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31|回覆: 0

[儒家學說] 【孔子家語】6問禮詩解1明王之禮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10 15:2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民所以生,禮之為大,節事天地,侍奉神靈.
非禮無辯,君臣上下,長幼之位;非禮無別,
男女父子,兄弟之分;非禮無識,婚姻親族,
疏數之交,親疏遠近.真情君主,以為尊敬,
以其所能,教順百姓,不忘情理,不廢會節,
男女之會,親疏之節.既有成事,文飾器物,
禮服以別,尊卑上下.順之後言,喪祭之紀,
宗廟之序,品其犧牲,設其豕臘,修其歲時,
至誠至敬,敬其祭祀,別其親疏,序其昭穆.
繼之而後,宗族會宴,即安其居,以綴恩義.
以暢其情,以敘其誼,情真意深,情通古今.
卑其宮室,節其服御,車不雕璣,器不彤鏤,
食不二味,心不淫志,與民同利,至情至朴,
至朴至古,至古至明,明王行禮,至禮至情.

【版本一】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子之言禮,何其尊也.」
孔子對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禮也.」
公曰:「吾子言焉.」
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以生者,禮為大.非禮則無以節事天地之神焉;非禮則無以辯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非禮則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婚姻親族疏數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為尊敬,然後以其所能教順百姓,不廢其會節.(所能謂禮也,會謂男女之會,節謂親疏之節也)既有成事,而後治其文章黼黻,以別尊卑上下之等.其順之也,而後言其喪祭之紀,宗廟之序,品其犧牲,設其豕臘,修其歲時,以敬其祭祀,別其親疏,序其昭穆,而後宗族會宴,即安其居,以綴恩義.卑其宮室,節其服御,車不雕璣,器不彤鏤,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與萬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禮也如此.」
譯文魯哀公向孔子請教說:『隆重的禮儀是什麼樣的?您為什麼把禮說得那麼重要呢?』
孔子回答道:『我是個鄙陋的人,不足以了解隆重的禮節呢。』
魯哀公說:『您還是說說吧!』
孔子說:『我聽說,在民眾生活中,禮儀是最重要的。沒有禮就不能有節制地侍奉天地神靈,沒有禮就無法區別君臣、上下、長幼的地位,沒有禮就不能分別男女、父子、兄弟的親情關係以及婚姻親族交往的親疏遠近。所以,君主把禮看得非常重要,認識到這一點以後,用他所了解的禮來教化引導百姓,使他們懂得禮的重要和禮的界限。等到禮的教化卓有成效之後,才用文飾器物和禮服來區別尊卑上下。百姓順應禮的教化後,才談得上喪葬祭祀的規則、宗廟祭祀的禮節。安排好祭祀用的犧牲,佈置好祭神祭祖用的干肉,每年按時舉行嚴肅的祭禮,以表達對神靈、先祖的崇敬之心,區別血緣關係的親疏,排定昭穆的次序。祭祀以後,親屬在一起飲宴,依序坐在應坐的位置上,以聯結彼此的親情。住低矮簡陋的居室,穿儉樸無華的衣服,車輛不加雕飾,器具不刻鏤花紋,飲食不講究滋味,內心沒有過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以前的賢明君主就是這樣講禮節的。』
注釋節-----節jié、形聲。從竹,即聲。本義:竹節。(2)同本義。泛指草木枝幹間堅實結節的部分。節,竹約也。——【說文】節制;管束。調節
jiē〖形〗高峻的樣子。
文章黼黻----黼黻文章fǔfúwénzhāng楊倞註:『黼黻文章,皆色之美者。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
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
豕臘----shǐlà指干豬肉。
昭穆是宗法制度對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規則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之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始祖之右方,稱"穆"。墳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也按此規定排列。鄭玄注:"自始祖之後,父曰昭,子曰穆。
會宴----會宴huìyàn『會宴』。
綴----zhuì①縫合;連綴②繫結;連接③猶著作④裝飾;點綴chuò①拘束②牽制③通『輟』,停,中止。
璣----[jī]璣、不圓的珠子:、北斗星名之一:天璣。璣,珠不圓者也。——【說文】雕璣----雕幾diāojǐ亦作『雕璣』。刻畫漆飾成凹凸花紋。
彤鏤----彤鏤tónglòu塗丹漆和雕刻花紋。杜預註:『彤,丹也。鏤,刻也。

