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65|回覆: 3

[醫藥臨床] 吳鞠通治療黃疸、腫脹心法

[複製鏈接]
陸壽康 發表於 2020-4-13 22: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清代吳鞠通著【溫病條辨】,提倡三焦辨證,對溫病學說貢獻較大,故與葉天士、薛生白、王孟英世稱『溫病四大家』,即葉、薛、吳、王,已有不少文章對此做出評價。但對吳鞠通在雜病證治方面的經驗卻較少有人論述,故筆者以【吳鞠通醫案】【溫病條辨】為本,就吳鞠通有關雜病心法進行探討。

論黃疸陰陽轉化

黃疸病,吳鞠通曾將其附列於【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析其本義,顯然不屬濕溫之病,而是因黃疸多屬濕熱性質而類及之。

金匱要略】黃疸篇關於陰黃論述:『腹滿身萎黃,躁不得睡,屬黃家。』『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差,反極為難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振寒而發熱。』

濕熱為黃的證治,吳鞠通除承襲【臨證指南】黃疸門按語及部分方藥外,對陰黃的論述尤有新義。吳鞠通認為陰黃一證,乃寒濕相搏,其治療原則是:『譬如卑監之土,須暴風日之陽,純陰之病療以辛熱無疑』。因此,常宗羅謙甫茵陳四逆湯之治,化裁運用,無不應手取效。他還就黃疸的陰陽轉化,作了頗有實踐心得的闡述。

關於黃疸的陰陽轉化,前人較多地論述陽黃轉為陰黃,如韓祇和【傷寒微旨】云:『病人三五日服下藥太過,虛其脾胃……脾土為陰濕所加』,可發為陰黃。羅謙甫【衛生寶鑑·醫驗紀述】指出,陰黃『得之,因時熱而多飲冷,加以寒藥過度』,因之『變陽為陰』,是屬『寒濕相合』而致。均未提及陰黃轉化為陽黃。對此,吳鞠通則作了專門論述,吳鞠通認為黃疸『間有始即寒濕,從太陽寒水之化』發為陰黃者;若『其人陽氣尚未十分衰敗,得燥熱藥數帖,陽明轉燥金之化而為陽證者,即從陽黃例治之』。根據吳鞠通所述,可知陰黃轉陽黃,一與病人體質因素有關(陽氣尚未十分衰敗),一與治療用藥有關(燥熱藥)。章虛谷指出:『六氣之邪有陰陽不同,其傷人也,又隨人身之陰陽強弱變化而為病。』也說明病邪從化與患者體質陰陽盛衰有關。

吳鞠通從臨證實踐出發,指出黃疸患者在陽氣未衰的前提下,通過溫陽燥濕,寒濕陰黃可轉化為濕熱陽黃,並從陽黃例治之。這一論述,雖主要是針對黃疸而言的,但其病因病機可以轉化的觀點,對正確認識雜病的陰陽、虛實、寒熱變化,並示人以『病隨人異,藥隨證轉』,是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另外,黃疸病濕邪之寒熱、陰陽從化,筆者認為也與患者的精神狀態、起居勞逸、飲食嗜好和發病季節等有關。筆者曾治部分膽汁瘀積性肝炎患者,初起表現為陽黃,其中有素體尚實者,後往往因勞倦過度或誤診手術等因素,而迅即轉為陰黃。用茵陳術附湯加味溫化燥濕,也有逐漸轉為陽證者,後改用清熱利濕按陽黃治之而愈。

周某,男,45歲,教師。兩年前因身目俱黃至某醫院內科、傳染病科診治,收院治療,經常規治療,黃疸指數半月余經久不退,身目黃色鮮明,小便呈茶色深黃,體溫正常,無明顯腹痛,時嘔,食慾差。會診要求家屬去上海進一步診治,初步以無痛性黃疸疑診為胰腺癌。至上海某三甲醫院外科收治,進行探腹手術,術中病理診為急性膽汁瘀積性肝炎,轉至肝科,黃疸已持續2月不退。經1個月西醫治療,黃疸指數等病理指標接近正常後出院。以後已有2次反覆,近日黃疸又見,持續半月余。曾用中藥加味一貫煎無效,要求我處方相助。

