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53|回復: 2

[中医理论] 维护生机·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16 07:5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维护生机·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人不同于动物,理性意识很强;文化人不同于原始人,个人观念很强,所以进入文化生存时代之后的人,渐渐地不再完全听天由命,有了自己的主张,有了自己的作为,或争名夺利于世,或维生护生于人。
争名夺利是在本能之恶的动力作用下的作为,野兽、原始人、文化人莫不如此。不同的是文化人是通过文化之术、心机谋略争,争的方式、手段、工具比野兽、原始人高明、先进。
野兽、原始人面对面地争,血淋淋地厮杀;文化人耍心机靠计谋,利用科学等文化之术争。
野兽、原始人争,是自然力量争,身体强壮便是胜者;文化人争,是文化力量、心机计谋的争,科学等文化之术先进者胜。
野兽、原始人争的工具是尖牙利齿,文化人争的工具是科学等文化之术及其创造出来的武器。
野兽、原始人争的目的是吃饱肚子,生存下来;文化人争的目的是更多的财富,更好、更新的物质生活,横行于世的霸权。
争,在文化人是理性有为的。争的理性有为,产生经济价值,获得物质利益,没有维生、护生、养生的意义,却有破坏生机,杀生、害生的作用。
文化人之争,没有自然分寸,没有生命尺度,理性有多贪婪,科学等文化之术有多发达,争,就有多残酷,规模就有多大,程度就有多深。
我们是地球上的生灵,有生命能动性、有主观理性,不是没有关联性、没有动态变化、没有自我调节,像泥土石块一样的物质。我们发明创造文化,运用科学等文化之术,目的是维护地球生机,增强生存能力,改善生存条件,为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子孙孙活得好、活得久创造条件。
地球生机化育生命,人得以生存,我们要活得好、活得久,最重要、最具有根本性意义的理性有为,就是维护地球生机。
地球生机——天在上,其气下降;地在下,其气上升。地气交气化,春夏秋冬寒热往来,日月升降昼夜更替,动态平衡无过无不及,则地球生意盎然,万物欣欣向荣。
人之生,生于地球,人之命,应于天地,生气通天、和于自然则生生不息。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人有生气通天之根基,命有因应协调之能动。物质非命,物质非人,没有地球生机的感应,没有能动的因应协调,所以没有生机。
地球生机是自然存在,是动态变化的存在,是气交气化的存在。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知『四时五行』之化,尊重地球之生机;明『五藏,化五气』,尊重生命之生机,是文化人维生、护生、养生的必要前提。
野兽、原始人没有文化,不知地球的生机,不明生命之生机,生便生,病便病,死便死。文化人不知地球生机,不明白生命的生机,理性有为就可能走上自取灭亡的绝路。
地球生机,是自然,是宇宙星辰日月运行,天地气交气化等的动态平衡,有『阳化气』,也有『阴成形』。维护生机,不是用科学等文化之术去干预自然,去改变自然,而是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人的生命之应,顺应之、协调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维护生机,文化人要无为,不自以为是地去改变它;文化人要有为,主动地顺应自然、和于自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西方文化土壤滋生出贪婪、自私、狂妄、傲慢,人们被科学等文化之术创造的辉煌成就弄昏了头,没有维护生机,而是破坏生机,不是维生、护生、养生,而是伤生、害生、杀生。
贪婪、自私、狂妄、傲慢,生活奢侈没有止境,文化人没有敬畏之心,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创造生命,可以改变生命,可以让自己永不生病,长生不老。物理的、化学的文化力量,干扰、介入大自然,生机的破坏势如破竹。
科学等文化之术在西方文化之道上,改变了物质分子、元素的位序,破坏了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的规律。热带的巴西七月下雪,温带的科威特气温高达73°C,千年难遇的大洪水,迅速变异的新冠病毒,……,2021年的大自然狂乱了,生机崩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文化不知什么是人,什么是命,不知道人与利的关系,不知道物与命的区别,文化之道偏了,走上了野兽、原始人为我唯争的物质之道。
