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16|回复: 2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卷10好生诗解(全版)1君子立大好生任贤思人爱树尊人敬位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6 18: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家语》卷10好生诗解(全版)1君子立大好生任贤思人爱树尊人敬位
题文诗:
哀公问曰:昔者舜也,冠何冠乎?孔子不对.
公曰寡人,有问于子,无言何也?孔子对曰:
君问不先,其大者也,方思,所以为对,
曰其大何?孔子:舜之为君,其政好生,
而恶杀也,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
而静虚也,化若四时,变物是以,四海承风,
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也,
好生故也.君舍此道,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孔子读史,至楚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
轻千乘国,重一言信,匪申叔信,不能达义,
匪庄王贤,不能受训.孔子,自筮其卦,
得贲,愀然,不平之状.子张进曰:
闻卜者得,贲卦吉也,夫子色有,不平何也?
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山下,有火谓贲,
非正色卦.夫质也者,黑白宜正,今得贲焉,
非吾兆也.丹漆不文,白玉不雕,是谓何也?
有余,不受饰故.孔子:吾于甘棠,
见宗庙之,甚矣,思其人也,必爱其树,
尊其人也,必敬其位,之至.爱屋及乌.
《原文》分段释解: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对.公曰:‘寡人有问于子而子无言,何也?’对曰:‘以君之问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为对.’公曰:‘其大何乎?’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静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异类四方之夷狄也)凤翔麟至,鸟兽驯德,(驯顺)无他也,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问,是以缓对.
【注释】
替---[tì]1. 代,代理:更(gēng )~。2. 为,给:~古人担忧。3. 衰废:兴(xīng )~。衰~。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从前舜戴的是什么帽子啊?”
        孔子不回答。
       鲁哀公说:“我有问题问你,你却不说话,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因为您问问题不先问重要的,所以我正在思考怎样回答。”
       鲁哀公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
       孔子说:“舜作为君主,他的政治是爱惜生命而厌恶杀戮,他用人的原则是以有才能的人替换无才能的人(任用贤能的人废弃没有德能的人)。他的仁德像天地一样广大而又清净无欲,他的教化像四季一样交替而孕育万物。所以,四海之内都接受了他的教化,甚至遍及动植物之类以及非常边远的华夏族以外的各族,凤凰飞来,麒麟跑来,鸟兽都被他的仁德感化。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爱惜生命的缘故。您不问这些治国之道而问戴什么帽子,所以我才迟迟不做回答。”
《原文》
      孔子读史至楚复陈,(陈夏征舒杀其君楚庄王讨之因陈取之而申叔时谏庄王从之还复陈)喟然叹曰:‘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达其义,匪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
【注释】喟然------kuì rán:1、迅疾貌。2、形容叹气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读史料,当读到楚国恢复陈国政权(而没有吞并)时,非常感慨,赞叹说:“那一位楚王真是贤明呀!他做到了不贪占那么大的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却一定要看重自己说话的信用。当时如果没有申叔那样忠诚守信的部下(劝谏),就不能实现这样符合道义的事。如果楚庄王自己不贤明,也是听不进这样的规劝的。”
补注:庄王复陈:《史记·陈杞世家》记:陈灵公同大夫孔宁、仪行父和寡妇夏姬私通,还戏言夏姬之子夏征舒既像灵公,又像孔宁、仪行父,夏征舒闻之大怒,将灵公射杀,自立为陈侯。庄王率诸侯伐陈,许下承诺“吾诛征舒而已。”征伐陈大胜,庄王却将陈列为陈县。大家纷纷朝贺,申叔时出使齐国归来,报告政事后,不贺而走,楚王问他为何不道贺,申叔时回答:“鄙语有之,牵牛径人田,田主夺之牛。径则有罪矣,夺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征舒为贼弑君,故征兵诸侯,以义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则后何以令于天下!”庄王听了以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随即取消陈县,并按照事先的诺言,将灵公之太子午从晋国迎接回来即位。
《原文》
   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离上艮下离为火艮为山)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兆也.(贲饰)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
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甚矣,(邵伯听讼于甘棠爱其树作甘棠之诗也)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注释】
筮---shì古代用蓍草占卦:“龟为卜,策为~”。~仕(古人将出外做官,先占卦问吉凶。后称初次做官为“筮仕”)。蓍---shī〔~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茎、叶可制香料(通称“蚰蜒草”、“锯齿草”)。古代用其茎占卜,如“~龟”。贲---贲,bì,从贝卉声,饰也。1、美饰。《易经·贲卦·上九》:"白贲,无咎。"孔颖达《周易正义》:"以自为饰而无忧患。"2、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离下艮上。象征着可以有小利,且可以有所往的意思。贲---bēn,姓氏。1、奔走,快跑。[虎贲]古时指勇士。愀 --- qiǎo 脸色改变,多指悲伤、严肃:愀怆(悲伤)。愀然。
子张---子张,即颛孙师(前503-?),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离---离[lí] 相距,隔开:离开,分开: 缺少。4. 八卦之一,符号是“?”,代表火。5. 古同“罹”,遭受。离,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卦。序卦传: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离是本卦的标题。离的意思是"罹",即遭遇灾祸。全卦内容主要讲战祸,标题与内容有关。
【译文】
孔子常常自已占卦。有一次占得《贲》卦,脸色变得很难看,显示出不高兴的样子。 弟子子张(颛孙师)上前问道:“我听说占卜得《贲》卦,是吉利的呀,老师,您的脸色为啥显得不高兴呢?”
    孔子回答说:“因为它离谱呀(因为卦中有'离’,就有'罹’的意思)!在《周易》上,山下有火叫《贲》卦,不是正色的卦呢!从质地说,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色应该正,我现在占得《贲》卦,不是我的好兆头。我听说,一件好东西,涂了朱红色以后,就不必再绘花纹;己经是一块好白玉,也就不用再加以雕刻(红色的漆不需要修饰,白色的的玉不需要雕琢),为什么呢?质地已经够好的东西,便不可追求好上加好,贪图无限,所以不要再接受修饰了。”
孔子说:“我通过《甘棠》这首诗,看到作者对祖先是非常尊敬的呀!思念那个人就必定也爱护他(曾经停留过的、爱护过的)树,尊敬那个人也就必定会敬重他居住过的地方,这就是道呀!”(召公奭为周文王的长庶子,他与周公分陕而治,巡行陕间乡里,舍于甘棠之下,决狱于阡陌陇亩之间,深受群众爱戴。百姓赋《甘棠》之诗,敬其人而爱其树。召公之德政教化,被称作“甘棠遗爱”。)
《补注》
《诗经 召南 甘棠》---蔽芾(fèi)甘棠,勿剪勿伐,召(Shào)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qì)。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shuì)。翻译: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砍伐,召伯曾经住树下。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损毁,召伯曾经歇树下。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拔掉,召伯曾经停树下。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25-3-28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家语·好生》首章释要

