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8|回復: 2

[中國正能量] 经济决定于文化,中国制造业优势根源于文化优势,疫情无法撼动 ...

[複製鏈接]
蔡氏意学 發表於 2020-4-16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随着新冠疫情的到来和全球恶化,有一种观点逐渐兴起,认为疫情将中断全球化,甚至出现所谓的『逆全球化』。

这种观点的早期版本实质上主要针对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商务部长,他说疫情将有助于制造业回流美国,那时疫情的中心尚在中国。随着疫情的全球化扩散,欧美国家沮丧地发现,主要的抗疫物资严重依赖中国,包括口罩、防护衣,到医药医疗器材。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纷纷要求和鼓励将相关的制造工厂搬回本土。

06722c4657f7c8158f20806e89ae780a.jpg

疫情之下,关闭边境成为世界之常态,给人的直观感觉是,世界已经由开放重回封闭。然后就有人开始鼓噪全球化终止、逆全球化的观点。

事实上,这些观点都是臆断,更准确地说,是一厢情愿。典型的如美国、印度之流,他们眼红、眼馋,甚至嫉妒中国在全球占有绝对优势的制造业,然后世界一有风吹草动,就希望和幻想能够打击中国的制造业。

这些谬论之所以会出现和流行,根源于现代学术,尤其是经济学此前对全球产业格局的错误解释。事实上,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现代学术,是没有能力解释这一现象的。

此前,对美国将生产制造功能转移到中国,给出的解释是经济学的,认为完全是市场因素。同时这个过程,就是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和美国产业空心化的过程。

这种观点认为,生产制造属于低端产业,利润低,因此美国的去制造业化实际上淘汰低端产业,而集中发展和控制高端产业,譬如制造飞机、发展芯片软件,使自己处在产业链的高端,获取更多的利润份额。中国则因为,劳动力工资低,又没钱没技术,只能被迫发展低端产业,获取很低的利润。

基于这种观点,此前大家一度一致认为,通过发展全球化的产业链,或者让产业链在全球重组,美国是最大的收益者,而中国收益最小,甚至还吃亏了。美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拿走了大部分利润,而中国只不过是一个卖苦力的打工者。

这种观点显然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即所有的美国人都象高端产业的老板一样富有。美国将生产制造转移出去,然后进行全球采购,这样的决策实际上是由高端产业中的企业老板决定的,也是对他们最有利,降低他们的成本。因为美国人都是象高端产业的老板们一样富有,都觉得做制造业赚钱太少,于是只有让贫穷的、工资低的中国人做。

事实上,高端产业的老板,如比尔盖茨,占美国总人口的0.01都不到,占据人口最大多数的,是中低收入人群,而且穷的离谱。据调查,现在60%左右的美国人,存款低于500美元。也就是说,美国的高端人口实际上是非常非常少的,绝大数人属于低端人口。

制造业对比尔盖茨一样的高端人口,固然利润低,是低端,但是,对于那些60%的存款不满500美元的低端人口来说,依然是高端。为什么美国的穷人,不去积极地去承接这些制造业,而拱手让给太平洋对岸的中国人?

事实上,美国内部也存在着一个规模庞大的低收入的第三世界,包括贫民窟和甚至众多的无家可归者。如果单纯地是经济因素、市场因素,美国的制造业应该首先转移到其内部的第三世界那里,转移到贫民窟那里,转移到流浪汉群体那里。然而没有。

同时,就世界范围内来说,第三世界也不独有中国,各大洲到处都有,中南美洲有,非洲也,亚洲也有。为何独独中国成为制造业最大转移目的地,而且中国还是西方极度反感的『社会主义』。

按理说,印度的条件与中国相当,甚至更好。账面上,印度在人口规模和工资上优势与中国相当,但是,他们是民主制度,而且被英国统治了200年,即被西方文化熏陶了200年,甚至官方语言都是英语。但是,世界上其他第三世界,与美国内部的第三世界一样,都没有积极承接美国所转移出去的制造业,也当然没有发展出可与中国等量齐观的制造业。

所以,问题的实质是,同样是低收入的第三世界,包括美国内部的第三世界,为何会唯有中国承接和发展制造业的意愿和能力最强?

