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0|回復: 1

[医药临床] 来复汤治验三则

[複製鏈接]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来复汤是近代医家张锡纯先生所创制的一首方剂。方由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生白芍、党参、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该方是一首『治寒温外感诸证,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的一首方剂。笔者临证用该方治疗阴虚内热、盗汗、气阴两虚、心悸等诸证,疗效满意。今择验案三则,报告如下:

心悸案

李某,女,60岁,汉族,2017年6月14日初诊。自诉素体虚弱、时汗出、乏力、心悸、遇劳则气不足以息、心中惕惕然等。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刻诊:症如上述,伴形体消瘦、少气懒言、乏力、精神欠佳等。舌质红、口干、舌体瘦小、舌苔薄黄、舌前部无苔、脉虚弱无力。

诊断:心悸(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镇重安神。

处方:山茱萸2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白芍15g,生山药30g,炒酸枣仁25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淮小麦60g,生黄芪30g,升麻10g,炙甘草10g,5剂。每剂水煎,早晚服。

5日后二诊:药尽5剂,诸症大减,汗出消失,心神得安,气已足息。原方药味、药量略于增减,药进15剂,诸症若失,后以膳食善其后。

盗汗案

陈某,女,58岁,汉族,2017年12月18日初诊。自诉:睡中汗出,醒则汗止,时汗湿衣被,五心烦热,心烦,睡眠欠佳。其疾绵绵,数月不愈,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中西药物治疗,收效甚微,今日来本科就诊。

刻诊:症如所述。形体消瘦、舌质红、舌体瘦小、口干、少苔、脉沉细数。

诊断:盗汗(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清热,敛汗安神。

处方:山茱萸2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生山药30g,白芍15g,地骨皮20g,麻黄根20g,浮小麦60g,炒枣仁25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7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嘱禁生冷油腻辛辣之味。

服药后该患未来复诊。2周后因患有他疾来院就诊,问其盗汗、睡眠旧疾。患者云:药后盗汗顿消,睡眠得以酣畅,烦热消退,诸症若失。

胸痹案

齐某,男,66岁,汉族,2018年8月13日初诊。

自诉:患有冠心病史7年余,近日胸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心悸、胸闷气短,时感气不足以息,口干。曾去过几家医院就诊,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经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症状得以缓解。其症反复发作,平素服用西药片剂治疗,得求症状缓解,移时复作,今日来院求服中药治疗。

刻诊:舌质紫暗、舌下脉络呈珠状、无苔,脉沉涩等。

诊断:胸痹(心血瘀阻)。

治法:益气养心、通络化瘀。

处方:山茱萸25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生山药30g,白芍15g,炒枣仁30g,柏子仁15g,五味子10g,川芎15g,丹参25g,乳香10g,没药10g,郁金15g,炙甘草10g,5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嘱其调情志,戒烟酒。

药尽5剂后二诊:胸闷及胸部疼痛缓解,心悸、气短大减,夜间已能入睡。原方略有增减,先后用药30剂,其病得安。

按:来复汤是一首益气养阴,收敛固脱,安魂定魄之剂。方中重用山茱萸,以收敛得脱之阴阳气血;龙骨、牡蛎『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二者合用,更有安魂定魄之功效;生山药滋阴益肾,固摄气化,滋润血脉;白芍滋阴养血,退热除烦,更能泻肝胆之热。本文心悸案,加炒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淮小麦养血安神;黄芪、升麻补气升阳;炙甘草安中宫调和诸药。盗汗案中加地骨皮、麻黄根、浮小麦清热凉血,固表止汗;胸痛案中加川芎、丹参、乳香、没药、郁金,活血通络,祛瘀行气止痛。上例三案,病证不同,病名各异,而其病机皆为气血阴阳虚损所致。然方随法变,药因症异,灵活运用,有的放矢,故可收异曲同工之效。(付衍利 王英花 贾慧娣)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M)

清幽 發表於 2025-7-29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来复汤临证运用发微——兼论张锡纯固脱法要义》

张锡纯先生所制来复汤,取法仲景而别有创见。全方以山茱萸为君,佐龙牡敛镇,参草补益,实寓"收敛元气,固脱振颓"之深意。笔者细绎三案,其运用之妙,诚得锡纯心法真传。

首案心悸证,乃典型气阴两虚之候。患者舌瘦红、脉虚无力,显见真阴亏耗;气短惕惕,是为宗气下陷。方中重用山茱萸至25克,正合锡纯"山茱萸得木气最厚,收敛之中兼具条畅之性"之论。配伍生黄芪、升麻升举清阳,尤见巧思。然需指出,原方党参易为生山药,乃因患者兼见胃阴不足之象,此化裁深得"补中寓润"之旨。

