyè委夜):光輝,明盛。

  8 颺(yáng羊):飛揚,引申為施展。

  9 插羽:古代檄文,插鳥毛表示緊急。

  10 昭:明顯。辨:明。

  11 斷:果斷。

  12 曲趣:曲折微妙的旨趣。

  13 征:召。

  14 舉:推薦。

【原文】

  移者,易也;移風易俗,令往而民隨者也。相如之【難蜀老】1,文曉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2。及劉歆之【移太常】3,辭剛而義辨,文移之首也4。陸機之【移百官】5,言約而事顯,武移之要者也。故檄移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6,則逆黨用檄,順命資移7;所以洗濯民心8,堅同符契9,意用小異而體義大同10,與檄參伍11,故不重論也。
 【譯文】

  所謂『移』,就是轉變;就是移風易俗,發出命令老百姓就隨從執行。西漢司馬相如的【難蜀父老】,文辭明白而比喻廣博,已具有移和檄的特徵。到東漢劉歆寫的【移太常博士書】,文辭有力而意義明辨,這是政治方面最早的一篇移文。西晉陸機的【移百官】,言辭簡約而敘事明顯,這是軍事方面一篇重要的移文。所以,檄和移通用於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面。在軍事上,對反對派用檄,對順從的人則用移。用(移文)來淘洗老百姓的思想,使上下牢固一致。移和檄的意思和運用雖然稍有不同,但體制和基本意義是大致相同的;移文的情況和上述檄文錯綜相近,所以就不再重複論述了。

  〔注釋〕

  1 相如:即司馬相如,字長卿,西漢文學家。【難蜀老】:指司馬相如的【難蜀父者】,載【漢書·司馬相如傳】。

  2 骨:這裏指特徵。

  3 劉歆(xīn新):字子駿,西漢末年學者。【移太常】:指劉歆的【移太常博士書】,載【漢書·劉歆傳】。

  4 文:文事,這裏指政治方面。

  5 陸機:字士衡,西晉文學家。【移百官】:此移今不存。

  6 金革:兵器和戰衣,這裏指軍事。

  7 資:取。

  8 濯(zhuó濁):洗。

  9 符契:符合的意思。符:古代用作憑信之物。契:約券。

  10 『意用』句:指移文和檄文的大同小異。

  11 參(sān三)伍:意即錯綜比較,以為證驗。 

【原文】
  贊曰:三驅弛剛1,九伐先話2。肇鑒吉凶,蓍龜成敗。惟壓鯨鯢3,抵落蜂蠆4。移寶易俗5,草偃風邁6。

  【譯文】


  總之,好像三面驅趕禽獸,要把捕網的一面放鬆;對各種罪人的征伐,先要用檄文聲討。檄文要像明鏡一樣讓對方照清其吉凶,像占卜一樣向敵人表明其成敗。要狠狠打擊罪魁禍首,消滅那害人的毒蟲。移文確實可以移風易俗,就如草的順風倒伏。

  〔注釋〕

  1 三驅弛剛:『剛』應作『網』。三面驅趕禽獸而把捕網放開一面。【周易·比卦】說:『王用三驅,失前禽。』王弼註:『夫三驅之禮,禽逆來趣己則舍之,背己而走則射之,愛於來而惡於去也;故其所施,常失前禽也。』弛:松,放開。

  2 九伐:有九種罪行之一的人應予討伐。據【周禮·大司馬】,九種罪行是:一、欺侮弱小;二、損害賢人和百姓;三、對內暴虐,對外欺侮;四、田野荒蕪而百姓散離;五、仗恃險地而不順服;六、殺害親人;七、驅逐或殺害國君;八、違背命令而忽視政治;九、道德敗壞,行同禽獸。先話:討伐之前先予聲討。