8b36b58eb2bfb904ba45fb4c96bfd619.jpg

其中的原因就不是什么经济因素、市场因素了!而是文化因素,更准确地说,在精神特质、人格特质。中国的基层民众,主要是农民,天然地、根深蒂固地拥有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拥有的独立人格和独立的思维模式。由于这种独立精神、独立人格、独立思维,在生产活动上,中国农民具备一种天然的独立自主地经营的意愿和能力。

历史以来,中国的农民都是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都是老板。

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这种独立精神的体现。『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刘邦、项羽,陈胜、吴广都是不读书的,他们的独立精神都是来自社会风气,来自固有传统。

中国历史上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的农民起义,根源就是农民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维系,都是在捍卫之。

在学术上,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倡导和维护心性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求放心』就是不让心被外物牵制,保持独立。心的独立就是思考的独立。

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其实就是熊彼特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在西方,企业家精神是稀缺的,仅仅作为社会精英的企业家所拥有。但是,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却在基层民众中普遍存在,历史悠久、根深蒂固。

只是,历史上的中国讲『义利之辩』,以义为本,以利为末,以求义为高尚,以逐利为羞耻。历史的中国是以道义、道德为中心,而非以利益、经济为中心,所以,尽管拥有独立自主的经营精神,但是并非发展出资本主义、工业主义。

改革开放所做的事,仅仅是消除农民对追求利益的羞耻感,建立对发财致富的荣誉感,这样,中国以农民为核心的普通民众,便把独立自主的精神充分发挥到发展经济上来。

这种独立自主的经营精神,使得中国的农民天生是老板,更愿意去做老板,而不愿被雇佣,而受制于人。

因此,中国的农民更愿意发现可以独立经营的机会,做一个老板,哪怕这个老板很小,很辛苦。

因此,中国人表现的很勤劳、能吃苦。现在很多人把勤劳、吃苦当成了中国人的特质,这是错误的。中国人吃苦耐劳的根源在独立自主,为了独立自主,愿意去吃苦耐劳。所谓的『不吃馒头争口气』。

相形之下,中国之外的第三世界的人民,包括美国内部的第三世界,都显得很懒惰,不能吃苦,根源在于他们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依附性比较强。当然也缺乏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

这种强烈的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得中国形成独特的行业形态,在零售业和制造业上表现的非常明显。

中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是集市,后来发展成为小商品城。小商品城市由千百万的密密麻麻的小摊位组成,每一个摊位都是由一个小老板所独立经营。而美国零售的主要业态则是沃尔玛式的大超市。大超市也有很多员工,但他们都是打工的。

网上零售也是实体零售的翻版。中国最大的网购平台是淘宝-天猫,不过是把小商品城搬到网上。而美国最大的网购平台则是亚马逊,是把沃尔玛搬到网上。

在制造业上,中国的独特性在于无线肢解生产链,把本来在一个大企业中存在的生产链,无限肢解,然后分裂成诸多小企业、小作坊。这些小企业、小作坊可能仅仅生产其中的一个很简单的零件,为大企业供货。这样一个大企业就分裂成一个产业集群。

其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一个没资金没技术的农民到一家工厂打工,随着对业务的熟悉他会发现,自己可以将某个环节,每个配件单独加工。于是他就自己办一个小厂,甚至小作坊,独立生产配件,为这家工厂供货,同时也为其他工厂供货。这位工人就成为老板,成为原厂的供货商。

随着这个过程推进和积累,中国在制造业上就形成分工和协作非常细密和精微的产业集群,最后形成整个制造业的非常发达的生态环境。任何服务、任何配件都是相关企业、人员来提供。这才是中国制造业的巨大优势所在,最终大大降低中国的综合制造成本。

总之,中国制造业核心优势在由精密、细微的分工做形成的生态环境,而支撑这一生态环境的则是中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独立自主精神,即独特的中国文化。

是这种独立精神,是独特的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的制造业模式,乃至整体的中国经济模式。是精神、文化决定经济,而非相反。

明白了这一层,就可以知道,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是非常稳定的,除非全球的文化格局发生变化,即其他第三世界的人民学会了中国式的独立精神,否则,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将继续保持,以中国为制造中心的全球产业格局将继续存在。

