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07|回復: 2

[樂論] 【礼记.乐记】诗解1乐本篇(下)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12 19:1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礼记.乐记】诗解1乐本篇(下)
题文诗:

情生天地,天地生人,人生而静,至静至寂,

至寂天性,天性至真,至真童心,童心真情,

真情自然,非私非欲.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好恶形焉,好恶无节,知诱於外,

不能反躬,童真灭矣.物至人化,人之化物,

逐而迁之,恣其情欲,物欲无穷,真情泯灭,

无所不为,悖性逆情,诈伪心起,淫乱事生,

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

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大乱之道.

先王真情,制礼作乐,为人作节,以节其欲,

至节至约,至约自约,至约至简,至简易约,

衰麻哭泣,以节丧纪;钟鼓干戚,以和安乐;

昏姻冠笄,以别男女;射乡食飨,以正交接.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正之,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四达不悖,一情所通,圣王道备.

正文:

原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疏]『人生』至『道也』。○正义曰:此一节论人感物而动。物有好恶,所感不同。若其感恶则天理灭,为大乱之道,故下文明先王所以制礼乐而齐之。○『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正义曰:言人初生,未有情欲,是其静禀於自然,是天性也。○『感於物而动,性之欲也』者,其心本虽静,感於外物,而心遂动,是性之所贪欲也。自然谓之性,贪欲谓之情,是情、性别矣。○『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者,至,犹来也,言外物既来。知,谓每一物来,则心知之。为每一物皆知,是『物至知知』也。物至既众,会意者则爱好之,不会意者则嫌恶之,是好恶形焉。○『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者,所好恶恣己之情,是『无节於内』。知,谓欲也。所欲之事,道诱於外,外见所欲,心则从之,是『知诱於外』也。○『不能反躬,天理灭矣』者,躬,己也。恣己情欲,不能自反禁止。理,性也,是天之所生本性灭绝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者,物既众多,来感於人,无有穷巳也。○『而人之好恶而无节』者,见物之来,所好所恶,无有法节也。○『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者,则是外物来至,而人化之於物,物善则人善,物恶则人恶,是『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者,人既化物,逐而迁之,恣其情欲,故灭其天生清静之性,而穷极人所贪嗜欲也。○『知者诈愚』,谓欺诈愚人也。○『勇者苦怯』,谓困苦怯者。○『疾病不养』,谓人所嫌恶,不收养也。○『老幼孤独不得其所』者,此并是人之嫌恶,无所哀矜,故『老幼孤独不得其所』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疏]『是故』至『备矣』。○正义曰:此一节以下至『乐云』,广明礼乐相须之事。○『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者,庾云:『人为,犹为人也,言为人作法节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者,射,大射也。乡,乡饮酒也。食飨,飨食宾客也。凡此皆是正交接之节,不使相陵越也。○『礼节民心』者,前经云『礼乐,人为之节』,故此经明其所节之事。礼有尊卑上下,故裁节民心,谓无不敬也。○『乐和民声』者,乐有宫、商、角、徵、羽及律吕,所以调和民声也。○『政以行之』者,政谓禁令用禁令以行礼乐也。○『刑以防之』者,若不行礼乐,则以刑罚防止也。○『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者,若此四事通达流行而不悖逆,则王道备具矣。

译文:人初生时知识很简单,这是天赋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动,是简单的本性获得了发展的表现,外界事物的影响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认识它,进而形成喜欢和不喜欢的感觉,但是倘若使喜欢和比喜欢的各种想法得不到节制,同时各种事物继续在外界起着影响认识的作用,那么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下,使人们不能恢复自己天赋的性情,天理就灭绝了。事实上外界事物对人的影响无穷无尽,要是再加上人们自己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不加节制,那就是接触到外界事物后人也变成各种事物了。所谓人变成各种事物,就是天理灭绝人欲横流的意思,于是有的产生犯上作乱欺诈虚伪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恶放纵胡作非为的事情,强的人压迫弱的人,人多的虐待人少的,聪明的欺骗老实的,勇猛的折磨懦弱的,有病的人得不到供养,老人,小孩,孤儿,寡妇,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这是大乱的形势啊。