鲁哀公问舜冠之事,孔子未即对答,盖因所问非治国大端。舜之为君,其政以“好生”为本,任贤黜不肖,德配天地,化育万物,故凤麟来仪,鸟兽驯德。此章主旨,在彰明“好生任贤”乃为政之枢要,而哀公舍本逐末,孔子故“缓对”以警之。

次段言楚庄王复陈之事,赞其“轻千乘之国,重一言之义”,凸显信义之重。孔子之叹,非独美楚王,亦申叔时之忠谏、庄王之纳谏,二者相成,方显“信达而义至”之理。

末章孔子自筮得贲卦而色不豫,因子张之问,明言“贲非正色”,质素为本,文饰次之。丹漆白玉,质美不待雕琢,喻君子当以德行为先。复引《甘棠》之诗,申“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之义,由物及人,见圣贤重本慎始之思。

通章以“好生”“任贤”“尚质”“崇信”为纲,贯穿着“君子务本”之旨。文虽简而义丰,事虽微而理宏,足为后世法。
邱眉 发表于 2025-4-27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家语·好生》篇义理阐微

《孔子家语·好生》开篇载鲁哀公问舜冠之事,孔子"不对"而后申说其理,此段文字虽简,却深具经义。今试为剖析其中精微:

一、问政次第之要
孔子"不对"非怠于应对,实为彰显"先其大者"之问政原则。《论语·颜渊》载"子贡问政",孔子首言"足食足兵";《中庸》云"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皆示人以治国当识其本。哀公问冠冕形制之末,而忽礼乐教化之大,故孔子以沉默启之,此即《易·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教。

二、圣王治道之体
篇题"好生"二字最堪玩味。《尚书·大禹谟》言"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周易·系辞》谓"天地之大德曰生",舜所以为圣王,正在其"立大"而"好生"。所谓"冠何冠"实为象征,孔子《春秋》"正名"之义,正在使名器之用合于天道生生之德。

三、贤人政治之纲
"任贤思人"四字可作两解:其一谓任用贤能,《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其二谓追思前贤,《论语·泰伯》"民到于今称之"。二者皆本于"爱树尊人"之心,《孟子·梁惠王下》载文王"泽及枯骨",正是此意。树木犹当爱惜,况贤才乎?

四、礼制深意之微
孔子言"方思所以为对",暗合《礼记·曲礼》"毋不敬"之训。哀公之失不在问冠,而在问之无序。《荀子·大略》云"礼者,人之所履也",圣王制冠岂为观美?实为"尊人敬位"之器,《春秋繁露·度制》所谓"凡衣裳之生,盖以法天"者是也。

五、当代启示之思
此章于今犹有深警:为政者当如舜之"立大",明察根本;治学当如孔子之"慎对",知所先后。苏子由《论语拾遗》谓"圣人之教,必本于大者",诚哉斯言!若汲汲于细枝末节,则如《吕氏春秋·察今》所讥"刻舟求剑",终失大道。

《好生》全篇要义,在由一冠之问引申出"君子务本"之旨。王弼注《易》云"举一纲而万目张",读此章者,当于孔子沉默处会其深心,于寻常问答间见圣贤气象。学者若能由此悟入,则《家语》全书义理可思过半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