【版本二】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1]何如?子之言禮,何其尊也?』
孔子對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禮也。』
公曰:『吾子言焉!』
孔子曰:『丘聞之,民之所以生者,禮為大。非禮則無以節事天地之神焉,非禮則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焉,非禮則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婚姻親族疏數之交焉。是故君子此之為尊敬,然後以其所能教順百姓,不廢其會節[2]。既有成事,而後治其文章黼黻,以別尊卑上下之等。其順之也,而後言其喪祭之紀[3],宗廟之序。品其犧牲[4],設其豕臘,修其歲時,以敬其祭祀,別其親疏,序其昭穆[5]。而後宗族會燕,即安其居,以綴恩義。卑其宮室,節其服御[6],車不雕璣,器不影鏤[7],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與萬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禮也如此。』
注釋[1]大禮:隆重的禮儀。
[2]會節:舊註:"會指理之所聚而不可遺處,節謂分之所限而不可過處。"意指最重要的禮和最高的界限。
[3]喪祭:葬後的祭禮。紀:法度規矩。
[4]犧牲:供祭祀用的牲畜。
[5]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稱穆,用來分別宗族內部的長幼、親疏和遠近。
[6]節其服御:節省日常用度。服御:衣服車馬之類。
[7]影鏤:雕刻,刻鏤。
譯文魯哀公向孔子請教說:『隆重的禮儀是什麼樣的?您為什麼把禮說得那麼重要呢?』
孔子回答道:『我是個鄙陋的人,不足以了解隆重的禮節。』
魯哀公說:『您還是說說吧!』
孔子回答道:『我聽說,在民眾生活中,禮儀是最重要的。沒有禮就不能有節制地侍奉天地神靈,沒有禮就無法區別君臣、上下、長幼的地位,沒有禮就不能分別男女、父子、兄弟的親情關係以及婚姻親族交往的親疏遠近。所以,君主把禮看得非常重要,認識到這一點以後,用他所了解的禮來教化引導百姓,使他們懂得禮的重要和禮的界限。等到禮的教化卓有成效之後,才用文飾器物和禮服來區別尊卑上下。百姓順應禮的教化後,才談得上喪葬祭祀的規則、宗廟祭祀的禮節。安排好祭祀用的犧牲,佈置好祭神祭祖用的干肉,每年按時舉行嚴肅的祭禮,以表達對神靈、先祖的崇敬之心,區別血緣關係的親疏,排定昭穆的次序。祭祀以後,親屬在一起飲宴,依序坐在應坐的位置上,以聯結彼此的親情。住低矮簡陋的居室,穿儉樸無華的衣服,車輛不加雕飾,器具不刻鏤花紋,飲食不講究滋味,內心沒有過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以前的賢明君主就是這樣講禮節的。』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蔡去 發表於 2025-7-1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家語·問禮】章句闡微

經文要義
【問禮】篇載哀公問禮於孔子,夫子以"民之所生,禮為大"為綱,系統闡述禮之三綱五常:
一曰 事神之綱——"節事天地之神",以禮通幽冥;
二曰 立人之綱——"辯君臣上下之位",以禮定倫常;
三曰 序親之綱——"別婚姻親族之交",以禮明人倫。此三者,實乃三代明王治世之樞機。

禮制精微
1. 教化次第
孔子強調"教順百姓"必循"會節"(【正義】鄭玄註:"會者合也,節者限也")。先以禮義正其心,後以"文章黼黻"明其分,此即【禮記】"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也,故祭帝於郊"之義。

2. 祭祀體系
"喪祭之紀"與"宗廟之序"構成周禮核心。考【周官·大宗伯】:"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其中"品其犧牲"遵太牢、少牢之制,"設其豕臘"合【儀禮·特性饋食禮】法度,"修其歲時"應【月令】四時之祭,三者形成"敬祭祀—別親疏—序昭穆"的完整儀軌。

3. 尚儉之道
"卑宮室、節服御"諸語,實本【尚書·禹謨】"克儉於家"之訓。孔子特舉"器不彤鏤"(韋昭註:"彤謂丹楹,鏤謂刻桷")與【春秋】莊公二十三年"丹桓宮楹"之貶形成互文,揭示禮制"稱情立文"(【禮記·三年問】)的本質。

禮學大義
末段"與萬民同利"之說,實發【周易·履卦】"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之奧義。明王之禮,外顯為"尊卑上下之等",內蘊乃"至情至朴"之本。如【禮運】所言"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終極關懷仍在"以綴恩義"的人倫真情。

結語
此章可視為孔子禮學思想的濃縮:以天道為經(事神),以人倫為緯(立序),以器物為表(文章),以性情為裏(恩義),四維一體,方成"大禮"之全體大用。學者當由器物制度之"跡",上溯人倫天道之"本",斯得之矣。

(全文798字)

注釋
[1] "會節":孔廣森【大戴禮記補註】釋為"冠婚喪祭之節"。
[2] "昭穆":王國維【觀堂集林】考證為周人宗廟左右序列制度。
[3] "豕臘":孫詒讓【周禮正義】謂"全豚曰豕,析干曰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