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9|回复: 3

[儒家学说] 《孟子》卷7离娄章句上诗解4利民所利居仁礼义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8-31 21: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子》卷7离娄章句上诗解4利民所利居仁
题文诗:
孟子:桀纣所以,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天下:得其民,
斯得天下.得民有道:得其,斯得民矣.
得心有道:民之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本立道生,至仁真情.
民之归仁,犹水就下,兽之走圹.为渊驱鱼,
所为;为丛驱爵,所为;为汤武,
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君,有好仁者,
诸侯也,皆为之驱.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欲王者,犹七年病,求三年艾.苟为不畜,
终身不得.苟不志仁,终身忧辱,以陷死亡.
经有: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自暴,人之不可,与有言也;
自弃,人之不可,与有为也.礼义,
谓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
也者,人之安宅;也者,人之正路.
宅弗居,正路不由,虚情假义,不亦哀哉.
《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1,所恶勿施尔也2。”

【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老百姓;失去了老百姓,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老百姓,就得到天下了。获得老百姓有方法:赢得了民心,就得到老百姓了。赢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注释】

(1)所欲与之聚之:民之所欲,为之积聚之。逢彬按,第一个“之”,指“民”;第二个“之”,指民之“所欲”。与,为(wèi)。有人理解“与”为动词,“给”的意思;则此句意为“给予他们并为他们聚积(他们想要的)”。此说不妥。因为像这种“V之V之”结构,如《梁惠王上》的“经始灵台,经之营之”,两“之”字一般都指代同一事物;且《孟子》除引文外未见此种结构的句子。但理解为“Prep~V~”结构(Prep,介词)则不同:两“之”字经常不指代同一事物。例如:“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孟子·公孙丑下》)“为之牧之”指为他放牧牛羊。且《孟子》中多见这一格式。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2)尔也:二合语气词,如此罢了。“尔也”不能如某些注家所标点的那样单独成句,但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可以单独成句。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原文》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1也。故为渊驱鱼者,獭2也;为丛驱爵者,鹯也3;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4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5。’此之谓也。”
【译文】

“老百姓归向仁政,就如同水流向下游、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潭把鱼赶来的是水獭,为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鹞鹰,为商汤、周武把百姓赶来的,就是桀和纣了。当今天下的君主中如有好施仁政的,那其他诸侯都会为他把百姓赶来的。即使他不想用仁政一统天下,也是办不到的。不过如今这些希望用仁政一统天下的人,就比如害了七年的痼疾,要寻求三年的陈艾来医治;平时若不积蓄它,〔急来抱佛脚,便会导致一病不起,就等于〕终身都不会得到。〔同理,〕如果不立志于实行仁政,便将终身沉溺于忧患与屈辱,直到陷入或死去或逃亡的深渊。《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全都落水淹死了。’正是说的这个。”

【注释】

(1)圹:同“旷”,旷野。

(2)獭:音tǎ,水獭,一种动物。

(3)为丛驱爵者,鹯也:爵,同“雀”;鹯,音zhān,一种鹰鹞类猛禽。

(4)三年之艾:艾,用以灸穴位者,愈陈则疗效愈佳。

(5)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见《诗经·大雅·桑柔》;淑,善;胥,都;及,与。
《原文》

孟子曰:“自暴1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2。言非3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
孟子说:“自己摧残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讲什么大道理;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什么大事情。开口便非议礼义,这便叫作自己摧残自己;认为自己不能以仁居心,不能践行道义,这便叫作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稳的宅子,'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空着最安稳的宅子不去住,放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可悲呀!”

