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04|回复: 3

[医药临床] 章次公对药分析

[复制链接]
毛德西 发表于 2020-6-15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章次公(1903~1959),江苏镇江人,名成之,字次公。我国杰出的中医教育学家、临床学家,曾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兼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是一位学验精深、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医学家。

章次公临床重视辨证,遣方用药,不拘门户之见,不论经方、时方、验方等,凡与病情有益者,皆出笔下。先生医案中不少鲜活对药,验之临床,果如其言。今择其25个对药,作一简介,以飨读者。

1.生麻黄配桂枝

章次公在治疗风寒感冒时,恒用麻黄汤加味温散而取效。常用生麻黄与桂枝相伍,其义在温经散寒,但生麻黄用量常不如用于平喘用量,桂枝用量大于麻黄,义在通络,此乃“轻可去实”之义。

2.麻黄配五味子

章次公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喜用生麻黄与五味子。这在经方中已有先例,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五味子虽为敛肺药,但有止咳作用;麻黄生用可解支气管痉挛,前人认为有开肺作用。两药一开一阖,正与肺的呼吸功能吻合。但用量宜小不宜大。

3.柴胡配葛根

柴胡与葛根均有解表作用。但前人有“柴胡劫肝阴,葛根耗胃汁”之说。而章次公则说:“余遇湿热证,外有表邪,苔腻胸满,好以柴、葛根并用。”特别是柴胡,对于表证未罢,里热已结,柴胡 可以“通便祛浊,稳当无比”。

4.桑叶配枇杷叶

章次公治疗肝火肺燥、肺络出血时,每用补肺阿胶汤取效。但有一组对药不可或缺,即桑叶与枇杷叶。桑叶为肺家之肝药,枇杷叶为肝家之肺药;也就是说,桑叶清肝而利肺,枇杷叶肃肺而安肝,二味同用,大能清肝肺之热,降气通络而止咳。

5.鱼腥草配蒲公英

鱼腥草与蒲公英均为清热解毒要药。特别是对于肺部感染之高热、气急鼻煽者,章次公常予麻杏石甘汤宣通肺闭,清热化痰,并加入鱼腥草、蒲公英各18克,以冀清化痰热,并肃清肺气。

6.大豆黄卷配赤茯苓

章次公治疗暑令感冒有二法,若恶寒无汗,可用麻桂;若有汗不甚恶寒,暑中夹湿者,可予芳香化浊与淡渗利湿之药合剂,大豆黄卷具芳香化湿之功,而赤茯苓乃有淡渗利湿之效。若暑令余热不尽,正气不足者,可加生脉散益气养阴,此东垣扶正法。

7.郁李仁配望江南

凡温病数日不大便者,当用下法。章次公喜用郁李仁配望江南。郁李仁与望江南均为通便药,而望江南通便作用缓和而可靠,且无腹痛和继发便秘等副作用,用于热性病颇安全。但此药必须浓煎,否则效果不显。

8.石菖蒲配郁金

寒入阳明,邪从火化,类同温病之大热,可用白虎汤清之。但对湿温病之神昏,必取石菖蒲与郁金之香开,石菖蒲温开,郁金凉开。开者,开窍醒神也。不论心窍、脑窍之神昏、语謇,均可选用。

9.苦参配黄柏

“小肠火腑,非苦不通”。若湿热下注,引起小溲刺痛淋漓,章次公选用苦参配黄柏治之。苦参有良好的清热除湿效果,《外台秘要》已有记载。黄柏坚阴而清泄下焦之湿热。二味配伍,为清利湿热通淋之佳对。

10.皂角配肉桂

章次公在治疗痰涎壅盛咳喘时,常用射干麻黄汤治之。所辅对药为皂角与肉桂粉。皂角即皂荚,如《金匮要略》皂荚丸(独味),性极锐利,具有通窍涤痰作用。肉桂辛热,能散寒化饮,畅利气机功效。二味合用,意在扫清胸中痰浊,以免痰壅气闭之危。

11.白及配阿胶珠

肺络损伤,未有不吐血者,谓肺痨出血。章次公常用白及与阿胶合用取效。白及对肺、胃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而阿胶能增强血液凝固力,促进止血,章次公认为阿胶不宜炒用,否则失其止血作用。应用指证为咳血鲜红,脉象细数无论。

