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5|回覆: 2

[醫藥臨床] 小柴胡湯治腎周炎發熱1例

[複製鏈接]
張先慧 發表於 2020-2-14 16: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任某,男,30歲。2019年8月3日來診。訴發熱20天。患者於20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波動在38~39.5℃之間,在他院確診為『泌尿系感染』,經治後效果不佳,遂轉診至北京佑安醫院,2019年8月2日查:類風濕因子、抗鏈O、布氏桿菌測定、血常規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血肌酐、腎小球濾過率、尿培養及細菌、真菌、抗酸桿菌塗片均正常。予以抗感染治療,補鉀對症處理,但體溫不降。隨於次日就診我處尋求中醫治療。

刻下:發熱,體溫波動在38~39.5℃,午後為重,納差,時有嘔惡感,口淡不渴,無尿頻、尿急、尿痛,無咳嗽、咳痰,舌淡略有齒痕,苔白略膩,脈弦滑。查體無明顯腎區叩擊痛。否認結核、肝炎等慢性傳染性病史,否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否認冶遊史。

辨證:發熱(少陽病)。

方藥:小柴胡湯:柴胡40g,黃芩15g,姜半夏12g,黨參15g,生甘草10g,生薑15g,大棗20g,7劑,水煎服,日1劑。

3劑盡後二診:第4天始,未再發熱。刻下可見:口渴,自汗,納可,無尿頻、尿急、尿痛,無咳嗽咳痰,大便可。舌淡略有齒痕,苔白略膩少津,脈弦滑。複查尿常規(—)。

方藥:五苓散:桂枝18g,生白朮18g,茯苓18g,豬苓18g,澤瀉18g,6劑,水煎服,日1劑。6劑盡電話告知已無明顯不適。

按:本案以發熱為主要症狀,初始診斷為『泌尿系感染』,疊經診治而不愈,後經專科醫院彩超發現左腎體積增大,腹部CT考慮左腎周炎性,抗感染治療但仍不能除熱,後用經方小柴胡湯而取速效。

腎周炎指的是腎包膜與腎周圍筋膜之間的脂肪組織發生感染性炎症,可發展成為腎周膿腫。本病多由腎盂腎炎直接擴展而來,致病菌多是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需用抗生素治療。本案患者在發病初始就在用抗生素治療,但熱未能除。就診中醫時患者發熱的同時有嘔惡感,筆者就聯想到了【傷寒論】第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小柴胡湯是少陽經病的主方,此時邪氣不盛而正氣已虛,正邪紛爭,治需和解。此外,一方面,患者發病以來,飲食較差,年輕男性卻已經出現了貧血、低血鉀等併發症,屬於『正氣不足』表現,符合小柴胡湯證病機特點;另一方面,根據傷寒六經辨證法,發熱多屬三陽經病,利用排除法,沒有太陽經表證及陽明經實證的表現,故而定位在少陽經。本案值得關注的另一點是柴胡用量較大,這是符合【傷寒論】原文劑量藥物比例的,筆者認為使用經方應儘量遵循原方的藥味組成和藥量比例。患者二診時使用五苓散,則是考慮出現了太陽蓄水證(汗出而渴),可見臨床上病機是隨時變化的,應『隨證治之』。(張先慧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國際部健康管理中心)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賀券 發表於 2025-7-10 13:22 | 顯示全部樓層
【小柴胡湯治腎周炎發熱案析義】

此案乃少陽樞機不利所致發熱之典型,雖病位在腎周,然辨證當以六經為綱。患者發熱二十日不退,迭經抗生素治療未效,而小柴胡湯三劑即熱退,正顯經方"有是證用是方"之精義。今從三焦氣化、六經傳變、方藥配伍三端詳析其理。