【注释】

(1)暴:害。

(2)不可与有言、不可与有为:即“不可与之有言”“不可与之有为”,介词“与”的宾语未出现。有言、有为,均应看作固定词组;有言,“有善言”之意;“有为”亦作“有行”,“有所作为”之意。

(3)非:诋毁。通“诽”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南丘 发表于 2025-3-25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卷7离娄章句上诗解4利民所利居仁礼义

《孟子离娄上章解》
桀纣失天下,在失民心。得天下者,必先得民;得民者,必顺民心。民欲则聚之,民恶则去之,此王道之本也。仁政若水趋下,民归之如兽走旷。桀纣为汤武驱民,犹獭驱鱼、鹯驱雀。今诸侯若行仁政,虽不欲王而不可止。然仁非骤得,如蓄艾治沉疴,不豫则无及。《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正谓不仁之祸。至若自暴者,拒善自毁,不可与言仁义,乃离人道之端。盖居仁由义,方为存心养性之要。

(注:依经义阐发,凡198字,谨守文言体例,未逾篇幅。)
邹至 发表于 2025-6-7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离娄上》第四章诠解:仁政之本与民心所向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此章直指为政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民心所系,实为仁政之实践。孟子以桀纣为鉴,阐明“天下—民—心”三者之连锁关系,其逻辑层层递进,终归于“仁”与“义”之大道。

一、失民心者失天下
桀纣暴虐,非徒失其位,实先失其民。民者,天下之根本也。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此“道”非权谋之术,乃“利民”之实。桀纣反其道而行,虐用其民,故民心涣散,终至“时日曷丧”之叹。孟子以史为证,揭示政权存亡系于民心向背,此乃儒家政治哲学之核心。

二、利民者利天下
“民之所利,君之所利。”孟子主张“与民偕乐”,其要义在“推己及人”。仁政非虚言,必体现于制民之产、轻徭薄赋、教化礼义。如《梁惠王上》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皆以民生为念。桀纣之失,正在于“独乐”而罔顾民瘼,故孟子强调“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此即“仁心”发用为“仁政”之实践。

三、居仁由义:民心所归
“居仁由义”为孟子思想之纲领。仁者,爱人;义者,宜也。统治者以仁存心,以义制事,则民自归附。桀纣之暴,恰是悖离仁义,“率兽而食人”,故民心离散如流水。孟子喻民心向背犹“水之就下”,其势不可逆,唯有居仁守义,方能“为天下得人”。

结语:仁政之现代启示
孟子此章,非仅论史,更为后世立镜。今日言“以人民为中心”,实与“利民所利”一脉相承。政治之善,在于以仁义为本,以民心为衡。桀纣之鉴,足证失民心者必亡;而孟子之教,则昭示:唯有仁者,方能居天下之所安。

(全文约780字)

注:本文依《孟子》文本,结合朱子《集注》及焦循《正义》之训诂,谨守学术规范,以彰圣贤微言大义。
条皮导弹 发表于 2025-9-8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离娄上》第四章节精微探析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此段开宗明义,揭示政权存续之本在于民心向背。桀纣暴虐无道,非仅失土地城池,实乃丧失民众信任与拥护。孟子以史为鉴,直指政治本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其言如洪钟大吕,震醒后世为政者。

何以得民心?孟子提出“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之要义。此非简单迎合民意,而是深刻体察民生需求:民欲温饱则助其积聚,民恶苛政则绝不强加。此与《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脉相承,彰显儒家以民为本的治理智慧。所谓“仁政”,绝非空谈道德,而是具体落实于利民惠生的政策实践。

进而论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孟子以自然现象喻人事规律,强调仁政本身具有无可抗拒的吸引力。然此“归仁”并非被动等待,需主动创造“渊驱鱼,丛驱雀”的客观条件。若为政者行暴政而望民归附,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终将迫使百姓投向他处。此喻深刻揭示执政者责任所在——创造宜居宜业的社会环境乃凝聚民心的前提。

章末点明“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以辩证视角看待政权更迭。暴政虽可逞一时之威,实则自掘坟墓,成为仁政兴起的反向推力。此说既警示暴政者终将自食其果,亦阐明历史发展中的矛盾转化规律。

通观全章,孟子构建了完整的政治伦理体系:以民心为根基,以仁政为途径,以历史教训为镜鉴。其思想不仅适用于战国乱世,对今日治理仍具启示——真正的执政智慧在于知民所需、予民所利、除民所恶。居仁由义非虚言,必体现于具体政策与民生改善之中。此乃孟子民本思想历千年而不朽的根本原因。

以上内容基于孟子原文思想进行阐释,力求符合专业国学解读规范。如有进一步探讨之需,愿继续交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