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80|回復: 2

[儒家学说] 关于孟子荀子对墨子的批判,及至后世诸贤如王船山等的批判,儒家当再距杨墨!之十三 ...

[複製鏈接]
陶扬鸿 發表於 2020-6-27 1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或曰儒家亲亲,先把爱根培养好,爱根深,则爱人也深,墨家则不务培养爱根,爱根已薄,则爱人也必不诚,其实本是由于墨家以利言爱,出发点不中正,无本源。 从利害出发的爱不会长久的,就是我爱人,人爱我是可能的,而不是必能的。遇到那种不会感恩报答的人,就容易对爱失去信心了。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不相信爱,于是信仰杨朱的自利之道。 墨子曰:『姑尝本原之孝子之为亲度者。吾不识孝子之为亲度者,亦欲人爱利其亲与?意欲人之恶贼其亲与?以说观之,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意我先从事乎恶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乎?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先从事爱利人之亲者与?意以天下之孝子为遇,而不足以为正乎?姑尝本原之。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这就是墨子从利害出发,爱人,以为我爱人之亲,则人爱我之亲,以为我爱人,人就必然会爱我,把爱人见爱当作必能,此其立说之偏,由其说有穷,人一开始会趋信其道,而墨氏会一时成为显学,但久了,就没有多少人相信墨氏之道了,想:你的兼爱并不能使人相爱相利。于是信仰了杨氏之道。到最后墨氏之道更逐渐消迹,墨家在秦以后,基本失传,儒家则代代传承,为世代显学,久远而广大。此由墨氏之说不精,露出破绽,不能必然证实,而佛氏出于印度,入于中华,而代墨氏之教,与儒道鼎立为三,其说更精,其惑愈大,传承千年而不绝。佛知其说不必能证实,而否定现实世界,求于来世,求于极乐世界,求于不可见之彼岸。此其说之巧,故佛说不证实,而人犹信之。墨氏是要证实,墨氏很现实,当他不能证实,人们就不信他,故程子曰佛老之害大于杨墨。墨氏一偏之说,从一处看合理,但他绝对化,认为这是不易,必然之至道,而行之则有穷。未若佛氏为巧,淫恒遁其辞。儒生说他不孝,外人伦,他也能弥缝自圆。

孟子距杨墨可谓至矣,而距墨为主,盖『逃墨必归杨,逃杨必归于儒』,杨犹近于儒,知为己之学,墨则丧己也,墨氏之无父甚于杨氏之无君,君臣,义也,父子则天性也。荀子虽不如孟子距墨之严厉斩截,然其批判墨氏之非较孟子则更为全面。荀子在〖非十二子〗批墨氏『僈差等』,是批判其兼爱,批墨氏『不知容辨异』,是批判其尚同,〖富国〗篇批判其节用,曰:『墨子之「非乐」也,则使天下乱;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又批判墨氏不知分工,是役夫之道,谓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批墨子不知礼,蔽于用而不知文,〖乐论〗专驳墨子非乐,曰:『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荀子感叹:『礼乐息灭,圣人隐伏,墨术行。』亦以墨学为大患,荀子距墨不亚孟子也!

荀子〖非十二子〗曰: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钘也。

僈差等,所谓兼爱,不知亲亲之杀,尊贤之等也,孟荀所同距,荀子〖大略〗曰:『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之,非仁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义;审节而不和,不成礼;和而不发,不成乐。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爱之各有其序其理,而非墨氏兼爱之漫然无别。 不足以容辨异,所谓尚同,非中庸文理密察,足以有辨,非君子和而不同。墨家尚同,儒家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尚同,必求意见一致,欲下之同上,则为整齐划一,造成极权主义。儒家寻求意见一致,而又容许不同意见,所贵在和,而不必求同,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或曰墨家平等,然其尊君极权与申韩无异。墨子曰:『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又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其乡长。乡长之所是,必皆是之。乡长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乡长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乡长之善行。则乡何说以乱哉?』『闻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国君。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国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国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国君之善行。则国何说以乱哉?』『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置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这是平等主义吗?为何必要百姓......请点击下面“淘专辑”查看整本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7-9 01:5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儒墨之辨与墨学式微的内在理路》

