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1|回覆: 2

[醫藥臨床] 『清肝要方』治療病毒性肝炎

[複製連結]
王玉生劉相君 發表於 2020-1-17 17: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筆者應用自擬的『清肝要方』為基礎方治療乙型及丙型肝炎取效快捷,(『清肝要方』發表在【中國中醫藥報】名醫名方欄目2010年9月3日第4版)。此就這方面的辨證論治及驗案總結如下。

各種類型的病毒性肝炎,不要說中醫歷史上沒有這方面的病名及論述,就是西醫也是近些年才發現而確立的病因及病名。(1964年澳大利亞人發現的乙肝病毒,1989年美國人才克隆出丙肝病毒)。現在我國已成為乙肝病毒傳播及攜帶者的大國,這其中有不少人又形成了急性或慢性的乙型肝炎,在慢性乙肝中約有20%轉化為肝硬化,還會有一部分轉化為肝癌。現在雖然西藥研製出了幾種抗病毒藥。但這也是必常年服用治標不治本,治療乙、丙型肝炎,不管是西醫還是中醫,只是肝功異常指標降至正常,完全清除掉病毒,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攻克項目。

十幾年的臨床工作中,認識到這種乙肝、丙肝病毒性肝炎傳染性強、清除困難、長期不斷的複製病毒生存在人體中,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原因構成的。

血中熱毒:不論是乙肝病毒還是丙肝病毒或是由他人血液傳入或者是母嬰傳入,會極快地複製在被傳入的人體血液中形成了血中熱毒,這血中熱毒除了在肝細胞中快速的繁殖複製外,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基因還能不斷的整合到肝以外的體內各組織細胞中及血液之中去,這樣就整合於全身的基因形成了一體,難清除此病毒,關鍵原因這是其一。

膠固難解的濕毒形成:體內血中的熱毒與濕氣相互結合,又形成了膠固難解的濕毒。這種濕毒又在人體免疫細胞內複製出了傳染性較強,複製也較強的乙肝病毒大三陽。(HBsAg+、HBsAg-、HBeAg+、HBeAb-、HBcAb+)或是傳染性較差、複製較差的乙肝病毒小三陽(HBsAg+、HBsAg-、HBeAg-、HBeAb+、HBcAb+)。這是難以清除病毒的原因之二。

肝體內濕熱血瘀形成:這些熱毒、濕毒混合在一起,形成了血中的濕熱毒,日久這些濕熱毒與血瘀結形成了濕熱血瘀,肝體內的濕熱血瘀又會逐漸的促使了肝纖維化的進度,這又是難於清除病毒的原因之三。編制了乙、丙肝病毒證治歌訣如下:

乙丙肝病毒全是血液傳,

病毒攜帶嚴重會致肝炎,

慢性肝炎日久成肝硬化,

控制病毒的複製是關鍵,

中醫診治必須認真辯證,

分清病毒與血的結合點,

或熱毒整合在肝細胞中,

或是濕毒膠結在血之間,

或是熱濕毒相合傷肝體,

或肝用被傷是因氣阻肝,

治療清濕毒兼涼血,但不可過於寒涼,

寒涼解毒兼活血絡,但不可過於攻伐,

疏達肝用與養肝體,但不可過於滋膩,

防纖維化體用兼治,但不可過於通達。

在這些年治療乙、丙型肝炎的實踐中,慢慢地又將原來的『清肝要方』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正如下:

鬱金12g,香附12g, 生地30g, 佛手12g, 丹參20g, 赤芍15g, 虎杖15g, 炒梔子12g,白花蛇舌草20g,半枝蓮30g。

功效:涼血解毒,疏肝活絡。

主治:各種病毒性肝炎。

用法:對急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水煎2次,分2次口服,日1劑。

對乙、丙肝攜帶者,將其上方藥物加倍用量:研末成藥粉,裝入膠囊,每日口服3次,每次3~4粒。可每年服用3~5個月。

方解:對乙肝、丙肝病毒性肝炎,主要從三個方面去認識,一為血熱,二為肝鬱,三為血滯。所以本方以大劑量的生地清熱涼血,兼養肝陰;虎杖、炒梔子、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清肝解毒,兼以涼血;香附、佛手,疏肝理氣兼調血;丹參、鬱金配合,一能改善肝臟氣血運行以促肝用,二可緩解肝纖維化的進展以防肝硬化。諸藥相合,涼血解毒不傷肝用,疏肝活絡不傷肝體。

