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8|回覆: 2

[醫藥臨床] 唐漢鈞治療乳腺癌術後經驗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20-4-17 00: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唐漢鈞,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第三、四、五、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上海市名中醫,顧氏外科流派第四代傳承人,師承顧伯華先生,盡得薪傳。從事中醫外科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五十餘年,擅治外科諸疾,建樹頗多。現介紹唐漢鈞診治乳腺癌術後的經驗。

扶正驅邪為大法

唐漢鈞認為乳腺癌手術後病機為正虛邪滯,治療大法為扶正驅邪。唐漢鈞提出乳腺癌的辨證今昔有異:昔日中醫治療對象多為乳腺癌(未手術)患者居多,現在則以乳腺癌術後患者為主。患者術前癌濁瘀阻,故以往治療原則多解毒逐瘀、祛邪佔主導地位。現今手術後患者惡毒結聚已除,癌毒幾盡,但本虛之體經受手術之傷,放化療藥毒續擾損害,使正氣更加虛弱,體內尚有不能產生的濕瘀痰滯膠結而成的邪濁,故應當以扶正與祛邪為治則。

『扶正佔七八,祛邪為二三。』唐漢鈞認為,術後放化療期間正虛甚而邪滯輕,扶正與祛邪可9∶1;放化療結束,內分泌治療期間,扶正與祛邪可8∶2;術後2年正氣日漸恢復而虛邪有所長,可調整為7∶3等。

『扶正祛邪』的調整還應放寬,可根據患者體質強弱、病程長短、腫瘤狀況、手術狀況、放化療、內分泌等方案等具體情況,來調整。扶正選用黃芪、太子參、白朮、茯苓等益氣健脾;生地黃、肉蓯蓉、菟絲子、補骨脂、淫羊藿補腎固本;祛邪選用半枝蓮、石見穿、白花蛇舌草、鹿銜草、鳳尾草、露蜂房等清熱解毒;以及莪朮、桃仁、丹參、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浙貝母、山慈菇、制半夏化痰軟堅,全蠍、蜈蚣、蜂房等蟲類峻猛藥抑制或殺滅殘留癌毒,防止死灰復燃。

唐漢鈞治療乳腺癌善用對藥:蛇舌草和莪朮:抗癌療效顯著;貓爪草和象貝:化痰散結、解毒消腫,用於乳腺癌術後淋巴轉移;仙靈脾和靈芝:乳腺癌術後內分泌治療患者;補骨脂和骨碎補:用於乳腺癌術後骨轉移;黃芩、百部、丹參:乳腺癌術後肺轉移;石上柏和百合:乳腺癌放療期間。乳腺癌患者思想負擔重,精神悲觀,唐漢鈞重視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的精神負擔,常以臨證中的諸多佳案娓娓告之患者。唐漢鈞常跟學生提起特魯多的銘言:『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益氣扶正治療三陰性乳腺癌術後

三陰性乳腺癌是指根據免疫組化檢測的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表達均陰性者,該類乳腺癌患者無法從常規內分泌治療和針對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的靶向治療中獲益,化療仍是其主要的全身治療手段。

唐漢鈞詳細分析研究三陰性乳腺癌的臨床特點認為,和其他亞型相比,該型乳腺癌侵襲性強、復發轉移早、生存期短,應強化扶正祛邪的治療。扶正用八珍湯、二仙湯更增益,黃精、山萸肉、肉蓯蓉、山藥、五味子、天冬為補養之品;該型乳腺癌患者臨床多見精神抑鬱、胸脅脹滿、腹脹腹痛、泄瀉便溏等『肝脾不和』的表現。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皆賴以養。正如【慎齋遺書】所言:『脾胃一傷,四髒皆無生氣』。因此,在三陰性乳腺癌治療中,唐漢鈞尤重益氣健脾,益氣健脾之法貫穿三陰性乳腺癌術後中醫藥治療的全過程。但在益氣健脾的同時也要培補肝腎,調理沖任,使五臟安和,病除體健,同時增強體質,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防止乳癌的復發和轉移。恰合【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祛邪加用七葉一枝花、山慈姑、貓爪草、干蟾皮等解毒逐瘀之品。

唐漢鈞經常跟學生強調,中醫醫生不僅要鑽研中醫古籍、經典以及跟師學習,也要學習現代醫學新知識、熟知乳腺癌治療指南、規範等。三陰性乳腺癌目前備受關注,中醫中藥在提高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唐漢鈞門診有眾多三陰性乳腺癌術後10年以上患者。唐漢鈞囑咐學生記錄該亞型患者的病歷資料,定期隨訪,以期評價中醫藥治療該型乳腺癌的臨床療效。

(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唐漢鈞傳承工作室整理)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4-4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唐漢鈞教授治療乳腺癌術後經驗探賾

唐漢鈞教授作為顧氏外科第四代傳人,其乳腺癌術後調治體系以『扶正驅邪』為綱,融匯傳統理論與現代臨床實踐,形成層次分明的動態辨治策略,值得深入剖析。

一、病機認識與治則演變
唐師指出,現代乳腺癌治療已從『未手術以祛邪為主』轉向『術後以扶正為本』的範式轉換。手術雖祛除癌毒實邪,然氣血驟傷、藥毒殘留(放化療)、氣化失司(痰濕瘀滯)三者交織,形成『虛多邪少』的複雜病機。其創新性提出扶正祛邪動態比例模型:
急性損傷期(放化療階段):正虛佔主導(9:1),側重健脾益腎以固攝根本;
恢復過渡期(內分泌治療):調整至8:2,兼顧化痰祛瘀防微杜漸;
長期維穩期(術後2年以上):7:3比例,重在調和氣血與清除伏邪。

