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75|回復: 2

[管子学说] 【管子·形势解第64】诗解7至治无形真情利民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21 21:0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管子·形势解第64】诗解7至治无形真情利民
题文诗:
造父善驭,至驭非驭,善视其马,节其饮食,
度量马力,审其足走,能取远道,而马不罢;
明主御民,至御非御,治民以情,以轻御重,
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其功,民不困伤.
至术合宜,至宜至情,造父远道,主立功名.
奚仲为车,方圜曲直,中规中矩,机旋相得,
用之牢利,成器坚固.明主之治,犹奚仲也,
言辞动作,皆中术数,众理相当,上下相亲.
至巧适情,奚仲为器,主以为治.至治无形,
无形有情,奚仲之巧,非斫削也,斫削斤刀.
利则民来,害则民去.民之从利,如水走下,
四方无择.欲来民者,先起其利,不召自至.
设其所恶,虽召不来.召其远者,无为有情,
利民所利,去民所害.莅民如父,民亲爱之.
道之纯厚,遇之有实,不言亲民,而民自亲.
莅民如仇,则民疏之.道之不厚,遇之无实,
诈伪并起,民自不亲.亲近民者,言无事焉.
明主情真,远来近亲,为之在心,夜行心行.
能心行德,天下莫争.唯夜行者,独有之乎.
正文:
(主道)造父,善驭马者也。善视其马,节其饮食,度量马力,审其足走,故能取远道而马不罢,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故术者,造父之所以取远道也,主之所以立功名也。驭者,操辔也。故曰,『造父之术非驭也。』(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造父,是善于驭马的。他爱护自己的马,调节它的饮食,度量马力了解它的速度,所以能驶行远路而马不疲累。明君也同造父一样,善于治理他的民众,度量民力,了解他们的技能,所以建立了事功而人民不感到疲困。所以,技艺方术,使造父驶行远路,使君主建立功名。至于驭马的表面动作,不过是掌握马的缰绳而已。所以说:『造父之术,非驭也。』
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明主,犹奚仲也,言辞动作,皆中术数,故众理相当,上下相亲。巧者,奚仲之所以为器也,主之所以为治也。斫削者,斤刀也。故曰:『奚仲之巧非斫削也。』 (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奚仲的制造车器,方圆曲直都合乎规矩钩绳,所以机轴都很合适,用起来牢固快速,成器坚固持久。明君同奚仲一样,言词动作,都合乎方法策略,所以,各项治理都很适当,上下互相亲近。『巧』,使奚仲能制成车器,使君主能治好国家。至于木材的砍削,不过是刀斧的动作而已。所以说:『奚仲之巧非削也。』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故欲来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设其所恶,虽召之而民不来也。故曰:『召远者使无为焉。』(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人民,有利则来,有害则去。人民趋利,就象水往下流一样,不管东西南北。所以,要招来民众,先创造对他们有利的条件,虽不招而民自至。如对他们有害,虽招而不来。所以说;『召远者使无为焉。』
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真】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莅民如仇雠,则民疏之。道之不厚,遇之无实,诈伪并起,虽言曰吾亲民,民不亲也。故曰:『亲近者言无事焉。』(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统治人民要象父母一样,人民自然会亲近和爱戴。以纯厚来治理他们,用实惠来对待他们,虽然口里不说我亲近人民,人民也是会来亲近的。如把人民当作仇敌一般统治,人民自然就会疏远。治理他们不以厚道,对待他们没有实惠,欺诈和虚伪都用上了,虽然口头上说我要亲近人民,人民也是不会亲近的。所以说:『亲近者言无事焉。』
(安民)明主之使远者来而近者亲也,为之在心。所谓夜行者,心行也。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故曰:『唯夜行者独有之乎。』(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明君能使远者来而近者亲,作用在于内心。所谓『夜行』意思就是『心行』。能做到内心行德,天下就没有人能够与之抗争了。所以说;『唯夜行者独有之乎。』
李文义 發表於 2025-7-11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势解》"至治无形"章义疏
——论道治与驭民之术的辩证关系

《形势解》第六十四章以"造父善驭"为喻,揭示"至治无形"的政治哲学,其要义可析为三重境界:

一、驭术之表:形而下者有为
造父之驭马,"节其饮食,度量马力,审其足走",此乃技术层面之"有形治理"。管子以之比拟明主治民,需"度量其力,审其技能",强调执政者当如良御,须精确掌握民力阈值、洞察百姓需求。此与《牧民》篇"仓廪实而知礼节"相呼应,体现管仲学派"利民乃为政之本"的务实精神。

二、治道之核:形而上者无为
"至驭非驭"的深层意蕴,实通《老子》"为无为则无不治"之旨。所谓"治民以情",非指情感笼络,而是循道而行、因势利导的治理智慧。管子主张"以轻御重",恰如《心术上》所言"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揭示最高明的统治恰似无形之手,使民"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这种"不令而应,不争而取"的境界,正是黄老思想"道法自然"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三、真情之体:利民即天道
"民不困伤"四字,实为检验治道的终极标准。管子将"利民"提升至天道高度,《枢言》所谓"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在此表现为执政者须以百姓心为心。这种"真情"非世俗情感,而是对"民惟邦本"法则的彻悟,与《尚书》"正德利用厚生"一脉相承。

当代启示有三:其一,治理现代化需超越技术主义,追求"善治无迹"的境界;其二,政策制定当如造父"度量马力",精准把握社会承受力;其三,"以情治民"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管子此篇穿越两千六百年,其智慧光芒仍照耀今世。

(全文798字)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7-15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势解》"至治无形"章义疏
——论道治之本与驭民之要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章以"造父善驭"为喻,揭示"至治无形"的政治智慧,其要旨可析为三重境界:

一、驭术之表:形而下者谓之器
造父之驭马,"节饮食、度马力、审足走"三要,实为技术层面之规范。此与《周礼·考工记》"审曲面势"的器物制作之道相通,皆强调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管子以"马不罢"为效验,喻示治国首重"循理",此乃法家"因道全法"(《韩非子·大体》)思想之先声。

二、治道之枢:形而上者谓之道
"明主御民"之妙,在于"治民以情"四字。此"情"非私情,乃《礼记·礼运》"人情以为田"之公情。管子主张"以轻御重",实承老子"为之于未有"(《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之旨,将道家"无为之益"转化为"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曰》)的儒家实践。这种"不令而自行"(《管子·枢言》)的治理境界,正是"形势"说之精髓。

三、政教之极:形神兼备谓之化
"民不困伤"的终极目标,与《尚书·洪范》"王道平平"相呼应。管子之"无形",非谓放任,而是如《周易·系辞》所言"神而化之",通过"度量其力,审其技能"的制度设计,达到《孟子·尽心上》"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的教化效果。这种"真情利民"的政治伦理,实为黄老之学"道法互补"的典型体现。

要之,本章以驭马喻治国,层层递进:由器物之术,升华为道德之治,终臻于"形名参同"(《韩非子·主道》)的政教之境。其"至治无形"说,既为法家"循名责实"奠定理论基础,亦为后世"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的治理智慧提供了思想资源。学者当于此体会先秦政治哲学中"道—法—情"的三维互动,方得管学之真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