人,不是无生命的死肉,不是实验室的标本。生命不是物质,有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有生机。如果不能分别活人与死人,不能分别生命与物质,文化怎么知道维护生机,怎么会有维生、护生、养生的意义?
【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则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西方文化不懂得这个道理,以科学等文化之术为其道,知物为其路,争物为其行,走到今天,天地气交气化发生了紊乱,寒热燥湿失去了平衡,各种各样的垃圾——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铺天盖地,有形的、无形的无孔不入,窒息了地球生机,危害了生命的生机。
对于生命来说,生机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有『阴平阳秘』的因应协调性;对于地球来说,生机就在天地气交气化,就在寒热燥湿的动态平衡。
维生、护生、养生的根本,就是维护生机。生机不绝生命不灭,生机旺盛,健康就有保证。
活生生的人的生机,阴阳是根蒂,生命之神的因应调节为主导,生命之气的因应变化为响应,藏腑气血的中正平和是最佳状态。人是有精神、有情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是非观、价值观决定人的作为,对生机产生影响。
一般说来,人的生机,一在生命之神,一在生命之气。
生命之神,有先天元神、本能欲神和理性识神。理性识神通过精神意识反应出来,对本能欲神、先天元神有反作用。一般仁义道德、恬憺虚无,滋养生机,本能欲神有所节,先天元神有所养,精气神就能源源不断。功利自我,得失计较,窒息生机,本能欲神放纵不羁,影响先天元神,就会阻碍精气神的生化。
生命之气本于先天,来源后天谷气,脾胃运化为本。饮食有节,脾胃运化正常,气血生化补充,则生机有保证,若饮食无节,损伤脾胃运化,谷气不能化生气血,就会危害生机。
明·黄承昊【折肱漫录·养形】:『养生者贵开发其生机,生机一发则源源不穷,此谓浚于不涸之府。生机有二:使此心常自怡适,而不以忧郁窒其生机,一也;助养脾土以滋化源,则四藏都有生气,二也。若不知此机括,虽日服补益良剂,所补曾几何?』
人不是草木,不是任人宰割的死肉,当有能动性地维护生机的理性有为。
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例上·衍文总序】:『草木无知,犹假灌溉,矧人为万物之灵,岂不资以保养?然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
唐慎微提出了维护生机的三个养生之术:养神、惜气、堤疾。
养神,是养生命之神。【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养神关键在静,静则神守于内,安其位而得其养。
怎样才能静?【大学】:『知止而后在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以静才能养神,这是现代人养生的大难题。因为西方文化,人们恶之欲嚣张,熙熙攘攘,争名争利,贪婪、自私、狂妄、傲慢等恶盛行,迫使所有人都要去争,文争、武争,挖空心思,夜不能寐。
西方文化主导下的世界,不争,就会被胜王败寇、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灭掉,至少会被剥削、压榨、欺凌,所以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拼命争取,静不下来,养不了神。
维护生机的有为,养神最重要。不过西方文化主导的社会虽然充满了野性之争,但若能求之于心,克服贪念,摒除狂妄,养成谦和,修养仁德,也能求得一片静地。心是万念之源,念是逆乱之始,乱是伤神之贼。从自己内心入手,诚意、正心、修身,也能够养神。
惜气,珍惜元气。元气是生命之气的源头,精神之根。金·李东垣【脾胃论·省言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予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
惜气的关键在于不过劳、不过用,久卧是过用,多言是过用,久思是过用,……,劳逸起居过用,不耗气,也伤血。
堤疾,是预防疾病。预防疾病,根本还在人自己,修身为要,诚如李东垣所说:『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夭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病安增剧?』(【脾胃论】)
