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1|回復: 2

[道学研究]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仁诚自治情假苛乱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3 20: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仁诚自治情假苛乱题文诗:
昔者神农,之治天下,神清气正,不驰胸中,
智信自诚,不出四域,怀仁诚心,真诚所至,
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
堂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袭,寒暑不伤.
迁延入之,养民以公.民朴端悫,财足不争,
功成不劳,因天地资,而之和同,情真是故.
威厉不杀,刑措不用,法省不烦,其化如神.
南至交阯,北至幽都,东至暘谷,西至三危,
莫不听从.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
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末世之政:上取无量,
下贪无让,民贫忿争,力劳无功,智诈萌兴,
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报政有司,
不务返道,矫拂其本,事修其末,削薄其德,
曾累其刑,欲以为治,无以异于,执弹来鸟,
捭棁狎犬,乱乃逾甚.水浊鱼噞,政苛民乱.
是上多故,则下多诈;君上多事,则下多态;
君上烦扰,则下不定;君上多求,则下交争.
舍本事末,譬犹扬垛,而以弭尘,抱薪救火.
【原文】

  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之,养民以公。其民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故其化如神。其地南至交阯,北至幽都,东至暘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译文】
过去神农氏治理天下,精神沉静而不躁动驰骋于胸中,智慧藏匿而不显露于身外,只怀着一颗仁爱真诚之心。因而自然界甘雨及时降落,五谷繁茂生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按月检查,每季考察,到年底向祖宗神灵汇报丰收成功的喜讯,按季节尝吃新谷,在明堂祭祀祖宗神灵。明堂的建制式样,有天穹一样的圆形顶盖而无四面墙壁,但风雨却不能侵袭,寒暑也不能伤害。每当祭祀祖宗神灵时,怀着公心养育民众的神农氏率领随从胸襟坦荡步履从容地进入明堂。他的民众朴素稳重、正直诚实,不用互相争夺,因为财物富足,不用过分劳累身体而能大功告成。他凭借着大自然的资助,而与天地自然融会一体。所以,他尽管身处威厉地位,但却从不逞威逞凶;制定刑法政令,但却不必动用;法令简略而不烦杂,所以对民众的教化功效神奇。他的管辖范围南到交趾,北到幽都,东到旸谷,西到三危,各处无不听从归附。在这个时候,法律宽厚,刑罚轻缓,监狱空虚,而天下风俗却纯一,谁也不怀奸诈之心。
【原文】

  末世之政则不然,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狼(很)而无让,民贫苦而忿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报政有司,不务反道矫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削薄其德,曾累其刑,而欲以为治,无以异于执弹而来鸟,捭棁(baizhuo)而狎犬也,乱乃逾甚。夫水浊则鱼噞(yan),政苛则民乱。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然而不能终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不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末,譬犹扬垛而弭尘,抱薪以救火也。
【译文】

    而晚世的政治就不是这样了。君主热衷于索取而没有休止,官吏贪婪得不懂得半点谦让;民众因贫困而被迫互相怨恨争夺,费尽辛劳而不得报酬;智巧奸诈从此萌发兴起,盗贼从此滋生泛滥;上上下下互相怨恨,法规号令不能推行实施;政府各级官员不致力于归依天道,而是违逆治国的根本,只注意修饰枝节、小事;这时德政受到砍削,而刑罚却得到加强增重,而想这样来治理好天下,无异于手拿弹弓却想招引鸟雀,挥动木棍却想与狗玩耍,那只会乱上添乱。水混浊则鱼儿就会浮出水面呼吸喘气,政令烦琐苛刻则民众烦躁不安。所以那些驯养虎、豹、犀牛、大象的人,尽管给这些动物修建了栅栏,供给这些动物喜爱吃的食物,并适时投放不让这些动物挨饿,改变这些动物的暴怒性情,使之驯驯服服,但就是不能使它们享尽自然寿命,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这些动物的身体受到了强制的约束和胁迫。因此,在上的君主多智巧,在下的臣民就多奸诈;在上的君主多事情,在下的臣民易生事;在上的君主好烦扰,在下的臣民必受干扰而不安定;在上的君主多贪欲,在下的臣民好争斗。不立足根本而去追求末节,就好像扬起尘土去制止飞尘、抱着薪柴去救火一样。
刘嘉玲好 發表於 2025-7-22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主术训》神农治世之道发微

