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3|回復: 2

[医药临床] 治哮喘效验方四副在此,五十年临床经验送给你

[複製鏈接]
悦读中医 發表於 2020-7-29 11: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导读

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疾病,临床上一般以发作时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喘宜辨虚实,哮分寒热,治疗时要辨准寒热虚实。周正祎老中医将经方与专方进行加减,总结出冷哮、热哮、实喘、虚喘常用的方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哮喘病

哮喘病

1、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加减方

主哮鸣寒证

温肺散寒,降逆平喘。主治咳逆哮喘,喉中若水鸡声,胸满痞闷,或夹畏寒头痛,脉浮或紧,或弦滑细迟,舌质淡,苔白滑者。

射干9~12g,麻黄3~9g,生姜3~9g,细辛2~5g,姜制半夏6~12g,茯苓9~15g,杏仁、桔梗各6~12g,炙款冬花、炙紫菀各9~18g,橘红9~12g,甘草3~9g。先煎麻黄数沸去沫,再入群药同煎,温分三服。

麻黄、细辛、生姜发散寒邪;姜制半夏燥湿祛痰降逆;茯苓渗湿利水;射干、紫菀、款冬花、桔梗、杏仁、橘红、甘草涤痰利咽,止咳平喘。诸药和合,以成温肺散寒、祛痰平喘之功。或加大枣以益脾胃而和营。常用于哮、喘二证属于寒实或夹外感风寒者,以此为主方,对证加减,每获良效。

2、越婢汤合定喘汤加减方

主哮鸣热证

解表清里,降逆平喘。主治哮喘属于热证喘逆,肺有胶着黏痰,复被外因触动,诱发喘促。或由寒束于表,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越,故膈热气逆,声粗哮鸣,内外气并,气逆失降,肺失宣畅,而为哮喘。

治宜宣散降逆、化痰平喘。肺虚热实者,此方加减主之。

麻黄9g,石膏30g,半夏9g,贝母12g,茯苓15g,紫苏子12g,桑白皮18g,桔梗12g,黄芩12g,白果12g,厚朴12g,甘草6g。水煎,温分三服。药渣不可弃之,宽水煎开,待温泡足。仍有解表散寒、和里化湿、缓解喘促之功。

麻黄温散,通九窍,开毛孔,治咳逆喘哮,乃肺家之专药;石膏辛寒,解肌热,生津液,为诸经气分之药;半夏温燥,具燥散滑润之性,有开郁、祛痰、降逆、消痞之功,用于咳逆头痛、胸脘痞闷等症,效无伦比;贝母苦寒,润肺化痰,劳热咯血,咳嗽上气,皆可用之;茯苓淡渗;紫苏子温降;桑白皮泻肺热而利水;桔梗利咽,载药上行;黄芩清三焦实热;白果甘苦而温,敛肺祛痰,定痰哮,敛喘嗽,亦治带浊;厚朴苦降泻实,辛散痞满,反胃呕逆,喘咳泻痢,用之必验;甘草甘平,生用泻火,炙则温补,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用于止咳平喘之方,且能化痰止咳,利咽平喘。

3、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七气汤加减

主喘满实证

宽胸降逆,祛痰平喘。用于哮喘咳逆,胸闷憋气,哮吼喘急之表实证。或痰嗽日久,胸闷气急者,亦可主之。

麻黄3~9g,杏仁6~12g,石膏15~60g,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厚朴、枳壳各9~15g,桑白皮9~18g,海浮石9~15g,桔梗6~12g,甘草3~9g。水煎,温分三服。末煎宽水,待温泡足。

此方为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七气汤加减,用以治疗肺气壅盛,胸满气急,喘逆不息之实证,以宽胸降逆、畅肺平喘,为临证常用经验方。麻杏石甘汤主汗出而喘,七气汤主咳喘攻冲,三子养亲汤主老年气实,痰盛喘满,皆属实证者。待喘哮平息后,再辨其寒热虚实,易以对证之方,标本兼治。加枳壳以宽胸利气;桑白皮以泻肺润肺;海浮石以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可去肺中老痰;桔梗清利咽喉、载药上行,而助本方宽胸利气、平喘降逆之功。

