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5|回復: 1

[医药临床] 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验案

[複製鏈接]
王蕊刘新生 發表於 2019-9-11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2019年9月,宝鸡市中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刘新生接受了这样一名 患儿小星(化名),男,9岁,陕西眉县人。据其母亲讲,小星从7岁开始出现不由自主地频繁眨眼,随着病程的发展,小星常常会不由自主的喉中发出尖叫声,不能自制。很多时候小星都是在课堂上发生这样的行为的,这严重影响到了老师和其他同学。大家对小星的行为纷纷无法理解,很多同学因此和小星也慢慢疏远了。母亲无奈之下含泪多次向老师以及同学解释小星不是故意的,只是生病了,但随着小星病情的日益严重,身边的人越来越难以接受他。孩子心理越发的委屈,情绪也日渐消沉。在当地医院,以及市上乃至省上就诊多家医院,服用多种中西药(不详)效果均不明显,且对孩子造成的副作用也非常的明显。

患儿发病以来食纳较少,大便干燥,注意力不易较长时间集中,话语少,性格内向,易发怒。形体较为消瘦,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咽红,扁桃体二度大。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数。

诊断:小儿多动症(脾虚肝郁型)。

治法:健脾平肝,息风镇惊。

方药:龙齿汤加减:茯神9g,龙齿5g,远志5g,菖蒲5g,五味子5g,丹参3g,生地5g,当归5g,炒白术9g,天麻5g,半夏5g,蝉蜕6g,钩藤6g,柴胡6g,酸枣仁6g,沙参6g,栀子3g,黄芩3g,大黄2g,甘草3g(6服)。

6天后二诊:患儿母亲诉其尖叫症状减少,经在诊室观察略有减少,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舌红苔薄黄。其余状况同初诊。

辨证:脾虚痰聚,郁而化火。

治疗:健脾化痰,平肝息风。

方药:比金丹加减:党参5g,茯苓9g,炒白术6g,橘红6g,半夏5g,天麻5g,酸枣仁6g,远志5g,白芍5g,炒山药6g,当归5g,川芎3g,琥珀2g,天竺黄3g,胆南星3g,柴胡5g,菖蒲3g,钩藤6g,炙甘草3g,栀子3g(6服)。

6天后三诊:患儿母亲诉尖叫声明显减少,经诊室观察确实减少且音量明显降低。咽红扁桃体略大,便干偶咳,舌红苔薄白。继以二诊比金丹加味:黄芩3g,黄连1g,栀子3g,大黄2g(6服)。

6天后四诊:患儿母亲诉叫声基本消失。经诊室观察偶而有1、2声低音量叫声,仍以比金丹加减6服巩固。至今未有复诊。

小儿抽动症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引发,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相关。肝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主藏血喜条达而主疏泄,其声为呼。而脾主运化水湿、主肌肉,脾虚则肝旺,肝风挟痰上扰,故喉发怪声,眨眼抽搐。此患儿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脾虚痰聚,肝火上扰。在清泻肝火、息风镇惊的同时,加强健脾化痰之功,痰祛火降,故怪声抽动自除。(通讯员 王蕊)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發表於 2025-4-4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肝脾论治小儿抽动症刍议》

观此案,患儿病机显系"脾虚肝旺,风痰上扰"之候。脾土虚弱则肝木亢逆,风痰挟火上扰清窍,发为眨眼、喉中异声诸症。刘氏辨证精准,用药层次分明,深得"治风先治痰,治痰先健脾"之旨。

首诊以龙齿汤加减,取茯神、酸枣仁宁心安神,龙齿、琥珀镇惊息风,佐以柴胡、钩藤疏肝平肝,暗合"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训。然患儿痰热胶结较甚,故初诊效微。二诊转用比金丹法,重在健脾化痰,取六君子汤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培土抑木,佐天竺黄、胆南星涤痰开窍,终获显效。此正合《小儿药证直诀》"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之要义。

尤值称道者,乃用药次第之妙:先镇惊安神以治标,继健脾化痰以治本,终佐黄连、大黄清泻余热。三诊加苦寒之品,既遵"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之法,又防温燥药助火生痰。其组方恪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则,单味药量皆在6g以下,深得儿科用药轻灵之三昧。

此案启示有三:一则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育婴家秘》),治抽动当着眼肝脾;二则怪病多痰,涤痰需兼运脾;三则情志调摄尤为关键,案中未详述心理疏导之法,实为遗憾。若配合《幼科发挥》"养子十法"调摄,辅以五音疗法调理气机,或可事半功倍。

今人治此疾,多囿于神经抑制剂,殊不知中医整体调摄之妙。此案堪为"异病同治"典范,抽动虽表现在肢体官窍,治本却在调和肝脾。学者当于此等处细玩经方变化之妙,勿执成方以治万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