什么是病呢?中医和西医的看法大相径庭。中医以生命之应为依据,精气神为客观,活生生的人感应到痛苦,有所不适,便是病了。
『人之所苦谓之病』,病是生命之应的异常,无论形态有无异常,只要有了痛苦或不适的感应,疾病就开始了。病是由活生生的人自知的,是自己确定的,只要有痛苦,无须理论认可,无须实验指标、核磁影像、病理分析的认同。
西医是形态医学,肉体形态是理论的客观基础,病与不病的证据,不在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之应,而在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出的肉体物质,即有器质性改变的形态证据才能算病,否则就不算病。病是由理论确定的,是由实验指标、核磁影像、病理分析认同的,理论没有点头,实验指标、核磁影像、病理分析没有证据,再痛苦,也不能算病。
活人有命,命在生机。站在生命客观的立场上,堤疾并不是避免器质性改变的发生,而是防止『阴平阳秘』的因应协调性的逆乱。
人的生命就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进入老年,生机由盛而衰,某些藏腑的因应协调性降低,指标、影像、病理就可能出现异常。因衰老,因应协调性减弱出现的异常,算病吗?恐怕是应该思考的。
维生、护生、养生就是维护生机。西方文化使人愚昧了,物质利益遮住了双眼,看不到生存关系;个人功利蒙蔽了心智,不知道生机,狂妄傲慢,目空一切,没有了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之心。
愚蠢的文化使人愚蠢,聪明的文化使人聪明。智者有为,维护生机;愚者有为,争抢利益。
聪明的人是有生命理性的人,是顺应自然的人,是重视自身修养的人,是以财养身,以物资命,维护地球生机,和于阴阳的人。
【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西方文化贪图物质享受,追求肉体快乐,很难有维生、护生、养生的作用。明·张景岳【类经·摄生类】:『快心事过,终必为殃,是逆于生乐也。起居无节,半百而衰,皆以斫丧精神,事事违道,故不能如上古之尽其天年也。』
因为追求奢华生活、贪婪物质利益的文化,地球生机衰败了;因为对抗性、补充式、替代式、拆卸式的医疗,人的生机弱化了。
地球生机是多维的,人的生机是多维的,奉行机械、线性、单向逻辑、机械还原的文化,认同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出、否定个体差异的可重复性的逻辑,会破坏多维之和,到头来必然威胁生机。
就个人养生而言,维护生机,与文化依从性有关,与客观性认同有关,需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作为。尊重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使自己的作为,是维护多维的生存关系之和的作为,才能有维生、护生、养生的价值。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勿妄作劳,日常生活顺自然天道,注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修养『恬憺虚无』之德,衣、食、住、用、行、玩维护我的生机,是为维生、护生、养生。
饮食无节,伤后天之本;劳役过度,耗生命之气;肉体贪欢,伤先天之精;昼夜颠倒,损生命之神。形态未变,精气神先伤,岂有堤疾之望!
精气神之伤,大多与过用有关。【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过用,是西方文化的显著特征。自然资源过用,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污染,地球生机面临崩溃;人的精气神过用,危害了『阴平阳秘』的因应协调性,疾病多了、难治了。
过用伤精,过用伤神,过用伤气。此个人养生之大忌。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很多人看起来很重视养生,但锻炼健身不是以我命之适为原则,而是按卡路里的消耗,运动量的标准,过用的情况比较常见。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方术部·养生】:『无久行,无久坐,无久立,无久卧,无久视,无久听。不饥强食则脾劳,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6-13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维生护生与中医养生之道刍议》

