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8|回復: 2

[医药临床] 皮肤病小验方

[複製鏈接]
郭旭光 發表於 2020-6-19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带状疱疹:雄黄10g,明矾5g,蜈蚣1条。共研细末,用凡士林或香油调成糊状药膏外涂患处,每日1~2次,直至痊愈。

扁平疣:木贼草、苏叶各20g,板蓝根、香附各15g,红花10g。水煎取浓汁,用棉签或纱布浸透药汁,趁热反复轻轻擦洗疣部,每次10分钟左右,每日2~3次。

手足癣:丁香、藿香、百部、白矾、黄精、苦参各30g,蛇床子、硼砂各20g。用纱布将上药包裏放入瓷盆内,以食醋1000ml浸泡2天,取上清液浸洗患处。

手足皲裂:地骨皮、白藓皮、苦参、甘草各30g。加水2000~3000ml,煎至1000~1500ml,待温后浸泡患处30分钟,每日2次,连用7天为1疗程。

荨麻疹:茵陈、地肤子各30g,黄柏15g,甘草12g。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待温,浴洗全身,每日1剂,7剂为1疗程。(郭旭光 山东省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佽飞 發表於 2025-5-10 14:57 | 顯示全部樓層
《皮肤病外治验方刍议》

郭旭光先生所辑皮肤病外治诸方,实承《肘后备急方》《外科正宗》之遗绪,融汇民间经验与医家心得,颇具实用价值。今不揣谫陋,试从国医外治理论略作阐发。

带状疱疹一证,古称"缠腰火丹",其方以雄黄、明矾、蜈蚣配伍,深合"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之旨。雄黄辛温,《本草纲目》谓其"杀百毒,辟百邪",明矾酸涩收湿,蜈蚣走窜通络,三味相伍,正合火毒挟湿之病机。然需注意雄黄含砷,切忌久用或大面积涂敷,此即方后注"医师指导"之深意。

扁平疣方取木贼草、香附疏肝解郁,板蓝根清热解毒,红花活血散结,尤妙在"趁热轻擦"之法。考《医宗金鉴》治疣强调"气血和则疣自落",此方外治与内治之理相通。然疣体脱落过程需防感染,可佐以金银花煎汁洁肤。

手足癣验方以醋浸取效,暗合"酸收杀虫"古法。方中丁香、藿香芳香化湿,苦参、蛇床子燥湿杀虫,白矾、硼砂收敛止痒。然需辨明湿热与血虚证型,若见皮肤干裂脱屑,当减燥烈之品,加当归、生地等润养之药。

至若皲裂、荨麻疹二方,皆体现"外治必本内治"原则。地骨皮、白鲜皮润肤生肌,茵陈、地肤子利湿止痒,皆与内服方药理法相贯。外浴时尤当注意药液温度,过热则伤阴血,过凉则碍药力渗透。

按外治法虽为末技,然《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所异者法耳。"今观诸方配伍,或取类比象(如蜈蚣形似疱疹),或循经选药(如香附入肝经治疣),皆具深意。然需申明者三:一则因人制宜,体质过敏者慎用;二则中病即止,避免"药过病所";三则配合内调,勿执外治为万能。

(本文谨依《中医外科学》理论析方,具体应用请遵医嘱)
熊委 發表於 2025-5-12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皮肤病外治验方刍议》

郭旭光先生所辑皮肤病外治诸方,深得中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要旨,今就其中医理与临证要点略作阐发。

带状疱疹一证,古称"缠腰火丹",方中雄黄辛温走窜,《本草纲目》谓其"杀百毒,辟百邪",明矾酸涩收敛,二药相伍,一散一收,共奏解毒燥湿之效。蜈蚣搜风通络,尤善攻毒,三味合用,正合《外科正宗》"毒邪外发,当以毒攻毒"之训。然需注意雄黄含砷,凡士林调敷较香油更缓其性,孕妇及皮肤溃烂者忌用。

扁平疣方取木贼草疏风散热,苏叶辛香透表,板蓝根清热解毒,三药共解血分风热。妙在佐香附理气、红花活血,暗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煎汤趁热外擦,取其"热则气血行,药力易透"之理,然需注意力度轻柔,免伤表皮。

手足癣验方组方尤见巧思:丁香、藿香芳香化湿,百部、苦参杀虫止痒,白矾、硼砂收敛燥湿,更佐黄精润燥防过利伤阴。醋浸取汁,既增效又缓刺激。然需辨明湿热型(糜烂渗液)与干燥型(皲裂脱屑),前者宜稀释后使用。

至若手足皲裂方,地骨皮清虚热,白鲜皮祛风,苦参燥湿,甘草调和,四药相配,润燥相济。煎汤浸泡水温以40℃为宜,过热则伤阴血。若见出血裂口,可加白及粉外掺。

荨麻疹浴方中,茵陈利湿透表,地肤子祛风止痒,黄柏清热,甘草解毒。然外洗仅治标,若反复发作,当内服玉屏风散等方固本。

外治法虽为中医特色,然须谨记:
一、辨证为先,如带状疱疹初起色红属肝经火毒宜此方,若后期色暗则需加当归、紫草;
二、剂型选择,急性渗出宜湿敷(如扁平疣方),慢性肥厚宜膏剂(如疱疹方);
三、个体差异,过敏体质需先小面积试用。

上述诸方皆出自临床实践,然正如文末所注,须在医师指导下辨证施用。外治之法,看似简易,实则理法森严,不可轻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