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49|回復: 2

[医药临床] 清胃散加味治疗急性牙髓炎一例

[複製鏈接]
申子龙张正媚 發表於 2020-6-5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张某,女,23岁,素有龋齿病史,2020年2月8日,因过食甘甜及厚腻,突然出现左侧牙痛难耐,不能咀嚼,遂于2月14日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牙髓炎』, 行根管治疗,拟待疫情过去,再进一步诊治。随求治于中医。刻下症:左侧上、下牙痛,影响咀嚼进食,口干,饮温热水牙痛加重,牙龈红肿,大便臭秽不爽。舌质红,边尖尤甚,舌面有点刺,舌苔黄,脉滑数。

辨证:胃火上扰。

方药:清胃散加味治疗。方中含有:生地黄12g,当归9g,牡丹皮9g,黄连9g,升麻6g,生石膏30g(先煎),连翘15g,川牛膝15g,3剂。口服2剂后,患者牙痛明显减轻,眠安。恰月经至,暂停口服中药,以免寒凉之药伤胃。随访停药后1周未出现牙痛。

按:急性牙髓炎属中医学『牙痛』范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和,喜润恶燥;大肠者,传导之官。〖素问·五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患者素有龋齿病史,又过食甘甜及厚腻,使得胃中积热。〖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人中满。』〖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故而胃中火热循经上攻,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出现牙痛;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热壅血瘀,故牙龈红肿;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元代医家罗天益云:『若醇饮肥厚炙煿过用,以致湿热壅于胃腑,逆于经络,而为是病,此伤血分,治宜清胃。』故治以清胃泻火,方用清胃散加生石膏、连翘、川牛膝。

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兰室秘藏〗云:『清胃散,治因服补胃热药,致使上下牙痛疼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方用黄连为君,苦寒直折;升麻为臣,其意有三:①其性轻清,意在火郁发之。②清热解毒。③载药上行,直达病所。生地黄、丹皮,凉血活血,生地黄又可养阴生津;当归活血止痛,同为佐药;生石膏辛寒入胃经,清泻胃火。〖医方集解〗所载清胃散方中含生石膏,连翘,怀牛膝,在本方中堪称点睛之笔,连翘泻火解毒,能消痈散结,前人称为疮家圣药,正如〖药性歌括四百味〗云:『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堪逐。』牛膝引火下行,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其治口疮齿痛者何也?盖此等证,皆因其气血随火热上升所致,重用牛膝引其气血下行,并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是以能愈也。』方用川牛膝,而不用怀牛膝,其意还有活血止痛之意。综上,诸药并用,共奏清泻胃火、解毒消肿之功,故取得良效。(申子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张正媚 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5-30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清胃散加味治疗阳明胃火上攻型牙痛之临证思辨》

案中患者乃典型阳明胃火上攻之证,其理法方药颇具章法,今试从三焦气化与经络循行角度详析之。

一、病机枢要
患者齿痛伴龈肿、口干、舌红苔黄,此乃阳明经气化失常之候。《灵枢·经脉》明言手足阳明皆络齿龈,而本案尤当着眼"上齿属胃,下齿属肠"之要义。患者既见大便臭秽不爽,又现上齿疼痛,实为阳明腑气不通,浊热上熏之象。李东垣《脾胃论》有云:"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今患者过食肥甘,致胃失和降,恰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之机。

二、方药精析
清胃散原方五药各司其职:黄连苦降胃火为君,然本案妙在加味三品:
1. 生石膏30克先煎,取其辛凉透解之性,既合"火郁发之"之旨,又暗合白虎汤清阳明气分热之义。
2. 连翘15克为疮家圣药,其轻清上扬之性,既可疏解热毒,又能防凉遏冰伏之弊。
3. 川牛膝15克导火下行,与升麻形成"欲降先升"之势,深得东垣升降相因之妙。

三、月经期停药之辨
医者见月经至而停药,此乃谨守"血得温则行"之训。《女科经纶》云:"经行之际,禁用苦寒",盖因寒凉恐碍血行。然若遇热迫血行之证,反宜酌用丹皮、生地等凉血之品,临证当灵活变通。

四、古今互参
比较《兰室秘藏》原方与本案加味,可见三大发展:
1. 生石膏增清气分热之力
2. 连翘添解毒散结之功
3. 牛膝加强引血下行之效
此正体现"古方今用,病万变药亦万变"的辨证精神。

结语:
此案启示有三:首当明辨阳明经腑关系,次需掌握"清中有散、降中寓升"的组方技巧,更要知常达变处理经期用药。昔年叶天士治齿痛善用玉女煎,而本案以清胃散加味取效,可见"异病同治"之妙,要在紧扣胃火炽盛之病机耳。学者当于此等处细加玩味,方能得中医辨证论治之三昧。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6-27 21:56 | 顯示全部樓層
《清胃散加味辨治阳明热炽型牙痛刍议》

案中患者乃典型阳明胃火上攻之候,其证治深契《内经》"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之旨。细析其证,当从三方面阐发:

一、病机枢要
患者齿痛伴龈肿、便秽、舌红苔黄,实为阳明经腑同病之象。《灵枢·经脉》明言足阳明"入上齿",手阳明"入下齿",本案上下齿俱痛,恰应二经同病。尤妙在方中升麻用量仅6克,既遵东垣"火郁发之"古训,又避其升发太过之弊,较之原方尤显精当。石膏用量30克先煎,正合张锡纯"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的用药心法。

二、方药精义
清胃散本为东垣治"阳明经中热盛"而设,本案加味尤见匠心:连翘15克既解气分热毒,又暗合"疮家圣药"之效;川牛膝15克引血下行,与升麻形成"一升一降"的太极格局。更值称道的是,医者见月经来潮即停寒凉之品,此乃深谙《女科要旨》"经期用药当顺其势"之道的明证。

三、诊疗启示
此案提示现代临床三点要义:其一,牙髓炎属"齿衄"范畴者,当参《景岳全书》"阳明有余,少阴不足"论治;其二,根管治疗后配合中药,可收"既治已病,又防未病"之效;其三,黄苔见点刺,乃热入血分之兆,故加丹皮、生地实为未病先防之举。正如王孟英所言:"凡治火热证,既要泻其亢盛之火,又当顾其津液之存亡。"

此案诊疗过程完整呈现了"理-法-方-药-护"的辨证思维链,其适时停药的决策,尤显"治人不治病"的中医整体观精髓。然需指出,若见脉象沉细而数,则当虑及少阴虚火,非清胃散所宜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