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9|回复: 3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卷36问玉诗解1比德于玉六艺教化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13 14: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子贡问曰:君子贵玉,贱珉何也?为玉之寡,
而珉多欤?子曰非为,玉寡故贵,珉多故贱;
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犹如仁也;
缜密以栗,犹如智也;廉而不刿,犹如义也;
垂之如坠,犹如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
其终也则,诎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其犹忠也;孚尹旁达,其犹信也;气如白虹,
其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如地;珪璋特达,
其犹德也;天下皆贵,其犹道也.诗经有云: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贵之.孔子有曰:
入观其国,其教可知,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诗教所致;疏通知远,书教所致;广博易良,
乐教所致;洁静精微,易教所致;恭俭庄敬,
礼教所致;属辞比事,春秋教致.诗之失愚,
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
春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矣;
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矣;洁静精微,
而不贼则,深于易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
深于礼者;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
繁体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简体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注释贵玉而贱珉:珉,mín,洁白如玉的石头。王肃注:“珉,石似玉。”四库、同文本作“玉贵而珉贱”。
缜密以栗:王肃注:“缜密致塞貌。栗,坚也。”按,因为坚实而缜密精细,无所遗漏。
廉而不刿:王肃注:“割而有廉隅,而不割伤也。”廉,本义为厅堂的侧边。《说文》,“廉,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引申出边,与角相对。《九章算术》“边谓之廉,角谓之隅”。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气节。刿,guì,刺伤;割。
礼:王肃注:“礼尚谦卑。”
诎:q,王肃注:“诎,断绝貌,似乐之息。”
瑕不掩瑜:王肃注:“瑜,其忠美者也。”瑕,玉上的污点;瑜,玉之光彩。
孚尹旁达:王肃注:“孚尹,玉貌;旁达,言似者无不通。”按,是说玉晶莹剔透,通达于四方。孚,通“浮”。尹,yún,通“筠”,竹子的青皮色。
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王肃注:“精神本出山川,是故地也。”按,谓玉之精气本出自山川,故有地之品性也。
圭璋特达:古代聘享之礼所用玉器有珪、璋、壁、琮(cóng)。献壁、琮时需用束帛衬垫,而献珪、璋因其本身贵重,无需衬垫,直接奉上。故曰“特达”,“特”,独特,单独。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语出《诗·小雅·小戒》。言,发语词。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君子以玉为尊贵而以珉为轻贱,是因为玉少珉多吗?”孔子说:“不是因为玉少的缘故而以为尊贵,珉多的缘故而以为轻贱。先前,君子将美德比作玉,是因为:玉温和柔润而有光泽,如仁;因坚实而精制细密无所疏漏,如智;有棱有角而不会刺伤人。如义;悬垂下坠正直不偏,如礼;轻轻叩击它就发出清脆悠扬的声音,这声音结束时有戛然而止,如乐;玉的斑点不掩盖玉之光彩,玉之光彩不掩盖玉的斑点,如忠;玉晶莹剔透的色泽,通达四方,如信;光气像白色长虹,如天;精气神态在山川之间呈现,如地;玉质的珪、璋无需凭借他物映衬而能单独直接奉呈君王,如德;天下没有不视玉为尊贵的象征,如道。《诗经》上说:'思念我的夫君,他温和柔润如同美玉一般。’所以君子以玉为尊贵。
按:孔子从美德具有的仁、智、义、礼、乐、忠、信推及天、地,继而归结为德、道。圣人以形象的比喻与抽象的思辨的完美结合,层层递进地诠释了美德的十一个范畴,令人惊叹不已。这对于理解儒家的这十一个概念极为重要。
繁体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
简体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矣;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矣;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矣。
注释教:教化。
温柔敦厚:杨朝明注:“温和、柔顺、敦朴。”
疏通知远:博古通今,智慧深远。
广博易良:《礼记·经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孔颖达疏:“无所不通,是广博;简易良善,使人从化,是易良。”
洁静精微:内心洁净、平静;行事精察深微。马一浮先生释:“洁静即是止,精微即是观。洁者,不染污义,'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也。静者,不躁动义,不昏沉掉举散乱因而至于乖缪也。精者,不夹杂义,犹米之精凿也。微者,深密义,不求人知而己独知之。《诗》美成王曰'夙夜基命宥密’,《礼》所谓'无声之乐’也。”(节选自《马一浮先生语录类编》)
恭俭庄敬:恭敬节俭,端庄谨慎。
属辞比事: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属,zh。
愚:王肃注:“敦厚之失。”原文“之失”脱,据四库本补。按,意思是愚钝,不知权变。
诬:王肃注:“知远之失。”按,意思是缺乏智慧。
贼:王肃注:“精微之失。”按,意思是染污怪诞,害于正理。
乱:王肃注:“属辞比事之失。”按,意思是混淆是非,扰乱史实。
也:四库、同文本无。
译文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那里的教化施行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了。如果那里的人们温顺、柔和、敦朴、忠厚,是《诗》教化的结果;博古通今,富有远见,是《书》教化的结果;豁达开明,平易善良,是《乐》教化的结果;内心洁净清静,行事精深入微,是《易》教化的结果;谦恭俭朴,庄重谨矜,是《礼》教化的结果;善于运用文辞,是非分明,是《春秋》教化的结果。以《诗》教化的缺陷容易使人愚钝而不知权变,以《书》教化的缺陷容易使人歪曲事实,以《乐》教化的缺陷容易使人奢靡,以《易》教化的缺陷容易使人染污怪诞,伤害正理,以《礼》教化的缺陷容易使人拘泥繁琐,以《春秋》教化的缺陷容易使人混淆是非,扰乱史实。“为人如果能够文质彬彬而不迂腐,那就说明深刻理解了《诗》;博古通今,了解历史而不失实就说明深刻理解了《书》豁达、平易、善良;而不奢靡,就说明深刻理解了《乐》;内心洁净,精察隐微而不怪诞害道,就说明深刻理解了《易》;谦恭、节俭、庄重而不繁琐,就说明深刻理解了《礼》,连缀文辞,排比史实而不混乱,就说明深刻理解了《春秋》。”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
南丘 发表于 2025-3-28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玉》章阐微:玉德与六教之辩证

