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68|回覆: 2

[樂論] 【禮記.樂記】詩解1樂本篇(上)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2 13: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禮記.樂記】詩解1樂本篇(上)
題文詩: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

感物而動,故形於聲,相應生變,成方謂音;

比音樂之,干戚羽旄,謂之樂也,至樂自樂,

自樂情真.至情至性,至性至寂,至寂至靜,

寂然不動,感物後動,哀心感者,聲噍以殺;

樂心感者,聲嘩以緩;喜心感者,聲發以散;

怒心感者,聲粗以歷;散心感者,聲直以廉;

愛心感者,聲和以柔.六者非性.宮君商臣,

角民征事,羽之為物,五者不亂,無怙懘音:

宮亂則荒,君驕廢政;商亂則陂,官不理事;

角亂曲憂,其民多怨;征亂則哀,其民事勤;

羽亂則危,財用匱乏.五者皆亂,迭相陵慢.

政散民流,下不尊上,誣上行私,嗜欲不止.

正文:

凡音之起①,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②,及干戚羽旄③,謂之樂也。樂者,音之所由生也④,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

【注釋】

①以下為【禮記·樂記】文。【正義】引皇甫侃的話說:此章『備言音聲所起,故名【樂本】。夫樂之起,其事有二:一是人心感樂(lè),樂(yuè)聲從心而生;一是樂(yuè)感人心,心隨樂(yuè)聲而變也。』

②比:隨着、順着。【易經·比卦】彖辭說:『比,輔也。下順從也。』樂之:樂讀如yuè,做動詞用,全句的意思是,順着音調的變化,而將它音樂化,或說是將它變成為樂。怎樣變?【樂記】孔穎達疏說是『言以樂器次比音之歌曲而樂器播之。』用白話說就是隨音調的變化,用樂器演奏之。

③干戚羽旄:按【樂記】鄭玄的解釋,干就是盾牌,戚指斧(兵器)。這兩種是周武王所制【武】舞中,舞人手執的器具;羽指雄性山雞尾,旄指旄牛尾。這兩種是文舞中舞人手執的器具。

④由:因緣、緣故。此句硬譯應是:由於樂的緣故,音才發生變化,產生新的樂西。或者說,以樂為目的,音產生了新的東西。意譯就是:樂是音產生的。



譯文: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產生的。而人心的變動,是物造成的。心有感於物而變動,由聲表現出來;聲與聲相應和,才發生變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規律變化,就叫做音;隨着音的節奏用樂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樂(yuè,月)了。所以說樂是由音產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於物造成的。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嘩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歷;其散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

譯文:所以心中產生悲哀的感情,則發出的聲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產生快樂的感情,則發出的聲音就舒展而和緩;心中產生喜悅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就振奮而奔放;心中產生憤怒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就粗曠而激越;心中的產生崇敬的情感,則發出的聲音莊重而正直;心中產生愛戀的情體,則產生的聲音和順而溫柔。這六種情感並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發而產生的。
有道烏青 發表於 2025-4-9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樂記】"樂本篇"闡微:聲、音、樂的三重境界與政教意義

【樂記】開篇以"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立論,構建了"感物→動心→形聲→成音→作樂"的生成體系。此說不僅揭示了藝術發生學的本質,更暗含"聲-音-樂"的三重進階:

一、聲之本質:心物相感的初級呈現
"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的命題,實為儒家"物感說"的經典表述。鄭玄注"人心有所動,形見於聲"時,特別強調"聲"的未加工性,即【毛詩序】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的原始狀態。值得注意的是,六種情感對應六類聲態:"噍以殺"(急促)對應哀心,"嘽以緩"(寬舒)對應樂心,這種對應關係與【黃帝內經】"五志相勝"理論形成跨文本呼應,體現先秦時期對心理-生理-聲音關聯的普遍認知。

二、音之構成:藝術規訓的倫理轉化
"變成方謂之音"的"方"字,孔穎達疏解為"條貫秩序",實指藝術形式的規範化過程。五聲(宮商角徵羽)與君臣民事物相配的體系,構建了嚴格的符號對應:
宮為君(主音,統攝全調)
商為臣(屬音,輔佐宮音)
角為民(變音,調節音程)
這種音樂政治學隱喻,在【管子·地員】"凡聽征,如負豬豕覺而駭"的聽覺描述中可獲旁證。當五聲失序出現"宮亂則荒"時,不僅是藝術失敗,更是"君驕廢政"的預兆,此即【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觀樂而辨政的深層邏輯。

三、樂之完成:禮樂教化的終極形態
"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的儀式展演,實現了從藝術到教質的飛躍。干戚(武舞)、羽旄(文舞)的器物選擇,暗合【周禮·春官】"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的制度設計。值得注意的是,鄭玄注特別區分"音"(藝術本體)與"樂"(教化載體),正如【論語·八佾】"樂其可知也"章所示,孔子所重者正在"樂"所承載的"始作翕如,縱之純如"的倫理節奏。

四、政教鏡鑒:聲音之道與為政之道
文本末段"五者皆亂,迭相陵慢"的警示,實為音樂宇宙論的政治延伸。【呂氏春秋·適音】稱"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平也",正與此形成互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誣上行私"與"羽亂則危"的對應關係——羽聲對應財物,其亂則暗示稅賦失衡導致的統治危機,這種關聯在【漢書·律曆志】"羽為物"的註疏中得到進一步強化。

要之,【樂本】篇通過聲、音、樂的層層遞進,構建了"藝術發生→形式規訓→政治隱喻"的完整鏈條。其價值不僅在於提出"音由心生"的美學命題,更在於將音樂納入"觀風俗,知得失"的政教體系,這正是【樂記】能位列"三禮"的根本原因。後世白居易【策林·復樂古器古曲】所謂"樂者本於聲,聲者發於情,情者繫於政",實為此篇最佳註腳。

(全文798字)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4-24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樂記·樂本篇】義疏

【樂記】開篇"凡音之起"章,實為華夏樂教體系之根本要義。今試分三重義理疏解之:

一、音聲生成之序
"心-物-聲-音-樂"五階體系,實為儒家樂論之核心架構。鄭注"人心即君王"之說,揭示聲律與政教之深層關聯。所謂"感物而動",非謂被動受感,實乃【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體用關係。孔疏"樂器次比"之說,尤當注意"比"字之妙,既含【周禮】"六律為之音"的規範義,又具【詩經】"比興"之藝術義。

二、情志聲變之辨
"噍殺-嘽緩-發散-粗厲-直廉-和柔"六種聲變,實對應【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性情論。賈公彥【周禮疏】謂"宮商角徵羽各有臣屬",正可與此處五音政教論相發明。宮音之亂象徵"君驕廢政",與【尚書·洪範】"王極之豫"遙相呼應,可見先秦樂政一體之傳統。

三、五音倫理體系
五音配五倫之說,當溯至【管子·地員】"凡聽征如負豬豕"的聽覺心理學。然【樂記】之創見,在於將音律紊亂與"誣上行私"的倫理危機相綰合。陳澔【禮記集說】指出的"迭相陵謂之慢",實為對【左傳】"八音克諧"政治美學的反向闡釋。五音失序導致的"財用匱乏",恰印證【周禮·大司樂】"以六律為之音"的治國深意。

要之,此章雖論樂理,實通於政教。其以聲律顯微闡幽,正是儒家"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的實踐智慧。讀者當於"干戚羽旄"之舞容中,體認"聲音之道與政通"的深意,方不負聖王制禮作樂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