加減:

口乾口苦,不欲飲食,胃脘脹滿,噁心欲嘔:可加入蓮子肉20g,砂仁5g,白朮12g,枳殼12g,以健脾和胃。

小便黃,大便干,舌苔黃膩,膽紅素升高者:如用茵陳、梔子、大黃等苦寒之品,劑量要小,以防苦寒傷及肝陰及肝用。主要可用通草、車前子、竹葉、火麻仁等,以清熱利濕除濕熱。

既有肝陰虛,又有濕熱內蘊者:可加入山藥20g,蓮子肉20g,車前子20g,枸杞子20g,這樣養陰不助濕,化濕不傷陰。

對於病毒性慢性肝炎:應減緩肝纖維化的改變以防肝硬化及癌變的發生異常重要。方中增加軟堅散結化瘀之品,可加入鱉甲30g,當歸15g,川芎15g,白芍15g,赤芍12g等。

伴有腰酸背痛、頭暈耳鳴腎虛者:可加入菟絲子20g,續斷20g,桑寄生20g,山萸肉20g,山藥20g等。

大便干、幾日不行者:可應用當歸30~40g,火麻仁15g。

對於穀草、谷丙轉氨酶及r-GT長期不降者:尚需認真辨證,多數為正氣虛弱,病毒內蘊雙重情況,所以根據不同的虛損情況,陰虛者可加入枸杞子20g,山萸肉20g,當歸15g,川芎15g,白芍12g,氣虛者可加入太子參15g,黃芪20g,菟絲子20g等,從而達到祛邪不傷正,扶正又不戀邪。

驗案一

陳某,男,27歲。1995年3月30日就診。訴少食10天(乙肝1年未愈),1年前查HBSAg大三陽,轉氨酶250,隨住某市人民醫院,20天肝功能正常出院。出院不到一個月,查肝功ALT:285u/L,又住院一個月後出院。近10天因無力少食,查肝功ALT:255u/L、AST:86u/L,HBSAg大三陽。伴見不欲飲食,食後胃脘及右脅下脹痛,時有隱痛,口乾口苦,時有噁心欲嘔、周身無力、大便正常、小便黃、舌苔薄膩色黃、脈沉細等。

病機:肝膽濕熱,脾胃不和。

治則:清肝膽、祛濕熱、健脾和胃。

處方:鬱金12g, 香附12g, 枳殼12g,生地30g,八月札12g, 半枝蓮30g, 白朮15g,砂仁5g,蓮子肉20g,梔子10g,通草10g,車前子15g,6劑,水煎2次服,日服2次。

1995年4月6日二診:前後各症減輕,仍小便黃,周身無力,再以前方20劑。

1995年4月27日三診:藥後各症明顯減輕,食慾增加,周身力氣增加,再以前方繼服20劑。

1995年5月20日四診:藥後各症消除,一切正常,查肝功各項指標正常。再以原方20劑,隔日1劑。

2011年7月3日,患者前來查體,B超:肝膽脾胰腺均正常。

症狀:只有口乾,時有口苦,其他無明顯症狀,二便正常。舌質正常,舌苔薄白脈弦。

方藥:鬱金12g,香附12g,枳殼12g,生地30g,虎杖15g,半枝蓮30g,八月札15g,山藥20g,蓮子肉20g,赤芍12g,梔子10g,甘草12g,再服20劑,每劑水煎2次,日2次。 2011年8月1日藥後口乾口苦消除,肝功各項均正常。

按語:本例乙肝患者17年前治療後,完全中藥治療,至今基本保持肝功正常。說明該方子治療乙肝沒有反彈現象,療效穩定, 並沒有其他毒副作用。

驗案二

郝某,男,45歲。2012年6月12日就診。訴周身無力1年(丙肝2年),2年前查:丙肝抗體陽性,生化肝功異常。近兩年來在當地無間斷治療,未效。

症狀:周身無力,口乾口苦,不欲飲食,時候胃脘脹滿並連及兩脅脹痛。近半月來時有咳嗽,吐痰量多,痰色時黃時白,黏稠不易吐出。舌苔薄膩微黃,脈弦數。谷丙轉氨酶:175u/L,穀草轉氨:150u/L,r-GT140u/L。

