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91|回复: 2

[医药临床] 发热不可滥用寒凉药

[复制链接]
王玉生邱奕霏 发表于 2020-6-17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发烧也称发热或身热,以发热为主的是一病名,但很多是兼伴在其他病之中,就是一个症状。西医按发烧类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如按病的程度分为37~38℃者为低烧,38℃以上为高烧。其治疗有物理降温法、抗菌治疗法、发汗治疗法等。在古代没有体温计的情况下,是按发病的机理来分为壮热、身热不重、潮热。从病因方面分有外感发热、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分外感风寒发热、外感风热发热、外感湿热发热、外感燥邪发热等。这复杂多变的发热在治疗时应采取辨证治疗,下面用案例以说明。

案例一:外感风寒发热案

梁某,男,48岁,1980年1月9日就诊。诉发热2天,于日前感冒,经输液及西药治疗未效。诊时发热,体温39℃,一阵冷一阵热,昨晚服用中药半个小时后,周身发冷、脘腹痞闷、恶心呕吐,呈急性病容。一晚上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呕声频作、时吐出白色黏痰。询问其服中药前症状,患者说:“昨日发冷较重,体温38℃、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昨日请一位中医诊治,服中药后病情更加严重。”观其所服中药,系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薄荷等清热解毒药。

诊断:(外感风寒,寒凉郁闭型)发热。

治则:辛温解毒,降逆温中。

处方:紫苏12g,陈皮12g,清半夏10g,干姜10g,黄芩10g,炙甘草10g,竹茹10g,大枣5枚。3剂。水煎2次,日服2次。

1980年1月15日复诊:3剂药服完后诸症消除,现已完全正常。

按:此案例说明因患者体温高而误诊为风热感冒,应用辛凉清热药后的变证,所以出现了病情加重,体温更升高的情况,应用辛温之紫苏,又加之温通降逆之干姜为主,使寒邪散,胃气和而病愈。

案例二:腑实内结身热案

胡某某,男,53岁,1980年7月就诊。诉发热8天,因身热3天、头痛而住某县医院内科病房,治疗及用药不详。诊时诉头痛身热,口干口苦,欲食而不敢食,因食后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小腹部时有隐痛,小便黄,大便已7天未行,舌苔黄腻,脉数,体温39.2℃。

诊断:(阳明腑实型)便秘。

治则:泻下通便。

方药:大黄15g(后入),枳实15g,厚朴15g,芒硝12g。水煎1次,日1次口服,2剂。

后来患者儿子来医院说,其父下午3时服药后,晚上7时即泻下大便2次,便量甚多。至半夜体温降至37.5℃,第2天体温降至正常,下午即出院回家。各方面良好,第2剂药未再服用。

按:此是明显的阳明腑实证,如果对这种高热患者,只是清热解毒,或不间断地消炎治疗,大便不通,腑气被阻,郁而化火,不能使体温下降,所以腑通便排,则会气散热消。

案例三:脾虚虚阳外越型发热案

孔某,女,59岁,2009年11月2日就诊。诉身热月余,近10天加剧。自述可能因疲劳而致,经中西药治疗未愈。仍以每日8时前后,体温升高至37.5℃左右,最高可达到37.9℃,至下午5时热退。近来周身无力,不欲饮食,食后胃脘胀满,稍一活动便气短,大便日2~3次,小便夜间2~3次,舌苔薄白,脉缓无力。

诊断:(虚阳外越型)发热。

治则:补脾益气,固摄浮阳。

处方:黄芪15g,炒白术15g,升麻5g,柴胡5g,太子参15g,当归12g,山药20g,莲子肉20g,砂仁5g,茯苓15g,炙甘草10g,陈皮12g。水煎日2次服。 7剂。

2009年11月10日复诊:服上药后体温正常,各症消除,饮食增加,以补中益气丸2盒善后。

按:脾胃气虚故不欲饮食,食后胃脘胀满,脾虚失去运化水湿功能,故出现大便日2~3次,脉症合参,诊为中气虚发热,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味,脾气得补,运化得安,外浮阳气也同时收敛,故而身热自除,方中加用山药、莲子肉、砂仁是助脾运又具有开胃进食之功。

体会

案一是外感风寒而致的高烧39℃,前医只看体温高发热而投以寒凉之金银花、大青叶之类,所以出现了病情恶化,可见本案体温高热是表面现象为标,外感风寒才是本,必须以辛温散寒方为对症之治法,后病愈。