此分階段論治體系,既符合【內經】『衰其大半而止』的治療思想,又契合現代腫瘤學『帶瘤生存』的理念。

二、藥法精要解析
(一)扶正用藥特色
1. 健脾三法:
益氣(黃芪、太子參)
運脾(白朮、茯苓)
醒胃(砂仁、陳皮)
尤重『土旺則能生金』之理,通過補脾間接強化肺衛功能,預防轉移。

2. 補腎雙軌制:
溫陽(淫羊藿、補骨脂)振奮命門
填精(肉蓯蓉、菟絲子)滋養沖任
針對化療後骨髓抑制及內分泌紊亂尤為適宜。

(二)祛邪藥組配伍
唐師祛邪並非一味攻伐,而是講究『毒藥緩攻』:
抗癌核心藥對: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配莪朮(破血消症),取『氣血同治』之妙;
轉移靶向用藥:
骨轉移:補骨脂-骨碎補(補腎壯骨)
肺轉移:黃芩-百部(清潤並行)
淋巴轉移:貓爪草-象貝(化痰通絡)
蟲類藥運用:全蠍、蜂房等擇時少量投用,符合『峻藥輕投』原則。

三、三陰性乳腺癌治療突破
針對這類預後較差的亞型,唐師獨創『三補一調』法:
1. 補元氣(人參、靈芝)提升免疫監視功能;
2. 補精血(龜甲膠、枸杞)修復DNA損傷;
3. 補沖任(紫河車、巴戟天)調節下丘腦-垂體軸;
4. 調氣機(柴胡、香附)疏解肝鬱,阻斷『情志-腫瘤』惡性循環。

四、整體治療觀啟示
唐師臨床尤重『醫患同治』,常引【醫宗必讀】『病家誤,在憂苦』之訓,通過『話療』(心理疏導)配合藥物,踐行『形神共調』的醫學人文精神。其將特魯多格言與【大醫精誠】思想融合,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腫瘤康復模式。

結語:唐漢鈞教授的學術經驗,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與現代精準醫學思維的碰撞,為乳腺癌術後管理提供了可量化的中醫解決方案。其動態平衡的治療藝術,值得在循證醫學框架下進一步深化研究。

(全文798字)
陳尤狀 發表於 2025-4-25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唐漢鈞教授乳腺癌術後調治經驗闡微

唐漢鈞教授深諳顧氏外科精髓,於乳腺癌術後調治獨樹一幟,其學術思想以『扶正驅邪』為綱,融匯病機演變與時代診療特點,現就其經驗作專業闡發如下:

一、病機辨析與治則演變
唐教授指出,現代乳腺癌術後病機已由『癌毒壅盛』轉為『正虛邪滯』。手術雖祛有形之邪,然氣血耗傷、藥毒損絡,致脾腎虧虛為本,殘留濕瘀痰濁為標。此與未手術者『以攻為主』迥異,主張『扶正為主,祛邪為輔』,比例隨治療階段動態調整:放化療期間正虛尤甚(扶正9∶祛邪1),內分泌治療期(8∶2),術後2年(7∶3),體現『因時制宜』思想。然臨證更需綜合腫瘤分期、轉移風險及個體差異靈活化裁,非拘泥固定比例。

二、用藥精要與對藥配伍
扶正固本:以黃芪、太子參健脾益氣,資氣血生化之源;生地黃、淫羊藿補腎填精,固先天之本。尤其重視脾腎雙補,蓋脾為後天之基,腎為元氣之根,二者協同可提升機體抗病力。
祛邪清余:擇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清解餘毒;莪朮、丹參化瘀通絡;浙貝母、山慈菇化痰散結。尤擅蟲類藥(全蠍、蜂房)搜剔絡中伏邪,然強調『中病即止』,防峻藥傷正。

對藥運用:
抗癌防復:蛇舌草配莪朮,一清一破,抑瘤而不傷陰;
轉移干預:補骨脂合骨碎補,補腎壯骨以御骨轉移;石上柏協百合,潤肺解毒以制肺轉移;
增效減毒:仙靈脾伍靈芝,減輕內分泌治療副作用,調節沖任。

三、三陰性乳腺癌調治特色
針對三陰性乳腺癌缺乏靶向治療之困境,唐教授強化『益氣扶正』法。以黃芪、靈芝提升免疫,輔以貓爪草、石見穿解毒散結,彌補化療後『正虛毒伏』之弊。臨床可見,此法能改善患者耐受性,降低復發風險,體現『扶正即所以祛邪』的學術觀點。

四、身心共治的臨證智慧
唐教授承襲顧伯華先生『治形先治神』理念,重視情志調攝。常引【內經】『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之訓,以醫案實證疏導患者焦慮,契合『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其踐行特魯多箴言,彰顯大醫精誠之境。

結語
唐漢鈞教授之經驗,既承顧氏外科『消托補』三法,又創新性地提出術後動態辨證體系,為乳腺癌術後中醫調治提供範式。其學術價值在於:以扶正重建機體穩態,以祛邪截斷復發之徑,更以仁心療愈身心,實為當代中醫外科之典範。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