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2|回复: 1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卷15 六本诗解(全版)1君子之本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8-31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然后君子:立身有义,
至孝为本;丧纪有礼,而哀为本;战阵有列,
而勇为本;治政有理,而农为本;居国有道,
而嗣为本;生财有时,而力为本.置本不固,
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
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
无务求远.反本修迩,君子之道.至本至源,
至源至始,至始至母,至母有情,报本返始,
君子情真.孔子又曰:良药苦口,而利于病,
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汤武也以,谔谔而昌,
桀纣也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
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古今未有.
如此故曰:君失臣得,父失子得,兄失弟得,
己失友得,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恶,
父子无失,兄弟和睦,交友无绝.君子务本,
本立道生,正本清源,正己修身,神清气正.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继嗣不立则乱之萌)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但说所闻而言言不出说中故不可以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
注释嗣:sì接续,继承:~后(以后)。~岁(来年)。~响(继承前人之业,如回声之相应)。~徽(继承先人的美德、声誉)。子孙:后~。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1],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2]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迩[3],君子之道也。"
注释 [1]行己:立身处世。本:根本。
[2]嗣:子孙,这里指选定继位之君。
[3]反本修迩:返回到事物的根本,从近处做起。
译文孔子说:“立身行事,要先遵循六个根本准则,做到才能成为君子。立身应合乎道义,而孝是立身的根本;丧事要有礼仪,而哀是办丧事的根本;打仗交战要布阵要有行列,勇敢是根本;处理政务有法则,农业是政治的根本;管理国家要有规律,继承(及时立嗣)是根本;生财要靠时机,付出劳力是根本。根本树得不牢固,就无法从事于农桑;亲近的人都不高兴你,就无从与外人打交道;做事不能有始有终,就无法从事多种行业;道听途说,知识浅薄,就不要勉强多说;连近边的人都安定不下,就不要考虑远方的人来依附你。所以回到本源、整顿近处,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行己立身的方法啊!”
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争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注释谔:谔[è]正直的说话。悖乱:悖乱,bèiluàn1、惑乱;昏乱。2.犹叛乱。3.犹悖逆。
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1]而昌,桀纣以唯唯[2]而亡。君无争[3]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注释[1]谔谔:直言进谏的样子。
[2]唯唯:恭敬顺从的应答声。
[3]争:通"诤",直言劝谏。
译文孔子说:“良药吃起来口苦但对疾病有好处,忠贞的话听起来不舒服但对事业有好处。商汤和周武王因为能听取进谏的直言而使国家昌盛,夏桀和商纣因为只听随声附和的话而国破身亡。国君没有直言敢谏的大臣,父亲没有直言敢劝的儿子,兄长没有直言敢劝的弟弟,士人没有直言敢劝的朋友,要想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国君有失误,臣子来补救;父亲有失误,儿子来补救;哥哥有失误,弟弟来补救;自己有失误,朋友来补救。’这样,国家就没有灭亡的危险,家庭就没有悖逆的坏事,父子兄弟之间不会失和,朋友也不会断绝来往了。”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有道乌青 发表于 2025-4-17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家语·六本》义疏:论君子务本之道

《孔子家语》卷十五《六本》章,实为儒家修身治国之精要。孔子提出"行己六本"之说,系统阐述了立身处世、治国理政的根本准则。今就经文要义,分疏如次:

一、六本之要义
1. 立身之本在孝
"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此承《孝经》"夫孝,德之本也"之旨。孔子谓君子立身虽以义为准则,然孝道实为根本。盖孝乃仁心之发端,能孝方能推己及人。如《论语》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正是此意。

2. 丧纪之本在哀
"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此与《礼记·檀弓》"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相发明。孔子强调丧礼之核心在于真情实感,非徒具仪文。

3. 战阵之本在勇
"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此论虽言军事,实通于一切艰难之事。《左传》云"勇者不惧",正谓临事当以勇毅为精神根本。

4. 治政之本在农
"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体现儒家重农思想。《汉书·食货志》引晁错言"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可见农政实为治国根基。

5. 居国之本在嗣
"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注文"继嗣不立则乱之萌"深得圣意。《春秋》重视嫡嗣,正为防杜国本动摇之患。

6. 生财之本在力
"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与《周易》"君子以自强不息"相通。儒家非不言利,但强调取之有道,尤重勤劳为本。

二、修本之要道
孔子继言"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五事,揭示根本未立则余事难成的道理。"反本修迩"一语尤为精要,与《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相呼应。君子之道,当先固本培元,而后及于远者大者。

三、逆耳之忠言
后文"良药苦口"之喻,实为"六本"说的延伸。《孝经》云"天子有争臣七人",孔子在此强调"争臣""争子"的重要性,指出唯有接纳逆耳忠言,方能避免过失。此与《周易》"裒多益寡"之理暗合。

要之,此章以"本"为纲,贯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六本之说,由个人孝道推及国家嗣续,由内在德性延展至外在事功,构成完整的儒家实践哲学体系。其"反本修迩"的主张,尤为切中后世好高骛远之弊,今日读之,犹觉其味无穷,其理常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