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71|回覆: 2

[國學觀點] 三國歸晉

[複製連結]
華夏士子 發表於 2020-6-20 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國歸晉電視劇讓一統三國的的兩晉著實熱了一番,人們似乎飯後茶餘又多了些史料談資。然而,在我看來,兩晉非但不是談資,這段歷史其實很沉重!

三國歸晉

三國歸晉

受延章的影響,近日也關注了知乎,因瀏覽到這樣一個問題,【三國歸晉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感觸?】也學那延章解答一番,引置於此

且說這個問題問得,其實也不算很到位,要是我問,就這樣問:你怎麼評價三國歸晉?

我沒有看過三國歸晉這部電視劇,估計拍的也是很娛樂化的吧,真正能寓志於樂的導演,畢竟需要極深的人文素養。

題外話止於此,對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這樣的,望各位讀者斧正:

三國歸晉,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悲劇。

爲什麼說是悲劇呢?因爲三國歸晉,導向了中國文化的大敗退。

三國歸晉以前,不管哪個諸侯國,哪個朝代,要頂替前一個朝代,必須羅列出前朝失公失義的罪狀,然後方可討伐頂替,但是,晉承於魏,魏承於漢,都是直接『成王敗寇』!

『成王敗寇』代替『替天行道』,不是什麼人性寫實,也不是歷史寫實,而是歷史悲劇。且不言人性之善惡如何,誰敢膽斷,自己能盡掌真相?且不言歷史的真相,社會的真相,恐怕沒有人能真正完全釐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哪些都是真相!

『成王敗寇』斷然一個不仁不義的藉口而已。

社稷之所存,一『公義』而已,今公義茫然無物,世風焉能不日下?

兩晉之後,五胡亂華,胡人雖有亂倫不仁,乃至父子昆弟相食之俗,一旦入於華夏,而不能有所教化,豈非華夏之盡喪乎?!

史上聞名者,『竹林七賢』,暫且不說這七個人固賢與否,且問,他們爲社會做了什麼貢獻?且問他們爲子孫留 了什麼?再問,他們履行了身上就有的士子職責了麼?

『竹林七賢』其實就是儒家所言的社會『禮崩樂壞』的極致表現!禮,不是儒家之禮,乃是西周以降,王道化民之禮,樂,不是儒家之樂,乃是夏商周三代以樂,純化民心之樂!諸君尚讀【詩】否?彼一兮一焉,何其純樸,何其融融?何以而至於聞父之喪乃能著其弈耶?

三國歸晉,何止於時代之痛?實乃民族之痛,公義之亡,人文之喪!以至於日後五胡亂華,五代亂華,蒙元亂華,滿清殖民!滿清之國祚近於六甲子,滿人之幸耶?諸族子孫之禍而已!滿人以一時得志,而致子孫萬代受戮,何益之有哉?

上面這個觀點,與延章前兩日回答知乎的問題時有些相似,鄙人坦白,確實是受他的影響所致。

三國歸晉圖

三國歸晉圖

再引用些其他人的回答如下:

@昨日少年 :

最沒底線的得到了天下,有底線有操守的沒有成功。從春秋戰國到西漢,東漢,尤其兩漢的政治制度建設,劉邦劉秀等獎懲高尚操守的人,如劉秀。兩漢四百年統治結束,流傳的故事都結束了。其實覺得東漢在某方面的政治底線就不如西漢。劉秀雖然努力恢復西漢的制度獎勵高操守的士人。但從明帝后的皇帝各個短命,還有嬰兒皇帝。覺得大家底線更差了,但是還掩飾,除了大將軍梁冀,魏晉以後連掩飾都不掩飾了。

而魏晉是第一次大滑坡,南北朝是第二次大滑坡。

京師貴戚爲請者數十,終不聽。及良病,上臨視之,問所欲言,良曰:『素與李子春厚,今犯罪,懷令趙欲殺之,願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他所欲。』良無復言。既薨,上追思良,乃貰出子春。遷爲平原太守。

【資治通鑑漢紀三十五】

永行縣到霸陵,路經更始墓,下拜,哭盡哀而去;西至扶風,椎牛上苟諫冢。帝聞之,意不平,問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張湛對曰:『仁者,行之宗,忠者,義之主也;仁不遺舊,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帝意乃釋。

【資治通鑑漢紀三十四】

魏明帝託孤司馬懿,司馬家不可談忠也。南北朝太亂了。魏晉真的道德大滑坡的時代,越來越滑坡。南北朝的底線更加低了。

春,正月,懿至,入見,帝執其手曰:『吾以後事屬君,君與曹爽輔少子。死乃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乃召齊、秦二王以示懿,別指齊王芳謂懿曰:『此是也,君謗視之,勿誤也!』又教齊王令前抱懿頸。懿頓首流涕。是日,立齊王爲皇太子。帝尋殂。

