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1|回覆: 2

[醫藥臨床] 治療痛風的基礎經方

[複製鏈接]
悅讀中醫 發表於 2020-4-4 16: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目前,痛風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發病年齡也越來越年輕化,痛風已成為了一個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不容忽視的問題。

痛風,病名中有『痛』一字,我們不難猜到痛風的主要臨床表現有『疼痛』一項,而且是劇痛,發作起來真的讓人難以忍受。治療痛風,這個經方的效果看得見。

西醫學認為,痛風最重要的生化基礎是高尿酸血症。急性發病患者大多與飲食相關,常在進食海鮮、動物內臟或者飲酒後發生,或者是勞累,劇烈運動後發作。中醫學認為,痛風當屬於痹病範疇。何以謂痹?【說文】曰:『痹,濕病也。』【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着痹也。』『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

余根據多年臨證觀察,並結合門診大量臨床實踐,提出痛風之病機特點如下。

1.濕邪為基礎

痛風患者多病程長,病情反覆發作,受累關節、肌肉常麻木重着腫脹,且舌質偏淡,苔白厚膩,正合濕性重着黏膩難去之特點,故濕邪為痛風發病之基礎。

2.寒邪為關鍵

痛風發作時常關節疼痛難忍,且固定不移,與寒主收引、其性凝滯之特點相合,故寒邪為發病之關鍵。

3.風邪為誘因

臨床上,痛風患者常因天氣變化或受風而發,且關節疼痛常有遊走的特點,時而這個關節疼痛,時而其他關節又疼痛,正合風邪善行而數變之特點,故風邪為發病之誘因。

根據對痛風病機之分析,余在臨床提出治療痛風當以桂枝芍藥知母湯為基礎方。【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曰:『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的配伍特點如下:

(1)祛濕三焦分治:

方中麻黃、生薑發表祛上濕而宣痹,白朮健脾祛中濕而除痹,知母利下水而消腫。

(2)止痛溫通為主:

中醫學認為,不通則通,通則不痛。痹病之痛乃是由於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氣血不通而致,那麼何以為通呢?氣血之通賴之以溫,氣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故痹病止痛當以溫通為主,方中桂枝溫經通絡,附子溫陽除痹,即是此意。

(3)祛因防風有功:

根據病機分析可知,風邪為痛風發病之誘因,風邪善行於周身,呈骨節遊走性疼痛。方中防風祛風勝濕,【神農本草經】認為,防風主『風行周身,骨節疼痹』。

(4)緩急芍甘必用:

中醫學認為,諸病之規律:初病在氣,久病在血。痛風多呈慢性,且反覆發作,故必有血閉而不行,即血痹也。【神農本草經】認為,芍藥可除血痹。心主血,肝藏血,芍藥秉木風而治肝,秉火氣而治心,故除血痹。

驗案賞析

張某,男,49歲,2018年3月10日初診。

主訴:左踝關節腫痛10餘天。

病史:患者痛風多年,之前進食海鮮、飲酒較多,每年體檢尿酸均超標明顯。曾因右踝關節腫痛四處求醫,但未果,後自行緩解,現轉為左踝關節腫痛,已戒海鮮及飲酒。經單位同事介紹前來就診,刻下症:疲倦乏力,痛苦面容,左踝關節腫痛微熱,按之沒指痛甚,口乾夜甚,無口苦,大便2~3日1次,質軟,小便短赤,怕冷怕風,腰酸痛,因疼痛而納眠差。舌質淡,苔白膩,脈弦細。

輔助檢查:2017年3月6日外院門診查尿酸示680μmol/L。

辨證:太陽、太陰、少陰合病夾熱。

治則:祛風除濕,溫通止痛,兼以清熱。

方藥:桂枝芍藥知母湯合四妙散加味。

麻黃10g,桂枝20g,知母30g,白芍15g,防風15g,生石膏40g,懷牛膝30g,生薑5片,獨活15g,制附子15g,炒蒼朮20g,桑寄生30g,細辛10g,薏苡仁30g,羌活15g,黃柏15g,炙甘草10g。

