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7|回復: 3

[中医理论]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5至理诗解1道非名利形须神立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1 20: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题文诗:抱朴子曰:微妙难识,疑惑者众.吾岂聪明?
偶偏解犹,鹤知夜半,燕知戊巳.以校验知,
长生可得,仙人无种.道之妙者,不可尽书,
而其近者,又不足说.庚桑胼胝,文子釐颜,
勤苦弥久,及受大诀,谅有以也.圆首含气,
孰不乐生,而畏死哉?荣华势利,以诱其意;
素颜玉肤,以惑其目;清商流徵,以乱其耳;
爱恶利害,以搅其神;功名声誉,以束其体.
不召自来,不学而成.自己若非,受命应仙,
穷理独见,识变通於,常事之外,运清鉴於,
玄漠之域,而其岂能,弃交修赊,抑遗嗜好,
割下近欲,修难远功?有因无生,形须神立,
有者无宫,形者神宅.堤坏水流,烛糜火灭.
身劳神散,气竭命终.根竭枝繁,青青去木.
气疲欲胜,精灵离身.逝者无返,朽无生理,
达道之士,良所悲矣.轻璧重陰,岂不有由?
至道无形,无形有情,有情真诚,神清性明,
重无轻有,真情所至,至无而有,至虚而实.
【原文】
抱朴子曰:微妙难识,疑惑者众。吾聪明岂能过人哉?適偶有所偏解,犹鹤知夜半,燕知戊巳,而未必达於他事也。亦有以校验,知长生之可得,仙人之无种耳。夫道之妙者,不可尽书,而其近者,又不足说。昔庚桑胼胝,文子釐颜,勤苦弥久,及受大诀,谅有以也。夫圆首含气,孰不乐生而畏死哉?然荣华势利诱其意,素颜玉肤惑其目,清商流徵乱其耳,爱恶利害搅其神,功名声誉束其体,此皆不召而自来,不学而已成。自非受命应仙,穷理独见,识变通於常事之外,运清鉴於玄漠之域,寤身名之亲疏,悼过隙之电速者,岂能弃交修赊,抑遗嗜好,割目下之近欲,修难成之远功哉?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於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於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根竭枝繁,则青青去木矣。气疲欲胜,则精灵离身矣。夫逝者无反期,既朽无生理,达道之士,良所悲矣!轻璧重陰,岂不有以哉?
【译文】
抱朴子说,求仙之道幽微玄妙而难以认识,因此感到疑惑的人 很多,我的聪明才智哪里能够超过别人呢?不过是偶然地有那么点偏才罢了,这就好像仙鹤知道什么时候是半夜、燕子知道哪天是戊巳日一样,对其他的事理就未必能够清楚明白了。另外还通过一些验证,使我知道长生不死是可以学到的,而仙人也并非天生的而已。
求仙之道的微妙之处,无法完全描述;而那些浅近的道理,又不值得去谈论。
从前庚桑楚劳累得手足长满茧子,文子辛苦得颜面黝黑,艰苦奋斗了很久,才获得了学仙的秘诀,这确实是有道理的啊。凡是人类和其他有生命的事物,哪个不喜欢生存而畏惧死亡呢?
然而富贵荣华 权势利益惑乱了他们的思想,容貌美丽、皮肤洁白的美人迷住了他们的 眼睛,清扬的商音、婉转的徴音扰乱了他们的耳朵,喜爱和憎恶、利益和 灾害搅乱了他们的精神,功勋业绩、名声荣誉约束了他们的身体,这些 都是不必召唤而自然产生、无需学习而自然养成的本能。
如果不是命 中注定本该成仙,能够穷尽事理而见解独到,在常规的事物之外明白变 通的道理,在玄妙清静的领域中发挥自己清晰的鉴别能力,明白生命和 虛名哪个值得亲近,哪个应该疏远;面对如闪电般迅速流逝的光阴而深 感悲哀的人,哪个能够放弃世俗的荣华富贵,而去追求远大的成仙目标;放弃自己的各种世俗嗜好,割舍眼前的欲望,而去修炼难以成功的高远仙业呢?
万物依靠大道才能产生,形体必须灵魂才能生存。万物,就好比大道的宫舍;形体,就好比灵魂的住宅。因此用堤坝打个比方,一旦堤坝崩坏,水就无法留驻;再拿蜡烛打个比方,只要蜡烛燃尽,火就不会存在。
身体疲惫不堪而神志就会散乱,元气衰败竭尽而生命就会终结。根部枯萎而枝叶太多,那么代表生命的绿色就会告别树木;元气疲竭而欲望强烈,那么代表生命的灵魂就会离开身体。逝去的东西就不可能再有返回的时候,已经枯朽的事物就不可能再有复活的道理,明白大道的人,确实为此而感到悲哀啊!
他们轻视珍宝而看重光阴,难道不是有理由的吗?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4-4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内篇》至理章义疏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五"至理"章,实为修道者破执显真之要枢。其文以"道非名利,形须神立"为纲,层层剖判世人之迷障,揭示长生久视之真谛。今试为义解,以阐其微旨。

