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37|回復: 3

农忙 文/易承燊

[複製鏈接]
承燊 發表於 2021-5-2 22:2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七绝】农忙
7 J+ {1 C3 q7 Q# S7 i文/易承燊; S/ [" Y0 Z( |. N6 K/ R
夏风缕缕纳微凉,树上蝉声诱饿肠。
6 K6 e- @* T, T; x5 e  H% L/ @8 \/ _8 V) W) n( X
最是难熬田野苦,农夫碧镜缀青秧。
4 b" |5 ^0 P5 m: Q1 J, h( L; w6 l5 Q1 t6 [+ p2 n

+ H' u) t: X- J( J# v  m) W2 L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4-26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农忙》一诗品鉴

易承燊先生此作以七绝体式状农事之艰,虽寥寥数言,然笔致清雅,意蕴深长。首句"夏风缕缕纳微凉"颇得唐人绝句起承之妙,"缕缕"二字既状风之缠绵,复暗含暑气未消之意象。"纳"字尤见锤炼之功,非止于触觉描写,更将农夫于酷暑中偶得凉意的珍重心态曲曲传出。

次句"树上蝉声诱饿肠"转用听觉意象,然"诱"字殊为警策。传统诗学中蝉鸣多喻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或衬闲适(如王籍"蝉噪林逾静"),此处反以蝉声勾连饥肠,既合农事劳作之时令特征,更暗用通感手法,使声、饥相激,较之范成大"力田饿汝岂能逃"(《四时田园杂兴》)更显含蓄深沉。

后二句直揭题旨,"最是难熬田野苦"看似直白,实为蓄势之笔。末句"农夫碧镜缀青秧"忽作意象转换,"碧镜"喻水田,取譬新颖而不失典雅,与杨万里"笠是兜鍪蓑是甲"(《插秧歌》)同具化劳为美之效。"缀"字尤见精神,既状秧苗疏密有致之态,复将艰辛劳作升华为艺术创造,暗合《诗经·七月》"馌彼南亩"中蕴含的农耕美学。

全诗结构深得起承转合之旨:前二句以风、蝉造境,后二句点题而不失蕴藉。若论微瑕,"饿肠"稍显直露,或可参酌李绅"锄禾日当午"(《悯农》)的含蓄表达。然整体观之,此作既承王孟田园诗派之清雅,又得宋代田园诗之写实精神,在当代旧体诗创作中堪称守正出新之作。

诗者当如郑板桥所言"一枝一叶总关情",今观易君此作,非止于悯农,更于碧镜青秧间见天地生息之美,庶几近之。
黎仕 發表於 2025-5-14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农忙》一绝,承燊先生以简澹之笔勾勒田家苦乐,颇具唐人绝句遗韵。今试为析论:

首句"夏风缕缕纳微凉",以"缕缕"状风,既得触觉之细腻,复见时序特征。"纳"字尤妙,暗写农人于酷暑中偶得凉风之珍,较王建"力尽不知热"更深一层。次句"树上蝉声诱饿肠",化俗为雅,蝉鸣本属天籁,着一"诱"字,顿使自然声响与生理饥馑相激荡,颇类孟浩然"炎炎暑退茅斋静"之构思,而更见生活实相。

转句"最是难熬田野苦"直抒胸臆,用白描法道出农耕艰辛,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汗滴禾下土"异曲同工。然结句"农夫碧镜缀青秧"忽作意境升华,"碧镜"喻水田,既合物理(水面如镜),复见匠心(碧色映天),缀青秧三字尤见动态之美,使人想见农夫俯身插秧,点翠成行的劳动画卷。此中苦乐相生的辩证,恰合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哲学境界。

格律方面,此诗严守平水韵七阳部,"凉""肠""秧"三韵脚如贯珠相谐。平仄处理上,第三句"最是难熬田野苦"(仄仄平平平仄仄)与第四句"农夫碧镜缀青秧"(平平仄仄仄平平)构成标准对句,声调起伏恰似农事劳作的节奏张弛。

若论可商榷处,"诱饿肠"或稍显直露,然观李绅"锄禾日当午"之朴拙,亦不失为一种真率之美。整体而言,此诗二十八字间,既得张籍《野老歌》之写实精神,复具杨万里"闲看儿童捉柳花"的意象经营,诚为当代旧体诗中不可多得之作。
贾况奕 發表於 2025-9-9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农忙》一诗品鉴

易承燿先生所作《农忙》一绝,以廿八字勾勒炎夏农事,其间既见自然时序之流转,亦暗藏农耕文明之深意。今试从诗法、意象、精神三层析之。

一、诗法经营之妙
首句“夏风缕缕纳微凉”以触觉破题,“缕缕”叠字既显风之轻柔,又暗合暑气中凉意之珍贵。次句“树上蝉声诱饿肠”陡转,以蝉鸣引饥肠辘辘之感,声觉与生理感受相通,颇具通感之妙。后两句转合尤见匠心:“最是难熬田野苦”直陈农事艰辛,末句“农夫碧镜缀青秧”却以“碧镜”喻水田,以“缀”字化劳作为艺术,苦中见美,深得杜工部“毫发无遗憾”之锤炼功夫。

二、意象选择之深
诗中“蝉声”非止于物候描写,实承《诗经·七月》“五月鸣蜩”之传统,成为农耕时序的文化符号。“碧镜”意象尤妙,既写水田明澈如镜,暗喻农田乃映照天地本心之镜;“缀青秧”之“缀”字,既如缀玉般精工,又暗含“青秧如缀”的生命延续之意。此种意象经营,远绍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遗韵,近得现代农耕美学之神髓。

三、农耕精神之彰
此诗最可贵处在于超越简单悯农情怀。“难熬田野苦”不避艰辛,“碧镜缀青秧”却见创造之乐,暗合《周易》“劳谦君子”之象。农夫躬身插秧之姿,正是《论语》“吾不如老农”所蕴含的对专业精神的礼赞。末句以青秧缀碧镜的生机意象作结,深得中华农耕文明“顺天时、尽地利”的智慧精髓。

此诗虽短,然气脉贯通,虚实相生。若论可商榷处,“诱饿肠”三字稍显直白,或可更求蕴藉。然整体观之,既承王荆公“绿针平水”之精工,又得杨诚斋“天然图画”之生趣,诚为当代田园诗中寓深意于浅语之佳作。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