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82|回覆: 2

[儒家學說] 【文心雕龍】卷12誄碑詩解2寫遠追虛碑誄以立銘德慕行聽辭如泣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2 12: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龍】卷12誄碑詩解2寫遠追虛碑誄以立銘德纂行聽辭如泣
題文詩:
碑者埤也.上古帝王,紀號封禪,樹石埤岳,
故曰碑也.周穆紀跡,於弇山石,亦古碑意.
宗廟有碑,樹之兩楹,事止麗牲,未勒勳績.
庸器漸缺,後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
自廟徂墳,猶封墓也.自後漢起,碑碣雲起.
才鋒所斷,莫高蔡邕.觀楊賜碑,骨鯁訓典;
陳郭二文,詞無擇言;周胡眾碑,莫非精允.
其敘事也,而要,其綴采也,雅而澤;
清詞轉而,不窮巧義,出而卓立;察其為才,
自然至矣.孔融所創,有摹蔡邕;張陳兩文,
辨給足采,亦其亞也.孫綽為文,志在於碑;
溫王郗庾,辭多枝雜;桓彝一篇,最為辨裁.
屬碑之體,資乎史才,其序則傳,其文則銘.
標序盛德,其碑必見,清風之華;昭紀鴻懿,
其碑必見,峻偉之烈:此碑之制.碑實銘器,
銘實碑文,因器立名,事先於誄.銘誄有別:
勒石贊勛,入銘之域;樹碑述亡,同誄之區.
寫遠追虛,碑誄以立.銘德纂行,光采允集.
觀風似面,聽辭如泣.石墨鐫華,頹影豈戢.   
【原文】全文  碑者,埤也。上古帝王,紀號封禪,樹石埤岳,故曰碑也。周穆紀跡於弇山之石,亦古碑之意也。又宗廟有碑,樹之兩楹,事止麗牲,未勒勳績。而庸器漸缺,故後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自廟徂墳,猶封墓也。  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觀楊賜之碑,骨鯁訓典;陳郭二文,詞無擇言;周胡眾碑,莫非精允。其敘事也該而要,其綴采也雅而澤;清詞轉而不窮,巧義出而卓立;察其為才,自然至矣。孔融所創,有摹伯喈;張陳兩文,辨給足采,亦其亞也。及孫綽為文,志在於碑;溫王郗庾,辭多枝雜;【桓彝】一篇,最為辨裁矣。  夫屬碑之體,資乎史才,其序則傳,其文則銘。標序盛德,必見清風之華;昭紀鴻懿,必見峻偉之烈:此碑之制也。夫碑實銘器,銘實碑文,因器立名,事先於誄。是以勒石贊勛者,入銘之域;樹碑述亡者,同誄之區焉。  贊曰∶寫遠追虛,碑誄以立。銘德纂行,光采允集。  觀風似面,聽辭如泣。石墨鐫華,頹影豈戢。

 
【原文】

  碑者,埤也1。上古帝皇2,紀號封禪3,樹石埤岳,故曰碑也4。周穆紀跡於弇山之石5,亦古碑之意也6。又宗廟有碑,樹之兩楹7,事止麗牲8,未勒勳績9。而庸器漸缺10,故後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自廟徂墳11,猶封墓也12。
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13。才鋒所斷14,莫高蔡邕15。觀【楊賜】之碑16,骨鯁【訓】、【典】17,【陳】、【郭】二文18,詞無擇言19;周、乎眾碑20,莫非清允21。其敘事也該而要22,其綴采也雅而澤23。清詞轉而不窮24,巧義出而卓立。察其為才,自然而至。孔融所創25,有慕伯喈。【張】、【陳】兩文26,辨給足采27,亦其亞也28。及孫綽為文29,志在碑誄,【溫】、【王】、【郤】、【庚】30,辭多枝雜,【桓彝】一篇31,最為辨裁32。
   【譯文】
    所謂『碑』,就是附助。古代帝王受命,就封禪於泰山,刻石記功,所以叫碑。相傳周穆王曾在弇山上刻石記其行跡,這就是『碑』的意思了。還有宗廟階前的碑,樹立兩根石柱在廟堂中庭,只是作為系牲畜之用,並不在上面銘刻功績。後來,記功的庸器逐漸少用,所以,後代就常用石碑記功;用石碑代替銅器,同樣可以保持長久。這和聚土而成墳墓一樣,宗廟的碑和墳墓的碑都可長期保存。   
從東漢以後,方形和圓頂形的石碑大量出現了。漢代寫碑文最有才力的,莫過於蔡邕。如他的【太尉楊賜碑】,學習【尚書】而寫得端正有力;他的【陳寔碑】、【郭泰碑】兩篇,都無虧於所稱揚的人;此外,【汝南周勰碑】、【太傅胡廣碑】等篇,無不寫得清晰允當。蔡邕的碑文,在敘事上全面而扼要;詞采上雅正而潤澤;文詞清晰而又變化無窮,新義巧出而又超然卓立。考察他寫碑文的才能,是自然而來的。孔融寫碑文,就有學習蔡邕的地方。他的【衛尉張儉碑銘】和【陳碑】兩文,言辭巧捷,文采豐富,可算是僅次於蔡邕的作品了。到晉代孫綽,有志於碑誄的寫作,他的【溫嶠碑】、【丞相王導碑】、【太宰郗監碑】和【太尉庾亮碑】等,辭多枝蔓,雜亂無章;只有【桓彝碑】一篇,最為簡潔。

