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84|回復: 3

[医药临床] 当归赤芍治痛经

[複製鏈接]
韦良渠 發表於 2020-6-1 02: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处方组成:当归10g,川芎12g,赤芍12g,生地12g,红藤30g,败酱草20g,金铃子10g,炒五灵脂12g,炙乳没各5g。

用法用量:先将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清热消肿,行瘀止痛。

主治:痛经。属热性者经行腹痛,往往于经行第一天腹痛甚剧,或见血块落下则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加减:症见膜样痛经,腹痛剧烈兼见呕吐者,加服辅助方:川黄连5g,川贝母粉10g,公丁香5g,肉桂3g,4味药共研细末,分为5包,每日1包,分2次冲服,吐止即停药。平日可加服逍遥丸,每服6g,日服2次。(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沙舟 發表於 2025-3-28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学术评议】当归赤芍方治疗热郁型痛经之方义析微

此方乃韦良渠先生治疗热郁瘀阻型痛经之经验方,组方深合"热者清之,郁者通之"的治则。方中当归、川芎取四物汤之半,养血活血而不滞;赤芍易白芍,更增凉血散瘀之功;生地滋阴清热,与红藤、败酱草相伍,共成清热解毒、化瘀消肿之效。尤妙在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与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化裁并用,乳香、没药相佐,使气行血活而痛自止。

其辨证要点在于:经行首日痛剧、血块下则痛减、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热瘀交结之象。方中清热与化瘀药物比例相当,既避苦寒冰伏之弊,又防辛温助火之虞。膜样痛经加减法中,黄连、肉桂寒热并用,贝母化痰,丁香降逆,实为辛开苦降法之灵活运用。

然需申明:痛经证型繁杂,寒凝血瘀者当用少腹逐瘀汤,气血虚弱者宜选归脾汤。患者须经专业中医师四诊合参,切不可仅凭网络方剂自行用药。今录此方,意在展示中医辨证论治之精妙,非为推广验方之用。
田光 發表於 2025-5-9 15:36 | 顯示全部樓層
《当归赤芍汤方义阐微与临证运用刍议》

韦良渠先生所拟痛经方,实脱胎于《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化裁,融清热化瘀、调经止痛于一方。今就方药机理与临证要点析论如下:

一、方剂解析
本方以四物汤为底而妙用加减:当归养血调经为君,佐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本草纲目》),赤芍易白芍更增凉血散瘀之功。红藤、败酱草配伍尤具巧思,二药相须为用,既清下焦郁热,又解血分瘀毒,现代药理证实其含有的绿原酸、异黄酮等成分具有显著抗炎作用。金铃子与五灵脂构成"金铃五灵散"古方核心,专治热郁气滞之痛,佐以乳香、没药活血定痛,共成清热消肿、行瘀止痛之效。

二、证候鉴别要点
适用证型当把握"热、瘀、痛"三纲:经血紫暗夹块,腹痛拒按,得热反剧;舌质红而边尖尤甚,苔薄黄或黄腻;脉象以弦数为主。若见膜样痛经(子宫内膜整块脱落),此乃"瘀热搏结,络脉拘急"(《沈氏女科辑要》),加味方中黄连折其上冲之火,肉桂反佐防苦寒伤胃,贝母化痰解郁,丁香降逆止呕,实含交泰丸配伍精义。

三、临证运用注意
1. 煎服法要旨:浸泡30分钟使药质松透,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红藤、败酱草后下更佳。经行即服,取其"迎而夺之"(《内经》)之意。
2. 禁忌证候:经色淡红、腹痛喜按属虚寒者忌用;月经过多者当去川芎,加蒲黄炭10g。
3. 调摄配合:经前一周禁食辛辣炙煿,可配合按压十七椎穴(第五腰椎棘突下),每日艾灸三阴交10分钟。

此方之妙,在于清热不伤正、化瘀不耗血。然中医治病首重辨证,若连服三个月经周期未效,当考虑寒热错杂或冲任虚损等复杂病机,需另拟方药。诚如《医学心悟》所言:"见血休治血,辨证求其本",读者临证尤当审慎。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9-10 04:07 | 顯示全部樓層
《当归赤芍治痛经方浅析》

此方乃治疗热郁瘀阻型痛经之良方,其组方严谨,法度分明,深合中医理法方药之旨。今不揣浅陋,析其精义如下。

一、病机与治法
痛经一证,病因多端,寒热虚实各异。此方所主,乃热与瘀结,冲任不畅之证。患者经行第一日腹痛剧烈,得血块下则痛减,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皆是热瘀交阻之明证。热邪灼络,血行壅滞,“不通则痛”;血块落下,气机暂通,故“痛减”。治法首当清热化瘀,通络止痛。

二、方义解析
本方以四物汤为底方化裁而来,然去温补之熟地,易以凉血之生地,并合入多味清热活血之品,全方宗旨为“清”、“通”二字。

1. 活血调经:当归养血和血,川芎活血行气,赤芍凉血散瘀,三药相配,通调冲任,为治血痛之要药。
2. 清热凉瘀:生地黄滋阴凉血,红藤、败酱草二药功专清热解毒、活血消痈,善清胞宫血分之郁热,为方中清热消肿之主力。
3. 化瘀定痛:金铃子(即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炒五灵脂、炙乳香、炙没药皆入血分,功擅化瘀散结、活血止痛,为治痛之猛将。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而不凝滞、活血而不耗血、行气而止痛甚之效。其组方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直中病所。

三、加减与服法之妙
原帖所述加减法,尤见临证之活法圆通。

1. 辅方之用:若见膜样痛经兼剧烈呕吐,乃寒热错杂、冲气上逆之重症。故加辅方:黄连清热,川贝化痰降逆,公丁香、肉桂温中降逆止呕。四药研末冲服,取“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药力迅捷,专为止呕设,吐止即停,中病即止,以防过剂。
2. 丸剂之辅:平日加服逍遥丸,乃“治未病”之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热瘀既清,当以逍遥丸疏肝健脾、调和气血,以畅其源,防其复发,寓防于治,深得调理之要。

四、结语
此方药证相符,配伍精当,其“主方清热化瘀治其标,辅方对症止呕顾其急,丸剂平日调理固其本”的立体治疗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灵活性,实为治疗热性痛经之优秀范例。然医道精深,人体各异,读者切不可奉为通用模板,务必遵医嘱辨证施用,方为稳妥。

(注:文中所涉方药,请在执业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