拜读《维护生机·开泰讲中医养生篇》一文,深感作者以天人相应之宏阔视野,揭示文化生存时代下养生之要义。今不揣浅陋,试以《内经》理论为纲,参以历代医家之说,略陈管见。

一、文化之争与生机失衡之辨
文中"争名夺利"之论,实合《素问·上古天真论》"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之诫。然需申明者,中医所谓"争"之害,非止于物质层面。张景岳《类经》有云:"神躁于中则形丧于外",文化人倚仗智术之争,其害尤甚者,在于扰动五志之火。《养生延命录》指出:"喜怒悖其正气",此即现代所谓"心因性疾病"之先声。

二、生气通天之三维诠释
1. 空间维度
《生气通天论》"九州九窍"之说,王冰注谓"形气相感",实指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之全息对应。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更详述十二经脉应十二月之理,此即"维生"之空间基础。

2. 时间维度
"寒热往来"非仅气候现象,《伤寒论》六经传变即本于此。朱丹溪创"子午流注"说,揭示气血随日月运行之节律,现代研究证实人体褪黑素分泌确与天地阴阳消长同步。

3. 能量维度
"地气上升"之说,在《周易参同契》中演为"坎离交媾"之象。孙思邈《千金要方》强调"呼吸精气"之法,实为调节人体气机与天地气交之共振。

三、中医养生四重境界
1. 顺应之境
《淮南子》云:"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此即《内经》"四气调神"之本。清代医家徐大椿谓:"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现代空调病、熬夜症之泛滥,正违此道。

2. 调和之境
《本草纲目》载:"五欲五宜"之说,主张"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此非消极顺应,乃如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所言:"主动调摄以合天道"。

3. 修复之境
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论,体现生机维护的预见性。《医宗金鉴》发展出"既病防变"理论,与现代预防医学不谋而合。

4. 超越之境
《庄子》"坐忘"、《内经》"独立守神",皆指通过精神修养达到"形与神俱"的至高境界。现代研究证实,禅修者端粒酶活性显著增强,恰印证古贤智慧。

结语
《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医养生之精髓,正在于以文化之力养护文化之弊,最终回归《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的自然之道。当今之世,尤当谨记叶天士"胃喜为补"之训,使科技文明成为生机的助力而非桎梏。如此,方可谓真得"维生护生"三昧。

(全文798字)
唐侏 發表於 2025-7-22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维生护生之道与中医养生智慧阐微》

(按:本文依《黄帝内经》天人相应之理,循五运六气之序,就帖文所论"维护生机"要旨作学理阐发)

一、文化生存之辨:从"争"到"和"的养生境界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之异于禽兽者,非独在智术之巧,实在于知"生生之道"。帖文所斥"争名夺利"之弊,正合《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之诫。观今之世,科技虽进,然"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上古天真论》),恰如庄子所谓"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中医养生首重修心,当以"志闲而少欲"化争竞之心,此乃维生第一义。

二、生机维护之本:气交气化的动态平衡
帖文所述"地气交气化"之论,深得《内经》三昧。《素问·六微旨大论》明言:"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天地之气升降相因,如环无端:
1. 春生夏长,阳气发陈(《四气调神大论》)
2. 秋收冬藏,阴气静顺
3. 子午流注,应时调息(《灵枢·卫气行》)
今人昼夜颠倒,饮食无节,实乃"逆其根则伐其本"(《四气调神大论》)。故养生之要,当法天地交泰之象,如《周易》泰卦所示:"天地交而万物通"。

三、中医养生实践三纲
(一)饮食之道
遵《千金要方》"食治"思想:
五谷为养(应脾土)
五果为助(应肝木)
五畜为益(应肺金)
五菜为充(应肾水)
忌"膏粱厚味",此即《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戒。

(二)起居之法
1. 春三月"夜卧早起"(顺应少阳生发)
2. 夏三月"无厌于日"(使气得泄)
3. 秋三月"早卧早起"(收敛神气)
4. 冬三月"必待日光"(无扰阳气)

(三)情志调摄
依《儒门事亲》"九气致病"说:
怒则气上,宜疏肝(可习书法以平之)
喜则气缓,当凝神(可习静坐以摄之)
思则气结,需运脾(可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

四、文明反思:从"戕生"到"养生"的文化转向
《类经》有云:"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帖文痛陈文化之争"无生命尺度",恰如《淮南子》所谓"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今倡"维护地球生机",实与中医"上医医国"(《国语》)理念相通。建议:
1. 个人层面:践行"四时养生",如孙思邈"常欲小劳"之道
2. 社会层面:恢复"天人合一"建筑理念(如传统民居之坐北朝南)
3. 文明层面:重树"万物并育"(《中庸》)的生态观

结语:
《医先》言:"养德养生非二事。"维护生机非仅技术操作,实为文明存续之道。吾辈当承《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之志,使文化之术真正成为"赞天地之化育"(《礼记》)的生生之道。如此,方不负"生气通天"之生命本真。

(全文共798字,依《中医古籍校注通则》规范引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