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46|回覆: 1

[儒家學說] 【孔子家語】5儒行解詩解3寬和友讓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0 18: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儒者寬容,博學不窮,篤行不倦,幽居不淫,
上通不困;禮必以和,優遊以法;慕賢容眾,
毀方瓦合,和光同塵.儒者舉賢,真情援能,
內不避親,外不避怨;程功積事,不求厚祿;
推賢達能,不望其報;君得其志,民賴其德,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儒者獨行,至行至隱,
澡身浴德,陳言而伏;靜言正之,上下不知;
默而翹之,又不急爲;世治不輕,世亂不沮;
同己不與,異己不非.儒者規爲,至爲無形,
無形有情,弗肯臣仕,慎靜尚寬,底厲廉隅,
強毅以與,博學知服;雖以分國,視如錙銖.
儒者交友,合志同方,志趣相投,營道同術,
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別相聞,流言不信;
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儒者尊讓,溫良仁本,
慎敬仁地,寬裕仁作,遜接仁能,禮節仁貌,
言談仁文,歌樂仁和,散財仁施,兼此而有,
猶不言仁.儒者中和,至和情真,真情所至,
貧賤不移,富貴不淫,不溷君上,不閔有司.
版本1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必以和,優遊以法;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去己之大圭角下與眾人小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不求厚祿,(程猶效也言功效而已不求厚祿也)推賢達能,不望其報;君得其志,民賴其德,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浴德,(常自潔淨其身沐浴於德行也)陳言而伏;(陳言於君不望其報)靜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默而翹之,又不急爲也;(言事君清靜因事而止之則君不知,默而翹發之不急爲所以爲不爲)不臨深而爲高,不加少而爲多;(言不因勢位自矜莊)世治不輕,世亂不沮;(不自輕不自沮)同己不與,異己不非;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尚寬,底厲廉隅,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雖以分國,視之如錙銖,(視之輕如錙銖八兩爲錙)弗肯臣仕;其規爲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別則聞,流言不信,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有如此者.(有通友)
夫溫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動作)遜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儒有不隕獲於貧賤,(隕獲憂悶不安之貌)不充詘於富貴;(充詘踴躍參擾之貌)不溷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溷辱閔疾言不爲君長所辱病儒者中和之名)今人之名儒也,忘常以儒相詬疾.」(詬辱)
哀公既得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曰:「終歿吾世,弗敢復以儒爲戲矣.」
(不在地位低下的人面前顯示自己高明,不把少的功勞誇大爲多。國家大治的時候,群賢並處而不自輕;國家混亂的時候,堅守正道而不沮喪。不和志向相同的人結黨,也不詆毀和自己政見不同的人)
(溫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慎是仁的基礎,寬宏大量是仁的開始和興做,謙遜待人是仁的功能,禮節是仁的外表,言談是仁的文采,歌舞音樂是仁的和諧,分散財物是仁的施與。儒者兼有這幾種美德,還不敢說已經做到仁了。儒者的恭敬謙讓就是這樣的。)
(儒者不因貧賤而灰心喪氣,不因富貴而得意忘形。不玷辱君王,不拖累長上,不給有關官吏帶來困擾(不因爲君王的侮辱,長上的拖累,以及有關官吏的刁難而違背自己的志向),因此叫做儒。現今人們對儒這個名稱的理解是虛妄不實的,經常被人稱作儒來相互譏諷。』
注釋毀方而瓦合----毀去稜角,與瓦礫相合。喻屈己從眾,君子爲道不遠離於人。
程----chéng(形聲。字從禾,從呈,呈亦聲。"呈"本指"治所"、"都邑"。"禾"指"穀物"。"禾"與"呈"聯合起來表示"運送穀物到治所"、"在國都糧倉門口稱量穀物"。本義:遠距離運送穀物到都邑王倉,並稱量登記造冊入倉。引申義:1.里程、距離。
底厲廉隅----砥厲廉隅dǐlìliányú指磨練節操。廉隅,稜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
隕獲---yǔnhuò隕獲,喪失志氣。
溷----hùn("混"的異體字)(形聲。從水,圂(hùn)聲。本義:混(濁)溷,濁也。――【廣雅·釋詁三】
閔--閔[mǐn]1.憂忠,凶喪:2.古同『憫』,憐恤,哀傷。憂慮。
譯文儒者廣博地學習而無休止,專
意實行(堅持德行)而不倦怠,獨處時不放縱自己,通達於上時不離道義。遵循以和爲貴的原則,悠然自得而有節制。仰慕賢人而容納眾人,有時可削減自己的稜角而依隨眾人。儒者的寬容大度就是這樣的。
儒者舉薦人才,對內不避親屬,對外不避有仇怨的人。度量功績,積累事實,不是爲了謀求更高的祿位。推薦賢能而進達於上,不祈望他們的報答。國君能夠依靠他們的志向實現自己的抱負,百姓能依仗他的仁德生活的更好。他們是只要有利於國家,不貪圖個人的富貴。儒者的舉賢薦能就是這樣的。
儒者沐浴身心於道德之中,陳述自己的意見而伏聽君命。平靜地糾正國君的過失,君上和臣下都難以覺察。默默地等待,不急於去做。不在地位低下的人面前顯示自己高明,不把少的功勞誇大爲多。國家大治的時候,群賢並處而不自輕;國家混亂的時候,堅守正道而不沮喪。不和志向相同的人結黨,也不詆毀和自己政見不同的人。儒者的特立獨行、卓爾不群就是這樣的。
儒者中有這樣一類人,對上不做天子的臣下,對下不事奉諸侯,謹慎安靜而崇尚寬厚,磨鍊自己端方正直的品格。待人接物剛強堅毅,廣博地學習而又知所當行。即使把國家分給他,他也看做錙銖小事,不肯做別人的臣下和官吏。儒者規範自己的行爲就是這樣的。
儒者交朋友,要志趣相合,方向一致,營求道藝,路數相同。地位相等都高興,地位互有上下彼此也不厭棄。久不相見,聽到對方的流言非語絕不相信。志向相同就進一步交往,志向不同就退避疏遠。儒者交朋友的態度就是這樣的。
溫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慎是仁的基礎,寬宏大量是仁的開始和興做,謙遜待人是仁的功能,禮節是仁的外表,言談是仁的文采,歌舞音樂是仁的和諧,分散財物是仁的施與。儒者兼有這幾種美德,還不敢說已經做到仁了。儒者的恭敬謙讓就是這樣的。
儒者不因貧賤而灰心喪氣,不因富貴而得意忘形。不玷辱君王,不拖累長上,不給有關官吏帶來困擾(不因爲君王的侮辱,長上的拖累,以及有關官吏的刁難而違背自己的志向),因此叫做儒。現今人們對儒這個名稱的理解是虛妄不實的,經常被人稱作儒來相互譏諷。』
魯哀公聽到這些話後,自己說話更加守信,行爲更加嚴肅,說:『直到我死,再不敢拿儒者開玩笑了。』
版本2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必以和,優遊[14]以法,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15],不求厚祿。推賢達能,不望其報。君得其志,民賴其德。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浴德,陳言而伏。靜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默而翹之[16],又不急爲也。不臨深而爲高,不加少而爲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17]。同己不與,異己不非。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尚寬,底厲廉隅。強毅[18]以與人,博學以知服。雖以分國,視之如錙銖[19],弗肯臣仕。其規爲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別則聞流言不信,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有如此者。
夫溫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遜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儒有不隕獲於貧賤,不充詘[20]於富貴,不溷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人之名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疾。』
哀公既得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曰:『終歿吾世,弗敢復以儒爲戲矣!』
注釋[14]優遊:平和自在。舊註:"和也。"
[15]程功積事:度量功績,積累事實。
[16]默而翹之:默默地翹首等待。
[17]不沮:不沮喪。
[18]強毅:剛強堅毅。
[19]錙銖:比喻微小的東西。錙銖:古代重量單位,六銖爲一錙,四錙爲一兩。舊註:"視之輕如錙銖,十虆爲銖,八兩爲錙。"
[20]充詘:自滿而失去節制。舊註:"充詘,驕吝也。一說踴躍參擾之貌。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fxqk001 發表於 2025-4-14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儒行解】第五篇析義:論儒者之寬和友讓精神

