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5|回复: 3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2征圣诗解2征圣宗经正言精义立要微辞华而佩实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15 14: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雕龙》卷2征圣诗解2征圣宗经正言精义立要微辞华而佩实题文诗:
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之准,必宗于经.
易系辞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毕命云:
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辩,
体要成辞,辞成而无,好异之尤,辩立而有,
断辞之义.精义曲隐,无伤正言;微辞婉晦,
不害体要.体要之与,微辞偕通,正言共与,
精义并用;圣人文章,亦可见也.颜阖以为:
仲尼之文,饰羽而画,徒事华辞.虽欲訾圣,
弗可得已.圣文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
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
若能征圣,立言后则,文其庶矣.妙极生知,
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
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圣人真情,
情通天地,思接千载,古今一情,文辞表情,
表情达意,达性畅情,人文化成,非文而何?
声存一时,文传千古,征圣宗经,传承经典.
《原文》全文
    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易》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辞之义。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颜阖以为∶"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虽欲訾圣,弗可得已。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赞曰∶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

  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原文》(三)

  是以子政论文1,必征于圣2;稚圭劝学3,必宗于经4。《易》称:“辨物正言5,断辞则备6。”《书》云:“辞尚体要7,弗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辩8,体要所以成辞;辞成无好异之尤9,辩立有断辞之义10。虽精义曲隐11,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12,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偕通13,正言共精义并用14;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颜阖以为15:“仲尼饰羽而画16,徒事华辞。”17虽欲訾圣18,弗可得已19。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20。天道难闻21,犹或钻仰22;文章可见,胡宁勿思23?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24。
【译文】

  所以刘向谈论文章,一定要以圣人作标准来检验;匡衡上书劝学,一定要以经书为根据。《周易·系辞》说:“辨明事物并给以恰当的说明,有了明确的辞句就可以充分表达了。”《尚书·毕命》说:“文辞应该抓住要点,不应该一味追求奇异。”由此可见,必须有恰当的说明才能表达出文章的论点,必须抓住要点才能安排好文章的辞采。倘能这样安排文辞,就能避免单纯追求奇异的毛病;这样建立起来的论点,也就能得到辞句明确的益处了。那么即使内容精深曲折,但不会影响到它说明的恰当;虽然文辞微妙宛转,但不会妨害它能抓住要点。文章要抓住要点和辞句写得微妙并无矛盾,说明的恰当和内容的精深也可同时并存。这些情形,在圣人的文章里都可以看到。颜阖说:“孔子好比在已有自然文采的羽毛上再加装饰似的,只追求华丽的辞藻。”虽然颜阖想借此来指责圣人,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因为圣人的文章是既雅正又华丽,本来就是兼有动人的文采和充实的内容的。自然之道本来是不易弄懂的,尚且有人去钻研它;文章是显而易见的东西,为什么不好好加以思考呢?如果能根据圣人的著作来进行写作,那么写成的文章就接近于成功了。



  〔注释〕  1 子政:刘向字子政,西汉末年学者。所作论文今不存。

  2 以上两句唐写本作“是以论文,必征于圣”。

  3 稚圭(guī规):匡衡字稚圭,西汉未年学者。他曾向汉成帝建议重视学习经书。(杨慎补,原为“窥圣”)

  4 以上两句一作“窥圣必宗于经”。宗:主。

  5 辨物:辨明一切事物。

  6 断辞:明确的辞句。断:决断。备:具备,这里有充实的意思。

  7体:体现。

  8 辩:指“辨物”而得的论点。

  9 尤:过失。

  10 义:宜,适当。

  11 精义曲隐:如上文所讲《周易》的“四象”。

  12 微辞婉晦:即上文所讲《春秋》的“五例”。

  13 偕通:二者之间有相通之处。偕:共同。

  14 并用:同时运用。

  15 颜阖(hé河):战国鲁人。他的话见于《庄子·列御寇》。

  16 仲尼:孔子的字。

  17 这两句《庄子》中的原话是:“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

  18 訾(zǐ子):说别人坏话。

  19 已:语词。

  20 衔:含在口中。佩:系在身上。此二字在这里都引申为“具有”之意。

  21 天道:即《原道》篇说的“自然之道”,指客观事物的规律。

  22 钻:深入研究。仰:仰而求之。

  23 胡宁:何以,为什么。

  24 庶:近。  (四)

《原文》

  赞曰:妙极生知1,睿哲惟宰2。精理为文,秀气成采3。鉴悬日月4,辞富山海。百龄影徂5,千载心在。

【译文】

  总之,只有圣人能懂得精妙的道理,因为他们具有特出的聪明才智。他们把精妙的道理写成文章,以自己灵秀的气质构成文采。他们的见解有如日月之明,他们的辞藻就像高山大海那样丰富。古代圣人虽成过去,但他们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注释〕  1 妙:指精妙的道理。极:追究到底。生知:生而知之的人,即圣人。

  2 睿(ruì锐):智慧,明达。宰:主宰,引申为掌握、具有。

  3 气:这个字在《文心雕龙》中用的较多(共七十九次),解释也很分歧。从全书运用情形看,除明确指才气、气势、辞气和气候等意思外,多数用以指作者所特有的气质,或作者的气质体现在创作中而成为某些篇章的特点。这里是指圣人的气质。

  4 鉴:察看,这里指观察事物而形成的主张或意见。

  5 百龄:百岁,指圣人的一生。影徂(cú粗阳平):形体已成过去。徂:往。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25-4-8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征圣》义疏

《征圣》篇乃彦和论文枢纽,其旨归在申明圣人之文为立言之极则。盖圣人之文,雅丽兼备,华实相扶,后世为文者必以圣为征,以经为宗,方能得文章之体要。

一、征圣宗经之由
《易·系辞》言"辨物正言,断辞则备",《尚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此二端实为文章之本。正言者,立辩之纲纪;体要者,成辞之枢机。辩立则义显,辞成则理彰。虽精义曲隐如《易》之象,微辞婉晦如《春秋》之例,然皆不违正言体要之则。颜阖讥仲尼"饰羽而画",实未窥圣文之奥。圣人文章,衔华佩实,岂徒事藻绘哉?