患者素體尚實,面目黃色晦暗,前額黧黑髮青,無精打采,愁容滿布,舌淡胖潤,上罩薄薄淺黃苔。問診全身無力,怕冷畏寒時嘔,食慾差,大便不成形,日2~3次,小便黃時而難,性功能減退。腹軟,肝腫大,無明顯壓痛,脈沉弦。

此病人初起表現面目黃色鮮明當為陽黃,因術誤(無痛性黃疸誤以為胰腺癌手術探查)、藥誤(慢性肝炎用一貫煎),延誤成陰黃(面色黃色晦暗、脈沉舌淡、病程久、虛寒證象)。故斷為脾腎虛虧,寒濕內生,而為陰黃。治以溫陽散寒,健脾除濕而退黃。處以茵陳術附湯加味。

用藥過程:茵陳蒿30克,白朮30克,蒼朮20克,黨參15克,制附子10克,丹參15克,黃連5克,甘草10克,茯苓15~30克,時而加乾薑、桂枝等。守方一個半月,待黃疸指數恢復正常,但見轉氨酶升高,且見各種濕熱證象,故斷為陰黃轉變為陽黃,藥隨證變,用茵陳五苓湯加平地木、垂盆草等,清熱利濕,又經一個半月治療而病情緩解。一般而言,陰黃轉陽較陽黃轉陰為緩慢,治療至少一月以上。肝為罷極之本,因此要求病人少欲,忌口,多休息,不時服用健脾除濕等中藥調理。

治腫脹開鬼門潔淨府

腫脹病證乃肺、脾、腎三髒為病。緣水為至陰,其本在腎;水化於氣,其標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其證以陽虛為多,正如景岳所謂:『陰中無陽,則氣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為腫。』【內經】有開鬼門、潔淨府、去菀陳莝的治則,仲景則概括為『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吳鞠通醫案】腫脹門所治陳姓案,法雖師承經旨,而用方頗其匠心,有別出心裁之妙。

該患者先自頭面腫起,然後全身浮腫,腹部脹大,滿腹青筋暴起,六脈沉弦而急,久治無效。繼則耳目失於聰明,口中血塊累累續出。吳鞠通先從鯉魚湯治,俾症狀減輕。其方用活鯉魚大者一尾,不去鱗甲不破肚,加蔥姜各一斤,水煮熟透,加醋一斤任服之。後宗【內經】『病始於上而盛於下,先治其上後治其下』,以開鬼門之劑,用麻黃60克、熟附子48克、甘草36克。囑其『得汗止後服,不汗再服,以得汗為度』。該方取麻黃開表發汗治肺,附子溫腎壯陽治腎,甘草補益中州治脾。因患者陽衰陰盛,氣化無力而汗不得出,乃復師仲景桂枝湯用粥發胃家汗法之意,用鯉魚湯與上方交替服用,鼓舞胃氣而始次第汗出,腰以上腫得退。然腰以下腫未得盡消,故吳鞠通宗潔淨府之旨,取五苓散溫陽化氣利小便,並加人參、肉桂,方用五苓散60克、肉桂12克、遼參10克,助陽益氣,俾陽氣布而陰邪除,元氣復而水道得通。然使腫勢盡消,繼以調理脾胃全功。

綜觀全案,初用溫經發汗,以治肺為主,兼顧少陰;繼用溫陽化氣以走膀胱,而亦顧及元氣、腎陽;終以調補脾胃收功。初、中、末三法,層次井然,時刻注重腎氣、胃氣。其方藥味少,藥量重,藥力峻,單刀直入。在用開鬼門法而汗不出時,吳鞠通亦不為所惑,仍堅持守方,且化裁變通,運用得體,既有一定法度可循,復有移步換形之妙,值得後學者借鑑。(陸壽康 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5-25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吳鞠通黃疸證治心法發微——兼論陰陽轉化之機要】

