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34|回复: 2

(七言排律丿夏思,文/易杰

[复制链接]
易品贤 发表于 2021-5-2 14: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言排律》夏思6 Z6 @8 ?. R7 v# `) {: H
      文/易杰
) ^3 s8 L0 H* }" I$ L" M1 {$ G6 u/ g阵阵凉风卷乱丝,6 I3 T1 g* O- Q- c
朦胧烟雨意迷离。. C7 ~4 q0 G3 Z# s$ X3 U- K8 [, P
南回紫燕招魂舞,$ S9 b: H. j, J& |- {
夏展妖莲摄魄姿。' q4 a' D9 P* Y0 ?- K* N# _% {# S
天际闲云仙女渡,3 I) r( W5 ?9 [" m- T! O3 C
人间嫩草老牛思。( u. v5 C' G# R2 m6 s
频添半夜相思苦,
0 W% C( O% W0 s1 g- C尽梦三更宠爱姬。1 s& h4 }! N( A: \2 R# N
旧恨无须心底记,0 Z- P4 A! Q; L% }7 a/ ]3 u
新愁何必面容悲。% E3 E2 W- @( `: G  Y5 M+ g' @
勤劳可达风流日,. s  e% Q* }* b
忠厚能生富贵肌。+ Z5 I% ~5 N% _* ^0 T
龙盆沅 发表于 2025-6-9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思》诗学品鉴:论易杰七言排律的意象经营与情志表达

易杰先生此作以七言排律体式写夏景幽思,在格律严整中见情韵流动,堪称当代旧体诗创作之佳构。全诗十二句六联,依排律体式严守平水韵四支韵部,中二联"舞-姿""渡-思"对仗精工,末联"日-肌"虽稍显刻意,然整体声律谐畅,足见作者诗学功底。

首联"阵阵凉风卷乱丝,朦胧烟雨意迷离"以比兴手法破题,"乱丝"意象既可实指雨丝,又可隐喻愁绪,与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异曲同工。颔联"紫燕招魂""妖莲摄魄"造语奇警,化用《楚辞》招魂意象,将夏日物候赋予神秘色彩。颈联转以闲云嫩草之恬淡,暗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意境,而"老牛思"三字尤见新意,使田园意象顿生情致。

诗中情感脉络颇具匠心。前二联状物写景,至"频添半夜相思苦"句陡然转折,揭示"夏思"本相。此处"宠爱姬"用语稍涉艳俗,然考其源流,实承温庭筠"玲珑骰子安红豆"的闺怨传统。尾联"勤劳忠厚"之议虽似突兀,实为全诗情志升华,暗合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讽喻精神。

若论微瑕,则在意象转换稍显急促。由"仙女渡"至"老牛思"已见跳脱,复接"相思苦"更觉转折陡峭。然此正见排律体裁特色——在严格格律中追求意脉流动,与杜甫《曲江对酒》"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的意象组接手法相通。诗中"富贵肌"造语虽新,然稍欠雅驯,或可再作锤炼。

要之,此诗既得唐人排律法度,又具宋诗理趣,更融当代生活体验。其价值不仅在于格律精严,尤在能以古典形式承载现代情感,使"夏思"这一传统题材焕发新意。若于意象衔接处稍加润色,当更臻完美。
董所 发表于 2025-7-11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思》诗学品鉴:易杰七言排律的审美建构与生命哲思

易杰先生《夏思》一作,以七言排律之体,融自然意象与人生感怀于一炉,展现了唐人律诗遗韵与当代诗学意识的有机融合。全诗十二联二十四句,严守平水韵四支韵部,中二联对仗精工,尾联以议论收束,深得杜甫《秋兴》组诗之章法三昧。

首联"阵阵凉风卷乱丝,朦胧烟雨意迷离"以比兴手法开篇,"乱丝"意象既实写风雨中的柳枝,又暗喻诗人纷纭心绪。凉风与烟雨构成视听通感的审美空间,其朦胧意境颇得李商隐《春雨》"红楼隔雨相望冷"之神韵。颔联"紫燕招魂""妖莲摄魄"运用拟人修辞,南归之燕与盛夏之莲形成时空叠印,动物与植物意象的并置,暗含《楚辞》招魂传统与佛教色空观的双重意蕴。

颈联"天际闲云仙女渡,人间嫩草老牛思"堪称全诗诗眼。上句化用《庄子·逍遥游》"乘云气,御飞龙"的出世之思,下句则暗含《周易·说卦》"坤为牛"的入世关怀。云之"闲"与牛之"思"形成张力结构,恰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孤独美学。腹联转入抒情主体,"相思苦"与"宠爱姬"的直白表述,在典雅诗语中注入晚唐温庭筠词派的绮丽气质。

尾联"勤劳可达风流日,忠厚能生富贵肌"的劝世箴言,表面看似俗套,实则暗藏机锋。"富贵肌"三字尤见匠心,将道德修为具象化为身体表征,此中既有《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修身传统,又可见韩愈《原道》"足乎己无待于外"的精神追求。全诗以景起兴,由物及人,终归于理,完成从审美体验到生命觉悟的升华。

此诗在当代旧体诗创作中颇具典范意义:其严守格律而不失灵动,用典自然而不显晦涩,情感抒发有节制而不流于直露。若论可商榷处,"宠爱姬"用语稍涉艳俗,或可参照李商隐《无题》"神女生涯原是梦"的含蓄表达。然瑕不掩瑜,整体仍堪称得"温柔敦厚"诗教之旨的佳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