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1|回复: 2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18论说诗解2论体所以辨正然否义贵圆通注释精约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26 10: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雕龙》卷18论说诗解2论体所以辨正然否义贵圆通注释精约题文诗:
次及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区;王衍裴𬱟,
交辨之于,有无之域;独步当时,流声后代.
然滞有者,全系形用;而贵无者,专守寂寥.
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神源,其惟般若,
之绝境乎?东晋群谈,惟玄是务;虽有日新,
多抽前绪.张衡讥世,颇似俳说;孔融孝廉,
但谈嘲戏;曹植辨道,体同书抄.言不持正,
论如其已.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
穷于有数,究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
百虑筌蹄,权衡万事.义贵圆通,辞忌枝碎,
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
而使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论如析薪,
贵能破理.斧斤利者,越理横断;辞巧辨者,
反义取通;览文虽巧,检迹知妄.唯君子能,
通天下志,安可曲论?注释为词,解散论体,
杂文虽异,总会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尧典,
十馀万字;朱文公也,之解尚书,三十万言,
所以乃为,通人恶烦,羞学章句.若毛公之,
训诗经也,孔安国之,传注尚书,郑君释礼,
王弼解易,要约明畅,可为式矣.大道至简.
《原文》全文2
  次及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之区;夷甫、裴𬱟,交辨于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徒锐偏解,莫诣正理;动极神源,其般若之绝境乎?逮江左群谈,惟玄是务;虽有日新,而多抽前绪矣。至如张衡《讥世》,颇似俳说;孔融《孝廉》,但谈嘲戏;曹植《辨道》,体同书抄。言不持正,论如其已。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究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辞辨者,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而检迹知妄。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论哉?

  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尧典》,十馀万字;朱文公之解《尚书》,三十万言,所以通人恶烦,羞学章句。若毛公之训《诗》,安国之传《书》,郑君之释《礼》,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可为式矣。
《原文分段释解》2
    次及宋岱、郭象52,锐思于几神之区53;夷甫、裴𬱟54,交辨于有无之域55: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然滞有者56,全系于形用;贵无者,专守于寂寥57。徒锐偏解,莫诣正理58;动极神源59,其般若之绝境乎60!逮江左群谈61,惟玄是务,虽有日新,而多抽前绪矣62。至如张衡《讥世》63,韵似俳说64;孔融《孝廉》65,但谈嘲戏;曹植《辨道》66,体同书抄。言不持正,论如其已67。

  【译文】
再如宋岱、郭象等人的论文,能够敏锐地思考到精微奥妙的深处;王衍、裴𬱟等人的论文,在“有”或“无”方面进行争辨:他们都是在当时最突出,而又扬名后世的辩论家。但坚持“有”的人,完全拘泥于形体的作用;注重“无”的人,又死守着无声无形的虚无之说。他们都是徒然在偏激的理解上钻牛角尖,而不能求得正确的道理。探索到深奥之理的极点,大概就只有佛教思想所理解的那种有无不分、无思无欲的最高境界了吧。到东晋时期,各家所谈论的,就只有老庄玄学了。这时虽也谈到一些新的东西,但大多数是前代话题的继续。至于张衡的《讥世论》,调子好像开玩笑;孔融的《孝廉论》,只是作一番嘲戏;曹植的《辨道论》,就和抄书相同了。言论不保持正道,这样的论著还不如不写。
〔注释〕
52 宋岱(dài代):晋人,曾任荆州刺史。《隋书·经籍志》载,他有《周易论》一卷,今不存。郭象:字子玄,西晋学者。有《庄子注》,今存。但有人认为其中用了向秀注《庄子》的一些意见。


  53 几神:几微精妙。

  54 夷甫:王衍的字,西晋文人。裴𬱟(wěi委):字逸民,西晋思想家。

  55 有无:裴𬱟有《崇有论》(载《晋书·裴𬱟传》),认为“无”不能生“有”,“无”只能在“有”的条件下起作用,反对当时盛行的“贵无”论。

  56 滞:凝滞。

  57 寂寥:《老子》:“寂兮寥兮。”魏源《老子本义》第二十一篇:“寂兮,无声;寥兮,无形也。”

  58 诣:到达。

  59 动极:探究到底。神源,深奥之理的极点。

  60 般(bō波)若:佛教术语,一般译为“智慧”,但指用以领会佛教唯心主义“道体”的精神力量。晋代佛徒僧肇的《般若无知论》,反复强调“实而不有,虚而不实”、“非有非无,非实非虚”、“用即寂,寂即用”等(见《全晋文》卷一六四);刘勰既反对“崇有”,也反对“贵无”,正是从这种唯心主义的佛教观点出发。绝境:即晋僧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说的“冥神绝境”(见《全晋文》卷一六一),指无思无欲,无所爱惜的一种思想境界。

