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6|回復: 0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卷35辯樂解诗解3車甲藏库武王复礼尊亲孝悌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13 11:3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汝獨未聞,牧野語乎,武王克殷,返商之政,
未及下車,黃帝之後,則封於薊;帝堯之後,
封之於祝;帝舜之後,封之於陳;下車又封,
夏后氏後,之於杞地;殷之後也,封之於宋;
王子比干,封之于墓,釋囚箕子,使人复行,
商容舊礼,以復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祿.
既濟河西,馬散華山,之陽弗乘,牛散桃林,
之野弗服.車甲釁之,藏諸府庫,示弗复用.
倒載干戈,包以虎皮,將率之士,使為諸侯,
命曰鞬橐,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
散其軍队,修郊射礼,左宫习射,以貍首乐,
右宫习射,以騶虞乐,貫革射息;裨冕搢笏,
虎賁脫劍;郊祀后稷,民知尊父;配明堂而,
民知孝焉;施朝覲礼,然後諸侯,知所以臣;
亲耕籍田,然後民知,所以敬親.六者天下,
之大教也.三老五更,食於太學,天子躬自,
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
此所以教,諸侯之悌.如此然則,周道四達,
禮樂交通.武舞遲久,不亦宜乎.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情真义深,亲亲仁民,天下心归.
繁体
今汝獨未聞牧野之語乎,武王克殷而反商之政,未及下車,則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又封夏后氏之後於杞,封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人行商容之舊,以復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祿.既濟河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車甲則釁之,而藏之諸府庫,以示弗復用.倒載干戈而包之以虎皮,將率之士,使為諸侯,命之曰鞬橐,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散軍而修郊射,左射以貍首,右射以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脫劍;郊祀后稷,而民知尊父焉;配明堂而民知孝焉;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籍然後民知所以敬親.六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學,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之弟也.如此則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简体
『今汝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武王克殷而反商之政,未及下车,则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又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人行商容之旧,以复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既济河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则衅之而藏之诸府库以示弗复用。倒载干戈而包之以虎皮,将率之士使为诸侯,命之曰鞬橐,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修郊射,左射以【狸首】,右射以【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脱剑;郊祀后稷,而民知尊父焉;配明堂,而民知孝焉;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籍,然后民知所以敬亲。六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如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译文『难道你至今还没听说过牧野之战的故事吗?周武王攻克殷商的都城,就把统治当地的权力还给了殷商的后裔。还没有进入商都,就把蓟地分封给了黄帝后裔,把祝地分封给了尧帝后裔,把陈地分封给了舜帝后裔;到达商都后,又把杞地分封给了夏侯氏后裔,把宋地分封给了殷商后裔,还增修王子比干的坟墓,以旌其德,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派人寻找回礼官商容,并官复原职,解除了殷纣时对百姓的苛政,成倍地增加官吏的俸禄。随后渡过黄河西行,将驾车的马匹散养华山南坡不再乘坐马车,将运输辎重的牛散养在桃林原野不再使用,战车铠甲则涂上牲血收藏于府库以示停用,将盾牌、长矛等兵器倒置并且包上虎皮,分封将帅们为各地诸侯。这一系列的措施,称之为「鞬橐」,即封存战备。自此后,天下人都知道周武王不再用兵打仗。武王解散军队后就在郊区的学宫礼学习乡射之礼,在东郊学宫习射时,奏【狸首】乐来节制射箭,在西郊学宫习射时,奏【驺虞】乐来节制射箭,由此,那种贯穿皮革盔甲的杀戮之射就休止了。臣子们身穿礼服,头戴冠冕,腰插笏板,连那些曾经勇猛的将士也解除了佩剑。在南郊祭祀后稷,从而使百姓知道尊重长辈之道,在明堂祭祀天帝而配享先祖,从而使百姓懂得孝道。施行朝拜觐见的礼制,然后诸侯就懂得了做臣子之道。亲自参加耕藉之礼,然后百姓就知道如何尊敬父母。这六方面,是天子重要的政教。在太学中供养三老五更,天子袒露左臂,亲自切割牲肉,端着肉酱向他们献食,食毕,有亲自端着酒具请他们漱口,之后,天子自己带上冠冕,手持盾牌,跳起舞蹈,向他们表示慰问,这样做,是为了教导诸侯,敬重兄长。如此一来,周朝的政教畅达于四方,礼乐周流通行。因此【武】舞的表演持续很长时间,不也是理所当然吗?』
注释牧野之语:指牧野之战的故事。牧野之战,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商军倒戈,纣王自杀,殷商灭亡。
蓟:在今北京西南角,后为燕国都城所在地。
祝:在今山东济南西南,后为齐国所灭。
陈:在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
杞:在今河南杞县,相传周武王封夏禹后代东楼公于此。
封殷之后于宋:王肃注:『武王伐殷,封其子禄父。武王崩,禄父叛,周公诛之,封微子于宋,以为殷后。禄父不成殷后。故成言之』
比干:牧野(今河南卫辉)人,因封于比地,故称比干,也称王子比干,商王文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纣王帝辛之叔,殷商王室的重臣。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j),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朝鲜,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与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齐名,并称『殷末三仁』,在孔子【论语·微子】中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官至太师,因屡谏纣王被囚禁,后背周武王释放留镐(hào)京。
使人行商容之旧,以复其位:王肃注:『商容,商之礼官。其位,旧居也。传说多以商容为殷之贤人,或(四库本作'行者」)使箕子求商容乎!行,犹索也。』
庶民弛政:王肃注:『解其力役之事。』实则解除百姓殷纣时所负担的苛政。四库、同文本此后无『庶士倍禄』四字。
既济河西:指周武王灭商后,率军南渡黄河,西还镐京。济,渡。河,黄河。
桃林:王肃注:『桃林,西方塞也。』
将率之士使为诸侯,命之曰鞬橐:率,通『帅』,主将。鞬橐,jintuó,盛弓箭的器具。此指封藏兵甲。王肃注:『言所以藏弓矢而不用者,将率之士力也。故使以为诸侯。为之鞬橐也。』
郊射:王肃注:『郊有学官,可以习礼。』
左射以【狸首】,右射以【驺虞】:王肃注:『左东学,右西学,【狸首】、【驺虞】所为节也。』【狸首】、【驺虞】皆为乐章之名。
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脱剑:王肃注:『之属,通谓之裨冕。脱剑,解剑也。』按,衮冕,即衮衣和冕,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和礼冠,是皇帝等王公贵族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用的正式服装。裨,pí,古时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戴的次等礼冠。搢笏:jìnhù。古代官员的官服,没有口袋,于是将笏直接插在腰带上,叫『搢笏』,亦作『搢忽』,即插笏。虎贲,hbn,为九锡中的一种赏赐,守门之军虎贲卫士若干人,
郊祀:四库、同文本作『郊配』。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于此举行。
耕籍,然后民知所以敬亲:王肃注:『亲耕籍田,所以奉祠祀之粢盛。』耕籍,亦作『耕籍』、『耕耤』。古时每年春耕前,天子、诸侯举行仪式,亲耕藉田,种植供祭祀用的谷物,并以示劝农。历代皆有此制,称为耕藉礼或籍田礼。
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古代朝廷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以示敬老,食,sì,通『饲』,拿食物给人吃,引申为招待、供养。
执爵而酳:王肃注:『食已饮酒,谓之酳也。酳,音胤。』古代宴会或者祭祀时的一种礼节,即食毕以酒漱口。爵,古代酒具。酳,yìn,吃东西后用酒漱口。
冕而总干:王肃注:『亲在舞位。』即亲自带上帽子,手持盾牌跳舞。
弟:通『悌』,敬重兄长。四库、同文本此后有『也』字。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天『子』 發表於 2025-4-28 14:42 | 顯示全部樓層
《武王克殷与礼乐文明之重建——释〈孔子家语·辩乐解〉牧野之政》