12.茺蔚子配桃仁

高血压患者常有鼻衄,这是肝火伤及肺络所致。章氏每在清热降逆药中,加入茺蔚子与桃仁二味,二者均为降逆药,可以引血下行,并有降压作用。特别是茺蔚子,具有“却瘀导滞”功效。二味用量要大,否则降压作用不明显。

13.当归配川乌

章氏对寒性头痛喜用对药为当归与川乌。证候特点为肢体冷极,无热象。川乌温经散寒,止痛之功甚著,得当归则温而不燥;当归温经养血,得川乌则活血止痛尤著。这是章氏治疗寒性头痛的经验。

14.泽泻配桃仁

对于肝阳、肝风旺盛者,章氏喜用泽泻。这是因为泽泻除利尿外,还有降低血脂、胆固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对于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等,是一味值得研究的药物。而桃仁亦能降低胆固醇,增强微血管弹性的功效。

15.蟋蟀配蝼蛄

蟋蟀与蝼蛄,均有通窍达络、利水消肿的作用。在章氏治疗痹症与肿胀(腹水)的方药中,都会见到它们的身影。如早期肝硬化、顽固痹症等,但多研末或作丸剂服用。

16.凤凰衣配玉蝴蝶

对于溃疡病,如何修复溃疡病灶,章氏有特殊对药。即凤凰衣与玉蝴蝶。凤凰衣即鸡蛋内膜,是章氏治疗溃疡病常用之药;玉蝴蝶,功擅疏肝和胃生肌,与凤凰衣同用,具有协同作用。

17.益母草配瞿麦

章氏善用益母草与瞿麦相伍,治疗月经淋漓不断者。二药合用,功能去瘀生新,收缩子宫。应用指证为:经水淋沥不尽,此为通涩并用法。

18.杏仁配伏龙肝

妊娠呕吐,古称恶阻,并非易治之疾。若呕吐不止,还会影响胎儿发育。章氏治法为:疏气、降逆、镇吐,对药为杏仁与伏龙肝。杏仁量要大,伏龙肝煎汤代水,以此水煎它药。

19.莪术配皂角

小儿疳积,是由于脾胃运化不良所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其特征如:精神不振,溲如米泔,大便不调,形体消瘦等。章氏喜用莪术行气活血,化积消胀;皂角不但善于祛痰,且对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二者合用,乃消积之佳品。

20.白茅根配芦根

章氏治疗小儿急性胃炎,热势未退,炎症未消,呕吐频繁者,每用白茅根与芦根各30克。认为此二味既能甘凉养胃,又擅清气分之热,为寻常易得之佳品。

21.百部配远志

章氏认为,瘰疬多由痰浊留滞所致,故必用化痰药治之。药取百部与远志相伍。百部抗菌,药性平和,勿论寒热虚实之痰浊,皆可化之;远志祛痰,效果甚佳,但有人用以安神强志,章氏认为则不见特长。

22.附子配磁石

附子与磁石相伍,为温潜法,由上海名医徐小圃所创用,章氏效仿之。用于元阳不振,虚阳上越,小儿受惊后入夜惊惕,又见手足不温等虚阳症状。以附子温阳,磁石潜镇,温潜合用,故曰温潜法。

23.五灵脂配黑丑

五灵脂与黑丑,合为灵丑散,等分研末,每服3.0~6.0克。具有消导行滞、通便止痛之功。用于胃脘痛偏于实证者,如痛时手不可近,而转动身躯其痛尤甚。

24.秦皮配金银花炭

对于湿热重症,大便多泄,有肠出血之可能。章氏取秦皮与金银花炭同用,其中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金银花炭有清热止血的功效,二物有收敛肠壁的作用,用之可防止肠出血之患。

25.苦桔梗配败酱草

为章氏常用治痢之品。苦桔梗辛开苦降,为祛痰之药,仲景用于治肺痈吐脓;败酱草辛散寒降,可疗疮痈肿毒,仲景用于治肠痈有脓。章氏取其排脓清肠功效,用于脓血便之痢疾。(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iceyue 发表于 2025-5-26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次公对药配伍精要发微

章次公先生之对药运用,深谙经方时方之妙,融汇脏腑气化之理,其配伍之精当,实堪为后学圭臬。今就所述七组对药,略阐其配伍精义:

一、麻黄类对药之升降开阖
生麻黄配桂枝,取《伤寒论》麻黄汤“轻可去实”之旨,然先生减麻黄量而重桂枝,意在通阳和络,非独发汗解表,此乃深谙“营卫和谐”之妙。麻黄配五味子,则暗合《金匮》小青龙汤“散收并用”之法,麻黄宣肺开闭,五味子敛肺止咳,一开一阖以应肺司呼吸之机,尤宜于支气管痉挛之咳喘。此二组对药,可见先生于仲景方中化裁之巧思。

