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3|回复: 3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19诏策诗解1命以制性命者使也策简制裁诏告敕正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26 16: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雕龙》卷19诏策诗解1命以制性命者使也策简制裁诏告敕正
题文诗:
皇帝御宇,其言也神.黼扆,响盈四表,
唯诏策乎.轩辕唐虞,同称为命.命之为义,
制性之本.其在三代,事兼诰誓.誓以训戎,
诰以敷政,命喻自天,授官锡胤.易之姤象:
以施命,诰四方.诰命动民,若天下,
之有风矣.降及七国,并称曰命.命者使也.
秦并天下,改命曰制.汉初定仪,命有四品:
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
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
策者简也;制者裁也;诏者告也;敕者正也.
经有:畏此简书,易称君子,以制数度,
,明神之诏,,敕天之命,
并本经典,以立名目.远诏近命,习秦制也.
,丝纶所以,应接群后.虞重纳言,
周贵喉舌,两汉诏诰,职在尚书.王言之大,
动入史策,其出如綍,若汗.是以淮南,
刘安英才,武帝使,相如视草;陇多文士,
光武加意,书辞岂直,取美当时,敬慎来世.

《原文》全文1
诏策第十九  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嘿黼扆,而响盈四表,其唯诏策乎!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其在三代,事兼诰誓。誓以训戎,诰以敷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锡胤。《易》之《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降及七国,并称曰命。命者,使也。秦并天下,改命曰制。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诏诰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策者,简也。制者,裁也。诏者,告也。敕者,正也。  《诗》云"畏此简书",《易》称"君子以制数度",《礼》称"明神之诏",《书》称"敕天之命",并本经典以立名目。远诏近命,习秦制也。《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群后。虞重纳言,周贵喉舌,故两汉诏诰,职在尚书。王言之大,动入史策,其出如綍,不反若汗。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视草;陇右多文士,光武加意于书辞: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原文》1
  皇帝御宇1,其言也神2。渊嘿黼扆3,而响盈四表4,唯诏策乎!昔轩辕唐虞5,同称为“命”。“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6。其在三代7,事兼诰誓8。誓以训戎9,诰以敷政10。“命”喻自天11,故授官锡胤12。《易》之《姤·象》13:“后以施命诰四方。”14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降及七国,并称曰“令”。令者,使也。秦并天下,改“命”曰“制”15。汉初定仪则16,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17。“敕”戒州部18,“诏”诰百官,“制”施赦命19,“策”封王侯。策者,简也20;制者,裁也;诏者,告也;敕者,正也。
《诗》云“畏此简书”21,《易》称“君子以制度数”22,《礼》称“明君之诏”23,《书》称“敕天之命”24,并本经典以立名目。远诏近命25,习秦制也。《记》称“丝纶”26,所以应接群后27。虞重纳言28,周贵喉舌29。故两汉诏诰,职在尚书30。王言之大,动入史策,其出如绋31,不反若汗32。是以淮南有英才33,武帝使相如视草34;陇右多文士35,光武加意于书辞36: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37。
 【译文】
统治着天下的帝王,他的话是神圣的。帝王静坐御前,他的意旨能够满布四海,主要就是通过诏策了。在轩辕黄帝和尧舜的时候,帝王的话都叫做“命”。“命”的意义,本来是给有功德之臣赐以姓氏(是决定人性的根本);它在夏、商、周时期,还包括像《甘誓》、《汤诰》之类的诰和誓。“誓”是用来教训军旅的,“诰”是用来实施政治的。“命”表示来自上天,所以用来授与官爵,赐给姓氏。《周易·姤卦》的《象辞》中曾说:“国君用命令来教训四方臣民。”诰命的作用,就如大风起于大地之间,所有臣民无不随风而动。到了战国时期,就都称为“令”。所谓“令”,就是“使”的意思。秦始皇统一六国,又把“命”改称为“制”。汉初制定法度,把“命”分为四类:第一类叫“策书”,第二类叫“制书”,第三类叫“诏书”,第四类叫“戒敕”。用“敕书”来警戒州、部长官,用“诏书”来教训各种官吏,用“制书”来发布减免刑罚的命令,用“策书”来封赠王侯。所谓“策”,就是竹简,“制”就是截断,“诏”就是告诉,“敕”就是戒正。
《诗经》中曾说“害怕这告急的简书”,《周易》中曾说“君子要使礼尊卑有度”,《周礼》中曾讲到“诏告于日月山川之神”,《尚书》中曾讲过“帝王奉正天之命”等,可见策、制、诏、敕,都是根据经书中的说法来确立名目。后来重诏而轻命,是沿习秦制而来的。《礼记》里说:帝王的话虽细如丝,一讲出来就变成粗绳;因此对群臣说话必须慎重。虞舜早就重视纳言之臣,周宣王则把出纳王命的官吏视如喉舌。到了两汉时期,就由尚书来管理帝王文诰。帝王的话关系重大,往往要写入史书;话一出口就产生了巨大作用,好像人的汗水一样,出来了就不能返回。所以,由于淮南王刘安文才英俊,汉武帝给他的书信,先要请司马相如等人审查草稿。由于隗嚣部下文士众多,所以,光武帝和他在文辞上的往来特别留意。这不只是为了在当时得到美誉,也为了后世的影响而不得不慎重。
〔注释〕