《孔子家语·辩乐解》所载武王克殷后施政之要,实为周初礼乐文明建构之枢机。其文虽简,然深具三代政治智慧,今试析其义理如次:

一、封嗣继绝以承天命
武王未及下车即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下车复封夏、商遗裔于杞、宋,此非徒示宽仁,实乃"兴灭国,继绝世"(《论语·尧曰》)之具体实践。太史公称"武王追思先圣王"(《史记·周本纪》),正是通过血胤延续,使天命传承具象化。比干墓之封、箕子之释、商容之位复,尤见"殷鉴不远"(《诗经·大雅·荡》)的政治伦理。

二、偃武修文以立新统
"马散华山""牛放桃林"之举,非仅止战,实为"戢干戈,橐弓矢"(《礼记·乐记》)的仪式性宣告。车甲衅藏、干戈虎皮之制,创建"鞬橐"之仪,较《尚书·武成》"归马放牛"记载更见制度细节。此即《周易》"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卦·彖传》)之体现。

三、礼乐教化以正人伦
其郊射之礼分貍首、驺虞二乐,暗合"左射《貍首》,右射《驺虞》"(《周礼·夏官》)之制;贯革射息,正是《礼记·射义》"射以观德"的实践。明堂配享、耕籍示范,尤见"礼之三本"(《大戴礼记·礼三本》):天地、先祖、君师之教。至若三老五更之礼,天子亲执酱酳,恰如郑玄注《礼记·祭义》所言"教诸侯悌道"。

四、迟久之道与文武之衡
文末"武之迟久"之叹,正合《乐记》"武坐致右宪左,久立于缀"的记载。周人以六代之乐融于一体,而《大武》乐章"迟久"特质,实象征武功之后需文治浸润。孔子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于此可得新解。

要之,此段文字非仅史实记录,实为儒家"王道政治"的典型范本。其封嗣、偃武、制礼、作乐四维一体,恰构成"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周文明底色。后世言"周监于二代"(《论语·为政》),观此牧野之政,可知其损益之妙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