  3 惟:當作『摧』。鯨鯢(jīngní京泥):吞食小魚的大魚,這裏比喻惡人。

  4 抵:擊。蠆(chǎi柴去聲):蠍子一類的毒蟲。

  5 寶:當作『實』。

  6 草偃(yǎn眼)風邁:這四字是為押韻而倒用,意為風邁草偃,比喻移文的作用,偃:倒下。邁:行。
董所 發表於 2025-4-17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檄移】篇析義:論檄文之剛健體要與移書之教化功能

【檄文之體要】
劉勰論檄文,首重『植義揚辭,務在剛健』。隗囂【檄亡新】雖文辭質樸,然『辭切事明』,直斥王莽三逆(逆天、逆地、逆人),得檄體之正。其力在事理昭彰,非以雕琢為勝。至若陳琳【為袁紹檄豫州】,雖『壯有骨鯁』,然指曹操『奸閹攜養』『發丘摸金』,實有過誣之嫌。劉勰評其『抗辭書釁,皦然露骨』,蓋檄文須直揭其惡,然亦當以信實為本,不可逞辭害義。鍾會【檄蜀文】、桓溫【檄胡文】,或徵驗明晰,或觀釁切要,皆以『氣盛辭斷』為宗,足為典範。

檄文之體,須『標蓍龜於前驗,懸鞶鑑於已然』,雖本於國信,亦參兵詐。其用譎詭以馳旨,煒曄以騰說,然核心在『事昭理辨』。若曲趣密巧,則失檄體剛健之要。至如州郡徵吏之文亦稱檄者,乃取其明舉之義,然非檄文正體。

【移書之功用】
移者,『移風易俗,令往而民隨』。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文曉而喻博,已具移檄之骨;劉歆【移太常書】『辭剛義辨』,為文移之首;陸機【移百官】『言約事顯』,乃武移之要。移書與檄文,皆兼文武之用,然檄以威逆,移以化順。其體義大同,皆欲『洗濯民心,堅同符契』,故劉勰合而論之。

【贊語精義】
『三驅弛網,九伐先話』二句,喻檄移之先聲奪人;『鞶鑒吉凶,蓍龜成敗』,言其明察得失;『摧壓鯨鯢,抵落蜂蠆』,狀其肅清奸宄之力。末以『移風易俗,草偃風邁』作結,正見教化之功。蓋檄移之文,非徒逞辭鋒,實乃王化之輔翼,此彥和深意所在。

要言之:檄貴剛健昭晰,移尚辭義明達,二者雖用有殊,其歸則一。後世為文者,當以信實為本,剛柔並濟,方得劉勰檄移之真髓。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7-9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檄移】體要發微:論隗囂、陳琳檄文之正變

劉勰【文心雕龍】卷二十論檄移之體,以"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為宗,今觀隗囂【討王莽檄】與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二篇,恰成檄文正變之典範。隗囂檄文直斥王莽"三逆"(逆天、逆地、逆人),其辭質直無華而切中肯綮,正合【檄移】篇"文不雕飾,意切事明"之要義。隴右文士能得檄體正格,蓋因"述此休明"以彰正義,"敘彼苛虐"以曝奸邪,此乃檄文"植義揚辭"之本。

至若陳琳之檄,劉勰以"壯有骨鯁"稱之,然"奸閹攜養"等語實涉過甚。考【檄移】篇明言:"譎詭以馳旨,煒曄以騰說",陳琳之文雖得"氣盛辭斷"之勢,然筆鋒過銳,已近"露骨以騰嘲,奮筆以快憤"之弊。昔桓溫見陳琳檄文而頭風頓愈,正可見其辭氣之雄,然過猶不及,此檄移之變體也。

檄文之要,在"使聲如衝風所擊,氣似欃槍所掃"。隗囂檄以事理勝,如"毒殺平帝,篡奪皇位"等罪狀條列分明;陳琳檄以氣勢勝,如"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等語排宕激越。二者雖風格殊異,然皆達"移風易俗"之效。劉勰標舉"事昭理辨"為體,"氣盛辭斷"為用,二篇各得其一偏,合觀乃見檄體全貌。