  1 御:统治。宇:天下。

  2 神:神圣。

  3 渊嘿(mò末):沉默寡言。嘿:同默。黼扆(fǔyǐ斧以):绘绣斧形花纹的屏风,树于天子座后。黼:半黑半白的斧形。

  4 四表:四方之外。

  5 轩辕: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唐:传说中尧所开创的朝代。虞:传说中舜所开创的朝代。

  6 制性:当作“制姓”,即赐以姓氏。相传古代贵族立功有德,才能赐姓。
(卓注: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至性至天至善,天性真情,王命的作用,化性起伪,教化百姓百官,去恶从善)
  7 三代:指夏、商、周。

  8 诰誓:指《尚书》中的《甘誓》、《牧誓》、《汤诰》、《大诰》之类作品,其中不少是后人伪托的。

  9 戎:军事。

  10 敷:分布。

  11 喻:说明。

  12 锡胤(yìn印):即赐姓。锡:赐予。胤:继续,后代。

  13 《姤(gòu够)》:《周易》中的卦名。姤:遇。《象》:指《周易》中解说卦辞的《象辞》。

  14 “后以”句:《姤卦·象辞》的原话是:“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后:国君。诰:教训。

  15 改命曰制:《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王绾、冯劫等建议,改“命为制,令为诏”。

  16 仪则:据《太平御览》卷五九三,“则”字是衍文。仪:法度。《春觉斋论文·流别论》引这段话(“汉初定仪……敕者,正也”)说:“自汉迄今(清末),沿用勿改。”

  17 敕(chì赤):皇帝的命令。

  18 州部:古代地方行政区域。这里指刺史、州牧等地方官。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每部设刺史一人;后汉成帝时改为州,设州牧。

  19 赦(shè社)命:减轻或兔除刑罚的命令。

  20 简:竹简,古代写字用的条形竹片。

  21 《诗》:指《诗经》。《小雅·出车》中讲到:“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原指邻国有急,以简书相告。古代把事写在简上,都叫简书。

  22 《易》:指《周易》。《节卦》的《象辞》中讲到“君子以制数度”,指对尊卑之礼要有所节制。度数:据《周易》原文,当作“数度”,指尊卑之礼。

  23 《礼》:指《周礼》。明君:据《周礼·秋官·司盟》中说的“北面诏明神”,应为“明神”,指日月山川之神。古人以为其神能察明事理,故称“明神”。

  24 《书》:指《尚书》。《尚书·益稷》中曾说:“敕天之命,惟时惟几。”意思是帝王奉正天命以治民,主要是顺时和慎微。

  25 远诏近命,即本篇最后所说“诏重而命轻”的意思。远:远大。近:鄙近。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论“诏”说:“秦并天下,改命曰制,今曰诏,于是诏兴焉。”论“命”则说:“秦并天下,改名曰制。汉唐而下,……而命之名亡矣。”所以刘勰说:“远诏近命,习秦制也。”

