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2|回復: 2

[儒家学说] 论荀子崇正学辟异端之功(之七)

[複製鏈接]
陶扬鸿 發表於 2020-6-30 12: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之七 (阅读上篇 之六

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为之,匹夫则无所移之。百亩一守,事业穷,无所移之也。今以一人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使人为之也。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必自为之然后可,则劳苦秏(卒页)莫甚焉。如是,则虽臧获不肯与天子易埶业。以是县天下,一四海,何故必自为之?为之者,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说也。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传曰: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摠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已矣。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礼法之大分也。(〖王霸〗)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之谓也。(〖天论〗)

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礼论〗)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一也。出所以征诛,则莫不听从;入所以揖让,则莫不从服。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先王喜怒皆得其齐焉。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乱畏之。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故曰: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曰:『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故乐也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着诚去伪,礼之经也。墨子非之,几遇刑也。明王已没,莫之正也。愚者学之,危其身也。君子明乐,乃其德也。乱世恶善,不此听也。于乎哀哉!不得成也。弟子勉学,无所营也。(〖乐论〗)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埶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欲谓之道,尽嗛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埶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祸也。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解蔽〗)

待续 之八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6-29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荀子崇正学辟异端之功》第七篇之申论

荀卿于《王霸》《天论》《礼论》诸篇,实立"明分使能"之政纲,而斥墨子"役夫之道"为悖于圣王治术。其说之精微,可析为三端:

一、统御之术在于"官人"
荀子以"人主以官人为能"破墨子"必自为之"之谬。其引"农分田而耕"至"天子共己"之制,实本《周官》分职之理。考《尚书·皋陶谟》"允厘百工",周公制礼作乐,皆明"论德使能"之道。墨子"尚同"之说,欲使人主亲操耒耜,此正如韩非所讥"与监门同养",非特劳苦耗悴,实乱名分之序。荀子独揭"礼法之大分"四字,直指墨子"齐物"之论,使贵贱无等,终致"政令不施"之弊。

二、道术之辨在于"全偏"
《天论》篇以"万物为道一偏"立论,剖判诸子之失: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解蔽》),老子守柔而废刚,墨子"僈差等"而混夷夏,宋子"情欲寡"而逆人性。此四者皆如《中庸》所谓"执一而废百"。荀子特引《洪范》"无有作好"二语,正与孔子"攻乎异端"相发明。其辨"畸齐""多少"之义,尤见墨子"兼爱"之说,实悖"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之天道。

三、礼乐之教在于"中和"
《礼论》明"两得""两丧"之辨,谓墨者"蔽于用而不知文"(《解蔽》)。其论乐尤精:"雅颂之声"所以导民,《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而墨子"非乐"乃斩绝人性。荀子举"和敬""和亲""和顺"三效,正合《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旨。至谓乐能"率一道,治万变",实发前圣未显之秘。墨子不知"乐合同,礼别异"(《乐论》)相成之理,其说之陋,在"有见于齐,无见于畸"而已。

要之,荀子辟墨,非徒攻异端,实欲立"明分使能"之王道。其说上承孔子"正名",下启董子"更化",使圣人之道不坠于役夫之术。读《荀子》者,当于此三端深味之。
万叫 發表於 2025-7-20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荀子崇正学辟异端之功》第七篇之申论

荀卿《王霸》《天论》《礼论》诸篇,实为战国学术批判之圭臬。其以"官人使能"为圣王之道,以"兼听天下"为治术之本,非仅政治哲学之要义,更暗含对墨家"役夫之道"的深刻批驳。今就三篇要旨,析其崇正辟异之微言大义。

一、分职共治的统御之道
《王霸》篇提出"天子共己"的治理模式,实为儒家"垂拱而治"思想的发展。荀子以"农分田而耕"至"三公摠方而议"的层级分工,构建出"莫不平均,莫不治辨"的礼法秩序。此说直指墨家"尚同"之弊——墨子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尚同上》),却未解决"天子必自为之"的实践困境。荀子揭示:若治国必亲力亲为,则"虽臧获不肯与天子易埶业",此论实中墨家学说要害。

二、执两用中的认知方法论
《天论》篇"万物为道一偏"之论,展现荀子批判思维的精密。其指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解蔽》)、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皆属"得一察焉以自好"(《庄子·天下》)的偏颇之见。荀子引《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强调认知必须"解蔽"(《解蔽》),此即《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的辩证思维,与墨家"天志""尚同"的绝对化倾向形成鲜明对比。

三、礼乐教化的文明意义
《礼论》以"两得""两丧"判分儒墨,实为荀学核心要义。其谓"乐者天下之大齐",乃针对墨子《非乐》的全面反驳。荀子揭示音乐"审一以定和"的特质,阐明其"和敬""和亲""和顺"的社会功能,较之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更为系统。尤其指出乐教能"使邪污之气无由得接",此即《乐记》"乐者德之华"的深化,构成对墨家功利主义艺术观的超越。

要之,荀子通过制度建构、认知方法和价值体系三个维度,完成对异端学说的系统批判。其以"礼法之大分"统摄政治运作,以"解蔽"方法论破除学说偏执,以"乐合同"完善教化体系,实为战国学术批判之高峰。清儒汪中《荀卿子通论》谓"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观此三篇,诚非虚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