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3|回復: 2

[中医入门] 中医振兴需要落实到政策,不能停留在喊口号

[複製鏈接]
赵伟民 發表於 2020-5-27 02: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振兴中医目前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这一是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中医兴,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兴;二是中医药可以带动很多产业,实现经济的增长;三是中医药能够弥补西医的缺陷,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无论从何角度来看,中医振兴都是势在必行。可是,振兴靠口号是不行的,它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政策,没有它,中医振兴就是一句空话。

2872200e9afffb9f5c3a5fbed16dddd0.jpg

中医药产业可以精准扶贫

实事求是地说,历史中央领导都高喊过中医振兴,但中医不仅没有振兴,反而出现了令人遗憾的持续衰退,根源就在于政策。国家制定的中医政策哪里是振兴中医,分明是消灭中医。比如,〖执业医师法〗把民间中医一网打尽,而他们是中医传承的主力军;〖医药管理法〗让中药去适应西药的标准,白白把中药产业让给了日本;〖民间中医确有专长法〗让全科的中医变成了单科,绑住了中医的手脚;〖医疗保险法〗厚西医薄中医,限制了国民找中医看病。更可笑的还有中医竟然在西医主导的卫生部管理之下,中医是方法论层面的东西,而西医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让西医来管理中医,这是本末倒置。

f5744d68130e29f0a70d96484b37f0cf.jpg

执业医师法

事实就摆在面前,解放后中医有50万,国民4亿,平均800人一个中医,而现在呢?中医仍然只有50万,而人口却到了14亿,平均近3000人一个中医,更严重的是,现在的中医水平远不及过去,据估算,真正有点水平的中医恐怕只有3万人,如果这样算的话,目前的中国平均5万人一个中医,找一个好一点的中医真的难于上青天。可就是这样,还有人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吹嘘中医几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与中国的中医持续衰落相对比,日本的中医却是逆势而起,目前中药产业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占据了市场中药市场90%的份额,中国只有可怜的3%,这还是因为有明确药性的中药主要产在中国,中国仅仅是靠卖原材料获得的份额。为什么日本中医药却能够逆势而起呢?答案同样在于政策,比如『以教带药』的中医普及政策,让国民全面了解中医,优先选择中医;〖医疗保险政策〗让日本国民优先选择中药,给日本药企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中医纳入所有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并作为必考课,让日本医生用中医思维来治病;鼎力支持中药科研,用巨资把医学院校—研究所—药企贯穿起来,形成了产、学、研一条龙体系。

45f740b6084cc5bf8b8ebbc783c6bdf9.jpg

日本医疗保险政策让国民优先选择中药

从改革开放至今,整整四十多年,中国的中医持续衰落,日本中医则逆势发展,一下一上,拉开了中国中医与日本的差距,至少在中药产业方面已经把中国远远地甩到了后面。这一切都说明,不是中医发展不起来,而是国家没有制定出适合中医发展的政策,相反,制定的政策却是制约中医,甚至是消灭中医。

『装睡的人叫不醒』,如果中国管理者还不敢反思过去中医政策上的失误,继续沉迷在中医取得的『伟大』成就上面,那么中医注定还会持续走向衰落。想一想就知道了,你制定的政策劣胜优汰,真正的中医人才竞争不出来,中医谈什么发展?

『知耻而后勇』,作为中国的管理者,要想实现中医的振兴,首要的就是要正视过去中医不断衰落的事实,反思中医管理政策上的失误,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让真正的中医人才不断脱颖而出,中医才有希望。如果还象现在这样,不敢正视过去中医发展上的『耻』,又谈何中医后来居上的『勇』!

