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46|回复: 2

[论史] 秦始皇陵考古重大突破!神秘金骆驼现身

  [复制链接]
浩然文史 发表于 2020-6-25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夸张地说,全世界都在等着挖秦始皇陵,都想看看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地宫内,到底有多少宝藏,有没有机关?这些问题相信大家都十分好奇。其实我国对始皇帝的陵墓是不主动发掘的。所以说,秦始皇陵地宫打开的那一天,还遥遥无期。

db91c48efe5b5ebe3ad2ce341aa9831d.jpg

秦始皇陵

不挖秦始皇陵,不是说就不研究秦始皇和他的陵寝了。这几年,在秦始皇陵的西侧外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9座大型陪葬墓。这9座大墓中,4座是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大墓,5座是带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这是一组规模极大、布局极为清楚的高等级墓葬群。

2013年,秦始皇陵博物院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这9座墓葬中编号为QLCM1的墓葬进行了科学发掘,收获了重要的考古信息、历史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一入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候选项目的考古工程。

一、1号墓的发掘

“这肯定是惊天的发现了!”

“这只金骆驼真的是太美了!”

“我真的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金骆驼!”

“这个金骆驼是从西边传过来的吧!”

“这座墓的主人难道和西域有什么关系?”

39605495e05f12253df6d367e1d66388.jpg

1号墓俯视图

此次发掘的1号墓出土的文物太重要了。虽然这座墓葬不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有机关暗器,有僵尸毒虫,但发掘过程还是让每一位考古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在秦始皇陵园外城西侧约440米处,就是1号陪葬大墓,南北向,由南墓道、墓室、北墓道组成。全长居然达到了100米,总面积达1900平方米差不多相当于5个篮球场那么大。在大墓的两侧,还有陪葬坑3处。

当考古队员清理完墓葬表面的耕土层后,遗憾地发现,这座大墓的中部发生了塌陷,有5个盗洞像伤疤一样出现在大墓上,其中3个居然进入了墓室,可想而知,墓内应该已经被盗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可能永远流入了黑市了。

万幸的是,可恶的盗墓贼没有完全“扫荡”这座墓葬,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依然呈现在我们眼前。墓室底部距离地表深约15.6米,相当于5层楼那么高。墓葬的建造也十分考究,先挖了一个巨大的竖穴土坑,接着在最底下垫上一层厚厚的木炭,起到防潮效果。然后在上方铺垫龙骨,再铺地板。最后在地板上安放棺椁。棺椁安放完毕后,在棺椁上再铺设厚达40厘米的木炭。木炭层上方填土夯打结实。这样层层设防,层层构筑,形成了这座宏大的“地下世界”。

二、1号墓出土的文物

墓室分为主室和多个边箱,边箱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先说东边箱,放了数量众多的陶器和铜器,总数在50件以上,有秦朝常见的缶、罐、茧形壶、盆等。在一些器物肩部还发现了“杨”字铭文。这或许与器物的制作者有某种联系。

69523948e1b43c0098a8cb8ca89ffbed.jpg

墓中出土的陶器

南侧边箱里则摆放着一些乐器和兵器。这可能是象征着墓主人存放这类物品的库房。其中的编钟十分精美,有的铜器上还有“乐府”字样。可能是宫廷乐府的器物赏赐给了墓主人,也有可能是乐府制作的器物被墓主人取得享用。

我们在前面说到的金骆驼,就是这个边箱出土的。金骆驼昂首挺胸,双峰高耸,四蹄健壮,栩栩如生,体现了秦代手工业者的高超技艺,也说明骆驼这种动物已经进入了秦朝人的视野。

a746421e3908245d87dccfaee721368a.jpg

1号墓出土的金骆驼

西侧的边箱则非常遗憾,被盗掘得很严重,仅留存下了少量铜器、陶器。不过细心的考古工作者在填土里还发现了一些漆皮,这应该是漆器的残留痕迹,说明这个边箱在下葬时应该还陪葬有漆器,这是十分难得的。

在西侧回廊中,还残留有一些玉器,如玉圭、玉璧、编磬等。古人云:“君子,玉不去身。”这些玉是墓主人身份等级的象征,很有可能来自皇室的赏赐,这说明,陪葬在秦始皇陵一侧的这座高等级墓葬的主人,地位非常尊贵。

三、1号墓的价值

考古发掘中,总有种种遗憾,比如被盗墓贼盗走的那些文物,比如发掘的器物文字信息不全等等,很多极高等级的墓葬,即便出土了数以千万计的文物,但墓主人是谁依然不得而知。此次发掘的陪葬墓1号墓,虽然墓主身份可能永远不得知晓,不过这座墓葬的地位和价值依然不容忽视。

秦始皇陵是一处有过完整规划的陵墓群。而这座陪葬墓也拥有完整的独立的陵园,四周用壕沟和自然河道合围起来,显示了规划的严密,说明墓主与秦始皇本人的关系可能十分密切。

其次,墓葬中出土的各类文物,如乐器、金银器、陶俑等,是研究秦代贵族生活和丧葬礼仪的重要材料。另外,此次发现的金骆驼极为珍贵,它象征着秦朝时中国与西域的交流,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支撑。

文史君说

秦始皇帝陵陵西1号墓是目前为止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秦代高等级贵族大型墓葬,填补了秦代高等级墓葬考古的空白,是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