子贡之问,实关君子崇玉之本质。孔子不以多寡论贵贱,而直指玉德与人格之映照——温润含仁,缜密喻智,廉棱示义,垂坠合礼,清越之声终屈然,恰如乐教中和之道。此十一德(注:《礼记·聘义》载玉德有十一)非独赞玉,实为君子修身立极之镜鉴。"瑕瑜互见"彰忠信之诚,"气贯白虹"明天地之德,珪璋特达显道器合一,足见儒家"以物观德"之思维范式。

至论六艺教化,孔子更显辩证之智:诗教温柔敦厚,然过则愚;书教疏通知远,偏执则诬;乐教广博易良,失度则奢;易教洁静精微,错解则贼;礼教恭俭庄敬,拘泥则烦;春秋属辞比事,谬用则乱。此"六得六失"之论,深契中庸"执两用中"之旨。所谓"深于某经",正在超越经术表象,直抵"文质彬彬"之境。

今人读此章,当识二义:一者,玉德体系实为儒家伦理之具象化编码,将抽象德目转化为可感物象;二者,六教辩证警示后人,经学教化须防异化,要在"叩其两端而竭焉"。此中智慧,于当代教育犹若晨钟暮鼓。

(全文计489字,依《孔子家语》注疏传统,兼采郑玄"玉德说"与程树德《论语集释》辩证观)
+
南丘 发表于 2025-3-29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玉》章阐微:玉德与六教之辩证

子贡之问,实关君子崇玉之深意。孔子不以多寡论贵贱,而揭橥"比德于玉"之精义。玉之十一德,非止物性描摹,实为君子人格之具象化呈现:温润蕴仁,缜密藏智,廉棱显义,垂坠合礼。其声清越而终诎,恰似乐教中和之境;瑕瑜互见,暗合忠信之道;白虹贯天气象,精神山川,则通天彻地之德也。此中深意,在《诗》"温其如玉"一句已得印证,玉遂成道德理想之载体。

至若六艺教化,孔子更展辩证之思:诗教温柔敦厚,然过则愚;书教疏通知远,偏则诬;乐教广博易良,失则奢;易教洁静精微,滥则贼;礼教恭俭庄敬,过则烦;春秋属辞比事,乱其本末。真儒之教,要在执两用中——敦厚而不愚,知远而不诬,易良而不奢,精微而不贼,庄敬而不烦,比事而不乱。此中分寸,恰如玉德之"廉而不刿",刚柔相济。

今观此章,玉德与六教实相贯通:玉之物理属性投射道德维度,六教之教化功能亦需如美玉般,保持文质彬彬之平衡。圣人之智,正在器物与德行、教化与防失之间,建立此般微妙的对应关系,为后世立下人格陶铸与经典研习之圭臬。
+
真衣 发表于 2025-4-12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玉德与六艺教化之道》

子贡问玉一节,实为儒家道德哲学之精微体现。孔子不以物之寡众论贵贱,而以德性喻玉质,此中深意,足为后世法。玉之十一德,非独言物性,实乃君子人格之具象化也。

温润而泽为仁,此乃儒家核心要义。玉之柔光含而不露,恰如仁者"爱人"之质;缜密以栗为智,玉理致密而坚不可摧,正如智者周虑而不失其守。至若廉而不刿之义,垂坠有度之礼,清越诎然之乐,皆显君子处世之道。尤可注意者,孔子特标"瑕不掩瑜"为忠,"孚尹旁达"为信,此二德直指人格之真——忠信者,不伪饰、不隐匿,如玉之纹理自然贯通。白虹贯天、精神山川之喻,更将玉德提升至天人合一之境。

六艺教化之论,尤见儒家教育精义。诗之温柔敦厚,书之疏通知远,乐之广博易良,易之洁静精微,礼之恭俭庄敬,春秋之属辞比事,皆对应人格培养之维度。孔子更警示"六失":诗愚、书诬、乐奢、易贼、礼烦、春秋乱,此非否定六艺,实指偏执之弊。譬如诗教若止于温厚而不启思辨,则成愚懦;礼教若拘泥仪节而失其本,则生烦苛。真正的教化,当如良工治玉,既顺其纹理,又成其大器。

今人读此,当悟二理:其一,儒家贵玉非慕其珍稀,乃重其"德符"。玉之物理属性与儒家伦理存在精妙对应,此即"比德"思维之体现。其二,六艺教化强调"执两用中",《礼记》所谓"不陵节而施",正是避免偏执一端的辩证智慧。当代教育若得此中三昧,庶几可免功利之弊,成就全人之教。

玉德与六艺,一物一教,皆儒家"下学上达"之具。学者当由此体认:君子修德,非为外饰,实为成就"与天地参"的人格境界。此中深意,岂独古人所重,实为今人所亟需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