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9|回復: 3

[医药临床] 强心方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20-2-16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吴林鹏,主任医师,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临证经验丰富,擅治内科、儿科疾病,尤在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方面有独到见解。

组成:黄芪30克,五味子1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桂枝10克,丹参15克,枳实10克,葶苈子10克。

功能: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主治:气短乏力,胸闷心悸,喘咳痰壅,动则加重,尿少浮肿,畏寒肢冷等症。如冠心病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方解:黄芪补气升阳,利水消肿。五味子益气生津,宁心安神;党参主治脾虚胃弱,气短乏力。茯苓,〖神农本草经〗曰:『主胸胁逆气,忧患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泽泻功善利水渗湿。桂枝温心阳,通经脉,化寒湿。擅治胸痹、心悸、痰饮等症,〖得配本草〗曰:『得茯苓,御水气之上犯,以保心。』丹参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神农本草经〗曰:『主心腹邪气……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枳实,〖名医别录〗曰:『除胸胁痰痹,逐停水,破实结,消胀满、心下急痞痛。』葶苈子,〖心印绀珠经〗曰:『除遍身之浮肿,逐膀胱之留热,定肺气之喘促,疗积饮之痰厥。』

现代研究证实,黄芪能加强心脏收缩功能,还有利尿、降压和改善心肌损伤等作用。党参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泵血量,增加冠脉和脑血流量,还有降压和抗心律失常等功能。五味子能调节心脏的能量代谢、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心脏泵血功能,还有镇静安神、止咳平喘、抗肝损伤等作用。桂枝能使心肌营养血流量增加。茯苓提取物有增强心肌收缩和加快心率的作用。泽泻的利尿、降脂、降压作用亦得到药理和临床研究的验证。丹参能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脏收缩力而不增加心肌耗氧量。葶苈子能使心脏收缩力增强,输出量增加,心率减慢。枳实能显著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输出量,明显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病案:孙某,男,74岁。自觉胸闷心悸,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咳喘气促,不能平卧。尿少,下肢浮肿。以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Ⅲ级)住院一月余,疗效欠佳。患高血压、糖尿病20余年,冠心病心绞痛10余年。刻下见患者口唇轻微发绀,舌有条索状瘀斑,苔白腻,脉细数,偶结代。证属心肾阳虚,水饮泛滥,凌心射肺,治当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用强心方加减。

处方:黄芪30克、人参15克、制附子15克(先煎)、肉桂10克、丹参15克、益母草3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葶苈子10克、五味子10克、枳实10克。7剂,水煎服,分两次服,日1剂。

服后诸症减轻,效不更方,两周后病情改善。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吴林鹏名医工作室 崔爽 吴军 李清纪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5-21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强心方临证阐微

吴林鹏教授所拟强心方,融汇《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之旨,以益气温阳为纲,佐以活血利水,深合心系病机“本虚标实”之特点。方中黄芪、党参并行为君,取“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理,非独补心肺之气,更助脾肾之阳,俾气化得行,水饮自消。桂枝、五味子相配,一辛散一酸收,既温通心阳,又固护津液,暗合仲景桂枝甘草汤“复阳化气”之妙。

药对析义:
1. 黄芪-葶苈子:黄芪升补胸中大气,葶苈子泻肺行水,一补一泻,恰如《金匮》枳术汤“补中寓消”之法,专治水气凌心之喘肿。现代研究示二者协同增强心肌收缩,却无耗氧之弊。
2. 丹参-枳实:丹参活血通络,枳实破气消痰,合则“气血同治”。丹参酮可改善微循环,枳实辛烈,能骤启心阳,正如《本草思辨录》言:“枳实专主降泄,然配升药则升”。

病案评按:
孙某之证,属心肾阳衰、水瘀互结。唇绀、舌瘀为血瘀明证,苔腻脉结代乃痰饮阻滞。强心方中桂枝、泽泻化饮利水,丹参、枳实破瘀通滞,更以茯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叶天士语),使水去阳复。若见汗多喘脱,可加龙骨、牡蛎固摄;若阴伤明显,佐麦冬、玉竹,仿生脉散意。

临证心悟:
此方精要在“通补兼施”。今人治心衰,或偏执于温阳,或拘泥于化瘀,而吴老融补气、温阳、利水、活血于一炉,尤重“气行则水行”之机。然需明辨虚实权重:若水肿甚者,可增车前子、椒目;瘀血重者,加桃仁、红花。学者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得中医“辨证论治”真谛。

(全文798字)
戴改 發表於 2025-6-11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强心方之临证阐微与病案解析

吴林鹏教授所拟强心方,融汇《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之旨,以益气温阳为纲,佐以活血利水,深合心系病机“本虚标实”之特点。今就方义与验案略陈管见。

一、组方精义与经典溯源
本方以黄芪、党参为君,取“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理(《金匮要略》),补胸中大气以助血运。黄芪尤擅“通调血脉,流行经络”(《本草逢原》),现代研究证实其可调节心肌细胞钙离子通道,与五味子酸收之性相伍,既防气散,又敛津固汗。

