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6|回復: 1

[中医理论]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27良规1藏器待时非义必殃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4 20: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葛洪【抱朴子·篇】卷27良规1藏器待时非义必殃
题文诗:
翔集而,不择木必,有离罻禽.出身而,
不料时者,必有危辱.时之得也,飘犹应龙,
之览景云;时之失也,则荡然若,巨鱼枯陆.
是以智者,藏器以待,隐身有为.高岩将霣,
细缕非缀;龙门沸腾,掬壤非遏.不苟且于,
乾没沉浮,不投险于,侥幸之利.周公摄位,
伊尹也者,之黜太甲;霍光也者,之废昌邑;
孙綝也者,之退少帝,皆自谓之,道用权,
以安社稷.然周公之,放逐狼跋,流言载路;
伊尹受戮,大雾三日;霍几及身,家亦寻灭;
未移,首足异所.笑音未绝,号咷已及.
危而不持,安用彼相?争臣七人,无道可救.
致王莽徒,生其奸变,外引旧事,以饰,
内包豺狼,之祸心也,由于伊霍,基斯乱也.
君子深兹.废立之事,小顺大逆,不可长也.
召王之谲,已见贬抑.况乃退主,恶其可乎.
此等,计行事成,徐乃受殃.阴谋始权,
贪人卖之,赤族殄祀;他家封者,亦不少矣.
【原文】抱朴子曰:翔集而不择木者,必有离罻之禽矣。出身而不料时者,必有危辱之士矣。时之得也,则飘乎犹应龙之览景云;时之失也,则荡然若巨鱼之枯崇陆。是以智者藏其器以有待也,隐其身而有为也。若乃高岩将霣,非细缕所缀;龙门沸腾,非掬壤所遏。则不苟且于乾没,不投险于侥幸矣。
【译文】抱朴子说:鸟如果起飞落下不选择树木,必然有落到网里的;人出仕为官而不估计时机,必然有遭危受辱的。抓住了时机,轻松腾飞就像飞龙观览祥云;失掉了时机,心神不定就像大鱼落到了干枯的陆地上。因此有智慧的人会隐藏起自己才能待机施展,隐居起来以便有所作为。至于高高的山岩将要坠落,不是细小的丝线能够系缀住的;黄河龙门波涛翻腾,不是一把土所能阻遏的,所以不苟且投机取巧,不冒险侥幸取利。
【原文】抱朴子曰:周公之摄王位,伊尹之黜太甲,霍光之废昌邑,孙綝之退少帝,谓之舍道用权,以安社稷。然周公之放逐狼跋,流言载路;伊尹终于受戮,大雾三日;霍光几于及身,家亦寻灭,孙綝桑荫未移,首足异所。皆笑音未绝,而号咷已及矣。
【译文】抱朴子说:周公代理国政,伊尹贬黜了太甲,霍光废掉了昌邑王,孙綝使吴少帝退位,被称为合乎正道临时变通来安定国家。但周公被放逐时艰难窘迫,道路上流言遍布;伊尹最终被杀,大雾下了三天;霍光灾祸几乎及身,死后不久全家覆灭;孙綝不长的时间就身首异处。都是笑声没停,而号陶大哭之声己经响起来了。
【原文】夫危而不持,安用彼相?争臣七人,无道可救。致令王莽之徒,生其奸变,外引旧事以饰非,内包豺狼之祸心,由于伊霍,基斯乱也。将来君子,宜深兹矣。夫废立之事,小顺大逆,不可长也。召王之谲,已见贬抑。况乃退主,恶其可乎!此等皆计行事成,徐乃受殃者耳。若夫阴谋始权,而贪人卖之,赤族殄祀;而他家封者,亦不少矣。
【译文】危险而不去扶助,哪里还用得着你来辅佐?如果有七位直言谏诤的大臣,无道之君就可以拯救了。致使王莽之类的人发动其邪恶的变乱,在外引用历史上的先例掩盖他们的罪恶,内里包藏着豺狼般的害人企图,都是由伊尹、霍光导源了这种变乱。将来的君子应该深深接受这种教训。废主另立的事情,符合小道理而违背大道理,不能够助长。晋文公召周襄公,而诳称巡狩,已经受到贬低批评,更何况是废退君主,难道可行吗!这些都只是计谋施行使事情成功,慢慢才遭受灾祸的。至于私下的阴谋刚刚开始策划,就被贪婪的人出卖了,杀光族人灭绝后代,而别的人受封的,也不在少数。
何纣町 發表於 2025-4-29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外篇·良规》藏器待时义解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十七《良规》首章"藏器待时非义必殃"之论,实为东晋士人处世哲学之精要。此章以"鸟翔集而不择木"起兴,揭示"时不至而强为"之患,其思想内核可溯至《周易·系辞》"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古老智慧。

考"藏器待时"之义,当从三重维度解之:其一为"器"之修养,《论语·卫灵公》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葛洪此处暗喻士人当积学修德;其二为"时"之审度,《孟子·公孙丑》谓"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文中"应龙览景云"与"巨鱼枯陆"之喻,正合《周易》"与时偕行"之旨;其三为"义"之准则,《荀子·不苟》强调"君子行不贵苟难",葛洪警示"非义必殃",实承儒家"义命观"之传统。

文中"高岩将霣"之象,尤具深意。《说文》释"霣"为"坠也",暗合《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的慎微之思。葛洪身处晋室南渡之乱世,其言实为对"竹林七贤"等名士悲剧的反思。嵇康《幽愤诗》"性不伤物,频致怨憎"之叹,恰成"不择木而栖"的注脚。

今人读此章,当明三重境界:初级在"知藏"——如王弼注《易》所谓"晦其明";进乎"知时"——似范蠡"知进退存亡";终极在"知义"——若孔子"无可无不可"之圣时。葛洪以道门之身述儒家之理,正见魏晋玄学"儒道兼综"之特色。其"隐身有为"之说,较之《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更显积极,可谓乱世中士人安身立命之箴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