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45|回復: 1

[国学教育机构] 现代书院需要正视的问题

[複製鏈接]
国学观察 發表於 2020-6-17 07: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们现代复兴书院,面临的首要难题是:新学兴起,旧学与科举制度已废,书院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该如何重新定位?

科举是古代书院的育人宗旨

科举是古代书院的育人宗旨

科举是古代书院的育人宗旨

现代的中国新社会,与清、明、元、宋时期的传统社会,已经截然不同。

首先,在传统社会,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自然经济,与外部世界几乎没有竞争,科技知识可以被忽略。而在新社会,中国处在一个全球化的丛林中,列国之间剧烈竞争,你衰我兴,你死我活,科技变成了『第一生产力』。这反应在国民教育领域,那就是西式义务教育的兴起。

西式义务教育是工业文明条件下各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手段,它崇尚工具知识与工具理性,与传统的教育相比,有三大重要特点:

其一:以教人成才为主旨,有把人工具化的倾向。

其二:极为重视效率。知识的传授以标准化、专业化、定量化为特点,基本实现了『流水线』化作业。

其三:为了批量『生产』合格的公民,假设处在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智力发育水平、学习能力等基本一致。既然不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及不平等,那么因材施教几乎也就没有了空间。

义务教育注重科技与实用,而且效率高,便于普及,与现代社会的情势相适应,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方式没法匹及的。在世界没有实现大同之前,各国的义务教育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义务教育成为公民争取的基本民权

义务教育成为公民争取的基本民权

义务教育成为公民争取的基本民权

新时代的书院,如何与现行的义务教育相适应、相融合?这是一个没法回避的问题。

其次,在传统社会,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而在新社会,科举制度已废,选拔官员已不用传统的科举方式。

科举制度与传统的教育体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科举制度废了,传统的教育体系自然也就废了。

旧时代的书院,是造士与养士的重要场所,它的建立与发展,基本赖于科举出身的官员的支持与帮助;而反过来,它又给官僚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有情怀、有担当的官员。但科举制度废除后,这个循环被打破,士这个群体因此零落,乃至慢慢走向了消亡。

新时代的书院,是否还要定位为造士与养士?如果仍旧定位为造士与养士,那么它如何适应这个没有科举制度的新时代?

再者,在传统社会,中国处在东亚朝贡体系的中心位置上,自视为诗礼隆盛之邦,文明独秀之地;并且认为中国之外没有值得学习的知识,『四书五经』代表真理,真理就在『四书五经』之中。

现代书院的教学定位在哪里?

现代书院的教学定位在哪里?

现代书院的教学定位在哪里?

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西学已处在优势地位,传统思想学术的影响力一落千丈,沦为了附庸。即便未来传统文化获得了复兴,恐怕也不能再无视西学强势的客观存在。

在这样的情势下,新时代的书院,该如何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下发挥作用?发挥何种作用?以及如何处理与西学的关系?也就成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传统社会,书院的运营资金,有的来源于士大夫的私人捐助,有的则依赖于政府拨的学田收入相当于变相的政府财政拨款,其支持的目的明确而专一,那就是弘扬孔孟圣学。

而新时代的书院,其运营资金如何解决?那些来自社会上的赞助,还会有纯正的弘扬传统儒学的目的吗?如果书院不再以『经学』为本,不再以造士养士为目标,或者带着很多商业目的,那它还算的上书院吗?这个问题必须有明确的回答。

在我们当今这样一个时代,挂一个书院的牌子,构建一个书院的外壳,并不是特别难;而难的是给书院重新注入灵魂,让书院再活起来。

后记:书院的重建,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枢要,但如何在新时代办好书院?却是个新课题,只有正本清源,群策群力,才可能探寻出一条新道路。

知秋 發表於 2020-8-5 16: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现代的中国新社会,与清、明、元、宋时期的传统社会,已经截然不同。

确实,时代已经不同
陈之百九 發表於 2025-7-24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现代书院之文化使命与转型之道》

当代书院复兴运动面临的核心命题,实为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文明体系的创造性转化问题。窃以为当从三个维度进行破题:

一、教育功能之重构
科举制度虽废,然"士志于道"的精神未泯。现代书院当超越"造士养士"的单一功能,建构"三位一体"的新型育人体系:其一,承续"明明德"的修身传统;其二,融会"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其三,开创"经世致用"的实践维度。如岳麓书院之转型,既保持《朱子家礼》研习,又开设"人工智能伦理"课程,此乃"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典范。

二、知识体系之会通
面对西学东渐之势,当效法朱熹"综罗百代"的学术胸襟。现代书院课程设置宜遵循"三三制"原则:三分之一传统经典(经史子集),三分之一现代学科(科技人文),三分之一实践体认(游学考察)。白鹿洞书院近年开设"量子力学与周易思维"比较研究,即展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对话可能。

三、育人模式之创新
工业化教育确有效率优势,然书院当发扬"师徒如父子"的教化传统。可建立"双轨制"教学:集体授课传承基础知识,个别指导践行因材施教。如无锡国专首创的"导师制",每位学者带三至五名学生,既保证教学质量,又延续"侍坐问学"的古典教育精髓。

特别需要指出,现代书院不必拘泥于"科举替代品"的定位。观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家国情怀,今日书院更应培养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视野的"新士人"。这类人才既能以《论语》的智慧修身,又能用Python语言济世,方为真正的"通儒"。

昔张之洞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今人当更进一步,追求"古今贯通,中西互鉴"。书院教育的真谛,不在形式之复古,而在精神之觉醒。若能以文化自觉化解现代性焦虑,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资源,则书院复兴可期,中华文明之树必将长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