3劑,水煎兩遍,每遍都是大火煮開改小火煮1小時以上去上沫,將兩遍所煮藥水倒一起混勻,1日之內當茶飲。

二診:服上方3劑,患者左踝關節腫脹消失,疼痛亦明顯好轉,腰酸痛緩解,怕風怕冷已解除,口乾明顯改善,小便淡黃無熱感,患者感激不盡。遂調整處方,知母減為15g,石膏減為20g,余藥不變,囑繼服7劑。

三診:患者精神可,無乏力,自訴諸症皆除,甚為感謝。為防止患者復發,遂調整處方如下。

麻黃5g,桂枝10g,知母15g,白芍10g,防風10g,生石膏15g,懷牛膝30g,生薑3片,獨活10g,制附子10g,炒蒼朮15g,桑寄生15g,生薏苡仁30g,炙甘草10g。

14劑,水煎當茶飲。

四診:患者訴無不適,複查尿酸示368μmol/L。

按:患者疲倦乏力,左踝關節腫痛,按之沒指痛甚,怕冷怕風,辨證屬風寒濕痹之桂枝芍藥知母湯方證;患者口乾夜甚,小便短赤,辨證屬陽明病之石膏藥證;患者左踝關節腫痛微熱,辨證屬四妙散方證。患者腰酸痛,加懷牛膝;患者痹病痛甚,加細辛。方證、藥證相合,故取效捷。

個人心得

1.消腫莫若知母

世醫皆知知母滋陰清熱,而知其利水消腫者無幾,【神農本草經】言知母主治肢體浮腫下水。以其苦寒滑利之性,療熱性關節腫大。正如陳修園曰:『【金匱】有桂枝芍藥知母湯,治肢體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可知長沙諸方,皆從【本經】來也。』

2.療痹牛膝薏米

余在臨床治療痛風常加牛膝、薏苡仁。牛膝者,【易經】曰:『乾為馬,坤為牛。』牛之力在膝,取名牛膝,秉太陰濕土之氣化,而能資養筋骨也,【神農本草經】云:『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薏苡仁者,【神農本草經】云:『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其氣微寒,清熱利濕,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淫末疾,故手足麻木而濕痹生焉。薏苡仁甘寒,甘能緩之,寒以清之。

3.尿酸屬濕當利

尿酸高之患者多經常飲酒、進食海鮮,尤其是進食貝殼類海鮮較多。酒乃濕熱之品,海鮮多屬寒濕。余在臨證中發現,薏苡仁、茯苓、澤瀉、土茯苓、車前子、萆薢、蒼朮等利濕藥有助於降低尿酸,故治療痛風常酌加用之。

用好經方,臨床受益,行溫化之法,看經方如何顯效。

郝岢 發表於 2025-4-12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痛風辨治綱要與桂枝芍藥知母湯臨證闡微】

痛風一證,古今病名雖異,然其症候與【內經】"痹論"所述頗相契合。余今就痛風中醫學理法方藥作系統闡發,以啟後學。

一、病機三要論
1. 濕濁內蘊為本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痛風患者多見舌體胖大、苔膩脈濡,此乃脾失健運,濕濁內停之象。濕性黏滯,故病情纏綿;濕濁下注,則足跗腫脹如脫。

2. 寒凝血瘀為標
【醫宗金鑒】謂:"痛痹者,痛有定處。"痛風發作時痛如虎齧,入夜尤甚,此乃寒邪凝滯,血行不暢之徵。寒主收引,致經脈拘急;血遇寒則凝,故見關節局部紫暗。

3. 風邪引動為變
【症因脈治】指出:"風痹之症,走注疼痛。"痛風發作常因氣候驟變誘發,疼痛遊走不定,此風邪挾濕流竄經隧之候。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故病情反覆無常。

二、經方運用精義
桂枝芍藥知母湯載於【金匱要略】,為治歷節病之要方。其組方之妙在於:
1. 三焦分消法
• 上焦:麻黃配生薑,開鬼門以宣肺氣,如提壺揭蓋,使濕從汗解
• 中焦:白朮合甘草,健脾胃以運水濕,遵"治濕不理脾,非其治也"之旨
• 下焦:知母協附子,利水道而溫腎陽,體現"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法