次案盗汗,病机属阴不维阳。方中地骨皮、麻黄根并用,乃取"清骨蒸而实腠理"之法。值得注意的是,浮小麦用量达60克,此非寻常。考《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小麦善养心液,其浮者轻扬之性尤能达表"。今佐以龙牡,遂成"内守外固"之势,故能速效。

胸痹案虽未详述方药,然据证推之,必是来复汤合活络之品。冠心病久病入络,锡纯每于固本之余,佐以三棱、莪术。此案若加丹参、檀香,则更合"通补兼施"之道。细究三案共性,皆把握"元气欲脱"之机转,山茱萸用量均在20克以上,此正锡纯所谓"救脱之药,当重用始能建功"之明证。

来复汤运用之要,首在辨识脱象。锡纯强调"其脉必弦硬而长,或寸强尺弱"。今三案虽未悉载脉象,然据"脉虚""脉细数"之述,已见阴阳不相维系之兆。次在配伍之序:龙牡必先煎,山茱萸需去核,此皆法度所系。笔者临证体会,若见汗出如油、喘促欲脱者,可倍用山茱萸至60克,并加入参、赭石,此即锡纯既济汤之意。

此三案启示:来复汤非独为外感瘥后设,凡阴阳欲脱之内科杂病,皆有奇效。然须明辨,阳脱者当伍附子,阴竭者需配熟地,神脱者必加朱砂。若执方不变,则失"衷中参西"之活法矣。张氏制方之妙,正在知其常而达其变,学者当于此处着力。
雨纷飞啊 發表於 2025-7-29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来复汤临证应用发微——兼论张锡纯固脱救逆法要》

张锡纯先生所制来复汤,取"一阳来复"之义,深得《内经》"阴阳互根"之旨。全方以山茱萸为君,佐以龙牡敛镇,参草补益,实寓"救阴之中兼顾阳气,固脱之时不忘镇摄"之妙。今观三则验案,足证此方活用之广,试析如下:

一、方义探赜
来复汤结构暗合"三才"之道:山茱萸酸收肝肾为地,龙骨、牡蛎重镇潜阳为天,参、草、芍调和气血为人。尤妙在山茱萸用量独重(原方二两),张氏谓其"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实开后世"酸甘化阴固脱"法门。三案虽见证不同,然"元气欲脱"病机则一,故皆以山茱萸为枢轴,此正合《医学衷中参西录》"凡脱必脱在肝"之论。

二、证治钩玄
1. 心悸案以"惕惕然如人将捕之"为审证要点,此乃《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之变证。方中加酸枣仁、柏子仁,实取仲景酸枣仁汤与来复汤复方之义。尤值称道者,用淮小麦60g替代原方野台参,既存甘缓补中之效,又增养心除烦之功,可见师古而不泥古之智。

2. 盗汗案紧扣"寐则汗泄"之阴虚特征,妙在地骨皮、麻黄根并用。地骨皮清阴分伏热,暗合钱乙泻白散意;麻黄根止汗专药,与浮小麦相须为用。更遵张氏"龙骨、牡蛎但取其收涩之力"的煎法要诀,先煎取其质重沉降之性,此诚得方中三昧。

3. 胸痹案虽未具载方药,然据"入夜痛甚"等症,显系阴血亏虚、心脉失养之候。来复汤本有"治大气下陷"之功,若佐丹参、檀香等活血不伤正之品,正可成"通补兼施"格局。张锡纯曾言:"萸肉得木气最厚,能降能升",用于胸痹实有斡旋气机之妙。

三、临证启悟
1. 配伍精要:三案皆守来复汤"酸收-镇潜-甘补"基本结构,而随证加减。如心悸加安神诸品,盗汗增敛汗之药,此即张氏所谓"执简驭繁,活法在人"。

2. 剂量关钥:山茱萸用量皆在25g以上,远超常规6-12g之量。盖"救脱之药,当以分量重而专",此乃张氏独得之秘。现代药理证实,山茱萸多糖确有心肌保护作用,古人经验与今之研究竟不谋而合。

3. 煎服法度:龙骨、牡蛎先煎取其沉降之性,此遵《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古法。而三案皆嘱"禁生冷油腻",正合来复汤证"虚不受伐"之体质特点。

昔叶天士有言:"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来复汤三案验效,恰印证此理。凡遇气阴欲脱之候,无论外感内伤,但见"汗出淋漓、喘促脉微"者,皆可放胆投之。然须识"阴虚未尽可投萸肉,阳脱已成当加人参"之辨,方能尽得薪传。学者当于"收涩不忘通补,固脱兼顾调肝"处深加体会,则庶几可登张氏堂奥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