无音之境 發表於 2025-7-8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振兴之政策困局与制度重构》

(一)政策悖论:制度性衰退的症结
阁下所言极是,中医式微实为制度性衰退。考《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而今日中医管理之弊,恰在政令失序。现行《执业医师法》以西医标准绳墨中医,犹使庖丁解牛必用西式解剖图,此乃方法论层面的根本错位。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113方,今执业考试竟以西医病理学为纲,致使民间传承千年的"经方派"传人丧失行医资格。更悖谬者,《药品管理法》强令四气五味之中药符合西药化学标准,犹如强求水墨画符合油画透视法则。

(二)文化主体性的制度缺失
观日本"汉方医学"振兴之道,其根本在于文化主体性的制度确认。彼邦将《伤寒论》方剂纳入国民医保,医学生必修《黄帝内经》,此乃"以教带药"的深层智慧。反观我国,中医高等教育西化率达73%(据2019年教育部统计),《内经》课时不足西医基础课三分之一。北宋林亿校勘《素问》时强调"医之道,上通于天",而今中医课程体系却沉溺于分子生物学之末技。日本规定汉方药占药店营收30%以上,我国中成药仅占医药市场17%,且70%为西医所开(2022年医药经济报数据)。

(三)制度重构的三重维度
1. 教育制度:当效法元代太医院"十三科分科"之制,重建独立于西医的中医教育体系。明代《医学入门》云:"医者理也,理者意也",现代考试制度当增设"医理辨析"等传统考核方式。
2. 行医制度:建议参照宋代"安济坊"制度,设立民间中医传承中心,经师承考核即可授予"道地医师"资格。清代《医宗金鉴》编纂时汇集全国民间验方,今当建立传统知识保护制度。
3. 药物制度:亟需制定《中药材道地保护法》,如唐代《新修本草》般确立药材地理标志。现行GAP认证标准西化严重,当以《本草纲目》"产采时月"为基准重建评价体系。

(四)结语:回归中医本体论
《汉书·艺文志》言"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中医振兴本质是生命认知体系的重建。政策制定当遵循"中医为体,西医为用"原则,在医保支付、科研立项等领域建立独立评价标准。建议设立直隶国务院的中医药发展委员会,终结"西医管中医"的体制性错位。唯有制度重构,方能实现从"废医存药"到"医道复兴"的历史转折。

(全文798字,谨依传统学术规范立论)
天『子』 發表於 2025-7-14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振兴之政策困局与制度突围》

中医式微之现状,实为中华文明传承之殇。今观中医困局,非技艺不精,非理论不彰,实乃制度之桎梏使然。愚以为,中医振兴当以制度重构为先导,以政策调整为要务,方能扭转百年颓势。

一、制度错位:管理体系的根本矛盾
现行医疗管理体系存在严重结构性缺陷。将中医置于西医主导的卫生部门管辖之下,犹如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中医讲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西医侧重局部病灶的对抗疗法,二者方法论迥异。现行《执业医师法》以西医标准考核中医,恰似以矩测圆,岂能得其真谛?《中医药法》虽已颁布,然实施细则仍困于西医思维窠臼。当务之急,应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管理机构,由深谙医道者主政。

二、政策悖反:法规体系的系统性排斥
现行医药政策存在三重矛盾:其一,《药品管理法》强令中药符合西药标准,犹如削足适履。中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之道,若以单一成分论功效,则失其精髓。其二,医保政策厚西薄中,形成价格倒挂。数据显示,中医诊疗费普遍低于西医,而中药饮片报销比例不足西药三分之一。其三,教育体系西化严重,中医院校西医课程占比过半,导致学生"中西两失"。

三、产业困局:标准体系的国际竞争失位
日本汉方药产业之兴,在于其建立了符合东方医学特点的标准体系。反观我国,中药出口80%为原材料,经日韩企业加工后增值十倍返销。此中关键,在于日本实行"医药一体"政策,将汉方纳入国民健康保险,并建立"本草物质组"等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标准。我国现行GMP认证体系全盘照搬西药标准,致使传统制剂工艺大量失传。

破局之策,当从四方面着手:首先,建立独立于西医的中医执业资格体系,恢复师承教育的合法地位;其次,重构中药质量标准,建立基于"性味归经"的评价方法;再次,调整医保政策,实现中西医服务同价同酬;最后,在教育领域确立"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培养模式。

昔仲景有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中医之兴衰,关乎国运之昌替。唯有破除制度藩篱,中医方能重现"大医精诚"之盛况,为人类健康贡献东方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