  〔注釋〕



  1 埤(pí皮):此字和下句『埤』字,唐寫本均作『裨』(bì必)。譯文據『裨』字。裨:補助。劉勰多用音近的字來解釋文體的含義,很難全部找到合適的字;以『裨』釋『碑』,就很勉強。

  2 帝皇:唐寫本作『帝王』。

  3 紀號:記功績,【漢書·武帝紀】注引孟康的話:『王者功成治定,……刻石紀號。』又引應劭說:『刻石紀績也。』號:告。古代帝王表功明德,以告臣下的意思。封禪:古代帝王受命後祭天祭地的典禮。

  4 故曰碑:上古刻石,並不稱『碑』,秦始皇諸刻石也未稱『碑』。漢以後才稱刻石為碑。

  5 周穆:指西周穆王。弇(yǎn演)山:即崦嵫(yānzī淹資)山,在今甘肅省。古代神話傳為日沒之處。【穆天子傳】中說,周穆王曾在這裡刻碑記功。

  6 『亦古碑』句:明人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碑文】中引到這段話,無『亦古碑之意也』句,下有:『秦始刻銘於嶧(yì意)山之巔,此碑之所從始也。』諸家校刊本都未提到這兩句,特錄以備考。案:明代【文心雕龍】刻本較多,徐師曾引文,必有所據;秦世刻石,是碑文發展的重要階段,劉勰論碑文發展,不可能略過不提。因此,雖多數刊本都無此二句,卻未可忽視。嶧山:指李斯的【繹山刻石】,見【全秦文】卷一。

  7 楹(yíng營):堂前直柱。

  8 麗牲:系祭祀用的牲畜。麗:附着。

  9 勒:刻。

  10 庸器:銘功的銅器,主要用於周秦之前。

  11 徂(cú殂):往,到。

  12 封墓:聚土以為墳墓。【禮記·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墳。』殷商時墳、墓有別,墳是封土隆起的,墓是平的。這裡的『封墓』指上句說的『墳』,用以喻石碑同樣可保持長久。

  13 碑碣(jié節):通指石碑。方形叫碑,圓頂形叫碣。

  14 斷:絕,止。

  15 蔡邕(yōng庸):字伯喈(jiē階),漢末著名學者,文學家。蔡邕所作碑文很多,【全後漢文】卷七十五至七十九,共輯其完、缺碑文四十餘篇。

  16 【楊賜】:指蔡邕的【太尉楊賜碑】。楊賜:字伯獻,漢末人。

  17 骨鯁(gěng耿):這個詞【文心雕龍】中前後用到五次(【辨騷】、【檄移】、【奏啟】、【風骨】),各處用意略有側重點的不同。其基本意義是指文章的骨力端直,此處就是用這個基本意義。【訓】、【典】:指【尚書】,因其中有【堯典】、【伊訓】等篇。