  61 逮(dài代):到,及。江左:长江下游一带,这里指东晋。

  62 前绪:前代余绪。绪:端绪。

  63 张衡:字平子,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讥世》:张衡的《讥世论》,今不存。

  64 韵:风韵,这里指风格。俳(pái排):嘲戏。

  65 孔融:字文举,汉末作家。《孝廉》:孔融的《孝廉论》今不存。

  66 曹植:字子建,三国时魏国文学家。《辨道》:曹植有《辨道论》,见《续古文苑》卷九。

  67 已:止。
《原文》2

  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1,追于无形2,迹坚求通3,钩深取极4;乃百虑之筌蹄5,万事之权衡也6。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7;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论如析薪8,贵能破理9:斤利者10,越理而横断;辞辨者11,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而检迹如妄12。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13,安可以曲论哉?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14,总会是同15。若秦延君之注“尧典”16,十余万字17;朱普之解《尚书》18,三十万言19。所以通人恶烦20,羞学章句21。若毛公之训《诗》22,安国之传《书》23,郑君之释《礼》24,王弼之解《易》,要约明畅25,可为式矣26。

 【译文】
考察“论”这种文体,主要是用以把是非辨别清楚。不仅对具体问题进行透彻地研讨,并深入追究抽象的道理;要把论述的难点攻破钻通,深入挖出理论的终极。论著是表达各种思考的工具,用以对万事万物进行衡量。所以,道理要讲得全面而通达,避免写得支离破碎;必须做到思想和道理统一,把论点组织严密,没有漏洞;文辞和思想密切结合,使论敌无懈可击:这就是写论文的基本要点。因此,写论文和劈木柴一样,以正好破开木柴的纹理为贵。如果斧子太锐利,就会超出纹理把木柴砍断;巧于文辞的人,违反正理而勉强把道理说通,文辞上看起来虽然巧妙,但检查实际情形,就会发现是虚妄的。只有有才德的人,能用正当的道理来说服天下之人的心意,怎么可以讲歪道理呢?
 至于注释经典的文字,是把论述分散在注释中,这种碎杂的注释虽有别于论文,但会总起来就和论文相同了。不过像秦延君注《尚书·尧典》的“尧典”二字,就用了十多万字;朱普注《尚书》,用了三十万言;这就为通达的学者所厌烦,而耻于从事烦琐的章句之学了。如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孔安国的《尚书传》、郑玄的《三礼注》、王弼的《周易注》等,其传注都简要明畅,这些可算是注经的典范了。

  〔注释〕

  1 穷:尽,极力。有数:和下句“无形”相对,指具体的、有形的。《礼记·表记》:“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疏:“仁有数者,行仁之道有度数多少也。……言仁有数,则义亦有数;义有长短小大,则仁亦有长短小大,互言之也。”

  2 无形:指抽象的。

  3 迹坚:《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钻坚”,译文据“钻坚”,即攻坚之意。

  4 钩深:《周易·系辞上》中有“钩深致远”的说法,疏曰:“物在深处,能钩取之。”钩:取。

  5 筌(quán全)蹄:指工具。筌:捕鱼的竹笼。蹄:捕兔的器具。

  6 权衡:衡量,评价。权:秤锤。衡:秤杆。

  7 弥缝:补合,这里指论述组织严密。隙:孔穴,漏洞。

  8 析:破木。薪:木柴。

  9 理:指木柴的纹理。

  10 斤:斧子。

  11 辨:同“辩”,指巧于言辞。

  12 检迹:考察实际。如:《太平御览》卷五九五作“知”,译文据“知”字。

  13 “唯君子”句:这是借用《周易·同人》中的彖(tuàn团去)辞:“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孔颖达疏:“唯君子之人于同(团聚)人之时,能以正道能达天下之志。”刘勰借指论者应以正当的道理说服天下的人。

  14 杂:碎杂,指注释文字不是一个整体。

  15 总会是同:刘勰认为分散零碎的注释文字,会总起来也和论文相同。

  16 秦延君:名恭,西汉学者。尧典:《尚书》中有《尧典》篇,这里是指作为篇名的“尧典”二字。

  17 十余万字:汉代桓谭在《新论》中说:“秦近(“延”字之误)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见《汉书·艺文志》注引)

  18 朱普:字公文,西汉学者。

  19 三十万言:《后汉书·桓郁传》中说,桓荣(郁父)所受朱普对《尚书》的解说是四十万言。

  20 通人:通达古今的学者。

  21 章句:解释经典的章节句读。

  22 毛公:指毛亨,西汉学者,相传他曾注解《诗经》。训:解释文字意义。《诗》:指《诗经》。

  23 安国:指孔安国,字子国,西汉学者。曾给《尚书》作注。不过刘勰所看到的孔传《尚书》是后人伪托的。《书》:指《尚书》。

  24 郑君:指郑玄,字康成,东汉经学家。《礼》:这里指《周礼》、《仪礼》、《礼记》。

  25 要约:简练。

  26 式:法式,模范。
旭日东昇 发表于 2025-7-11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论说》义疏:论体辨正与注释精约之道