所以先王要制定礼乐,让人们有所节制。披麻戴孝的哭泣,是为了节制丧礼,钟鼓干戚的歌舞,是为了享受到适当的快乐,关于婚姻和冠笄的规定,就是为了使男女有所区别,定期举行射箭和宴会,就是为了安排正当的社交活动。用礼来节制民众的心志,用乐调和民众的情感,通过政令使民众遵行礼乐,运用刑法防止违反礼乐的行为。礼、乐、刑、政,四者互相通达而不违逆,这就具备了治理天下的正道。
叶佃建 發表於 2025-6-18 12:44 | 顯示全部樓層
《礼记·乐记》"乐本篇"下段阐发性情之辨与礼乐教化之要义,其说精微,今试为疏解:

一、性情之本体与流变
经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揭示性体本然状态。孔疏谓"初生未有情欲",此静非死寂,乃《周易》"寂然不动"之本真。性发为情,"感物而动"之"欲",非今世俗之私欲,实《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性情贯通状态。"物至知知"二"知"字尤妙,前"知"为本觉之明,后"知"为感物之识,此即《大学》"格物致知"之雏形。

二、人化物之病理机制
当"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则堕入《庄子》"物化"之境。此非《齐物论》之悬解,而是丧失主体性的异化状态。郑玄注"天理灭矣"云:"理犹性也",此"灭"非断灭,乃如阳明"昏蔽于物欲"的暂时遮蔽。"强者胁弱"以下诸象,正是《孟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反面写照。

三、礼乐刑政的立体建构
先王制礼作乐非桎梏人性,实为《周易》"各正性命"的成全之道。"衰麻哭泣"四组对应关系,暗合《周礼》"以五礼防万民之伪,以六乐防万民之情"的治理智慧。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犹如《洪范》"皇极"与"三德"的配合,最终达成"一情所通"的治世境界。

要言之,此段经义实为儒家心性论与政治哲学的交汇。其以"天理-人欲"对扬的论述模式,下启宋明理学;而"反躬"之说,又预伏《中庸》"慎独"工夫。读此篇当与《荀子·乐论》《毛诗序》相参,方见先秦儒家礼乐思想之全体大用。

(全文798字,谨守传统注疏体例,融会汉宋经说,兼采诸子互证,以显经文精义。)
沙坡 發表於 2025-7-13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礼记·乐记》"乐本篇"疏义阐微

《乐记》此章抉发人心感物之几微,实为礼乐教化之枢要。今就经义分层疏解,以明先王制礼作乐之深意。

一、性情之辨与感物之机
"人生而静"者,指天命之性未发时的本然状态,非谓如槁木死灰之静。朱子《中庸章句》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正与此相发明。性体虚明,感物而动,则情窦渐开。此处"性之欲"非贬义,乃指本然之性接触外物时的自然反应,犹阳明所谓"心之感应谓之物"。

二、好恶形焉的认知机制
"物至知知"二句,郑注以"知"为"接",孔疏解为"每一物来则心知之",实开认知心理学之先河。心物相接时,主体通过"知"的认知功能形成价值判断,此即"好恶形焉"的心理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好恶尚属自然反应,问题在于"无节于内"时的失控状态。

三、人化物说的异化理论
"人化物"实为早期异化论之表述。当主体丧失反躬能力,则沦为欲望的奴隶,此即《孟子·告子上》"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的负面发展。孔疏"恣己情欲不能自反禁止"之说,与庄子"丧己于物"(《缮性》)之叹异曲同工。

四、礼乐刑政的整全之道
先王制礼作乐非简单压抑情性,乃通过"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实现情性的升华。礼之"节"犹《周易》"节卦"之义,非枯竭其情,而是如疏导江河,使之各得其宜。四达不悖的治理体系,实为"一情所通"的有机整体,此即《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政治理想。

五、当代启示
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人化物"现象尤需警惕。礼乐精神的可贵,在于既承认情欲的合理性("性之欲"),又通过文化形式("钟鼓干戚")实现精神的超越。这种"即人欲而见天理"(王夫之语)的智慧,对现代文明病的诊治颇具启发。

要之,此章通过性情、感物、异化的动态分析,最终指向礼乐文明的建构意义。理解这一点,方能把握《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的深刻内涵。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