今之論者當鑒此得失:檄移之文貴在義正而不阿,辭厲而不苛。隗囂之檄得【尚書】誓誥遺意,陳琳之檄承【戰國策】辯說餘風,二者並耀文囿,實為後世公檄私移之楷式。明乎此,則知"凡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敘彼苛虐"二語,已盡檄移之樞要矣。
陸交 發表於 2025-9-8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檄移】卷二析義:述休明而敘苛虐,事昭理辨氣盛辭斷

【文心雕龍】卷二十論檄移之體,以其為軍國文誥之樞要,乃『震雷始於曜電,出師先乎威聲』之器。觀隗囂【移檄告郡國】以斥王莽,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以討曹操,皆檄文之典範,其體例之精、辭氣之壯,足為後世法。

隗囂之檄新莽,列『三逆』之罪:一曰詐謀篡漢,二曰苛政虐民,三曰詭制亂常。其文『意切事明,文不雕飾』,正合『檄之大體』。劉勰贊其『得檄之體』,因其以事實為骨,以義理為髓,不假浮辭而自具鋒芒。如述王莽『造符讖而惑眾,改制度量以亂民』,皆以具體史實為據,使罪狀昭然,理路明晰。此種『事昭而理辨』之筆法,正是檄文核心——以確鑿之事證悖逆之理,以公義之名行聲討之實。

至若陳琳之檄曹操,則更見『氣盛而辭斷』。其文斥操『奸閹遺丑,本無懿德』,雖後世有『章實太甚』之譏(如裴松之注【三國志】謂其誣曹嵩為乞養),然其辭氣雄駿,如『身處三公之位,而行桀虜之態』,以排比遞進之勢強化批判,恰合『檄移為用,若風飆凍雨』之喻。劉勰謂『檄者,皦也。宣露於外,皦然明白』,陳文雖偶涉過激,然其張揚聲勢、剖判忠奸之功,終不可沒。

檄移之要,首在『事昭理辨』。昔齊桓征楚,責苞茅不貢;晉厲伐秦,斥箕郜之侵,皆以事實立論。劉勰強調『凡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敘彼苛虐』,二者皆需依託實證:述己方之『休明』非空言德政,必具體於安民濟物之功;敘彼方之『苛虐』非泛罵罪愆,必錨定於禍國殃民之跡。此即『理辨』之基——以事證理,理隨事顯。

次重『氣盛辭斷』。檄文非徒羅列罪狀,更需『奮其武怒,總其罪人』,故辭氣須峻切凌厲。如【尚書·牧誓】之『牝雞無晨』,【左傳·呂相絕秦】之『迭我淆地』,皆以短促決絕之語強化聲勢。劉勰言『使聲如衝風所擊,氣似杈槍所掃』,正是要求文辭如金石鏗鳴,具震懾人心之力。

至若『移』體,雖與檄同源而用異:檄以斥敵,移以喻眾。如司馬相如【難蜀父老】、鍾會【移蜀將吏士民檄】,皆以曉諭勸導為主,辭氣稍趨和婉,然仍守『事昭理辨』之則,以事實化導民心,終達『移風易俗』之效。

要之,檄移之文,乃義理、事實、辭氣三者交融之作。無事實則理虛,無理義則氣靡,無辭氣則勢衰。唯如隗囂之據實明理、陳琳之辭壯氣盛,方能令『奸邪震懾,百城自潰』,成就『移風易俗,令往而民隨』之功。此亦劉勰『檄移為用,實文辭之銳器』之深意也。

以上內容基於【文心雕龍·檄移】篇核心思想展開,結合隗囂、陳琳檄文實例,闡釋檄移文體『事昭理辨、氣盛辭斷』的特質與『移風易俗』的功能。全文恪守學術規範,重點析解文本內在邏輯與修辭策略,以古典文論話語體系回應原帖主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