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8|回復: 2

[儒家学说] 关于孟子荀子对墨子的批判,及至后世诸贤如王船山等的批判,儒家当再距杨墨!之五 ...

[複製鏈接]
陶扬鸿 發表於 2020-6-27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氏兼爱,至于无父,只是抹杀亲疏等杀,不务爱亲,而径爱人,爱人无方序,则至对亲之爱薄,流至于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之悖德者矣。夫亲疏不分,爱无厚薄,爱路人如父母,或者过厚矣,亦视父母同路人,竟甚薄矣,故至无无父。而爱人有穷,爱人亲无穷也。穷于人之爱以同亲,则亦穷于亲之爱而有所不恤。孟子乃极言率兽食人者,仁者视路人如亲人之可爱,天资凉薄不肖者,则视亲人如路人乃至如禽兽之可杀矣,使仁人愚而不得其理,不肖者顽而更甚其恶,则兼爱之说误之也,以学术杀后世,启后世以毁人伦之祸,甚于古之暴君,安得不深排而力距之,必息其说乎?

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对此章言之尤深,曰: 『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集注作譬喻说。看来,孟子从大本大原上推出,迎头差一线,则其后之差遂相千万里,如罗盘走了字向一般。立教之始,才带些禽兽气,则习之所成,其流无极:天下之率兽食人者,亦从此生来;天下之人相食也,亦从此生。祸必见于行事,非但喻也。 如但为我,则凡可以利己者,更不论人。但兼爱,则禽兽与人,亦又何别!释氏投崖饲虎,也只是兼爱所误。而取人之食以食禽兽,使民饿死,复何择焉!又其甚者,则苟可为我,虽人亦可食;苟视亲疏、人物了无分别,则草木可食,禽兽可食,人亦可食矣。 杨朱、墨翟,他自是利欲淡泊枯槁底人,故虽错乱而不至于此。乃教者,智教愚,贤教不肖者也。开一个门路,说『为我、兼爱是道』,『拔一毛而不为』,『邻之赤子犹兄之子』,从此流传将去,拔己一毛而利人不为,则亦将害人躯命利己而为之;亲其邻之子如兄之子,则亦将漠视其兄子如邻之子,而兄子可同于邻人,人肉亦可同于兽肉矣。圣贤之教,虽使愚不肖者择不精,语不详,而下游之弊必不至如此。唯其于人、禽之界,分得清楚也。

率兽食人,孟子时已自有此暴行。然杨、墨之教,近理者粗,惑人者浅,则其害止于率兽食人,而未有人相食之事,故曰『将』。春秋传『易子而食』,甚言之也,犹云『室如悬罄』。庄子称盗跖脯人肝肉,亦寓言而非实事。自后佛入中国,其说弥近理而弥失真,直将人之与禽,同作大海之沤,更不许立计较分别。故其言戒杀、戒食肉者愈严,而天下人之果于相食也亦因之而起。自汉明以后,如黑山贼、朱粲、刘洪起之类,啖人无异于菽麦,以张睢阳之贤而亦不免矣。悲夫!孟子之言『将相食』者,而果相食也,则佛之为害其惨矣哉! 盖苟视此臭皮囊为赤白和合不净之所成,亦如粪壤之生蔬谷,而父母未生前别有本来面目,则此泡之聚、捏目之花、熏成妄立之肉骨筋骸,而脔之烹之,以聊填我之饥疮也,亦何不可哉!圣人不作,辟之者无力,人之日即于禽而相残也,吾不知其所终矣!

船山此解较合孟子义理,兼爱抹杀亲疏等杀分别,其流弊必至无此,欲清其污,必浚其源,故孟子从源头上要距杨墨为我兼爱之说,而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又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都是针对墨子兼爱而发。

墨氏兼爱,必至于无父......请点击下面“淘专辑”查看整本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9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冯另充 發表於 2025-4-17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儒家对墨家兼爱思想之批判及其伦理困境》

儒家对墨家"兼爱"学说的批判,实为中华思想史上关乎人伦根本的重要论辩。孟子斥其"无父",船山责其"率兽食人",皆非简单学派之争,实乃对文明根基的扞卫。今试析其要义:

一、差序之爱与普遍之爱的本体论差异
儒家"仁爱"以血缘亲疏为自然差序,《礼记》所谓"亲亲之杀,尊贤之等"构成文明秩序。孟子发现,墨家将"爱人如己"绝对化时,实则消解了爱的具体性。当对路人之爱等同于父母之爱时,血缘伦理的特殊性便被稀释。王船山敏锐指出,这种抽象平等将导致"人禽之辨"的崩溃——当亲疏界限模糊,则"人肉同于兽肉"的伦理灾难便成可能。

二、实践理性下的爱之困境
墨家"兼爱"在理论上虽崇高,却违背人性实然。儒家强调"爱有差等"并非价值歧视,而是承认情感投放的有限性。程颐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乃境界论,非实践论。当墨家要求对陌生人的爱达到血缘强度时,其结果反而是朱熹指出的"爱之薄"—情感资源透支导致对至亲的淡漠。王船山以"投崖饲虎"为例,揭示抽象原则压倒具体人伦的危险。

三、历史视野中的学说流变
船山将佛教戒杀思想纳入批判谱系极具洞见。当佛教将众生绝对平等化时,表面上提升动物地位,实则降低人的尊严。历史上"人相食"惨剧往往伴随着这种抽象平等观—当生命价值被均质化,食人与食兽便只余程度之差。这与墨家逻辑同构:二者都试图用单一原则统摄复杂人伦。

墨家学说之弊,不在其理想高度,而在其方法论缺陷。儒家坚持"理一分殊",既保持仁爱的普遍性,又尊重情感的具体性。今日重审这场论争,当明白: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取消差异,而在于在差异中建立动态平衡。人禽之辨、亲疏之序,仍是维系文明不至于堕入野蛮的重要防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