【孔子家語·儒行解】系統闡述了儒者立身處世之準則,其第三節尤爲精微,以『寬和友讓』爲綱,分述儒者之寬容、舉賢、獨行、規爲、交友、尊讓六重境界。此篇非僅行爲規範,實爲心性修養之顯化,今試析其要義。

一、寬容:和光同塵之德
『博學不窮,篤行不倦』言儒者治學之恆,『幽居不淫,上通不困』明其處窮達如一之節。其核心在於『毀方瓦合』之智慧——去己圭角而與眾生和合,猶【老子】『和其光,同其塵』之旨。此非無原則之妥協,乃『禮必以和』的辯證:以法度爲基(優遊以法),以包容爲用(慕賢容眾),彰顯儒家『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實踐理性。

二、舉賢:至公無私之心
『內不避親,外不避怨』承【尚書】『無偏無黨』之訓,其要義在『程功積事,不求厚祿』。儒者舉賢非爲私利,乃以『君得其志,民賴其德』爲終極關懷。管仲舉仇、祁奚薦子,皆此精神之體現。尤其『苟利國家,不求富貴』一語,直爲後世『天下爲公』思想張本,可見儒家政治倫理之崇高性。

三、獨行:澡身浴德之守
『靜言正之而上下不知』展現儒者『默而翹之』的含蓄之道。其『特立獨行』非標新立異,而是『世治不輕,世亂不沮』的恆定心志。最可貴者在『同己不與,異己不非』的中正態度,與【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相通,較之莊子『不譴是非』更顯積極。

四、規爲:廉隅自礪之節
『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非謂桀驁,實言『慎靜尚寬』的守道之志。所謂『分國視如錙銖』,乃孟子『富貴不能淫』的先聲。此段揭示儒者雙重品格:對外『強毅以與人』的剛健,對內『博學以知服』的謙卑,恰合【周易】『君子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兩儀。

五、交友:同道相成之義
儒者交友首重『合志同方』,較之世俗『利交』,更顯『並立則樂,相下不厭』的平等精神。『流言不信』對應【論語】『友直友諒』之標準,『不同而退』則暗含『和而不同』的辯證智慧。此中可見儒家群體觀:既反對離群索居,亦警惕黨同伐異。

六、尊讓:仁德顯發之相
末段以『溫良慎敬』爲仁之本,實爲全篇總綱。儒家之仁,非抽象概念,乃體現於『寬裕作仁、遜接爲能』的具體德行。尤需注意『兼此而有,猶不言仁』的謙抑態度,此即【尚書】『允執厥中』的實踐智慧——真正的仁德永遠在踐行中臻於完善。

結語
【儒行解】此章以『中和情真』爲歸趣,將儒者精神概括爲『不溷君上,不閔有司』的獨立人格。在當代語境中,這種既堅守原則又寬容異己、既崇奉道德又不棄人倫的智慧,尤爲值得深思。儒者之『寬和友讓』,實爲構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人類共同體之古老而常新的精神資源。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訓詁爲基礎,融會【論語】【中庸】【孟子】要義,力求呈現儒家實踐倫理的內在邏輯。重點闡發『毀方瓦合』『分國如錙銖』等命題的現代意義,突出儒者『和而不同』的辯證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