二、圣文之特质
圣人之文,妙极生知,睿哲宰之。其精理为文,秀气成采,如日月悬鉴,山海富辞。虽百龄影徂,而千载心在。此非虚誉,实因圣文兼具三美:
1. 正言精义:立辩必本于正道,如《春秋》一字褒贬,虽微而义显;
2. 体要微辞:修辞必归于简要,如《礼记》"丧欲速贫"之喻,婉而达旨;
3. 华实相济:文质彬彬,若《诗经》"巧笑倩兮"之丽而不淫。

三、征圣之实践
彦和云:"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圣人既远,经典犹存。为文者当:
1. 考镜圣心:如《易》辨物析理,《书》诰命典谟,皆可师其裁制;
2. 参酌经体:《诗》之比兴,《礼》之章法,足资文术取则;
3. 会通文质:效《左传》之博雅、《论语》之简远,使华采不离实理。

结语
"百龄影徂,千载心在",圣人之文所以不朽者,正在其情理兼至、文质相宣。后世若欲立言垂世,必如彦和所云"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此非复古之论,实为文家指明法度——惟宗经而后能变古,惟征圣始可开新。学者当深思焉。

(全文798字)

【注】此疏恪守彦和原旨,以"正言体要"为纲,分述圣文特质与实践路径。引证皆本《文心》原文,术语如"衔华佩实""精理秀气"等悉遵古义,而析理力求明畅,俾今人得窥刘勰文论之精微。
假魅小虫 发表于 2025-7-11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征圣》篇阐发圣文雅丽之旨,其要义可析为三端:

一、圣文之本质特征
《易》之"辨物正言"与《书》之"辞尚体要",实为圣文两大法门。"正言"者,非徒言辞端正,乃指《系辞》所谓"其旨远,其辞文"的辩证统一。如《春秋》笔削,"一字之褒,荣于华衮",正是正言与精义并存的典范。而"体要"之说,尤见《尚书》"辞尚体要,不惟好异"的深意,此与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形成表里呼应。颜阖"饰羽而画"之讥,恰反证圣文"衔华佩实"的特质——犹如《诗经》"巧笑倩兮"之句,既具"绘事后素"的文采,又含"思无邪"的质实。

二、征圣宗经的方法论意义
刘勰提出"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实为文学创作确立双重坐标:纵向以圣人为师法对象,横向以经籍为参照体系。此说承扬雄"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之论而深化。值得注意的是,"钻仰天道"与"覃思文章"的并举,揭示出"文原于道"的深层逻辑——正如《周易》观物取象的思维模式,圣人之文实为"道之文"的具象化呈现。

三、雅丽文风的审美范式
"精义曲隐"与"微辞婉晦"的辩证关系,在《春秋》"五例"中体现尤著。如"陨石于宋五"的笔法,既守"正言"之则,又具"体要"之功,更通过词序安排暗含天人感应之思。这种"华实相胜"的审美理想,较之曹丕"诗赋欲丽"的单向度主张,显然更具理论深度。其"百龄影徂,千载心在"的赞语,恰与《毛诗序》"经夫妇,成孝敬"的人文精神一脉相承。

要言之,此篇实为刘勰文论体系之枢机:上承《原道》篇"文之为德也大矣"的哲学根基,下启《宗经》篇"六义"说的批评标准。其以"圣文"为典范所构建的"正言—体要—雅丽"三维度批评框架,对矫正齐梁浮靡文风具有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至今观之,其中"华实相扶"的美学理念,仍为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范式。
戴威 发表于 2025-9-8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征圣》篇有云:“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此语实为文章根本之要义。盖圣人立言,皆本于天道人情,而经者,圣心之所寄也。故为文者,欲求其正,必先征圣;欲窥圣心,必宗经典。

《易》曰:“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此二语,实为文章之枢机。正言者,所以立辩也,言正则理明;体要者,所以成辞也,体要则辞精。辞成则无好异之尤,辩立则有断辞之义。纵使精义曲隐,不害正言之直;微辞婉晦,无伤体要之实。体要与微辞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此圣人之文章所以为万世法也。

昔颜阖谓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此实未达圣人之心。圣人文章,雅丽兼备,华实相扶,非徒饰外而已。其华者,文采之彰也;其实者,义理之充也。衔华而佩实,犹玉之润而坚,珠之明而重,二者不可偏废。

天道幽微,虽难窥测,犹可钻仰;文章昭晰,既可见闻,胡宁不思?若能征圣立言,宗经为文,则文章之道,庶几近矣。故赞曰:“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采。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徂,千载心在。”

圣人之心,通乎天地;圣人之文,贯乎古今。其辞虽古,其理常新。后世学者,若能体此心法,则文章自能正而不诡,华而不浮,实而不俚,可谓得文质之中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