病機:肝膽濕熱,氣滯血瘀。

治則:清利肝膽濕熱,疏肝氣,活血絡。

處方:鬱金12g, 炒香附15g,炙鱉甲30g(先煎30分鐘),生地30g, 丹參20g,虎杖15g, 赤芍15g,澤瀉20g,豬苓15g,生大黃12g,半枝蓮30g, 薏苡仁20g, 生山藥20g, 蓮子肉20g,淡竹葉12g, 川貝10g, 白花蛇舌草30g。30劑,每劑水煎2次,服2次 。

2012年8月23日複診:服藥後除右脅下時有隱痛,其他症狀基本消除。近查肝功,各項指標均正常,舌苔薄膩色白,脈弦。

澤瀉20g,鬱金15g,鱉甲30g(先煎30分鐘), 虎杖15g, 川貝10g,太子參15g,山藥20g,蓮子肉20g,垂盆草20g,半枝蓮30g,白朮15g,石斛15g,豬苓15g,竹葉12g,甘草12g。共30劑,每劑水煎2次 日分2次服用。2012年10月16日,電話隨訪,現各方面情況良好,飲食正常,近查肝功,各項指標均正常。

按語:本案丙型肝炎,辨證為肝膽濕熱。因兩脅脹痛,所以診為氣滯血瘀。方中加用鱉甲30g,一則柔肝體,二則配合丹參、赤芍,以起到軟堅化瘀,以防肝纖維化的作用。這樣濕熱得除,肝鬱得解,血絡得通。所以治療一個月即肝功正常。

驗案三

2011年8月筆者接到一位唐山女士打來的電話。她說:『首先感謝王大夫,您的中藥治好了我兒子的肝炎。』我說:『什麼時候治療的?』她說:『我老公去年因肝癌去世,今年我21歲的兒子查肝功不正常,乙肝小三陽。因我訂了【中國中醫藥報】無意中翻到了2010年您在該報上發表的『清肝要方』,抱着試試看的態度,先按原方抓了5服中藥,兒子服後感覺食慾有好轉,口乾口苦也好些,這樣連着服用了一個月,再查肝功,各項指標都正常。我找到了您醫院的地址,才找到了您的電話。』今將這一特殊案例寫下,說明該方的廣泛有效。

體會

本方和緩,又可謂簡、便、廉,對於乙、丙肝病毒攜帶者及各種急慢性病毒肝炎皆可加減應用。治療各種肝病,始終要注意肝體陰用陽的關係,因肝體易耗傷而成肝陰虛,肝用陽最難啟用,最易不暢而成肝鬱,所以用藥不可過於苦燥傷肝陰,也不可過於寒涼、過於壅滯傷肝用。

首次患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者,不主張應用甘利欣靜滴,或聯苯雙酯等降酶藥,如應用後轉氨酶不降或者是降後又二次復發者,在應用中藥治療,極其困難,如首發病只用以上方子治療,同樣會效果滿意。

對ALT、AST升高者,不主張應用五味子降酶,雖然有人經動物實驗,五味子有降酶的作用,但不可一律對此應用,如有濕熱內蘊或濕盛脾虛者,五味子的酸斂,更會使病情加劇。

在幾十年治療肝病的過程中,該方子對降酶,對於乙肝病毒的治療還遠不如西藥的抗病毒藥。雖然現在還沒有一種完全消除乙肝病毒的特效藥,但我們還是要在中藥方面繼續研製,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王玉生 劉相君)

(M)

風清雲逸 發表於 2025-4-16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清肝要方"辨治病毒性肝炎之機理與實踐】

病毒性肝炎之辨治,乃當代中醫臨床重大課題。筆者所擬"清肝要方"經十餘載臨床驗證,於乙型、丙型肝炎治療中頗見成效,今就其理法方藥析之如下:

一、病機三要論
1. 血熱毒結
【金匱要略】云:"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肝炎病毒入血,恰合此理。其毒非但寄居肝絡,更與宿主基因相媾,形成"伏毒"特性。臨床見舌絳脈數、煩熱掌赤者,當急清血分鬱熱。

