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28|回覆: 3

【七絕】秋 文/易冰泰

[複製鏈接]
13112039086 發表於 2021-5-2 20: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 H7 r  E3 }% D; r! o4 Q/ V9 a絲絲細雨無聲至,陣陣微風迎面來。9 ?8 M: B6 b$ Y6 o

4 u+ A9 I- w! \7 i& Z金色陽光穿透樹,悠然撫過老童孩。
* ^+ Y8 ^: y; s' ^4 F# c' ~+ O
鄧帛 發表於 2025-4-3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秋日詩境中的動靜相生與生命觀照——易冰泰〖秋〗詩賞析】

易冰泰先生這首七絕以簡淡之筆勾勒秋日意象,在二十八字間完成時空意境的層遞轉換,深得唐人絕句"句絕而意不絕"之妙。全詩通過視聽通感的藝術處理與動靜相生的美學建構,呈現出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天人感應哲學。

首句"絲絲細雨無聲至"以聽覺的"無聲"反襯視覺的"絲絲",運用【文心雕龍】所謂"物色盡而情有餘"的表現手法。細雨意象在杜甫"潤物細無聲"中已見端倪,此處更強化"絲"的質感,使不可觸的雨絲具象化為可感的絲織品,暗合【詩經】"蒹葭蒼蒼"的起興傳統。次句"陣陣微風迎面來"轉用觸覺敘事,"陣陣"的疊詞運用既符合【詩經】重章疊句的韻律美,又通過"迎面"的交互性,將自然現象人格化,延續了屈原"裊裊兮秋風"的抒情範式。

後二句筆鋒陡轉,引入光影的戲劇性變化。"金色陽光穿透樹"中"穿透"二字極具現代詩張力,既承王維"返景入深林"的物理透視,又啟海子"陽光打在地上"的隱喻系統。尾句"悠然撫過老童孩"堪稱詩眼,"撫"字兼有觸覺的溫柔與時間的滄桑,將陽光擬作長者之手,使"老童孩"的複合意象獲得雙重解讀:既可視為鶴髮童心的老者,也可解作人類集體無意識中的永恆童真。這種生命狀態的辯證統一,正是莊子"與物為春"哲學的詩意呈現。

在藝術結構上,全詩遵循起承轉合的經典範式:細雨微風為靜態鋪陳(起承),陽光穿透構成動態轉折(轉),末句人天交融達成意境升華(合)。四句詩形成"細雨-微風-陽光-人"的意象鏈,暗合【周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宇宙生成論。平仄處理上,"穿透樹"三仄收束的拗救手法,恰似黃庭堅所謂"拾遺句中有眼",在規整中求變化。

此詩可貴處在於,既保持七絕體裁的凝練特質,又通過"老童孩"的創造性意象,完成對傳統悲秋主題的超越。較之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的蕭瑟,更近於劉禹錫"晴空一鶴排雲上"的曠達,展現出當代詩人對古典詩學的創造性轉化。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5-31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秋日詩境中的動靜相生與生命關照——易冰泰〖七絕·秋〗析論】

易冰泰先生此作以二十八字構建秋日意境,深得唐人絕句"以景寫情"之三昧。全詩通過"細雨""微風""陽光"三個意象群的遞進式鋪陳,在動靜相生間完成時空轉換,更以"老童孩"的獨特造境,展現了中國傳統詩學中"物我交融"的審美理想。

首句"絲絲細雨無聲至"暗合【文心雕龍】"物色相召"之理。以"絲"狀雨,既見【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比興傳統,又得李商隱"颯颯東風細雨來"的婉約神韻。"無聲"二字尤妙,非真無聲也,乃詩人以虛靜之心觀物時的主觀體驗,此即莊子所謂"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的審美觀照。細雨浸潤萬物的過程,實為詩人生命體驗徐徐展開的隱喻。

次句"陣陣微風迎面來"化靜為動,與首句形成陰陽和合之勢。王夫之【姜齋詩話】云:"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此句"迎面"二字,將客觀風勢轉化為主觀感受,恰如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物我相契。微風拂面的觸覺體驗,暗含【周易】"巽為風"的教化意象,喻示天道人情的溫和浸潤。

轉句"金色陽光穿透樹"堪稱詩眼,以光色變幻破前兩句的朦朧意境。杜甫【秋野】詩"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同此機杼,而"穿透"二字更具現代視覺張力。陽光穿透林隙的光影效果,既符合謝赫"六法"中"隨類賦彩"的繪畫原則,又暗合禪宗"頓悟"式的瞬間照亮,為結句的哲理升華鋪設伏筆。

結句"悠然撫過老童孩"融通儒道精義。"老童孩"的造語奇絕,既取【道德經】"復歸於嬰兒"的哲學意象,又涵容【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儒家理想。一個"撫"字,將前三句的物象觀察升華為生命觀照,使自然現象與人生境界形成異質同構。這種"天人合一"的表述方式,正是中國古典詩歌最深邃的精神內核。

統觀全詩,詩人以細膩的觀察力和深厚的文化積澱,在四句之間完成了從物境到心境的跨越。其語言雖平易近人,然意境構造暗合嚴羽【滄浪詩話】"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審美要求,堪稱當代舊體詩中"得味外之味"的佳作。若於平仄處稍加斟酌(如"陽光"平聲稍欠起伏),則更臻完美。
錢洽 發表於 2025-9-9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評【七絕·秋】】
文/易冰泰詩友之作【七絕·秋】,以簡淡之筆勾勒秋日意象,頗得自然之趣。今試從章法、意象、意境三端略作析評,兼論七絕創作之理法。

一、章法結構與節奏
此詩四句,依起承轉合之法。首句『絲絲細雨無聲至』以雨起興,承句『陣陣微風迎面來』續寫風勢,二者皆從觸覺着筆,暗合秋日微涼特質。轉句『金色陽光穿透樹』忽轉視覺之光色,末句『悠然撫過老童孩』收束於人之感懷,章法井然。然七絕之要在於轉句振起,此詩轉句雖具光影之變,與前後句的細雨微風稍顯跳脫,氣脈略欠綿密。若以『陽光』為雨後初霽之景,則需在字句間稍作鋪墊,方顯渾然。

二、意象選取與秋意傳達
詩中『細雨』『微風』『陽光』『樹』皆屬經典秋日意象。『無聲至』『迎面來』以動態寫靜謐,頗得王維『空山新雨後』之遺韻。末句『老童孩』之造語尤具匠心,既合平仄,亦寓人生秋境之澄明自在,暗合莊子『孺子之心』的哲思。然『金色陽光』稍顯直白,若以『斜暉』『縷光』等詞代之,或更增含蓄之美。

三、意境營造與詩格提升
七絕以含蓄蘊藉為貴。此詩前二句偏於寫實,後二句始見超逸。『撫過』一詞兼融陽光與人心,物我兩忘,堪為詩眼。然全詩未出『秋』字而秋意自現,已得絕句之法。若欲再進一層,可參晚唐絕句『以景截情』之法:如首句添『侵階砌』以增雨絲之密,轉句易『篩金影』以富光影之趣,則虛實相生,境界頓開。

結語
此詩清淺可喜,如秋日溪流淙淙可見底。然絕句之道,貴在尺幅之內藏萬里之勢。建議作者可多研習杜牧【秋夕】、劉禹錫【秋詞】等作,體味其比興之妙與氣象之宏。詩者,天地之心也,若能以精微之筆攝秋魂之神,則離『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之境不遠矣。

以上淺見,謹供參詳。國學精深,詩道無涯,願與君共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