一、认知局限与修道契机
"微妙难识,疑惑者众"八字,道尽求道者之普遍困境。葛洪以"鹤知夜半,燕知戊巳"为喻,明示认知各有偏至之理。此中深意,实与《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相呼应。然葛洪更进一层,指出"长生可得,仙人无种"的积极命题,破除了先天命定之迷思,为凡人修道开启可能。其言"庚桑胼胝,文子釐颜"的典故,正说明勤苦修持终得真传的必然性。

二、五欲缠缚与生命困境
文中剖析世人"乐生畏死"而终不得长生的悖论,直指"荣华势利"等五欲之害:
1. 意根受诱于荣华势利
2. 眼根沉溺于素颜玉肤
3. 耳根惑乱于清商流徵
4. 心神搅扰于爱恶利害
5. 形体束缚于功名声誉
此五者"不召自来,不学而成",恰如佛家所谓"无始无明"。葛洪点明唯有"穷理独见"者能"运清鉴於玄漠之域",此与《周易》"穷神知化"之说暗合。

三、形神相即的修真要义
"有因无而生,形须神而立"乃本章核心义理。其以堤水、烛火为喻,阐明形神关系:
1. 堤坏水留→形坏神存(未达究竟)
2. 烛糜火灭→形灭神逝(世俗常态)
更以"根竭枝繁"喻形神离绝之弊,与《黄帝内经》"根于中者,命曰神机"之说相通。末句"轻璧重陰"用《淮南子》典故,强调养神重于外物,实为修道者之根本准则。

四、至道超越的终极境界
"至道无形"段虽为后人增附,然深得葛洪本怀。其"重无轻有"之说,既承老子"有生于无"之旨,又开后世"虚静为宗"之脉。所谓"至无而有,至虚而实",正是对形神关系的终极解答——修道者当于形器之中体认虚无本体,方得长生久视之真谛。

要之,此章以破惑显真为始,以形神双修为要,最终指向超越有无的至道境界。葛洪熔铸黄老、易理于一炉,为道教修真理论奠定哲学根基,其价值非仅限养生之术,实为中华生命智慧之瑰宝。学者若能参透"形者神宅"之喻,自可于日用常行中体认大道。
真衣 發表於 2025-5-10 03:26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至理》析微:形神相济与修道之本》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五《至理》一章,直指修道之核心矛盾:众生皆乐生畏死,然为外物所役,终难企及长生久视。其文辞凝练,义理深邃,今试析其要旨三端。

一、道体幽玄与认知局限
葛洪开篇即言"微妙难识,疑惑者众",此非谦辞,实乃揭示修道之根本困境。以"鹤知夜半,燕知戊巳"为喻,暗喻认知各有偏至——鹤燕虽具特异之知,终难通晓万物,恰如修道者纵得片羽真知,未必尽窥大道全貌。然葛洪特标"长生可得,仙人无种"八字,破天命定分之迷障,强调"勤苦弥久,及受大诀"的实践理性。庚桑楚"胼胝"(手足生茧)、文子"釐颜"(面容憔悴)之典,正彰显修道非赖禀赋,而在持久淬炼。