《主术训》所载神农之治,实为华夏政治哲学之圭臬。其治世要义可析为三重境界:一曰"神不驰于胸中",谓执政者当持守虚静,使精神内敛而不外泄。此与《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相通,皆强调统治者须先正其心术。二曰"智不出于四域",非谓才智不足,乃指不恃机巧治国,与《论语》"为政以德"之说相表里。三曰"怀其仁诚之心",此为核心枢机,《中庸》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者,正与此契。

神农之政效验,首先显于天人感应。"甘雨时降,五谷蕃植"非偶然现象,实为《尚书·洪范》"休征"之体现。其"月省时考"的考核制度,开后世《周礼》"岁会月要"之先河。明堂建制"有盖而无四方"的独特形制,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其"风雨不袭"的特性,象征德政能御灾疠的治理效能。

在治术层面,神农呈现三大特征:其一为"因天地之资"的循道思想,与《周易》"财成天地之道"相发明;其二为"威厉不杀"的慎刑观,较《尚书》"刑期于无刑"更为彻底;其三为"法省不烦"的简约治理,正是《老子》"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反面印证。其疆域"南至交阯,北至幽都"的记述,虽含理想成分,然反映了早期华夏的天下观念。

末世乱政的警示尤具现实意义。所谓"上取无量,下贪无让",揭示统治阶层贪欲与底层失序的因果关系。"水浊鱼噞"之喻,可比《荀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经典论述。篇末"抱薪救火"之譬,与《韩非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本末倒置之害。

要言之,此篇以神农为镜,照见治道真谛:仁诚为体,简政为用,天人相感为本,刑措不用为效。其思想脉络上承黄老之学,下启儒家仁政,实为汉代政治哲学之精华。当今治道,犹当以此为鉴。
黄池母 發表於 2025-8-1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主术训》神农治世之道发微

《淮南子·主术训》所载神农氏治世之道,实为上古无为而治之典范。其要义可析为三重境界:

一、内圣之境
"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者,乃道家"致虚极,守静笃"之功夫。神农以"仁诚之心"为本,非徒外在教化,实为内在德性之自然流露。此种"神气清静"的修养境界,与《中庸》"诚者天之道"相契,形成"天人相感"的治理基础。故能致"甘雨时降,五谷蕃植"的自然和谐。

二、制度之简
明堂"有盖而无四方"的建制,实为象征性政治空间之创造。其制不设藩篱而风雨不侵,暗合"无为而治"的治理智慧。考其行政,"月省时考,岁终献功"的简约制度,既保持必要监督,又避免烦苛之扰。这种"法省而不烦"的治理模式,与后世法家"刑名参同"形成鲜明对比。

三、教化之效
"民朴重端悫"的社会风气,源于"养民以公"的执政理念。神农治下"不忿争而财足"的经济状态,印证《孟子》"衣食足而知荣辱"之理。其"因天地之资"的生态智慧,更开创"与天地和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所谓"威厉而不杀,刑错而不用",实为德治的最高境界。

反观末世之政,《淮南子》直指"上多故则下多诈"的治理悖论。当政者"削薄其德,曾累其刑",恰如"抱薪救火",终致"政苛民乱"。此中警示,与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的治国箴言遥相呼应。

要之,神农治世之道,以诚为本,以简为用,以化为功。其超越时空的治理智慧,对当代国家治理至少有三重启示:执政者当修己以诚,制度设计贵在简约,社会治理重在化民成俗。此或为破解"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治理困境之密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