  26 《记》:指《礼记》,丝纶:《礼记·缁(Zī资)衣》中说:“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绋(fú扶),故大人不倡游言(浮言)。”纶:丝带。绋:大绳。纶粗于丝,绋大于纶,喻指帝王的话说出来后,将被再加扩大,因而必须慎重。

  27 后:诸侯,大臣。

  28 纳言:官名,负责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尚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

  29 喉舌:指如喉舌作用的官,同“纳言”。《诗经·大雅·烝民》中说:“出纳王命,王之喉舌。”

  30 尚书:官名。秦汉时期的尚书,主要掌管帝王的文书。

  31 其出如绋:见本段注26。

  32 不反如汗:指令出不返。《汉书·刘向传》:“《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今出善令,未能逾时而反,则反汗也。”

  33 淮南:指西汉淮南王刘安。

  34 相如:指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文学家。视草:审阅草稿。《汉书·淮南王传》说:“时武帝方好文艺,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

  35 陇右:指陇山以西,今甘肃、青海一带。东汉初,隗嚣(wěiào委熬)据陇西,称西州上将军,他的“宾客掾史,多文学生”(《后汉书·隗嚣传》)。

  36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后汉书·隗嚣传》说:隗嚣“每所上事,当世士大夫皆讽诵之。故帝有所辞答,尤加意焉”。加意:注意。

  37 来叶:来世,后世。
xsx1986 发表于 2025-5-31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诏策》义疏解

《文心雕龙》卷十九《诏策》篇开宗明义,以"命以制性"为纲,揭示诏策文体之本质。刘勰云:"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默黼扆,响盈四表,唯诏策乎。"此论帝王之言通过诏策彰显其神圣性,实为理解古代政教文书核心功能之锁钥。

一、"命"之本体论溯源
"轩辕唐虞,同称为命"者,乃追溯诏策文体之起源。考《尚书·尧典》"乃命羲和",此"命"已具双重意涵:既为天道之显现(《易·乾》"各正性命"),亦为人君代天行令之载体(《说文》"命,使也")。刘勰谓"命之为义,制性之本",实指诏策具有规范人伦秩序之功能,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相呼应,体现"天道—王命—民性"的政教逻辑链。

二、三代文体分化与功能演进
"其在三代,事兼诰誓"揭示文体随政治需求分化之轨迹。誓体如《汤誓》《牧誓》,其"训戎"功能体现为三大特征:(1)声气雄壮(《尚书》"勖哉夫子");(2)赏罚分明(《甘誓》"用命赏于祖");(3)神道设教(《泰誓》"恭行天罚")。而诰体如《大诰》《康诰》,其"敷政"要义在于:(1)伦理教化(《酒诰》"厥诰毖庶邦");(2)制度宣示(《多士》"尔乃尚有尔土");(3)历史训诫(《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此二者共同构成"王言"的文武之道。

三、诏策体制的礼制规范
"策简制裁"涉及文书形制之礼。《独断》载:"策者,简也...以命诸侯王公。"汉代诏策分四品:策书(篆书,三公薨用)、制书(尺一木,赦令用)、诏书(群臣奏请施行)、戒敕(刺史太守用)。刘勰强调"诏告敕正",实指文书体制需符合:(1)等级差异(《汉制度》"帝之下书有四");(2)用途区分(《文心雕龙》"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3)文风适配(《诏策》篇称魏晋诏令"辞义多伟")。

四、当代启示
今人研习诏策文体,当注意三重维度:(1)文本层面需辨析"简帛制度与文书格式";(2)政治层面须理解"王言神圣性与行政执行力"之关系;(3)文化层面应关注"文书修辞与意识形态建构"。如汉武帝《元封五年求贤诏》"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即体现诏策文学"宏深奥衍"(曾国藩语)之特质。

要之,刘勰此章实构建了"天命—王言—文制"三位一体的诏策理论体系,研究者当以经学为体、史学为用、文学为象,方得窥其堂奥。
流星 发表于 2025-7-12 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诏策》义疏(节选)