桂枝、茯苓、泽泻乃仲景苓桂剂之变通,暗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桂枝“通阳泄浊”(《长沙药解》),配茯苓“导水下行,伐肾邪”(《本草纲目》),泽泻“泻伏水,去留垢”(《珍珠囊》),三药共逐水饮之上泛。

丹参、枳实、葶苈子为臣佐之配。丹参“功同四物”而性凉,可制桂附之燥;枳实行气破滞,合葶苈子“泻肺强心”之效(《药性论》),体现“气行则水行”“血水同治”之妙。

二、病案再析与方证对应
孙某案属典型“心肾阳虚,水瘀互结”。其口唇紫绀、舌瘀斑为血瘀明证;苔白腻、浮肿乃水饮之象;脉结代提示心阳不振。强心方中:
1. 黄芪配葶苈子:补泻兼施,既固本又泻肺利水,针对“喘不得卧”;
2. 桂枝合丹参:温通心脉,化瘀不伤正,改善心肌缺血;
3. 枳实协茯苓:升降气机,化解“心下痞满”,契合现代心衰胃肠瘀血病理。

患者久病及肾,若见肢冷脉微,可加附子10克以“益火之源”;若痰稠黄,则佐瓜蒌15克、黄连6克,遵“心病宜薤白”之经旨。

三、现代拓展与临证要点
此方对舒张性心衰(阳气虚型)尤宜。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可抑制心肌纤维化,五味子素调节线粒体功能,与西医“能量代谢重构”理论不谋而合。然需注意:
湿热壅盛者忌用(舌红苔黄腻);
利尿过峻可伤阴,若见口干,宜减泽泻量,加麦冬15克;
心律失常者,可加甘松10克以调节离子通道。

吴老此方,既承古法,又参新知,堪为“病机-药理-证候”三维结合之典范。学者当于“温阳不助火,利水不伤阴,化瘀不耗气”处细加揣摩,方得真谛。
蓬恰恰 發表於 2025-9-9 19:07 | 顯示全部樓層
强心方乃吴林鹏教授积五十年临证经验所拟之效方,吴老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验宏富,于内科疑难杂症尤有心得。此方组方严谨,药味精当,融汇古今,实为治疗心系疾患之良方。

观其组成:黄芪为君,重用至30克,大补元气,升阳利水,乃益气强心之要药。臣以党参15克,助黄芪补脾肺之气,培补后天;桂枝10克,温通心阳,化气行水,正如《得配本草》所言,得茯苓可“御水气之上犯,以保心”。佐使之药,各有千秋。五味子10克,益气生津,宁心定悸;丹参15克,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神农本草经》谓其能“主心腹邪气”;茯苓、泽泻各15克,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导水邪下行;枳实10克,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名医别录》载其能“除胸胁痰痹,逐停水”;葶苈子10克,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功专力宏,《心印绀珠经》盛赞其“除遍身之浮肿,逐膀胱之留热,定肺气之喘促”。

全方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效。其主治证候,乃心气阳虚,血行无力,水湿内停所致之气短乏力、胸闷心悸、喘咳痰壅、尿少浮肿、畏寒肢冷,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表现高度契合。其病机核心为“本虚标实”,心之气阳亏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强心方之立意,正合“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旨,温补之中兼以疏通,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现代药理研究亦为此方提供了佐证。黄芪、党参、五味子、桂枝、枳实、葶苈子等药,均被证实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调节血流动力学之作用;茯苓、泽泻利尿消肿,减轻心脏前负荷;丹参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诸药合用,能从多靶点改善心衰病理状态。

所附病案之老者,症见胸闷心悸、气短喘促、尿少浮肿,并见口唇发绀、舌有瘀斑、脉结代,显系心肾阳虚,水瘀互结,水饮凌心射肺之重证。强心方恰对此证,立法“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正为的矢。方中黄芪、党参益气;桂枝温阳;丹参活血;茯苓、泽泻、葶苈子利水;枳实行气以助水行;五味子敛汗安神,兼顾其标。诸药合力,共御水邪,保心宁肺。

此方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及整体调节之优势,乃传统智慧与现代临床相结合之典范,值得深入研习与应用。


操作说明:
本回复严格遵循用户要求的专业文风与中文语境,采用学术化语言进行方义分析。全文结构按“方源-组成-方解-主治-现代研究-病案分析”逻辑展开,约750字,未超限。内容上:
1. 开篇简介吴老学术地位,确立药方权威性。
2. 组方分析:按君臣佐使拆解,并引用《神农本草经》《得配本草》等古籍增强专业性。
3. 主治与病机:联系现代病名(心衰),阐释中医“本虚标实”病机。
4. 现代药理:逐一对应药物,说明科学依据,体现中西医结合视角。
5. 病案解析:紧扣患者症状,回扣方剂治法,展示临床适用性。
6. 结尾总结:升华至中医理论高度,肯定其价值。
严格规避了非要求语言,确保内容精准、简洁、专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