一、少陽樞機與三焦氣化
患者午後熱甚、嘔惡納差、脈弦滑,此少陽經氣鬱滯之明證。【傷寒論】96條言"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本案雖無典型胸脅苦滿,然嘔而發熱已屬少陽主證。腎周雖居下焦,然三焦為"決瀆之官",少陽樞機不利則水道失調,此即【內經】"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之理。現代醫學所謂腎周炎症,於中醫觀之,實乃少陽相火郁遏,熏灼筋膜使然。

二、六經傳變與證候鑑別
患者既無太陽之惡寒頭痛,亦無陽明之口渴便秘,更無三陰之但寒不熱。其舌淡齒痕、苔白膩,顯非濕熱蘊結;口淡不渴、無尿路刺激征,可排下焦濕熱。脈弦滑者,正是少陽經氣鬱而兼痰濕之象。尤當注意者,發熱二十日已屬"傷寒五六日"之後,恰合少陽病傳變時序,此即柯韻伯所謂"少陽為樞,太陽之邪欲轉屬陽明,必從少陽而過"。

三、方藥配伍與劑量精義
柴胡用至40g,正合仲景原方半斤之量(漢代一兩約今15.6g)。現代藥理證實,柴胡中柴胡皂苷d需足量方能顯解熱抗炎之效。黃芩與柴胡相配,一疏一清,恰應少陽鬱熱病機。生薑、半夏和胃降逆,針對嘔惡;參、草、棗扶助正氣,契合"血弱氣盡"之病機。二診轉投五苓散,因見口渴、自汗、苔少津,此少陽解後,水飲不化之證,取"通陽化氣"之法,與初診方義一脈相承。

結語: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西醫局部炎症與中醫六經辨證可並行不悖,關鍵在於把握整體病機;其二,經方運用貴在"但見一證便是",嘔而發熱足為小柴胡湯證眼目;其三,柴胡大劑量應用確有殊功,然須嚴格辨證,非少陽證不可妄投。昔年章次公先生治熱病善用柴胡,嘗謂:"但得柴胡證在,雖連用百日不嫌其久。"本案可為佐證。
鹹菜泡麵 發表於 2025-7-21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小柴胡湯治腎周炎發熱案辨證思路析微】

任某發熱案,乃少陽樞機不利之典型證候。細究其理,當從三方面闡發:

一、六經辨證之精要
本案發熱二十日不解,已離太陽之表,未入陽明之里,恰合少陽病"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之機。【傷寒論】第379條明示"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患者午後熱甚伴嘔惡,恰是少陽經氣鬱而化熱之徵。脈弦滑為少陽主脈,舌淡齒痕苔白膩,更顯樞機不利、三焦壅滯之象。彼時雖見腎周炎症,然中醫辨證當"有是證用是方",不可拘泥於西醫病名。

二、方藥運用之妙諦
柴胡用至40g,正合仲景原方"半斤"之量。現代藥理證實,柴胡中柴胡皂苷需足量方能顯解熱之效。黃芩苦降,與柴胡相配,一升一降,調暢氣機;姜夏和胃降逆,參草棗培補中焦,暗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訓。尤其妙在未加利濕通淋之品,純以和解為法,反收熱退症消之效,此即"治病必求於本"之體現。

三、傳變轉方之樞要
二診見口渴自汗,是邪出少陽而太陽氣化未復之候,故轉用五苓散宣化膀胱。此正應【傷寒論】"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之變證治法。桂枝通陽化氣,四苓利水布津,使三焦水道得復,此乃經方序貫治療之典範。

此案啟示有三:首者,西醫抗感染無效時,中醫六經辨證常有奇效;其次,柴胡用量關乎療效,現代【藥典】規定9-15g乃安全劑量,然急症發熱仍需遵仲景原方大劑;再者,證候轉變時當及時更方,若執守小柴胡恐致津傷化燥。

結語:經方之妙,貴在辨證精準。此案若非緊扣少陽病機,徒執炎症表象而投清熱利濕之劑,恐難奏效。吾輩臨證,當以仲景學說為圭臬,參合現代診斷,方能在紛繁症候中把握病機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