《文心雕龙·论说》此章剖判论体本旨,申明"辨正然否"之要义,兼及注释之学。其言赅备,今分三端释之:

一、玄理论辩之得失
刘勰举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之区",王衍(夷甫)、裴𬱟"交辨于有无之域",此四子皆能独步当时,然其弊在"徒锐偏解":滞有者拘泥形器之用,贵无者沉溺虚无之境,皆未达"般若绝境"之圆融。按《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正破此二边之执。东晋玄风虽盛,多承前人余绪,若张衡《讥世》类俳优,孔融《孝廉》近戏谑,曹植《辨道》如抄书,皆失论体"持正"之旨。此节暗合《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之理,谓论道当超拔有无之对立。

二、论体枢要之法度
刘勰揭橥"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为根本。其法有三:
1. 思理层深:"穷有数,究无形"二句,本《韩非子·解老》"理定而后物可得道",须如《庄子·养生主》"批郤导窾"般析理;
2. 文辞要约:"义贵圆通"承《周易·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道","辞忌枝碎"则如《荀子·正名》"辞足以见极"之诫;
3. 论辩周严:"心与理合""辞共心密"二语,暗合《墨子·小取》"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的论辩准则。其"论如析薪"之喻,尤见《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技艺化境。

三、注释之学当尚简明
论体流衍而有注释,然秦延君注《尧典》十万言、朱文公解《尚书》三十万言,此《汉书·艺文志》所讥"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者也。刘勰标举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尚书传》、郑玄《三礼注》、王弼《周易注》为范式,以其"要约明畅",合于《春秋穀梁传序》"约而显,微而彰"之旨。此与《颜氏家训·勉学》"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相发明,示学者当以精审为先。

要之,此章以"辨正然否"为论体纲宗,以"圆通""要约"为文用准则,其"弥缝无隙"之说,实为后世"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论之先声。至若斥"曲论"而崇"通志",更见《文心雕龙》"原道""宗经"之根本,学者当于此三复焉。

(全文798字)
辣基痛击 发表于 2025-7-28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论说》义疏:辨正然否与注释精约之道

《文心雕龙·论说》此章剖判论体枢要,首标"辨正然否"为论之本旨,次论玄学流弊,终明注释法度。其义理层递,可析为三端以申之。

一、玄学论辩之得失
刘勰举宋岱、郭象"锐思于几神之区",王衍(夷甫)、裴𬱟"交辨于有无之域",此四子皆能独步当时而流声后代。然其弊在"滞有者全系形用,贵无者专守寂寥",盖魏晋玄学虽穷极神奥,然或拘泥形器之用,或耽溺虚无之境,皆属"偏解"而未臻"正理"。刘勰以般若绝境为究竟,实借佛家"中道"观调和有无,暗合《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旨。其批评江左玄谈"多抽前绪",正指东晋清谈徒袭王弼、何晏余绪而乏创见,此论与《时序》篇"中朝贵玄,江左称盛"相呼应,可见其思想史眼光。

二、论体之核心法度
"辨正然否"四字乃论体纲维。刘勰以"穷有数、究无形"为方法论,既须实证于具体事象(有数),又当抽象至普遍规律(无形),此即《宗经》篇"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之实践。其提出"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强调理论须周遍融贯(圆),逻辑须通达无碍(通),此本《周易》"穷变通久"之理。至若"心与理合""辞共心密"二语,尤见精微:前者要求主观认知符合客观事理(即《神思》"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后者强调语言须精确传达思维(即《情采》"为情而造文")。末以"析薪破理"为喻,暗用《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典故,揭示论说当循事物内在肌理。

三、注释之要约准则
刘勰将注释视为"解散论体"之特殊形式,其病在"秦延君注《尧典》十余万字"之繁芜,其美在毛亨、孔安国等"要约明畅"之简当。此中深意,实承汉代经学"通人恶烦"传统(《论衡·超奇》),亦启唐代义疏"疏不破注"先声。王弼《周易注》能以玄理统摄象数,郑玄《三礼注》能以训诂贯通制度,皆合"弥缝无隙"之旨,故被推为范式。

要之,此章以"辨正"为体、"圆通"为用、"精约"为法,构建起完整的论说理论体系。其批判玄学"偏解",标举般若中观,既反映南朝佛学对文论之渗透,亦体现刘勰整合儒释道之努力。至若论说与注释之辨,尤为中国传统学术方法论之精髓,今日治学者尤当深味。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