二、表里双解之柴葛配伍
柴胡、葛根并用,突破“劫阴耗汁”之窠臼。柴胡疏少阳之郁,葛根升阳明之清,二者相协,既能透表退热,又可疏里化湿。先生更点出柴胡“通便祛浊”之功,实承《本经》柴胡“推陈致新”之论,用于湿热壅滞之表里同病,诚为的当。

三、肝肺同调之桑枇杷叶
桑叶、枇杷叶为“脏腑别通”之典范。桑叶入肝肺二经,清肝火以宁肺络;枇杷叶降肺气而助肝疏。二者相伍,既应“左升右降”之气机,又合“木火刑金”之病机,于咳血、燥咳诸症尤效。此组对药,足见先生融汇叶天士“络病”思想之匠心。

四、清热解毒之鱼蒲配伍
鱼腥草、蒲公英并用,乃“肺痈”治验之升华。二者皆清热解毒,然鱼腥草专入肺经而消痈排脓,蒲公英兼散结滞而护胃和中。先生于麻杏石甘汤中加此二味,既增清肺之力,又防苦寒伤正,暗合“治上焦如羽”之旨。

五、暑湿治法之豆卷赤苓
大豆黄卷化湿透表,赤茯苓利湿导下,二者分消暑湿,更佐生脉散固本,深得东垣“脾胃论”之奥。先生此组对药,非独解暑,更重扶正,示人“祛邪不伤正”之要诀。

六、通下之郁李仁与望江南
郁李仁润肠通便,望江南缓下热结,二者避承气汤之峻猛,取“润下兼行”之义。先生特嘱望江南需浓煎,乃知其有效成分需久煎而出,此细微处足见用药之严谨。

七、湿温神昏之菖蒲郁金
石菖蒲豁痰开窍,郁金解郁清心,二者相配,正应湿温病“湿热蒙蔽心包”之机。较之安宫牛黄丸,此组药性平和而力专,尤宜于痰热胶结之证。

结语
章氏对药之妙,在于“病机与药性相契,经典与经验互参”。其不拘门户、活用古方之精神,恰是中医“辨证论治”精髓之体现。学者若能于此细究,自可于临床中触类旁通,得配伍三昧。

(全文约780字)
卢朱伍 发表于 2025-7-20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次公对药配伍精义发微》

章次公先生乃近世中医临床辨证之巨擘,其用药法度既宗仲景之严谨,复融时方之灵动,尤擅以对药配伍破解疑难。今观所列八组对药,已可窥其"以药为兵,配伍为阵"之学术精髓。试析其要如下:

一、经方配伍之化裁
麻黄-桂枝、麻黄-五味子二组,皆脱胎于《伤寒论》而别有新义。先生用麻黄汤轻剂(麻黄量小于桂枝),非唯解表,实取桂枝通阳化气之功,暗合《内经》"阳气者,精则养神"之旨。至若麻黄配五味子,更显"动静相须"之妙:麻黄宣发肺气如擎天之柱,五味子敛降肺阴若承露之盘,二者相激相荡,正合肺脏"宣肃相济"之生理特性。此非深谙《神农本草经》"五味子主咳逆上气"之奥义者不能为。

二、表里双解之枢机
柴胡-葛根一组,尤见先生突破成说之胆识。历来医家畏柴胡如虎,先生却谓其"通便祛浊",实本于《本草纲目》"柴胡主心腹肠胃结气"之说。配伍葛根升清透表,既解"湿热氤氲"之表邪,又疏"阳明壅滞"之里结,较之吴鞠通"三焦分消"之法更显单刀直入。

三、脏腑相关论之实践
桑叶-枇杷叶之配,深得"脏腑别通"理论三昧。桑叶秉秋金肃杀之气而入肝,枇杷叶具柔木条达之性而归肺,二者相配,恰似《周易》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之象。先生以此治疗肝火刑金之咯血,较之单纯凉血止血法,更合"治病求本"之经旨。

四、温病治法之拓展
鱼腥草-蒲公英、大豆黄卷-赤茯苓两组,可见先生治温病之独到心法。前者以"清解"为要,取鱼腥草专入肺经、蒲公英兼走气分,较之传统银翘散更多一层解毒之力;后者以"透渗"为法,妙在大豆黄卷解表化湿而不伤津,赤茯苓利水导热而不伐正,正合叶桂"渗湿于热下"之训。