二、形神相即的生命观
"有因无而生,形须神而立"二句,实为全篇枢要。葛洪以堤水、烛火为喻:堤溃则水泄,烛尽则火熄,形败则神散。此说远承《淮南子》"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之论,近启陶弘景"形神合同,乃能长久"之说。尤值注目者,其提出"根竭枝繁,则青青去木"的逆向思维——枝叶虽茂,根竭必枯,暗讽世人追逐外显荣华(功名声誉、素颜玉肤),而斫丧生命本根。此论直指魏晋名士服食纵诞之弊,具有鲜明的时代批判性。

三、破执之难与修道阶次
篇中痛陈"五障":荣华势利乱意、美色惑目、妙音乱耳、利害搅神、名望束体。此诸障"不召自来,不学而成",恰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之现世注脚。葛洪进而点明破障需三重觉悟:其一,"识变通於常事之外"的超越性思维;其二,"运清鉴於玄漠之域"的形上观照;其三,"寤身名之亲疏"的生命觉知。此三重境界,实为修道者从"舍近欲"到"修远功"的必由之径。

末句"轻璧重陰"(轻视金玉而重惜光阴)之叹,非仅劝世箴言,更暗藏修行方法论:璧者外物,陰者内修,二者轻重之辨,正是形神关系的现实投射。葛洪之论,既承庄子"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之达观,复开后世内丹学说"性命双修"之先声,其价值岂止于道教典籍?实为华夏生命哲学之瑰宝也。

(全文798字)
钱底 發表於 2025-5-22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至理》析微:形神之辨与修真要旨

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开宗明义,直指修真之要在于"形神相济",此论实承老庄余绪而发玄门枢机。今试析其要义三端:

一、道体幽玄而修证有阶
"微妙难识"四字道尽大道特质。葛洪自比鹤知夜分、燕识戊巳,非言其智过人,实喻修道如禽鸟禀赋各异,贵在"偏解"得法。其引庚桑楚"胼胝"、文子"釐颜"典故,正示修真非关宿慧,乃在勤苦弥久而后得"大诀"。此与《西升经》"积精成真"之说暗合,破"仙人有种"之迷执,开"人人可修"之坦途。

二、尘网缠缚与神形离决之患
篇中连用"诱其意、惑其目、乱其耳、搅其神、束其体"五重譬喻,深得《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之旨。葛洪洞见世人"乐生畏死"本性与"荣华势利"外诱间的永恒张力,指陈"不召自来"的欲望如何侵蚀修真根基。"堤坏水流,烛糜火灭"之喻,更将《淮南子》"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理论化为警策意象,揭示形神相离则生机断绝的必然。

三、逆修成真的实践进路
"弃交修赊"四字乃全文关捩。葛洪提出三重超越:一须"运清鉴於玄漠",即《庄子》"坐忘"功夫;二要"寤身名之亲疏",承袭《列子》齐物之思;三贵"割下近欲",暗合《黄庭经》"斩断俗缘"之说。其"有因无生,形须神立"的命题,实为魏晋玄学"贵无"思想在丹道领域的创造性转化,较之嵇康《养生论》"形恃神以立"更见系统。

末句"轻璧重陰"之叹,非仅道家轻物重身之常谈,实暗藏丹家"陰陽互根"的密意。葛洪将《周易》"穷神知化"与《老子》"深根固柢"熔铸为修真理论,使抽象玄理具象为"根竭枝繁"的生命警示,此即其超胜于同时代清谈家之处。

要之,此篇以形神关系为纲,以破执勤修为目,既为修道者廓清迷雾,亦为魏晋玄学注入实践维度。其价值不在体系之宏阔,而在将《参同契》丹道理论与《太平经》养生思想落于切实可行的修真次第,后世司马承祯《坐忘论》"收心离境"之说,实滥觞于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申時| 2025/5/29/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