吳鞠通先生於【溫病條辨】中雖以三焦辨證體系名世,然其於雜病診治尤具獨詣,黃疸證治即其顯例。今就先生黃疸陰陽轉化之論,試作條析。

一、黃疸證治源流考辨
先生將黃疸附列中焦濕溫門,實取"濕熱同氣相求"之義。考【金匱】論黃,已分陰陽,然詳於陽黃而略於陰黃。至宋元諸家如韓祇和、羅謙甫,始明言陽黃轉陰之機,然皆未及陰黃轉陽之變。先生獨揭"寒濕陰黃得陽藥化熱"之旨,補前賢未備,此實臨證有得之言。

二、陰陽轉化機理探賾
其轉化之樞要,先生指明二端:
1. 體質樞機:"陽氣未十分衰敗"乃轉化之本。【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患者少陽之氣猶存,得辛熱之助,遂能化寒為溫,轉陰為陽。此與章虛谷"邪隨人身陰陽變化"之論暗合。

2. 藥效轉機:茵陳四逆輩非徒祛寒,更具"火郁發之"之妙。先生化裁羅氏方時,尤重附子與茵陳配伍比例:附子量重則溫陽化濕,茵陳加量則導濕熱外泄。此中分寸,正是促轉化而不助熱之關鍵。

三、臨證應用心法
1. 辨轉化先兆:陰黃見舌苔由白滑轉薄黃,脈象由沉遲轉弦數,即為轉陽之兆。先生醫案載某"服四逆湯三劑,目黃反甚",此非藥誤,實陽氣來復之佳象。

2. 治法轉換要訣:初投辛熱當如"暴風烈日",待陽氣稍復即需減附子而增梔子、黃柏。先生強調"中病即止,不可過劑",防辛熱助火之弊。

四、學術價值管窺
此論非獨闡發黃病,實示人"病機動態觀"之大法:
1. 破陰陽僵化之見:陰陽非截然二分,其間存在"陽中涵陰,陰中寓陽"的轉化可能。
2. 立因勢利導之則:治療當"隨人異、隨證轉",如先生言:"醫者必先歲氣,毋伐天和,更要審體質之偏勝。"

結語:
吳氏黃疸心法,於【溫病條辨】濕溫門中實蘊深意。其陰陽轉化之論,既承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之訓,又開後世"體質辨證"先聲。今人研習,當於其醫案中細究藥物增減之妙,方能得先生"活潑潑地"的辨證心法。至若將此法推而廣之,於各類雜病辨治中體察病機轉化之微,則尤得先生學術之三昧矣。

(全文798字)
曹柯伏 發表於 2025-7-15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吳鞠通黃疸證治中陰陽轉化之學術精義】

吳氏【溫病條辨】雖以溫病名世,然其中焦篇附論黃疸之治,實開雜病證治新境。其論陰黃轉陽之機,非特補前賢未發之奧,更於辨證論治體系中樹立"動態病機觀"之典範,誠可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一、陰黃轉陽之病機樞要
吳氏揭示"陽明轉燥金之化"為陰黃轉陽之關鍵,此說實本【內經】"陽明之上,燥氣主之"之經旨。其機理有三:一則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得辛熱藥助則能轉化寒濕;二則燥金之氣與濕土相爭,正勝則邪從熱化。此與葉天士"六氣傷人,因人而化"之說遙相呼應,共彰"體質-病機"相關論之精微。

二、辨證用藥之動態觀
吳氏治陰黃首重茵陳四逆湯,此方暗合"治濕不遠溫"之則。然其妙處尤在"數帖"二字:既示藥效積累之程,又明證候轉化之階。較之羅謙甫單純溫補之法,吳氏更強調"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辨證思維,此正【傷寒論】"隨證治之"精神之延續。

