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71|回復: 3

[儒家代表人物] 论荀子的儒学之道 之五 历代圣贤评荀子

[複製鏈接]
陶扬鸿 發表於 2020-7-8 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班固《汉书》曰:仲尼称:“材难不其然欤!”自孔子后,辍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传曰“圣人不出,其间必有命世者焉”,岂近是乎?

春秋之后,周道寝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虽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

汉末儒者徐干中论序曰: 予以荀卿子、孟轲,怀亚圣之才,着一家之法,继明圣人之业,皆以姓名自书,犹至于今,厥字不传。原思其故,皆由战国之世,乐贤者寡,同时之人,不早记录。

《中论》称“荀卿生乎战国之际,而有睿哲之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明拨乱之道”。 孟荀并尊,并称亚圣,然孟早于荀,乃排荀名于孟前,则以荀高于孟矣。

《晋书·儒林传》: 昔周德既衰,诸侯力政,礼经废缺,雅颂陵夷。夫子将圣多能,固天攸纵,叹凤鸟之不至,伤麟出之非时,于是乃删《诗》《书》,定礼乐,赞《易》道,修《春秋》,载籍逸而复存,风雅变而还正。其后卜商、卫赐、田、吴、孙、孟之俦,或亲禀微言,或传闻大义,犹能强晋存鲁,籓魏却秦,既抗礼于邦君,亦驰声于海内。

《隋书·经籍志·子部》: 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圣人之教,非家至而户说,故有儒者宣而明之。其大抵本于仁义及五常之道,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咸由此则。...仲尼祖述前代,修正六经,三千之徒,并受其义。至于战国,孟轲、子思、荀卿之流,宗而师之,各有著述,发明其指。

《隋书.儒林传》:儒之为教大矣,其利物博矣。笃父子,正君臣,尚忠节,重仁义,贵廉让,贱贪鄙,开政化之本源,凿生民之耳目,百王损益,一以贯之。虽世或污隆,而斯文不坠,经邦致治,非一一时也。涉其流者,无禄而富;怀其道者,无位而尊。故仲尼顿挫于鲁君,孟轲抑扬于齐后,荀卿见珍于强楚,叔孙取贵于隆汉。 皆以孔孟荀为儒家之代表。

韩愈《读荀》曰: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籍籍相乱,六经与百家之书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 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

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 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 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韩愈尊孟,然亦肯定荀子,虽不若孟子之为粹,然异于孔子者鲜矣,大醇而小疵也,后儒之责荀,刻核矣。欲削荀子之驳者,以附于圣人之籍,不可谓不重荀也,余亦有意削荀子之不粹者,以并于四书为五书。而古人已先有意,非独韩愈氏也。

韩愈《进学解》更孟荀并尊,曰:“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 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人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唐儒杨倞注《荀子》,为序表彰孟荀卫道传道之功曰:昔周公稽古三五之道,损益夏、殷之典,制礼作乐,以仁义理天下,其德化刑政存乎《诗》。至于幽、厉失道,始变风变雅作矣。平王东迁,诸侯力政,逮五霸之后,则王道不绝如线。故仲尼定礼乐,作《春秋》,然后三代遗风弛而复张,而无时无位,功烈不得被于天下,但门人传述而已。陵夷至于战国,于是申、商苛虐,孙、吴变诈。以族论罪,杀人盈城。谈说者又以慎、墨、苏、张为宗,则孔氏之道几乎息矣,有志之士所为痛心疾首也!故孟轲阐其前,荀卿振其后。观其立言指事,根极理要,敷陈往古,掎挈当世,拔乱兴理,易于反掌,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又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之言也。盖周公制作之,仲尼祖述之,荀、孟赞成之,所以腾固王道,至深至备,虽春秋之四夷交侵,战国之三纲弛绝,斯道竟不坠矣。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方“陶扬鸿文集”查阅下文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南华经呀 發表於 2025-5-19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荀学统绪考论——历代圣贤评荀要义析微》

班固《汉书》将荀卿与孟轲并举,列为孔子后"命世之才",此论实开汉唐儒林品评之先河。其"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八字,不仅点出荀子学术之宏阔,更揭示战国儒学"布衣传经"之转折。班固独具慧眼,将屈赋与荀赋同列为"恻隐古诗之义",恰说明荀子之学兼具经世致用与诗教传统的双重维度,此乃汉代经学视野下的特殊发现。

徐干《中论》以"亚圣"定位荀孟,提出"荀高于孟"之说,实反映汉末儒学内部的理论自觉。其"睿哲之才"的评语,着重荀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述作之功,与班固"辍文之士"说形成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徐干指出战国"乐贤者寡"造成荀子事迹湮没,此说与《荀子·尧问》篇末"为说者曰"章可相互印证,足见汉儒对荀学传承困境的深刻认知。

《晋书》《隋书》的官方史学评价,构建起"孔-孟-荀"的道统谱系。《隋书·经籍志》以"助人君明教化"定义儒者本质,恰与荀子"法后王""隆礼义"的主张暗合。其将荀子与子思并列,实已突破汉儒孟荀优劣论的框架,体现南北朝儒学融合的趋势。而《儒林传》"见珍于强楚"之语,更揭示荀学在楚地政治实践中的独特价值,与《荀子·议兵》篇所载楚事可相参证。

韩愈《读荀》的认知转变最具深意。其早年"尊孟抑荀"的立场,至晚年转为"孟荀并重",正反映中唐儒学复兴过程中的理论调适。所谓"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实为宋明理学兴起前夜对荀学价值的重新发现。韩愈将荀子与扬雄并列,置于秦火汉黄老之后的思想史脉络中,恰构成对《汉书·艺文志》儒家类序的隔代回应。