《诏策》篇乃彦和论帝王文书体要之枢机,其开篇"皇帝御宇,其言也神"八字,实为全文纲领。此语非独言帝王威仪,更深契《周易·系辞》"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之旨。盖"渊默黼扆"者,静默垂衣之象;"响盈四表"者,声教广被之功,二者动静相生,正合《文心》"原道心以敷章"之文理。

考"命"体源流,自轩辕迄唐虞皆同称,此非名相之固,实见文体本原。《尚书·尧典》"乃命羲和"、《舜典》"命汝典乐",皆显"制性之本"的奥义。郑玄注《周礼》云"命,犹令也",而彦和独标"命者使也",更进一层:使非徒发令,必含《孟子》"使先觉觉后觉"的教化意味。故三代之命,"事兼诰誓"实为政教双维:誓以肃戎,如《甘誓》"用命赏于祖"的峻切;诰以敷政,若《康诰》"克明德慎罚"的谆谆,刚柔互济,犹《乐记》所谓"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至若"策简制裁"四字,尤见深意。汉代策书,如文帝《策贤良文学诏》"朕获保宗庙"云云,简册之形制与王言之裁断相表里。蔡邕《独断》分汉令为策书、制书、诏书、戒敕,彦和统归"诏告敕正",实以功能为纲:诏者照也(《释名》),如日月普照;敕者饬也(《说文》),含整饬之意。观武帝《元光元年策贤良诏》连发三问,正显"渊默"中"响盈"之妙。

今人读此篇,当识三重境界:一曰文体沿革,自命诰至诏策的嬗变;二曰政教本质,文辞背后的王道精神;三曰修辞法度,"文"与"心"的雕琢平衡。昔人谓"不学《诗》无以言",吾辈可曰:不究诏策,难通君臣大义。然则读彦和此文,岂独论文而已哉?
狐狸糊涂 发表于 2025-9-8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卷十九《诏策》析义:命以制性,策简而诏正

《文心雕龙·诏策》开篇有云:“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默黼扆,响盈四表,唯诏策乎!”此言帝王统御天下,其言辞具神圣之威,虽静默于屏扆之间,而声教遍播四海,其载体莫过于诏策。诏策之文,乃王言之枢机,政教之纲维,不可不深察也。

溯其源流,“轩辕唐虞,同称为命”。上古之时,“命”为天子号令之通称。《说文》释“命”为“使也”,段玉裁注曰:“命者,天之令也。”其义不仅在于发号施令,更关乎“制性之本”——即通过典章制度以正人性、定伦常。此与《中庸》“天命之谓性”相契,彰显王言与天道人性之深刻联系。三代以降,“事兼诰誓”:誓以训戎,诰以敷政。如《甘誓》《汤誓》以整肃军旅,《康诰》《酒诰》以敷陈政教,皆因事立名,各司其职。

至秦汉而体制渐备:策书以封爵禄命(如汉武帝策封齐王闳),制书以颁赦宥(如汉高祖约法三章),诏书以告百官(如秦始皇初并天下诏),戒敕以训地方(如汉高祖敕太子书)。其文虽异,其理一也——皆以简质为体,以明允为用。刘勰强调“策简制裁,诏告敕正”,谓策书须简练而得体制之宜,诏敕当明晰而显正道之则。

何以臻此?一曰“义炳重离之辉”,内容须如日月昭明,洞悉治道;二曰“文有春露之滋”,辞采当似甘露润物,温润而泽;三曰“气含风雨之润”,文气应若风雨滋养,沛然莫御;四曰“笔吐星汉之华”,运笔需同星河璀璨,光华自生。四者兼备,则王言足以“施命发号,洋洋盈耳”,使天下闻而敬服,行而不疑。

今观诏策之文,非独古人之遗轨,实为文章与政道交融之典范。其辞约而旨丰,事明而理邃,既见儒者敬天保民之思,复显文章经国之大用。学者若能于此深研,不仅可窥文体之奥,亦能明教化之本,于文章之道未必无补焉。

以上内容基于《文心雕龙·诏策》篇核心思想阐释,着重剖析“命”与“制性”的哲学关联,并梳理诏、策、敕等文体特征,以专业视角回应原帖命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