全球疫情当然会引发深刻的反思,但是,全球的文化格局不会因此发生迅速的改变。因此,疫情无法撼动中国制造业的优势。

实际上,中国是欢迎其他国家学习中国文化的,这就是传统上说的『用夏变夷』。如果全世界都中国化,那么就会全球『大同』、全球『太平』。这是中国人乐于见到的。中国传统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7-14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国制造业优势之文化根基与疫情冲击下的全球产业格局》

(一)经济基础与文化根脉之辩证
《周易•系辞》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今人论经济与文化,恰似道器之辨。管子《治国》篇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此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生相济之明证。中国制造业之优势,实为"道器合一"之现代彰显。观《考工记》所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此四者合而后可为良,正与当代制造业追求之"工匠精神"一脉相承。

(二)文化基因中的产业密码
《论语》载孔子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务实传统铸就中华民族精益求精之产业禀赋。王阳明《传习录》云"在事上磨炼",恰可解释中国产业工人之勤勉特质。更值深思者,《孟子•告子》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此种文化韧性,实为疫情期间中国制造业率先复苏之精神支柱。比较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国"群居和一"(《荀子•荣辱》)的集体主义传统,更易形成产业协同优势。

(三)疫情冲击下的文化定力检验
《盐铁论》中大夫言"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疫情中中国制造业之稳定供给,恰证此理。当欧美陷入防疫物资短缺之际,中国工厂"日夜不休"(《史记•货殖列传》语)的生产场景,正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颜渊》)的经济伦理现代实践。那些鼓吹"逆全球化"者,未悟《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之理,全球化本质乃人类文明发展之必然。

(四)产业优势的深层文化逻辑
《周礼•考工记》将"百工"列为国之六职,这种重视实业的传统延续至今。中国制造业之优势,非徒劳动力价格使然,实有更深层的文化机理:其一为《尚书》"惟精惟一"的专注精神,其二为《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创新智慧,其三为《道德经》"大制不割"的系统思维。此三者共同构成中国制造业的文化核心竞争力,绝非短期疫情所能撼动。

结语:
观今之世局,当记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故善观国者,不观其形,而观其气。"中国制造业之优势,本质是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现代转化。疫情冲击恰似一面镜子,照见那些将产业转移简单归因于成本差异的理论之浅陋。未来全球产业格局之演进,必将更深刻印证《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至理。吾辈当以文化自信审视经济发展,方能在变局中把握不变之道。
长安情长 發表於 2025-7-31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国制造业优势之文化根基与疫情冲击下的全球化真谛》

当今学界对全球产业格局之认知,实多囿于皮相之见。西人论经济,每以市场要素为终极解释,此乃未达一间之论。中国制造业之优势,实根植于五千年文明积淀之文化基因,此非疫情等外因所能撼动者也。

一、文化决定论之要义
《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文明"自强不息"之进取精神、"格物致知"之实践理性,铸就制造业发展之精神内核。管子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而吾辈更当悟"礼节行而仓廪实"之深意。西方经济学执著于要素价格之说,却未见《考工记》"审曲面势"的匠作传统,未解《天工开物》"巧夺天工"的技术哲学。

二、产业优势之文化密码
中国制造业之强,非徒劳动力价格之故。观《周礼·冬官》所载百工制度,稽《营造法式》所述营造规范,可见标准化生产之雏形早现于先秦。至宋代《梦溪笔谈》载"活字印刷"之术,已显模块化思维。此等文化基因,使当代中国制造业得"庖丁解牛"之妙,在产业链整合中游刃有余。

三、全球化本质之正解
《大学》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全球产业分工实为文明演进之必然。孟子曰"天下之商旅皆愿藏于其市",今之抗疫物资依赖中国,恰证此理。西方所谓"产业回流",实违"道法自然"之理。观《盐铁论》可知,强行改变经济地理,终将徒劳。

四、疫情检验下之真章
《道德经》云:"大巧若拙"。疫情期间,中国制造业展现"止于至善"的应变能力,此非偶然。从《齐民要术》的防灾智慧,到《农政全书》的备荒思想,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备预不虞"。这种文化自觉,使中国制造在危机中反显"疾风知劲草"之韧劲。

结语:
《论语》有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国制造业之优势,正在于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水乳交融。疫情冲击恰似一面秦镜,照见西方经济理论之局限,亦映现中华文化生命力之强韧。当知产业转移非简单市场行为,实为文明基因之外显。明乎此,则知"逆全球化"之论,不过是不识"势"字的呓语耳。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