2. 氣血雙調法
桂枝辛甘溫通,入血分而和營衛;芍藥酸寒收斂,入陰分而養肝血。二者相伍,暗合"桂枝湯"調和營衛之妙,使氣血周流而痹痛自除。

3. 動靜結合法
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祛風不傷正;附子為溫陽之猛將,逐寒不助火。一動一靜,相得益彰。

三、臨證化裁要點
1. 急性期:加土茯苓30g、萆薢15g以增強利濕泄濁之功
2. 慢性期:加當歸10g、雞血藤15g以活血通絡
3. 痰瘀互結:合二陳湯化痰,桃紅四物湯活血
4. 腎虛明顯:酌加杜仲、續斷以壯腰膝

四、調攝要訣
1. 飲食禁忌:遠肥甘厚味,忌酒醴腥膻
2. 起居有常:避風寒濕邪,勿勞倦過度
3. 導引之法:常習八段錦"搖頭擺尾去心火"一式,以通利三焦

按:此方運用之妙,全在辨證精確。若濕熱偏盛者,當去附子加黃柏;陰虛內熱者,需減麻黃增生地。醫者當知常達變,不可執方待病。

(全文798字)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4-24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痛風辨治本末與桂枝芍藥知母湯運用樞要】

痛風一疾,古稱"白虎歷節",今之發病率日增,實與當代飲食失節、起居無常密切相關。余臨證三十載,觀今之痛風已非單純痹證,乃濕濁瘀毒交織之複雜病機,當從三焦氣化、臟腑功能整體論治。

一、病機三要析微
1. 濕濁內蘊為病本
【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今人過食肥甘,脾運失司,濕濁內生。觀痛風患者舌苔多厚膩如積粉,脈象濡滑,此非外濕,實乃脾虛濕困之象。濕性黏滯,最易阻遏氣機,故見關節腫脹重着。

2. 陽虛寒凝為病標
【醫宗金鑒】謂:"痹證,寒勝則痛。"臨床所見,痛風夜半痛劇者十居七八,此乃陰寒用事之時。寒主收引,其痛如掣,得溫稍緩,正是少陰陽虛之徵。然今人多見寒熱錯雜之象,不可純用辛熱。

3. 血瘀絡阻為變證
【血證論】有言:"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周身作痛。"痛風日久,尿酸結晶沉積,即中醫所謂"濁瘀痹阻"。關節可見結節畸形,皮色暗滯,此乃病入血分之兆。

二、經方運用心法
桂枝芍藥知母湯乃仲景治痹聖方,其妙在寒溫並用、標本兼顧。余臨證化裁,每獲良效:

1. 基礎方義
• 桂枝配附子:溫陽化氣,如日照當空則陰霾自散
• 芍藥合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而不傷正
• 知母佐白朮:清利三焦,除濕不傷陰

2. 臨證加減
• 急性期:加土茯苓60g、萆薢30g,增強泄濁之力
• 慢性期:加黃芪40g、防己12g,益氣利濕
• 結節堅硬:加鱉甲15g、僵蠶10g,軟堅散結
• 瘀血明顯:加丹參30g、雞血藤20g,活血通絡

三、調攝要訣
1. 飲食禁忌
當遵【千金要方】"食治"篇旨,忌動物內臟、海鮮發物。可常食薏苡仁粥,取"淡滲利濕"之義。

2. 起居調養
【黃帝內經】云:"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痛風患者尤當避寒就溫,夜間足部宜用桂枝湯煎水熏洗。

3. 情志調節
肝主疏泄,情志不暢則氣滯濕阻。可習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一式,使氣機升降有序。

結語:治痛風當持"扶正祛邪"之綱,不可徒恃止痛。余曾治一病程十年患者,以本方加減調治三月,尿酸值從580μmol/L降至320μmol/L,更可貴者,其面色轉華,納谷知香,此即"治病求本"之效。學者當知,中醫治痛風非僅降尿酸,實乃整體調理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