儒家对墨家的批判,实乃中华学术史上"义利之辨"的典范。孟子以"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三句判教,实已抉发墨学根本缺陷。墨家"以利言爱"之说,将人伦关系简化为利害计算,此正如以沙筑塔,虽可暂立,终必倾颓。考《墨子·兼爱》三篇,其言"交相利"者凡十七见,而"利"字出现竟达一百六十余次,足见其学说实以功利为枢轴。

墨家"投桃报李"之喻,表面似合《诗经》"无言不仇"之训,实则已偷换"德性"为"交易"。孟子斥其"无父",非谓墨者真不孝亲,乃指其将孝道降格为利益交换。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痛批此乃"以市道事亲",可谓洞见症结。儒家"亲亲而仁民"之教,正是要建立由本及末、由近及远的道德扩展秩序,此即《中庸》"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之真义。

荀子《非十二子》指墨氏"僈差等",实中其肯綮。墨家欲以"兼爱"消弭人伦差等,犹如欲使百川倒流。观《荀子·礼论》所言"贵贱有等,长幼有差",正是针对墨家"爱无差等"之谬。程子谓"佛老之害甚于杨墨",盖因墨学之弊显而易见,而佛氏之惑隐而难辨。墨家执着于现实验证,恰成其致命弱点;佛家转求彼岸,反得解脱困境。

墨学式微之因,非仅由外部压制,实因其内在理论存在三大悖谬:其一,将道德情感工具化,使"爱"沦为投资;其二,忽视人性差异,强求等量之爱;其三,计算回报的预期必然落空。反观儒家"仁者安仁"之说,正可补此缺陷。阳明先生有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此即儒家"爱有差等而理无差别"的圆融智慧。

要之,儒墨之辨非门户之争,实为道德本体论与功利主义之辨。墨学虽衰,然其"兴天下之利"的精神仍值得尊重。今日重温这场论辩,对于思考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尤具启示意义。
从头再来 發表於 2025-7-16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儒门距墨之精义与墨学式微之由》

(一)墨学立论之弊在于"以利言爱"而失其本
墨家"交相利"之说,实将人伦关系降格为利害计算。《墨子·兼爱》所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喻,恰显其说之浅。孟子言"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朱子释为"爱之理,心之德",正点出儒家亲亲之爱乃天性自然流露。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痛批墨家"以市道交",可谓洞见其弊——市道之交必随利害而迁,焉能持久?

(二)墨学实践之困在于"绝对兼爱"而违人情
荀子《非十二子》指墨氏"僈差等",实中要害。《礼记·中庸》言"亲亲之杀,尊贤之等",方是自然之理。程伊川谓"墨氏兼爱,是无父也",非指其不言孝,乃谓其消解了爱有差等之人性根基。观《墨子》"孝子为亲度"之论,全以功利计较推演人伦,恰如王夫之《周易外传》所讥"悬虚理以强齐人情",终致"其道大觳"而难行。

(三)儒墨消长之机在于"验诸身心"而见真伪
墨学式微非偶然,其"必能相爱"之承诺在实践中屡屡破灭。阳明先生《传习录》云"至善是心之本体",儒家修身功夫正所以培养此"爱根"。反观墨家,既否定心性本源,又强求兼爱效果,恰如建造楼阁而掘其地基。故孟子断言"逃墨必归于杨"——当功利计算失效时,人非堕入极端利己,则必返归性情之正。

(四)佛学代墨之鉴在于"超越验证"而固其说
墨学消亡而佛学兴盛,关键在应对质疑之智慧。墨者执着现实验证,佛家则以"缘起性空"超越验证;墨者强求必然之效,佛家则许以来世之报。然儒家之妙,正在王弼所谓"体用不二"——既本天道之诚,又达人伦之实,故能"极高明而道中庸"。此所以二程谓"佛老之害甚于杨墨",盖其说虽精微,终是"骑驴觅驴"(《二程遗书》卷十八)。

结语:
儒门距墨非仅学派之争,实关人伦根本。今日观之,墨学"爱利相即"之说,在现代功利社会仍有变相呈现。重温孟子"仁义内在"之旨、荀子"明分使群"之论,于矫正时弊犹具深意。学者当本朱子"穷理正心"之功,既明爱有差等之实然,复求仁民爱物之应然,方不负圣贤距邪说、正人心之苦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