五、通下法之革新
郁李仁-望江南之配伍,实开温病下法新径。先生突破吴又可"下不厌早"、吴鞠通"下宜慎重"之争,取郁李仁润降大肠、望江南清泄小肠,使热邪从二腑分消。尤重"浓煎"之法,既存药性,又避峻下伤阴之弊,足见其用药如用兵之慎。

六、神昏证治之突破
石菖蒲-郁金治湿温神昏,尤显先生融汇古今之智。此组既含《温病条辨》"开窍"之意,又参《本草备要》郁金"凉心热、散肝郁"之功。较之安宫牛黄丸等寒凉开窍剂,更宜于湿热蒙蔽心包之证,真可谓"量体裁衣"之典范。

章氏对药之学,非徒组合之巧,实乃理法方药贯通之结晶。其要在于:
1. 本于经典而不泥古,如麻黄用法突破"辛温发汗"之常例;
2. 参合时病而创新方,如柴胡葛根解湿热表里之结;
3. 重视药性升降开阖,如桑叶枇杷叶调控气机之妙;
4. 讲究剂量煎服之法,如望江南必取浓煎方效。

学者若能由此二十五组对药深入,进而探究其《药物学》讲义、《诊余集》医案,必可于仲景之学、叶吴之术外,别开一方天地。然须切记:对药之用,终需以辨证为前提,若离证言药,则犹缘木求鱼矣。

(全文798字)
爱美丽 发表于 2025-9-10 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次公先生为近代中医巨擘,其用药之道,深谙辨证之机,融通古今,不囿门户,尤以药对运用之妙见称于世。今观所列诸药对,虽仅撷取片段,已可窥其学术之精微、临证之巧思。兹就所述数对,略陈管见,以彰其学。

次公先生用生麻黄配桂枝,虽宗麻黄汤之法,然其用量与常法有异。麻黄量轻而桂枝反重,意在通阳疏络而非峻汗发表,实承“轻可去实”之旨,尤适于体虚感寒或寒邪凝络之证。此非机械套用经方,乃通变之举,深合仲景“随证治之”之精神。

其以麻黄配五味子,实源于小青龙汤法等古方遗意,然先生明言“用量宜小”,正是把握“开阖有度”之关键。肺主宣发肃降,麻黄宣散,五味敛气,一散一收,正合肺机。此非简单止咳,实乃调复肺气升降之枢,尤宜于咳喘日久、邪未尽而正已伤者。

至若柴胡与葛根同用,显见先生敢于突破“劫阴”“耗汁”之旧说。柴胡升清解郁,葛根生津透邪,二者相协,既能疏表退热,又可宣畅气机,于湿热夹表、枢机不利者尤为合宜。先生更指出柴胡能“通便祛浊”,实发前人所未发,盖因其疏泄三焦、通达郁结之功也。

桑叶与枇杷叶一对,实从脏腑相关立论。桑叶清肝火而兼润肺燥,枇杷叶降肺气而兼平肝逆,二者相须为用,共奏清金制木、宁络止血之效。非深明五行生克、气化相通者,不能如此选药。

至于暑湿为患,用大豆黄卷配赤茯苓,足见其重视气化与湿邪出路。豆卷芳化宣透,赤苓淡渗利湿,合则分消湿热,使邪有去路。若再加生脉散,则既祛邪又扶正,颇得东垣脾胃学说之妙。

郁李仁合望江南以通腑,尤见其用药之谨慎与体贴。温病津亏便结,峻下恐伤阴液,缓下又恐贻误病机。此二药润而不腻,下而不猛,正是“治温病如衡,非如秤物”之体现。

石菖蒲配郁金之用于湿温神昏,更是深得叶桂“湿热熏蒸,蒙蔽包络”之治要。非热入心包之犀角地黄证,乃湿浊蒙蔽之证,需辛香开窍、宣气化湿,此药对正合其法。

综观次公先生诸药对,其要不在奇珍异品,而在配伍之精当、用量之斟酌与证机之契合。其学既植根经典,又博采众方;其术既重辨证,又知权变。可谓“遵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今日学者若欲求其用药心法,当于每一药对中深思其阴阳升降、开阖补泻之机,方能得见先生临证活法之真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文中所涉药对及治法均出自章次公先生经验,具体应用务必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请勿自行试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