以上三方,皆用于气实壅盛者,虚人或病久患者慎服。

4、平喘汤经验方

主喘促虚证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咳嗽气喘,遇冷即发,久治不愈,肺脾肾三脏俱虚,肺失宣畅,脾失运化,肾不纳气,肢冷畏寒,气息不接,哮鸣抬肩,动则喘息等症。

人参9~15g,黄芪12~30g,茯苓12~18g,姜半夏6~12g,橘红、杏仁、紫苏子各9~15g,炙麻黄6~12g,鹿衔草15~30g,桔梗9~15g,甘草、白果各6~12g,核桃仁9~15g,蛤蚧粉2~4g(分2次吞服)。

前三煎饭后温服。四煎加水3000~5000mL,煎开后适温泡足,冷则去之。泡足之法,以尽药效,而助疏散寒湿,温和气血,调理阴阳,舒缓疲劳,改善睡眠,减轻喘促症状。无论何种慢性疾病,用过者皆称有效。若秋冬早春气候寒凉季节,加入生姜25g,捣融同煎,适温泡足,其效更佳。内服后将尚有功效的药渣弃之,岂不可惜?泡足有效,切勿轻之。

参、芪益气;苓、夏祛痰;杏、苏、橘、麻宣肺平喘;鹿衔草、白果、核桃、蛤蚧温肾纳气;桔梗载药上行;甘草和诸药而化痰止咳。诸味配伍,以成祛痰止嗽、益气平喘之功。用参、芪者,益其脾肺之气也。气旺则呼吸自然通畅,加以祛痰平喘、涩精纳气之味,用于脾肺肾三脏俱虚、正气羸弱之哮喘,以此为主方,随症加减,屡获显验。

本方较为温和,标本兼治,用于哮喘日久,屡治不愈,正气不足,但无明显虚实寒热之象者,此方主之。于发病前服之,加以外贴药饼或三建膏,谨忌发病之物,注意保暖,慎避风寒,勿过于劳累,治之多可痊愈。青壮年哮喘,如法治之,效果最为显著,治愈率明显高于中老年人。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3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是飞 發表於 2025-6-30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哮喘证治方药析义——周正祎老中医经验方诠解》

哮喘一证,自古为难治之疾,《内经》有"喘鸣"之载,《金匮》立"上气"之名。今观周老所传四方,深契经旨而融汇新知,诚为可贵。然学术之道贵在明理,兹就四方要义略作阐发:

一、射干麻黄合小青龙法
此方实脱胎于仲景二方,妙在去桂枝之辛热而增茯苓之淡渗。细考其配伍,麻黄、细辛相须为用,乃取"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射干、紫菀配伍尤具匠心,《本经》谓射干"主咳逆上气",紫菀"主咳逆脓血",二者一宣一降,恰合肺脏宣肃之机。周老加橘红、杏仁,暗合"治上焦如羽"之旨,较原方更显轻灵。

二、越婢合定喘法
此方组合最具创新,以石膏制麻黄之燥,用桑皮佐黄芩之寒,深得"火郁发之"三昧。白果用量颇具讲究,12克恰在敛散之间,过则闭邪,少则无功。尤妙在药渣煎汤浴足,既循"上病下取"之理,又合现代透皮吸收之说,实为古今汇通之典范。

三、用药法度之精微
观四方用药,有三点尤值玩味:其一,麻黄用量3-9克,正合"治喘如将"贵在权变;其二,细辛不过钱之说在此突破,寒哮用至5克,佐以甘草、生姜制其烈性;其三,紫菀、款冬花必用蜜炙,遵雷公炮制之训,增润肺之功。

四、临证运用要点
1. 冷哮证当察痰色:痰如蛋清者效佳,若见灰黑则需加附子
2. 热哮证须辨汗出:无汗石膏可用至45克,有汗则减半
3. 实喘服药时辰:宜在寅卯之交,趁阳气升发时服药
4. 虚喘禁忌:服后忌食荞麦、绿豆等沉降之物

结语:周老四方看似平常,实寓深意。学者当知,哮喘之治,不在执方,而在明理。今之临床,多见寒热错杂之证,若能参透此四方变化之机,则如持玉尺而量长短,自无差忒矣。然病家切记,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切勿盲目套方,必待明医诊察而后用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