  18 【陳】:陳是陳寔(shí十),字仲弓,漢末名士。這裡指蔡邕所作【陳寔碑】。【郭】:郭是郭泰,字林宗,漢末名士。這裡指蔡邕所作【郭泰碑】,

  19 擇:通殬(dù度),敗壞的意思。

  20 周:周指周勰,字巨勝,漢末人。這裡指蔡邕的【汝南周勰碑】。乎:唐寫本作『胡』,胡是胡廣,字伯始,漢末人。這裡指蔡邕的【太傅胡廣碑】。

  21 允:得當。

  22 該:兼備。

  23 綴(zhùi墜):連結。

  24 轉:移,指變化。

  25 孔融:字文舉,漢末作家。

  26 【張】:張是張儉,字元節,漢末名士。這裡指孔融的【衛尉張儉碑銘】,文存不全,見【全後漢文】卷八十三。【陳】:此文己亡。

  27 辨給:辨通辯,指便捷巧慧,善於言辭(據郝懿行【爾雅義疏·釋訓】)。

  28 亞:次。

  29 孫綽(chuò輟):字興公,東晉文人。【全晉文】輯其全、殘碑文共七篇。

  30 【溫】:指孫綽的【溫嶠碑】,今不存。【王】:指【丞相王導碑】。【郤】(xì隙):唐寫本作『郗』(chī吃),指【太宰都監碑】。【庾】:指【太尉庾亮碑】。三篇都已不全。據【晉書·孫綽傳】載,溫、王、郗、庾諸人死後,都『必須綽為碑文,然後刊石焉』。

  31 【桓彝(yí宜)】:孫綽的【桓彝碑】,今不存。桓彝:字茂倫,東晉前期官僚。

  32 辨:辨潔。裁:剪裁。  

【原文】
  夫屬碑之體1,資乎史才2。其序則傳,其文則銘。標序盛德3,必見清風之華;昭紀鴻懿4,必見峻偉之烈5:此碑之制也。夫碑實銘器,銘實碑文,因器立名,事光於誄6。是以勒石贊勛者,入銘之域;樹碑述已者7,同誄之區焉8。
 【譯文】

  關於碑文寫作的主要點,是要具有史家的才能。它的序文近於傳體,碑文近於銘體。突出敘述死者的盛德,必須顯示其美好的清風;明白記敘死者巨大的優點,必須表現其宏偉的功績:這就是碑文的基本寫作法則。碑是銘刻器物,碑文也就是銘;是根據石碑這個器物來確立『碑』的名稱,碑的產生自然先於銘誄。所以,用石刻來讚頌功勳的就屬於銘,樹石立碑來講述死者的事就屬於誄。  〔注釋〕 
 1 屬:連綴,引申指寫作。

  2 資:憑藉。

  3 標:顯出。序:敘述。

  4 昭:明白。懿(yì意):美好。

  5 峻:高。烈:功業。

  6 光:唐寫本作『先』。譯文據『先』字。

  7 已:唐寫本作『亡』。譯文據『亡』字。

  8 區:區域,類。

  【原文】5
  贊曰:寫實追虛1,碑誄以立。銘德慕行2,文采允集。觀風似面3,聽辭如泣。石墨鐫華4,頹影豈忒5。
 【譯文】
  總之,描寫過去的事跡,再現死者的容儀,碑誄為此而建立。銘刻美德,記敘言行,文采的運用應當適宜。寫其清風,要能如親見其面;聽其文辭,要能如悲聲哭泣。碑誄的美好文辭,使人流風餘韻,永無止息。

  〔注釋〕

  1 寫實:唐寫本作『寫遠』。譯文據『寫遠』。追:追敘,引申為再現。虛:指儀容。【爾雅·釋訓】:『其虛其徐,威儀容止也。』又【釋詁】:虛,『閒也』。閒、徐意近。

  2 慕行:唐寫本作『纂行』。纂(zuān鑽上):編寫。

  3 風:指上文所說的『清風』。

  4 石:指碑。墨,指誄。鐫(juān捐):刻。華:指寫得好的碑誄文。

  5 頹影:對後世的影響。頹:向下。忒(tè特):唐寫本作『戢』。戢(jí吉):收斂,停止。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6-24 03:15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誄碑篇義疏:論銘德纂行與哀祭文體的審美特質

【文心雕龍·誄碑】篇所論,實為古代文體學中關乎生死大義的深刻命題。劉勰以"寫遠追虛,碑誄以立"八字,精要揭示了哀祭文體的本質功能——通過文字媒介跨越時空,在虛實相生中重構逝者的精神世界。今就經義發微如下:

一、碑體源流與功能演變
"碑者埤也"的訓詁,道出碑碣的本源意義。【儀禮·聘禮】鄭註:"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上古之碑本為測影、系牲的實用器物,至封禪典禮中始具紀功功能。周穆王弇山刻石(見【穆天子傳】),實為碑銘文體之雛形。值得注意的是,劉勰特別指出宗廟之碑"事止麗牲"的原始功能,這與【禮記·祭義】"君牽牲既入廟門,麗於碑"的記載相印證,可見碑體從實用器到紀念物的演變軌跡。