三、臨床啟示之現代價值
1. 病機轉化條件論:吳氏提出"陽氣未衰"為前提,實為"正氣存內"思想的具體化。現代臨床所見膽紅素代謝障礙患者,其激素水平與微循環狀態恰可印證此說。
2. 治療轉歸預測說:"從陽黃例治之"非簡單更方,實含病勢轉歸預判。此與當代疾病演變規律研究若合符節。
3. 個體化治療範式:強調"病隨人異",較之西醫學"疾病中心"模式,更凸顯中醫"因人制宜"的診療優勢。

四、學術傳承之脈絡
吳氏此論上承【金匱】"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之訓,下啟近現代"瘀黃""毒黃"諸說。其將溫病"透轉"理論延伸至雜病領域,使"給邪出路"思想獲得更廣應用空間。當代名醫關幼波治黃八法中的"溫化寒濕法",即由此化裁而來。

結語:
吳鞠通之論非特為黃疸立法,實為雜病辨治樹立"動態病機觀"之圭臬。其說啟示吾輩:臨證當具"見病知源"之眼力,"隨機達變"之手段。昔賢有雲"醫者意也",吳氏此論正是"圓機活法"的最佳註腳,值得在慢性病、疑難病辨治中深入發掘。
史柴 發表於 2025-9-10 00:47 | 顯示全部樓層
【溫病條辨】之外:論吳鞠通雜病心法之黃疸陰陽轉化要義

拜讀尊帖,深感閣下於溫病學研究之外,獨具慧眼,聚焦吳鞠通雜病證治之心法,此實為探賾索氏學術全貌之關鍵。吳氏不僅以三焦辨證翊贊溫病學體系,於內科雜病,尤以黃疸、腫脹諸證,見解深邃,頗多發明,其論陰陽轉化之機,尤見臨證功力。

吳鞠通論黃疸,雖附列於【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門下,然其立意實為凸顯『濕熱相搏』為黃病主要病機,此乃類比之法,非謂黃疸即屬濕溫。其心法精髓,在於動態把握陰陽、寒熱之轉化,而非拘泥於固定分型。

對於陰黃一證,吳氏直承仲景『寒濕在中』之旨,復采羅謙甫茵陳四逆湯法,主張『純陰之病療以辛熱』,以燥烈之藥振奮脾陽,溫化寒濕,此確為治陰黃之正法。然其超邁前賢處,在於明確提出『陰黃可轉為陽黃』之卓見。前人如韓祇和、羅天益等多論及過用寒下,損傷脾陽,以致陽黃轉為陰黃,謂之『變陽為陰』。吳氏則基於臨證,指出若患者『陽氣尚未十分衰敗』,予辛熱燥濕之劑後,中陽得助,運化復健,寒濕郁遏可漸從熱化,轉為陽黃。此即『從太陽寒水之化』轉為『陽明燥金之化』之機轉。

此論蘊含兩大要義:一者,重視患者體質。陰黃轉陽之內在基礎,全賴『陽氣未衰』之體質潛力,此與章虛谷『邪隨人身陰陽強弱變化而為病』之論暗合,凸顯中醫『因人制宜』之根本。二者,揭示治療本身可成為病機轉化之契機。用藥如用兵,溫熱之藥非僅為祛寒,更能激發人體正氣,扭轉病勢,引導疾病向易治之陽證轉化,此為更高層次之『治未病』——即治其欲傳之病。

故此,吳氏之心法,非僅囿於黃疸一病。其核心在於啟示後學,臨證不可持靜態之見,當洞察陰陽、寒熱、虛實皆在動態變化之中。病機可因體質、治療、調護而轉化,用藥亦當『藥隨證轉』,刻刻顧護正氣,因勢利導。此動態、整體的辨證觀,正是吳鞠通雜病證治思想中至為寶貴的精華,於今日臨床處理各種慢性病、複雜病證,仍具有極高的指導價值。

吳氏之學,融貫傷寒與溫病,通辨外感與雜病,其心法之圓活,誠為後世楷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