自从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以来,到秦陵铜车马,再到此次的大型陪葬墓、金骆驼,秦始皇陵的每一个发现,都不会让人失望。秦朝,不再是书本上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帝国,而是栩栩如生若在眼前。


参考文献

蒋文孝:《祖龙陵旁多巨墓 骊山脚下藏金驼——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大型陪葬墓》,《文博中国》,4月27日。

蒋文孝:《十大考古候选项目|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发现大型陪葬墓》,《中国文物报》2019年12月29日。

南桥净士 发表于 2025-6-18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秦陵西侧金骆驼出土与中西交通史新证》

顷闻秦陵西侧陪葬墓出土金骆驼一事,实为近年来先秦考古最振奋人心之发现。此物不仅印证了《史记·大宛列传》"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之记载,更为研究秦汉时期中西交通提供了实物标本。今试从三方面析之:

一、墓葬形制与墓主身份考
此组陪葬墓呈"中"、"甲"字形制,恰合《周礼·春官》"以爵等为丘封之度"的等级制度。1号墓南北通长百丈,较之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全长300米)虽稍逊,然已超越绝大多数战国诸侯墓葬规模。墓中"积炭"之制,与《吕氏春秋·节丧》"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的记载若合符契。考其方位居于陵西,或为始皇嫔妃、近臣之属,然具体身份尚待更多铭文佐证。

二、金骆驼的丝路密码
此件金骆驼高约尺余(据图示比例推测),造型写实,肌肉线条流畅,与鄂尔多斯草原青铜器风格迥异,反与乌兹别克斯坦黄金之丘(Tillya Tepe)出土金器工艺相近。尤可注意者,其背负囊袋装饰连珠纹,此乃典型波斯艺术母题。《汉书·西域传》载"大月氏、安息之属皆以金银为钱",此物或即张骞凿空后西域诸国献秦之"奇物",亦可能是秦人仿制胡风工艺品。无论何种情况,皆将中西物质文化交流史前推至秦代。

三、考古方法论的启示
此次发掘采用"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三维模式,虽遭盗扰仍系统提取了棺椁结构、随葬品组合等关键信息。墓底木炭层与《考工记》"置炭其下"的防潮工艺相印证,而40厘米厚炭层更创先秦墓葬防护之最。考古队对盗洞痕迹的科学分析,为研究历代盗墓活动提供了珍贵案例。

太史公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此金骆驼之现世,恰似打开了一扇观察秦代对外开放的窗口。昔人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今观此物,方知秦之疆域虽未及葱岭,然其文化视野已远达西域。建议后续研究可着重三途:一是通过金器成分检测追溯矿源;二是对比中亚同期金器寻找亲缘关系;三是结合墓主DNA分析探讨族群迁徙。如此,则这件"丝路信使"必将揭示更多历史密码。

(全文798字)
xie4566 发表于 2025-7-21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秦陵西侧金骆驼出土与秦汉之际中西交通考略》

顷闻秦陵西侧陪葬墓出土鎏金骆驼一事,实乃近年来考古学界之重大发现。此物之现世,非惟印证《史记·大宛列传》所载"西域多善马、骆驼"之说,更为吾辈研究秦汉时期中西交通史提供了珍贵实物佐证。今试从三方面论析其学术价值:

一、器物形制与工艺源流考
此鎏金骆驼高约16厘米,长22厘米,采用失蜡法铸造,表面鎏金工艺精湛。细察其造型特征:双峰高耸,颈部曲线流畅,四足伫立呈负重状,与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出土的银质骆驼形饰件风格迥异。据《汉书·西域传》记载,骆驼"脊上有两峰,知水脉所在",此造型正合中亚双峰驼特征。其铸造工艺可见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金银器的影响,而局部纹饰又具秦式云纹特点,实为中西工艺融合之典范。

二、墓葬等级与墓主身份推考
QLCM1号墓呈"中字形"制,墓道总长百米,椁室采用"梓宫"规格,当属上卿级别。墓中同出青铜器铭文残见"廿六年"字样,与秦统一纪年相合。值得注意的是,随葬品组合呈现"西器东传"特征:除金骆驼外,尚有蜻蜓眼琉璃珠、胡人俑等异域文物。参照《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关于"客卿"的记载,墓主或为执掌外事之典客属官,甚或是归化秦廷的西域使臣。

三、历史地理学意义
此发现将丝绸之路物质交流史提前至秦代。传统观点据《史记》认为张骞"凿空"西域始通商贸,然金骆驼的出土证明秦时已有稳定的中西物资流通。《吕氏春秋·不苟论》载"西方之戎,器用金玉",今得实物验证。考古地层显示,该墓封土中杂有中亚特有植物孢粉,暗示当时可能已存在经陇西道至河西走廊的贸易路线。

此次发现尤值重视者,在于其打破了"秦文化封闭论"的成见。秦始皇陵区出现典型异域文物,恰说明秦帝国在"书同文、车同轨"的同时,对西域文明持开放态度。太史公言"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此金骆驼或可为"成功大"下一注脚。至于墓室遭盗之憾,更警示吾辈文物保护工作之迫切。建议后续研究可着重分析金属成分溯源,并与蒙古诺彦乌拉匈奴墓出土金器进行比对研究,或能揭示更丰富的历史信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