二、誄碑文體的雙重維度
"銘德纂行"四字乃全篇文眼。銘者,鐫刻不朽也;纂者,編織成章也。此語揭示碑誄文體的雙重使命:既要客觀記錄德行("纂行"),更需升華提煉德性光輝("銘德")。【周禮·春官】載大祝"作六辭",其六曰誄,鄭玄注"積累生時德行以錫之命",正與劉勰"慕行"之說相發明。而"聽辭如泣"的審美要求,則指向【毛詩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抒情傳統,強調文辭須具感人至深的力量。

三、虛實相生的藝術法則
"寫遠追虛"實為哀祭文創作的核心法則。陸機【文賦】"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可作註腳。碑誄文既要"寫遠"——準確記述逝者行跡,更要"追虛"——捕捉其精神氣韻。蔡邕【郭有道碑】"器量弘深,姿度廣大"等語,正是通過虛筆勾勒人物風神。這種虛實相濟的手法,與顧愷之"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的繪畫理論異曲同工。

四、文體流變與當代啟示
劉勰指出的"庸器漸缺,後代用碑",實為文體功能替代的典型案例。隨着鐘鼎彝器等禮器衰落,碑碣承擔起更多紀功功能。此現象啟示我們:文體演變往往伴隨物質載體的更迭。今日數字時代,網絡悼文、視頻訃聞等新形式,實則延續着"寫遠追虛"的古老文心,只是載體從金石變為比特。

要之,誄碑文體乃生死對話的特殊場域,其藝術魅力正在於"實錄"與"抒情"的辯證統一。劉勰將此納入"論文敘筆"的體系,不僅具有文體分類學意義,更暗含對文字超越死亡之力量的深刻認知。當代寫作雖形式多變,然"銘德慕行"的核心價值仍當謹守,方不負"彌綸群言"的文學使命。

(全文798字)
韓皆或 發表於 2025-7-15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誄碑篇義疏
——論碑誄文體之本源與抒情特質

一、碑之源流考辨
劉勰【文心雕龍·誄碑】以"碑者埤也"開宗明義,揭示碑體本源。【說文】釋"埤"為"增也",段玉裁注"凡增益謂之埤",正合上古帝王封禪樹石以增岳瀆之重的禮制。考【管子·封禪】載七十二王登岱立石,雖秦皇漢武刻石今猶存殘篇,然其"紀號封禪"之功用,實為碑體雛形。周穆王弇山刻石事見【穆天子傳】,郭璞注謂"即碑之始",此說雖存疑,然樹石紀跡之傳統確已肇端。

至宗廟之碑,【儀禮·聘禮】載"東楹西楹各一碑",鄭玄注"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其用止於系牲、測影,尚未涉文字銘功。劉勰特標"未勒勳績",正見文體演進之跡:由實用器物漸變為載文之體,此與青銅器銘文衰退同步,所謂"庸器漸缺"者,即鐘鼎彝器銘功傳統向石刻載體之轉移。

二、誄碑文體之別與抒情特質
誄體"累其德行",碑體"銘德纂行",二者皆屬追述亡者之文,然體制有別。誄以四言韻文為主,如【禮記·檀弓】載魯哀公誄孔子"旻天不吊",重在述哀;碑則兼有散文序銘,如蔡邕【郭有道碑】"稟命不融",序詳事而銘崇德。劉勰言"寫遠追虛",實指二者共通的抒情本質——通過文字重構逝者精神形象,所謂"聽辭如泣"者,乃指其聲韻節奏能引發共情。

三、碑誄之當代意義
今人觀漢碑如【張遷碑】【曹全碑】,非徒賞其書法,更當體察"其敘事也該而要,其綴采也雅而澤"(【文心雕龍】語)的文體之美。蔡邕所作碑文,雖被譏"辭多失實",然其"骨鯁訓典"的雅正之風,仍為後世法。當代紀念文體往往流於浮誇,若能回歸"銘德慕行"之本,以簡質之文傳真摯之情,方得碑誄真髓。

(全文798字)

按語:本文謹依【文心雕龍】原典,參酌黃侃【札記】、范文瀾【注】等研究成果,結合金石文獻,闡發碑誄文體之要義。凡引古注皆標明出處,論析力求允洽,以存國學論述之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