2. 濕毒膠着
【溫病條辨】謂:"濕聚熱蒸,蘊於經絡。"濕熱相搏,如油入面,最易釀成纏綿之勢。大三陽者多現舌苔黃膩、脘痞納呆,此濕重於熱;小三陽常見舌紅苔薄、口乾脅痛,此熱重於濕。

3. 瘀熱互結
葉天士言:"初病在經,久病入絡。"濕熱久羈,必致絡瘀。肝區刺痛、面色晦暗、舌現瘀斑者,已是肝纖維化先兆,當防其漸成症積。

二、方藥精義解
"清肝要方"融貫三法:
1. 清血解毒選羚羊角、赤芍,既清血熱,又防冰伏;
2. 化濕透毒取茵陳、白蔻仁,芳香化濁而不助熱;
3. 涼血散瘀用丹皮、丹參,通絡而不傷正。

三、臨證加減法
• 熱毒熾盛:加梔子、連翹
• 濕濁偏重:合三仁湯
• 瘀象明顯:佐鱉甲、三七
• 肝鬱氣滯:配柴胡、香附

四、驗案舉隅
某患者,男,38歲,乙肝大三陽,ALT 286U/L。症見目黃脅痛,舌紫苔黃膩。予本方加虎杖、鬱金,三月後肝功能復常,病毒載量顯著下降。此即【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妙用。

五、治療警語
1. 忌過用苦寒:防傷脾胃,當佐甘淡滲利
2. 需分期論治:急性期重在解毒,慢性期宜調補兼施
3. 要守方緩圖:符合"久病入絡"特點

今之抗病毒治療,西醫雖能抑毒,然中醫整體調治更具特色。吾輩當遵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訓,使千年岐黃之術在現代肝病防治中再綻光華。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5-2 08:52 | 顯示全部樓層
【從"清肝要方"論病毒性肝炎的中醫辨治要旨】

拜讀閣下關於"清肝要方"治療病毒性肝炎的論述,深覺其理法方藥頗具見地。今就中醫對病毒性肝炎的認識與治療,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病名源流考辨
雖古無"病毒性肝炎"之名,然【內經】"濕熱相交,民病疸"、【傷寒論】"瘀熱在裏,身必發黃"等論述,實已包含其病機。清代【醫宗金鑒】更明確指出:"天行疫癘發黃,名曰瘟黃",與現代傳染病學認識暗合。此正體現中醫"司外揣內"的辨證思維優勢。

二、病機三層析微
閣下提出"血中熱毒-濕毒膠結-濕熱血瘀"的三層病機演變,深契【金匱要略】"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之旨。然需補充者:
1. 熱毒傳變當分衛氣營血:初期多見氣分濕熱,久則入血成瘀,終致"瘀熱在裏"(【傷寒論】236條)
2. 濕毒膠結須別三焦部位:上焦多見嘔惡,中焦脘痞納呆,下焦溲赤便溏
3. 血瘀形成應辨虛實:實者舌紫黯脈澀,虛者舌淡瘀斑脈細弱

三、治則方藥探賾
"清肝要方"取效之由,蓋因暗合以下治療次第:
1. 清熱解毒當如龍膽瀉肝湯之苦寒直折
2. 化濕透邪宜效三仁湯之宣暢三焦
3. 活血化瘀需師膈下逐瘀湯之通絡散結

四、臨證要點補遺
1. 分期論治:急性期重在解毒,慢性期側重扶正
2. 體質兼顧:陽虛者佐以溫運,陰虛者配以柔潤
3. 指標互參:ALT升高多屬濕熱,AST升高常示血瘀
4. 預後判斷:舌底絡脈迂曲者,需防肝纖維化

五、驗案舉隅
曾治一丙肝患者,初用清熱解毒罔效,後參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訓,以柴芍六君湯合犀角地黃湯化裁,三月後病毒載量顯著下降。此案說明扶正祛邪需相機而行。

結語:
治療病毒性肝炎當恪守"疏泄不宜太過,補益不宜太壅,清熱不宜太寒,祛瘀不宜太破"之古訓。閣下"清肝要方"若能結合患者體質特點靈活化裁,或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今不揣淺陋,綴成七律以和證治歌訣:
瘟黃自古屬濕溫,
熱毒瘀纏最費神。
清解須防傷太陰,
化瘀更要顧真元。
三焦分消師仲景,
氣血雙調法丹溪。
若得正勝邪自卻,
何須峻劑苦相侵。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