案二是因阳明腑实的燥结而身热,这种情况不论是应用寒凉药,还是温热药,根本不会起作用,只有腑气得通,体温才可下降。

案三是因中气亏虚、虚阳外越的身热,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并没有一种寒凉药,服药7天即虚阳退、身热消。可见治疗发烧,绝不可只见体温升高,即用寒凉,必须在辨证的前提下,去应对这各种虚实、内外不同的发热病症。(王玉生 山东省德州市中医院 邱奕霏 北京市弘医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鹿鸣笑雅 发表于 2025-5-18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发热证治之寒凉药误用辨》

发热一症,乃正邪交争之象,其病机变化万千,岂可概以"热者寒之"草率处之?观今医者临证,见热即投银翘、石膏之辈,致使寒凉遏阳、邪气内陷者比比皆是。今就二则误治案例,阐发发热证治之要旨。

一、风寒发热误治案之病机辨析
梁某外感风寒,本属太阳表实证。《伤寒论》明言:"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患者初现恶寒重、涕清、身痛等症,此乃麻黄汤证之典型。前医不察,见39℃高热即断为风热,投金银花、连翘等辛凉之品,致卫阳被遏,寒邪内陷少阳,出现寒热往来、呕逆不止之变证。此正合仲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小青龙汤证机转。

后治以紫苏代麻黄,取辛温解表而不伤正;干姜、半夏温中止呕,暗合小半夏汤之意;佐黄芩清郁热,寓柴胡黄芩和解之机。方虽简而法度严谨,故三剂即愈。此案警示:体温高低不可为辨证唯一依据,当参合舌脉症候。《医学心悟》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诚为至理。

二、阳明腑实发热案之治疗启示
胡某案高热八日不退,伴腹满便秘、苔黄脉数,此乃《伤寒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的典型表现。吴又可《温疫论》强调:"邪热入胃,非承气不愈。"前医若仅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无异于隔靴搔痒。大承气汤中大黄、芒硝荡涤腑实,枳朴行气除满,使"热随屎泄",故一剂而热退。此证若误用寒凉清热,必致燥结愈甚,甚则热极生风。

三、发热证治之基本原则
1. 辨表里先后:外感发热当首辨表里,如案例一表证未解即用寒凉,致邪气内传。张景岳云:"表邪未解,凡用寒凉,必致邪陷。"
2. 察虚实真假:高热未必皆属热证,如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尤需细辨。
3. 重气机升降:案例二通腑泄热即遵"六腑以通为用"之旨,与叶天士"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形成鲜明对比。

结语:发热之治,贵在审证求因。今人受西医思维影响,见热即清,实违中医辨证精髓。昔贤徐灵胎斥"执一死方以治活病"为医家大忌,临证当以脉证为据,或辛温解表,或通腑泄热,或引火归元,方为圆机活法。医者当以二案为戒,勿使寒凉之品戕伐正气,方不负"辨证论治"之古训。

(全文798字)
熊委 发表于 2025-5-26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发热证治之寒凉药慎用要义》

发热一症,乃阴阳失调、正邪交争之外显。今观所举二案,深契《内经》"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之旨,然其中辨证之精微,尤当详辨。余不揣浅陋,试析其要。

首案风寒郁闭之证,医者误投银翘辈,实犯"虚虚实实"之戒。《伤寒论》明言:"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此案恶寒甚而鼻流清涕,正是麻黄汤证类。然时医见热即投寒凉,致使寒邪冰伏,如仲景所警"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紫苏配干姜,暗合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法,更佐半夏、竹茹降逆,深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三昧。尤妙在反佐黄芩,既防辛温太过,又寓"火郁发之"之机,实为经方活用典范。

次案阳明腑实之热,恰应《温病条辨》"阳明温病,下之不通者"之论。患者七日不便,腹隐痛而苔黄腻,显系承气汤证。吴鞠通云:"阳明腑实,非下不除",今用大承气汤单刀直入,正合"釜底抽薪"之策。芒硝咸寒软坚,大黄苦寒泻热,佐枳朴行气,使燥屎得下而热随粪泄。此案启示:通腑实可退高热,非必执清热解毒一途。

综而论之,发热用药须明三要:一辨表里,《医学心悟》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二察虚实,东垣强调"内伤发热,不可误作外感";三审寒热,景岳有"寒热有真假"之辨。今人但见发热辄投板蓝根、双黄连,不啻"以寒益寒",致使邪气内陷者比比皆是。昔张子和治热病善用汗吐下三法,朱丹溪治阴虚发热主滋阴降火,皆示人法无定法。

当今之世,尤当警惕两种流弊:一则见热即清,不辨六经;二则执方待病,不察传变。须知白虎汤证与四逆汤证皆可见高热,若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愿吾辈临证,当遵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十二字真言,方不负"辨证论治"之精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