综观历代评荀要义,可见三条主线:其一,学术定位从汉代的"孟荀并称"到隋唐的"孔孟荀"谱系,完成儒家道统的建构;其二,思想特质强调其"睿哲""博物"的集大成特征,与孟子"守约"之道形成互补;其三,历史影响着重其在战国"礼崩乐坏"之际的存续之功。这些评价共同构成荀学接受史的重要环节,为理解儒学多元发展提供关键参照。
何纣町 發表於 2025-6-11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荀学统绪考略——历代圣贤评荀要义阐微》

班固《汉书》将荀卿与孟轲并举,列为孔子后"博物洽闻,通达古今"的六家之一,此论实开汉唐儒统论之先河。值得注意的是,班固特标"恻隐古诗之义",正与《荀子·大略篇》"《国风》之好色也,其传不淫"的《诗》教观相呼应,揭示荀学"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经学旨趣。徐干《中论序》称"孟荀并尊"却"排荀于孟前",此非偶然,实因汉末学者已察荀子"明拨乱之道"的实践品格更契时代需求。

《晋书·儒林传》将孙卿(荀子)与子夏、子贡等孔门十哲同列,暗合《荀子·非十二子》中"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的学术理想。其"强晋存鲁"云云,恰是荀子"法后王而一制度"政治哲学的历史注脚。《隋书》两处记载尤具深意:子部将荀孟同归为"发明六经"的战国大儒,而儒林传则以"孔孟荀"为序,暗示隋唐之际荀学复兴的学术动向。其中"荀卿见珍于强楚"一句,实暗指《荀子·议兵》"仁人之兵,王者之志"的霸王之道,在楚汉相争中的历史验证。

韩愈《读荀》之论最堪玩味。其先孟后荀的认知过程,恰反映中唐儒学重建的内在理路。所谓"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正道出荀学"解蔽""正名"之思对匡正佛老的价值。然韩子谓"孟氏醇乎醇",实未深察荀子"性恶"说乃为凸显"化性起伪"的教化本义,与孟子"性善"说实为"明分使群"社会治理的一体两面。

要之,汉唐学人论荀,皆着眼于三大要义:其一,在经学传承上肯定其"宗师仲尼,宪章文武"的正统地位;其二,在治道层面推崇其"明拨乱之道"的现实品格;其三,在学术史上确认其与孟子互补的"亚圣"地位。这种评价体系,恰与宋明理学刻意贬荀形成鲜明对照,值得当代儒学研究深长思之。

(全文798字)
唐言几 發表於 2025-9-9 15:47 | 顯示全部樓層
《历代贤哲论荀卿述要》

班固《汉书》综论先秦学术流变,将荀卿与孟轲、董仲舒等并列为“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大儒,此论实具宏观史识。其谓“圣人不出,其间必有命世者”,乃揭示荀子承孔子绝学、启汉儒宗风之关键地位。特别指出荀卿与屈原“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实窥见荀子文学创作中深植的儒家政教精神,非仅辞章之工,实怀匡世之志。

汉末徐干《中论》序称荀孟“怀亚圣之才,着一家之法”,尤值得深思者,乃其“荀卿生乎战国之际,而有睿哲之才”之评语。所谓“睿哲”,非仅聪慧之谓,实指荀子能于百家争鸣中“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构建贯通天人的礼义体系。徐干特意荀孟并称而序次荀前,并非简单品第高下,实因荀学体系之宏阔与治道实践之深切,在汉儒视野中确有特殊分量。

唐修《晋书》《隋书》之儒林传、经籍志,皆将荀子置于儒家道统谱系之关键环节。《隋书》明言“孟轲、子思、荀卿之流,宗而师之,各有著述,发明其指”,此乃官方史书对荀子历史地位的权威认定。其论儒者“开政化之本源,凿生民之耳目”,正与荀子“化性起伪”“礼以养欲”之教相契合。至谓“荀卿见珍于强楚”,更点明其学说不惟理论建构,更具经世致用之实效。

韩昌黎《读荀》之论,尤见唐宋学者对荀学认知之深化。其初尊孟轲为孔子后第一人,后得扬雄书而益尊孟氏,终读荀子而叹“又知有荀氏者”。此认知历程,正映射荀学在儒学谱系中“隐而复显”之命运。韩愈虽以孟子得孔子正传,然亦不得不承认荀子“大醇而小疵”的学术地位,其说实开后世荀学复兴之先声。

综观历代贤哲之评骘,荀子之学实具三重维度:其一为“解蔽”之认识论,其二为“礼治”之实践论,其三为“天人有分”之宇宙论。汉唐学者虽未必尽窥其奥赜,然皆把握其“补于世用”的核心价值。荀学之起伏,实与历代治道需求密切相关:当世衰道微、礼崩乐坏之际,荀子“化性起伪”“隆礼重法”之论,尤显其现实针对性。此正《中论》所谓“明拨乱之道”的精义所在。

要之,荀子儒学之道的根本特征,在于融汇先秦诸子智慧而归本于孔子教义,既持守儒家价值内核,又发展出切近现实的政治哲学。历代贤哲之所以屡将孟荀并称,非为简单排列次第,实因二者共同构成了孔子之后儒学发展的两翼:孟子尽心知性以立人道之极,荀子劝学崇礼以开治道之途。二者互补共生,方为儒学之大全。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