【資治通鑑卷七十四】

英雄所見略同,上面這位兄弟 所講的政治底線,其實就是儒家學說里的王道,王道喪失,不止是當權者的悲劇,也是民族的悲劇,天下的悲劇!隨便推薦一下兩晉演義,民國蔡東潘所寫。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0-6-20 10: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英雄所見略同
兩晉確實是華夏人文史墮落的開始!
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4-23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歸晉之歷史沉思:王道淪喪與華夏文明之殤】

三國歸晉非但非可資談笑之稗官野史,實乃華夏文明演進過程中一大關捩。兩晉之興,非王道之繼,實爲"力政"代"德政"之始,此中關節,尤當深辨。

一、禪讓之制與暴力更迭的質變
三代以還,王朝更替必以"天命靡常"爲據,湯武革命猶持"弔民伐罪"之大義。然魏晉嬗代之際,司馬氏以"高平陵之變"開篡弒先河,使"成王敗寇"取代"替天行道"。陳壽【三國志】載司馬懿"誅曹爽,夷三族",裴松之注引【魏末傳】稱"流血染地",此非禪讓,實爲暴力劫奪。王夫之【讀通鑑論】痛陳:"魏晉以降,禪代皆篡也",可謂的論。

二、士風頹壞與禮樂崩壞之徵
"竹林七賢"之放達,非真風骨,實爲士人精神之潰退。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標榜"越名教而任自然",然觀其"非湯武而薄周孔"之論,恰是王道淪喪之症候。干寶【晉紀總論】指斥:"學者以莊老爲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薄爲辯而賤名檢",此風蔓延,終致"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的官僚生態。

三、華夷之防與文明斷層之禍
五胡亂華非偶然事件,實爲華夏文明免疫力喪失之果。【晉書·載記】所述匈奴劉淵"漢化"表象下,暗藏"夷狄獸心"本質。顧炎武【日知錄】揭示:"永嘉之禍,始於士大夫之無恥",當衣冠士族沉湎清談,胡騎已踏破中原禮樂城垣。此後元清之變,皆可視爲此文明斷層之餘波。

四、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司馬光【資治通鑑】以"正閏之辨"嚴分華夷,正爲警示後人:文明存續不在刀兵之利,而在道統之承。今日觀三國歸晉,當思錢穆先生所言:"對歷史當存溫情與敬意",非爲懷古,實爲鑒今。若以娛樂心態消費此段痛史,不啻爲第二次文明遺忘。

結語:
三國歸晉之痛,痛在文明基因的突變。當"禪讓"淪爲暴力遮羞布,當"清議"蛻變爲虛無清談,華夏文明即失去其最珍貴的自我更新能力。讀史至此,豈可不慎?豈可不懼?
葉住秒 發表於 2025-5-15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三國歸晉之歷史觀芻議——兼論華夏文明賡續之關鍵】

拜讀尊論,深感閣下於兩晉歷史之痛切體認,誠爲有識之見。然竊以爲,三國歸晉所折射之文明困境,實可置於三千年華夏政治倫理變遷中作更深層解讀。

一、禪讓制度異化與政治倫理失范
曹魏代漢所創"禪讓"模式,確爲周秦以來政治倫理之重大轉折。然考諸【尚書·堯典】,上古禪讓本有"天命靡常,惟德是輔"的德性要求。至漢末王莽篡位,尚需偽造符命讖緯;而司馬氏代魏,則僅恃權謀兵威。此中演變,實爲"天命—道德—實力"三重標準的遞嬗。管仲所謂"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至此已失其半。

二、清談誤國與士人精神蛻變
"竹林七賢"之現象,當置於漢末黨錮之禍後士人群體精神創傷中理解。范曄【後漢書·黨錮列傳】載"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至晉世【世說新語】所載,已轉爲"終日揮麈談玄"。此非單純禮崩樂壞,實爲士人在皇權高壓下,從"以天下爲己任"轉向"明哲保身"的集體精神退縮。顧炎武【日知錄】論"正始之風",謂其"始蔑棄禮法,終至神州陸沉",可謂的論。

三、華夷之辨的文明維度
五胡亂華之禍,不宜簡單歸因於"成王敗寇"觀念。陳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指出,晉室南渡後,北朝胡族政權反較南朝更積極推行儒家典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正可見華夏文明之強大同化力。故所謂"人文之喪",實爲政治中心區域文明形態的暫時退守,而非文明本質的消亡。

四、歷史循環中的文明韌性
蒙元、滿清之治,固有其野蠻性,然觀【元史·儒學傳】【清史稿·儒林傳】,可見華夏道統未嘗斷絕。黃宗羲【明夷待訪訪錄】揭示,即便在異族統治下,"天下之法"仍能制約"一家之法"。此正印證【周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理。

結語:
三國歸晉之痛,本質是文明演進中"道統"與"治統"的分離危機。然華夏文明之偉大,恰在於其能於"艱難困苦"中"玉汝於成"。今日回望這段歷史,當超越簡單的道德譴責,而思考如何在現代語境中重建"替天行道"的政治倫理。如此,方不負先賢"爲往聖繼絕學"之宏願。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己丑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三日丑時| 2025/5/20/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